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都市小说论文_尤冬克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派都市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派,都市,小说,京派,情欲,作家,现代性。

海派都市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尤冬克[1](2016)在《论穆时英海派小说中的都市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在中国历史现代化进程中地位特殊,这就使穆时英的海派叙事有了多种言说的可能。但不可否认,穆时英是中国都市文学的先驱作家。他用一座城的视阈,结构了他全部的城市想象。在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海派书写经验的积累与传承上,穆时英做了在他那个时代的突出贡献。他在海派叙事上的耕耘与收获,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愫。在城市发展与海派叙事都有了强大道义支撑的今天,审视穆时英小说的"现代性"会有裨益。(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姜舒婷[2](2014)在《论海派狭邪小说中的都市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派狭邪小说”是晚清以来伴随上海都市崛起所产生的文学文本。这批作品以上海都市为故事背景,以报纸杂志为传播媒介,以展现都会娱乐生活为主要内容,具有显着的区域文学特色,呈现出与早期狭邪文学迥然不同的风貌。狭邪小说从传统向现代的重大转型,与文学创作环境的改变和作品生产机制的革新密不可分。本论文致力于通过对作家创作体验、都市文学形象、作品叙事手法和文本空间结构的探讨,揭示海派狭邪文学都市书写的现代意义。第一章由外至内地把握城市与文本的互动共生关系。首先探讨晚清以来上海城市变迁,尤其是经济水平、日常娱乐及消费空间的变化所带来的都市地位的提升。其次分析狭邪作家的都市时空认知,以及基于这种认知基础之上的都市时空书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小说所塑造的都市形象。第二章围绕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展开。在分析早期狭邪小说叙事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在生活环境转型和都市体验改变的背景下,海派作家所采用的全新叙事手法。以《海上花列传》、《九尾龟》、《海上繁华梦》叁部作品为例,解读关于上海的叁种不同言说方式,着重分析这叁种都市叙事手法的具体操作、叙事结构,及其对扩大都市表现力的重要意义。第叁章挖掘海派狭邪文本在都市书写方面的现代意义。在小说内部的空间结构中剖析人物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分析文本中都市社会与人物个体的互动过程。论述时将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及相关概念,将都市空间视为一个场域,分析行动者/主人公在场域中的移动轨迹和移动条件,在传统乡土空间和现代都市空间的对比中揭示都市本质,在都市空间对人物的反作用中揭示都市对人的异化。(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4-03)

潘旭科[3](2014)在《想象、延续、残留、淡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都市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现代观念与传统思想,都市潮流与乡土气息正在发生激烈的冲突与交融。京派和海派作家有不同的生存状态和迥异的都市书写:京派作家多以乡土视角观照都市,批判现代都市对人性的异化和生命力的削弱;海派作家则相对缺乏具体的乡村生活体验,乡土性在他们的都市书写中只有些许残留并逐渐淡化。本文意在对20世纪30年代京海派都市小说的乡土性进行重新界定,描绘出这一时期乡土性与都市气反复渗透、相互胶着的具体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乡土性对都市小说审美特征的影响。引言部分简要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京海派都市小说的创作背景,并对乡土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内涵进行了具体界定。“乡土”的内涵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传统农村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二是由“家乡”这一含义生发出的思乡情怀。第一章,京派作家通过自己的人性视角想象并虚构出了这样的图景:都市和乡土相互对立,相互生成,二者分别作为对方的他者而存在。京派小说中看似对立的都市和乡土之间有潜在的相似性,京派都市小说反映的人事物景有乡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双重迭影,乡土性在京派都市小说中得到了延续。第二章,乡土性在海派都市小说中呈现出残留和淡化的特征。乡土性在海派都市小说中的残留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以乡土传统批判都市,二是传统家庭观和情爱观的保留,叁是都市人对乡土的本能向往;乡土性在海派都市小说中的淡化也有叁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一是乡土与死亡、失落的隐形同构,二是与都市时空漩涡并置的乡土情景呈现出单薄、平面化、碎片化的特征,叁是乡上成为都市的延伸。第叁章,乡土在京海派都市书写中都呈现出想象性。京派小说以虚幻的乡土审美乌托邦作为都市的参照物,都市也势必成为虚幻和想象的存在。虚幻性对京派都市小说的审美特征有双重影响:一是使京派都市小说一定程度上逃离了中国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精神的束缚,能够深入人物的心灵与精神;二是造成了京派都市小说与都市现实的隔阂,导致其细节匮乏,对都市的展现较为狭隘片面。海派都市小说中残留的乡土性为其涂抹上了浪漫主义色彩,然而薄弱的乡土想象并不足以成为都市人对现代都市文明进行反思和抗争的精神资源,海派都市小说沦为浮泛的悲剧。同时京海派都市小说的乡土性相互参照,互为补充,共同构成现代中国乡土与都市冲突交融的格局。(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4-04-01)

