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街道的景观化打造

浅析城市街道的景观化打造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0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街道景观化打造的趋势和方法进行剖析。指出在城市建设发展中街道空间打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剖析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城市街道建设问题,立足于"人"的基本因素的推敲,以及城市街道"人文精神"的探索。进而提出“生态引入设计”、“文化引入设计”和“秩序引入设计”三种思路与方法,旨在将“人本”、“生态”、“人文”的设计取向运用于探索现代城市城市街道景观化打造之路。

本文所指城市街道指城市建成区承载交通出行的街巷场所,比如城市道路、商业街区、生活巷道等等。

关键词:城市街道;秩序引入;文化引入;生态引入;景观化打造

0.引言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会议明确城市工作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不再简单追求速度与规模,而是更加重视质量与内涵。城市规划既要见物又要见人,“以人为本”再次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目标。多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城市“空间”如何响应城市中各种人群的需求,并实现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时期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核心议题。

2016年9月29日,为贯彻落实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补齐小城镇发展短板,加快推进“两美”浙江建设,浙江省吹响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嘹亮号角。其中核心整治内容为城镇环境卫生、城镇秩序和城镇风貌,其重要载体即城市街道环境整治。

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思考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价值、内涵及其所承载的城市生活以及城市生活所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管理、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本文针对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的承载体,城市街道“以人为本”的景观化打造思路进行思考分析。

1.国内外城市街道景观化打造情况

1.1新加坡获得“花园城市”的美誉,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交通景观化打造功不可没。

新加坡境内草茂花繁,整洁美丽,道路两旁树木成荫,街头到处是小花园、小草坪,花香草绿,空气清新,被世界公认为“花园城市国家”。

在新加坡的规划管理中,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到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机场、车站等,对绿化的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建房规定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令固定下来,保证实施到位,使房屋与绿化相互衬托。

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园林绿化往往给人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感。处处层次丰富,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各种不同树种混种而形成的自然生态比比皆是,包括路中的绿化带也绝少整齐划一,行道树及灌木皆无刻意修剪的痕迹,极少剪成几何形状的,而是任其自然舒展蓬勃地生长,但又不妨碍人行和车行的交通安全。

在新加坡无论是漫步花园绿地、城市街道,还是坐车在高速公路上,满眼看到的都是绿地的恬静和形态各异热带植被的色彩缤纷。生态与城市的完美融合,人与自然的多元化融合是新加坡成为花园城市的基础。

1.2城市街道景观化打造映射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气质

在上海从上世纪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到近些年浦西城市更新改造(城市微更新)和产业提升,在多年城市发展建设中,一直重视城市道路的景观化打造,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面对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和土地资源紧约束的新挑战,上海的城市建设正在转向更加注重空间品质和活力的“逆生长”发展阶段,正在尝试探索一条创新的城市更新路径,着力关注存量空间上的空间重构、社区激活、生活方式转变、空间品质提升、城市魅力塑造等方面,努力打造一座更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全球城市。

2010年在上海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海针对城市市容市貌进行了大范围改造更新,其中包括:高架道路沿线、城市主要街道、示范性社区等等。其中: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是世博园区中的特色展区,更是城市发展中街区改造实践。

2016年10月《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正式发布。《导则》在研究国内外理论、同类设计导则以及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将城市街道塑造成为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高品质公共空间”的基本理念,倡导从强调交通功能的“道路”向注重各种城市活动的“街道”转型,并形成了“安全、绿色、活力、智慧”四大导向。

1.3街道空间景观化打造中常见问题

景观单一

景观设计单一、乏味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新建道路两侧,由于缺失园林景观设计、街道节点连续空间尺度过大、两侧建筑缺乏变化、两侧缺乏绿化及场地等原因造成风貌单一。街道景观多样性应该体现在两侧空间大小、植物配置、建筑轮廓线和景观小品等元素的多样性。

文化缺失

商业开发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进行市场化运作。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快速传递,文化同质现象越来越严重,潮流流行趋势明显,为了追求当地消费者的喜好,发展商往往会选择当下较为潮流的文化环境进行开发建设,这就导致,千路一面的显现层出不穷。

空间尺度失衡

大马路、宽车道、车行优先,成为城市近些年规划发展的方向。但是,过于宽敞的道路,如果缺乏合理的小尺度空间围合,既忽略了行人的感受。街道空间尺度失衡在许多城市都比较突出。

