黄土地区论文_徐然然,杨天辉,常生华,刘永杰,贾倩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土,黄土高原,地区,路基,陕北,公路,桩基。

黄土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徐然然,杨天辉,常生华,刘永杰,贾倩民[1](2019)在《多次刈割对黄土高原地区燕麦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燕麦(Avena sativa)目前已是我国第一大禾本科商品草,其进口量持续增长,饲草缺口不断扩大,研究燕麦高产优质的管理措施对推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探究了多次刈割对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多次刈割处理的平均株高、分蘖数和干草产量显着(P <0.05)低于常规刈割,但株高累积量、总分蘖枝条数和总产量较常规刈割分别增加99.6%、315.0%和255.5%(P <0.05),并且第2次刈割(M2)的分蘖数和产量显着(P <0.05)高于其他刈割茬次。2)多次刈割可显着(P <0.05)降低平均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提高平均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和灰分(Ash)含量,且在5次刈割中M2的CP含量最高。多次刈割较常规刈割显着(P <0.05)提高了Ash、CP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的总产量,降低了NDF和ADF总产量。3)在多次刈割条件下,燕麦产量与NDF、ADF和CP含量极显着(P <0.01)正相关。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地区多次刈割可提高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是一种适宜该地区燕麦草地的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张腾[2](2019)在《陕西关中地区某黄土边坡工程场地抗震地段的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关中地区某建设工程项目的 1#、2#楼(33F)位于黄土塬边缘的边坡附近,边坡高度25.0~30.0m,1#、2#楼北侧外墙距坡脚的水平距离为50.0~66.4m,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判定拟建建筑物场地为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建议1#、2#楼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35.0m,桩端进入坡脚以下5~10m,并对1#、2#楼外侧边坡土体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确保边坡稳定,使不利地段采取相应措施后转化为一般地段,无须对上部结构采取抗震加强措施,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为工程技术人员在场地抗震地段划分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9年23期)

杨丽娜[3](2019)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开展岩土工程的地质勘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湿陷性黄土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在迅猛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湿陷性黄土岩土工程的地基加固与处理水平,强化工程勘察的监督与管理,从而全面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区各项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进而促进工程勘察与建设工作的有序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33期)

李艳玲[4](2019)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地基沉降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具体工程建设过程中,湿陷性黄土使其相关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必须科学处理路基沉降,本文首先分析路基沉降影响因素,然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控制技术。(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33期)

邬达理,李洋,刘卫华,余青露,邹少峰[5](2019)在《标志层控制的静校正方法在巨厚黄土塬地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处理巨厚黄土塬地区的地震资料时,常规静校正方法难以解决复杂的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给地震资料处理成果的构造形态和信噪比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分析了常规静校正方法效果不佳的原因;开展了针对巨厚黄土塬地区的静校正处理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标志层控制的静校正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标志层构造形态控制的高程静校正、基于初至波迭加的中波长静校正和基于标志层修正的剩余静校正3个递进式的步骤,依次用于消除长波长静校正量、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和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探讨了上述递进式静校正方法的技术流程和关键环节;参照巨厚黄土塬地区地震勘探实际情况,正演模拟含水平层和不含水平层的二维数值模型数据;分别采用标志层控制的静校正方法、层析静校正等方法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标志层控制的静校正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巨厚黄土塬地区中、长波长静校正不准确的问题。对鄂尔多斯盆地某巨厚黄土塬地区的实际地震资料分别采用标志层控制的静校正方法和层析静校正方法进行试处理,结果显示采用标志层控制的静校正方法得到的处理成果可靠性和品质明显更高,弥补了常规静校正处理技术的不足。(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9年06期)