李伟华[4](2012)在《1930年代京海派小说的都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1930年代之初的京海派之争,缘于两派在文化观念、文学观念、审美追求等方面的相异,以往的文学史书写也多从两派文学的异质性方面对其进行考察评价。实际上,京海派并非在任何方面都截然不同。至少,两派在都市书写方面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状态,这种“异”与“同”共同构成并丰富了1930年代文学中的中国都市。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1930年代的都市书写,考察1930年代中国都市的整体风貌,京派、海派缺一不可。同时,对于1930年代京海派都市书写的考察,也有助于我们在辨析不同文学流派异质性的同时,明鉴其相似性的存在。本文主要论述京海派小说中的都市书写,试图就两派小说在展现都市生活场景、展现都市人生等方面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进一步探究两派面对都市的复杂态度以及造成京海派都市书写异与同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京海派小说都市书写的意义作出归纳总结。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概述京海派都市书写的整体风貌和京海派都市书写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京海派小说中的都市场景。京海派小说选取不同的场景进行书写,不同的场景中物品的陈列摆放和场景中的光线色彩也迥然不同,那么由此形成了场景中不同的氛围。这一章主要从物品摆放和光线明暗两个方面对都市场景隐含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并以此显示出两派在审美风格上的不同。第二章,京海派小说中的都市人生。根据人物在都市中感受与境遇的不同,笔者对两派作品中的都市人生进行分类,京派作品中的都市人生分为:高等人的苍白人生、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追求真我的鲜活生命;海派作品中的都市人生分为:游移于生命底线的旅人、物的餍足与灵的空虚、都市中的纯美人生。本章试图在两派在都市书写中涉及的都市人生进行梳理与分类的基础上,探究京海派小说都市书写的题旨——都市对人性的异化:京派展现知识对人的异化,海派展现物对人的挤压。第叁章,京海派面对都市的复杂态度。笔者认为,京海派面对都市以及与之相对照的乡村,表现出复杂的态度。面对都市对人的异化,京派与海派都显示出厌恶与批判。京海派作家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人性的疗救:京派作家建筑人性的“希腊小庙”以此来逃离都市,海派作家选择构筑郊野田园,通过贴近乡野对抗都市之弊。两派作家的生活体验、所属的地域文化、审美观念与文学观念的差异决定了京海派小说都市书写的不同风貌,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京海派都市小说的情感旨归。结语,主要分析总结京海派都市书写的意义,展现1930年代的中国都市风貌,对1940年代都市书写的影响以及对当下都市书写的启示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2-04-01)

刘兰青[5](2010)在《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海派都市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是中国都市文学兴起并快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都市、女性和身体叁者构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叁十年代的新感觉派作家建构了一个都市摩登女系列,她们生着西方人的面貌和身体。一方面,她们美丽性感主导着两性关系,却作为单纯的符号性存在,呈现出商品符号的特征——物质性和消费性;另一方面,她们的身体在作家的笔下被肢解与拼接,反映出都市人生命的零碎感和不完整性。由此,反映出男性都市生存的失控和焦虑,直接指向男性作家对都市经验的建构。到了四十年代,一个女人书写女人的女性自觉时代被开启。她们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还原了女性生存的本相,在她们笔下,服饰成为女性身体语言的延伸,一方面彰显和表达着主体,一方面却对身体予以隐匿和篡改;镜像也成为女性身体叙事的一个重要道具,它使女性在确认自己的同时审视着他人。另外,女作家们通过对生理或疾病中女性身体的描写,揭露出女性身体超出欲望范围的丑怪化的一面,呈现出女性“为女”和“为人”难以两全的真实的生存境遇。同时,叁四十年代海派都市小说作家在女性身体叙事策略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女性进行“孩化”描写,一方面反映出男性欲望和理想的投射,另一方面,女作家们却赋予了孩化女体新的内涵和指向,从而使女性身体获得了一种颠覆性的力量。身体为文学构筑的是一个个人经验的世界,因此作家的审美世界必须以身体的在场为前提,在这一意义上,身体叙事构成了对宏大叙事的一种补充和颠覆。(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0-12-01)