功能性配套缺失

街道设施与室外家俱是指设于街道上的街灯、交通标志、路牌、消防栓、邮政信箱、电话亭、垃圾箱、公共汽车候车廊、座凳、自动售货机、公共汽车指示牌等设施。部分功能性配套设施的缺失也是目前路面上的普遍问题。

2.街道空间景观化打造的必要性

从审美经验方面来说,街道界面的连续性是人们易于接受的普遍形式之一,是经过审美经验的感知而达到的最终判断,因此,街道的形成有赖于对城市街道周围建(构)筑物、植物、设施的面宽、质感等的控制。

从安全需求方面来说,城市街道作为我们每天接触的空间,安全性尤为重要。连续而明确的城市街道是使城市街道具有可识别性的最有利因素,也是街道安全的有力保证。

加强街道的景观打造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交通有序。加强街道的交通设计和运行管理,协调人、车、路的时空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交通环境,保障交通规范有序运行。

(二)促进绿色出行。通过设计更加便利、舒适、安全的街道,特别是重点提升轨道站点周边的“宜步性”,可以促进市民选择步行、公交与骑行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三)增强街区活力。安全、宜人和富有吸引力的空间能够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社区生活,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并带动沿线商业价值,激发城市活力。

(四)提升文化品质。街道上传达的建筑风采和人文风情不仅延展着城市空间,也映射着城市的文化视野与内涵。在未来全球城市竞争中,城市风貌与街道形象将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3.街道空间景观化打造的思路与方法

3.1生态引入设计

生态引入设计不单单是引入绿色植物,更重要在于绿色植物的景观化打造。即强化道路绿化特色建设,注重人行道的绿化美化。

结合地块改造、开发,鼓励采用见缝插针是的绿化布置方式,因地制宜的增加小型街头绿地,建筑间距、街角墙根都是可以补植绿化的区域,采用不同的高度、形状、色彩的植被组合为立体绿化,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增加窗台绿化、屋顶绿化、垂直街巷口墙面绿化、移动盆栽、悬挂绿化等,在空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提升这些历史街道的环境品质,柔和舒缓硬质空间。

具体措施包括:

1.距路缘石外侧栽植行道树,以整齐树列为主,乔木灌木的高矮搭配以及色彩组合;

2.沿不同路段进行不同的主题栽植,以增加道路特色及可识别性,植树穴采用镂空铸铁或不锈钢盖板覆盖;

3.在新建区域骨干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较宽,保持较为丰富和多元化的绿色植物和花卉的浓密栽植,形成优雅而独具匠心的景观效果;

4.在绿化带布置与人行道上均进行较为灵活的设计,形成块状与带状结合的景观空间;

5.适当地利用地形高差土坡造小丘草坡,或宽窄不一的绿化缓冲带,包括路缘植树带、花槽作道路护栏,防止行人随意横过马路;

6.结合建筑小品和街头绿地形成驻留空间和富有特色的道路景观。

3.2文化引入设计

许多城市经过大拆大建的建设改造,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对于城市来说要搞清楚文化的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去和留的关系,保存、翻新、加强和创新的关系,历史街道就是既存环境中最重要的文化遗产。第一要梳理和解决初级城镇化所遗留的问题,第二要在汲取前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推动新的城镇化进程,即妥善处理存量与增量的品质及相互关系。

城市历史街巷设计思路:

(1)尊重和延续历史文化

以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特征为基本原则,保护真实的历史信息,保持街道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延续街巷风貌的历史氛围。

(2)注重空间的宜人性

注重街巷沿线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整治,积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条件,使历史建筑及其环境既保持风貌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街道整体环境品质。

(3)注重社会的发展

必须注重其随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变迁而进一步得到发展,从而确保城市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要让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活在当下”。保护历史街区是要让居者一起纳入现代生活,才是健康的历史人文风土进化之道。在维持旧貌和毁旧建新两种选择外,走第三条道路,即保持城镇地方历史特征和多样性活力的“适应性再生”途径,使历史环境再生。

城市发展区街道设计思路

现代人文环境无疑要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重视城市核心主导文化资源的整合,保持城市的历史特质,留下城市的故事。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营造流畅互动、收放有致的驻留空间,将诗词、小品、雕塑、绿化等设计元素融于其间,为市民提供多元的活动内容,突出独特的文化氛围。