杨涛,王超,瞿波[6](2019)在《黄土地区深挖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路堑边坡在开挖过程中的稳定状况,以便进行施工期边坡稳定性控制,防止事故的发生,建立路基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边坡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开挖过程中边坡变形及坡体内部应力的变化规律及边坡的稳定状态;选取最高边坡断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爆破振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开挖完成后,左侧边坡安全系数为1.19,右侧边坡安全系数为1.35,满足规范要求;边坡的坡脚水平方向安全振速为10.1 cm/s,采用设计爆破方案进行施工可以保证边坡稳定。(本文来源于《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肖娅婷[7](2019)在《黄土地区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受力变形机制与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地区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起步较晚,其准确性、可靠性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为了了解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受力变形机制,丰富黄土地区自平衡法试验数据,依托实际工程项目,通过现场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得到结论为:泥浆护壁灌注桩中"泥皮"效应对自平衡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比较明显;自平衡试验检测中,荷载箱体位置的估算需要考虑桩长、成孔时间以及泥浆对于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实测值与数值模拟的结果比较吻合,数值计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自平衡测试的精确度和准确度。(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周志军,朱珊珊,孔祥,雷江涛[8](2019)在《黄土地区后压浆桩基沉降的统计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榆林市吴起至定边高速公路最西端试验场地的现场静载试验结果,对比统计后压浆桩和未压浆桩沉降变化情况,提出沉降缩减系数,由此得到后压浆桩基沉降的数学统计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沉降缩减系数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其离散程度也减小;桩顶荷载较大时,后压浆工艺对控制桩基沉降效果比较明显;沉降缩减系数按正态分布时用其50%上侧分位数计算得到的后压浆桩沉降值与实测值更加吻合。由于后压浆工艺较复杂导致沉降缩减系数具有离散性,建议采用沉降缩减系数的85%上侧分位数预测后压浆桩的沉降,以保证足够的安全储备。(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孙兆峰[9](2019)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利用潜力评价及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淤地坝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通过选取典型流域,结合实地调研和工程案例,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利用潜力和模式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研究。由于退耕还林(草)等措施的实施,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得到极大改善,坡地产沙量逐年降低,淤地坝坝系整体趋于稳定;但是由于淤地坝缺乏排水设施,已淤成坝地盐碱化严重。通过分析治沟造地具体工程实例,提出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保证坝区人民的粮食安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11期)

梁亚红[10](2019)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典型病害及防治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逐渐增长,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又比较复杂,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因路基问题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而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则正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为此,本文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典型病害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病害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工程建设起到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32期)

黄土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陕西关中地区某建设工程项目的 1#、2#楼(33F)位于黄土塬边缘的边坡附近,边坡高度25.0~30.0m,1#、2#楼北侧外墙距坡脚的水平距离为50.0~66.4m,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判定拟建建筑物场地为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建议1#、2#楼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35.0m,桩端进入坡脚以下5~10m,并对1#、2#楼外侧边坡土体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确保边坡稳定,使不利地段采取相应措施后转化为一般地段,无须对上部结构采取抗震加强措施,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为工程技术人员在场地抗震地段划分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徐然然,杨天辉,常生华,刘永杰,贾倩民.多次刈割对黄土高原地区燕麦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2].张腾.陕西关中地区某黄土边坡工程场地抗震地段的划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

[3].杨丽娜.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4].李艳玲.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地基沉降控制技术[J].居舍.2019

[5].邬达理,李洋,刘卫华,余青露,邹少峰.标志层控制的静校正方法在巨厚黄土塬地区的应用[J].石油物探.2019

[6].杨涛,王超,瞿波.黄土地区深挖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9

[7].肖娅婷.黄土地区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受力变形机制与数值模拟分析[J].建筑科学.2019

[8].周志军,朱珊珊,孔祥,雷江涛.黄土地区后压浆桩基沉降的统计预测方法[J].铁道建筑.2019

[9].孙兆峰.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利用潜力评价及模式研究[J].陕西水利.2019

[10].梁亚红.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典型病害及防治措施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

论文知识图

经纺矿西坡村组合式地裂缝黄土公路边坡冲蚀、破坏宽滩村黄土滑坡剖面示意图院落形态与气候条件Fig.3-2FormofYar...保水开采研究的工程地质模型构成中国公路土类型分布图

标签:;  ;  ;  ;  ;  ;  ;  

黄土地区论文_徐然然,杨天辉,常生华,刘永杰,贾倩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