韩冷[6](2010)在《沈从文都市小说与海派小说的趋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与海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分别以书写湘西乡土生命与描摹沪港市民生活而着称的作家。素来关于他们的比较往往侧重于他们差异性的方面。其实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与海派小说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对上海的情感是爱念与诅咒的二重审美复杂难解地纠葛在一起的。从时间意识上看,乡土是中古世纪的象征,而都市则是现代社会的象征,他们写作中的乡村描绘和乡土情调彰显了其胸中隐藏的怀旧情结。他们也都在其小说世界中构筑了一个淫荡肮脏的都市世界。现代男性知识分子在迎接现代文明的时候必然深深体会到压抑的束缚。在京海作家笔下这种压抑以"现代"的名义更趋于强化。(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胡璟[7](2009)在《女性想像与都市想像的互为一体——论海派狭邪小说中妓女与上海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派狭邪小说首次把妓女与上海这两个形象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文学模式。海派狭邪小说中,妓女成为上海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的代表者,对妓女的想像就代表着对上海的想像。而时人对上海都市的邪恶想像,也使得海派狭邪小说对妓女作"溢恶"的夸张描写。女性想像与上海城市想像关系的另一种文学表达,就是海派狭邪小说中独特的妓女专用"吴语"表述。讲"苏白"的妓女和"上海",在海派狭邪小说里奇妙地结合起来。女性想像与上海都市想像从某种意义而言,已开始互为一体。(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张勇[8](2009)在《想像的都市——本埠新闻与1930年代海派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派小说中留下了大量的新闻的印记,探讨二十世纪30年代上海本埠新闻与海派小说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前者不只是海派作家偶尔借用的题材,甚至还在作品中承担了结构性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并培育了作家对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都市的整体经验和想像。1930年代海派小说对上海恶的、情色化的想像,无不可以在本埠新闻的内容和叙述模式中找到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7期)

陈绪石[9](2009)在《都市怀春:现代海派情欲小说的民族性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现代海派情欲小说都市怀春的普遍性现代海派作家与海派文学常给人一种错觉,海派作家是摩登少年,海派文学为先锋文学,其实,这仅仅是一面。以海派情欲小说看,海派文学固然不乏现代特质,如有的作品具有颓废之美,再如作家有时以精神分析来展示人物内在的性冲动,但海派(本文来源于《东方丛刊》期刊2009年01期)

陈绪石[10](2009)在《都市怀春:现代海派情欲小说的民族性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现代海派情欲小说都市怀春的普遍性现代海派作家与海派文学常给人一种错觉,海派作家是摩登少年,海派文学为先锋文学,其实,这仅仅是一面。以海派情欲小说看,海派文学固然不乏现代特质,如有的作品具有颓废之美,再如作家有时以精神分析来展示人物内在的性冲动,但海派(本文来源于《东方丛刊(2009年第1辑 总第六十七辑)》期刊2009-03-01)

海派都市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派狭邪小说”是晚清以来伴随上海都市崛起所产生的文学文本。这批作品以上海都市为故事背景,以报纸杂志为传播媒介,以展现都会娱乐生活为主要内容,具有显着的区域文学特色,呈现出与早期狭邪文学迥然不同的风貌。狭邪小说从传统向现代的重大转型,与文学创作环境的改变和作品生产机制的革新密不可分。本论文致力于通过对作家创作体验、都市文学形象、作品叙事手法和文本空间结构的探讨,揭示海派狭邪文学都市书写的现代意义。第一章由外至内地把握城市与文本的互动共生关系。首先探讨晚清以来上海城市变迁,尤其是经济水平、日常娱乐及消费空间的变化所带来的都市地位的提升。其次分析狭邪作家的都市时空认知,以及基于这种认知基础之上的都市时空书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小说所塑造的都市形象。第二章围绕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展开。在分析早期狭邪小说叙事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在生活环境转型和都市体验改变的背景下,海派作家所采用的全新叙事手法。以《海上花列传》、《九尾龟》、《海上繁华梦》叁部作品为例,解读关于上海的叁种不同言说方式,着重分析这叁种都市叙事手法的具体操作、叙事结构,及其对扩大都市表现力的重要意义。第叁章挖掘海派狭邪文本在都市书写方面的现代意义。在小说内部的空间结构中剖析人物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分析文本中都市社会与人物个体的互动过程。论述时将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及相关概念,将都市空间视为一个场域,分析行动者/主人公在场域中的移动轨迹和移动条件,在传统乡土空间和现代都市空间的对比中揭示都市本质,在都市空间对人物的反作用中揭示都市对人的异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派都市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尤冬克.论穆时英海派小说中的都市意识[J].济宁学院学报.2016

[2].姜舒婷.论海派狭邪小说中的都市空间[D].复旦大学.2014

[3].潘旭科.想象、延续、残留、淡化[D].安徽大学.2014

[4].李伟华.1930年代京海派小说的都市书写[D].郑州大学.2012

[5].刘兰青.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海派都市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D].华中科技大学.2010

[6].韩冷.沈从文都市小说与海派小说的趋同性[J].广东社会科学.2010

[7].胡璟.女性想像与都市想像的互为一体——论海派狭邪小说中妓女与上海的关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张勇.想像的都市——本埠新闻与1930年代海派小说[J].贵州社会科学.2009

[9].陈绪石.都市怀春:现代海派情欲小说的民族性景观[J].东方丛刊.2009

[10].陈绪石.都市怀春:现代海派情欲小说的民族性景观[C].东方丛刊(2009年第1辑总第六十七辑).2009

论文知识图

中国现代文学馆附表(1)中国现代文学馆附表(2)中国现代文学馆附表(3)

标签:;  ;  ;  ;  ;  ;  ;  

海派都市小说论文_尤冬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