具体措施包括:运用环境美学艺术手法,控制好围墙、街道铺装、行道树、街道设施和街道家具等要素。如采用多种手法处理改善如围墙、门楼、装饰墙+方格柱、小广场+休闲亭、吊脚楼建筑(亭)、水景、雕塑等,设置美观典雅与城市文化统一协调的街道设施和地面铺装。

3.3秩序引入设计

城市街道空间基本功能为交通功能。街道空间景观引入秩序化设计思路是基于交通功能的考量。具体设计措施包括:

群体建筑风貌的协调

建筑是城市人文环境的主体,强调建筑群体的整体性和建筑风格的地方性,创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完美和谐的新的城市环境。

建筑风貌应从建筑体量、比例、色彩、材质、构件等方面入手,提炼出传统元素与符号,对老建筑开展保护和修缮,对新建筑进行解构和重组。要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使新建建筑在具有时代性的同时,与各保护建筑街区空间环境、风貌以至整个城市环境空间的协调性,体现出共时性、历时性的统一,让历史与现代和谐共存对话交流,让建筑与山水自然形成对话关系。

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与室外家具

设于街道上的街灯、交通标志、路牌、消防栓、邮政信箱、电话亭、垃圾箱、公共汽车候车廊、座凳、自动售货机、公共汽车指示牌等设施,休闲漫步道、亲水平台、休闲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要求有良好的绿化和座椅、垃圾箱等便民设施。

具体措施包括:

1.道路平面交叉口采用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法和措施(例如:交叉口渠化),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设置道路分隔设施、单向行驶交通组织等交通管理措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结合城镇实际需求设置停车场位。

3.应完善各类交通安全设施,包括道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识、交通标线、隔离护栏、灯光照明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等。

4.为创造有秩序的街道环境,街道设施与街道家俱、地面铺砌、路灯、地灯、泛光照明灯、指示牌、街头小品、雕塑、喷泉等必须统一地精心设计,包括设置的位置、色彩、形式,而不应各自为政。

室外广告店招进行统一管理

制订广告、标识设计准则并严格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告、标识不应损害建筑与环境特征,其形状、尺度及形式应与建筑、环境协调。具体措施包括针对广告、标识的设置的位置、广告、标识的尺度、广告、标识的形式、色彩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

协调街道夜景照明设计

在现代城市中,夜景灯光似乎已成为城市夜晚的灵魂。夜色中,它们为行人照明道路,为建筑画出曲线,为广场装点欢快,也展露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夜景亮化主要采用行道灯、景观灯、草坪灯、地灯等。照明系统的设计,包括道路照明、广场人行道和绿地照明与建筑照明。

灯光的设计思路:

1.为游人提供视觉舒适的享受;

2.重点地段的灯光应和节点、建筑、空间、活动或结构体的性质及其重要性相配合;

3.灯光区域配置应符合“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以及“休息空间”与“活动空间”的不同氛围要求;

4.体现简洁大方的城市气派,少采用花巧灯饰与太多颜色的彩灯;

5.多采用泛光照明建筑物轮廓,避免在建筑物上镶嵌彩灯和用霓虹灯作园林照明;

6.灯饰设计应充分考虑日后维修和零配件替换的方便和经济效益;

7.街区的夜景照明首先应该建立在节能的主题上,以最少的耗能达到最美的灯光效果。

4.结论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中分布最广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形象影响巨大。城市街道是在城市生活中的人们最频繁进入的公共空间,也是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是人们认识、感知城市的核心场所。

城市街道景观化打造,以“问题导向”的策略,针对不同街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城市未来发展愿景,突出重点在“人本”、“生态”、“人文”问题的梳理与重塑上。

对街道空间特色组合、构建特色空间序列、建筑风格、绿化景观、环境构件特征等进行打造;从而在塑造城市空间特色风貌,彰显城市特质,为城市创造一个有地域感、舒适感和认同感的、鲜明的城市空间形象及高度建设效益的同时,解决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人性化的新加坡居住及环境景观规划》中国园林,2007,23(10):43-46韩瑞光

[2]《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在街区改造实践中演绎“城市”主题》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3期总第188期唐子来、冯立、奚慧

[3]《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5),王景生

[4]《基于共生思想的特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以徐州原市政府大院改造为例》,中外建筑,2015(9),88-91,田晨,朱冬冬

[5]《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7,29(4):35-38,姚阳,董莉莉

作者简介:

陈晨杰,男,(1982.07—),浙江苍南人,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城乡规划、村庄规划、城市更新

标签:;  ;  ;  

浅析城市街道的景观化打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