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础下人防隧道灌浆处理

建筑基础下人防隧道灌浆处理

一、建筑物基础下人防地道的灌浆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江铃[1](2019)在《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期间,国内各大高校主要通过锅炉房实现稳定热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加剧,锅炉房逐渐被闲置废弃,失去了往日的光彩。[38]锅炉房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空间的多样性与形象的标识性,在工业建筑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绿色改造是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使用功能等为目标,对既有建筑进行维护、更新、加固等活动。[26]相对于推倒重建,对废旧锅炉房进行绿色改造,植入新的功能业态,提升其使用价值;在空间改造与立面改造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绿色建筑理念,结合绿色设计方法,合理利用锅炉房建筑的独特特点,在延长建筑寿命的同时减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单位时间的能源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符合功能、环境、生态的多重要求,符合当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方向。本文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项目实践,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与模拟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绿色改造的发展现状与案例实践,在项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过程中的绿色改造策略进行演绎分析与归纳总结。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绿色改造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同时明确选题背景与意义。其次,对相关绿色改造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与项目相关的绿色改造方法。然后,在梳理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项目现状的基础上,明确项目改造的可行性与改造目标。最后,对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进行拆解研究,内容包括绿色改造设计策略、绿色改造技术策略与改造绿色设计评估三个方面。研究在确立绿色改造理念与原则的基础上,综合绿色改造技术方法,进行绿色改造设计演绎,并进行改造绿色设计评估,以验证绿色改造设计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研究为废旧锅炉房改造提供了新的设计方向和设计参考,对于既有工业建筑的绿色改造及旧建筑的可持续再生具有较高的类比价值和代表意义。

武菲[2](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姚颜昌[3](2019)在《灌浆法在处理人防地道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人防地道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与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裂缝,这对工程的安全影响很大,简述了灌浆法的施工原理、特点以及具体的施工要求,指出在具体的施工中,对灌浆法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能对人防地道施工的质量提供保证,以提升人防地道的安全性。

方熠,张慧,朱莹,王晓明[4](2018)在《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及应用述评》文中研究说明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是生态安全环境科学与地球物理学融合发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以近年某一地球物理学术期刊发表的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理论与应用成果的论文为例,梳理与分析了传统地震方法、电法、电磁法以及新的地质雷达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地震映像技术、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电磁波CT技术、TSP地质预报技术等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在环境与安全科学领域的应用,对其解决滑坡、岩溶、矿山采空层、隧道设计及施工地质预测预报以及工程质量安全检测等环境与安全工程问题的应用实例及其效果进行了述评。指出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技术应用领域广泛,但存在发展瓶颈,并对该技术的创新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促进其发展,为解决近地表环境与工程安全问题提供依据。

何思渊[5](2018)在《湖南省人防工程维护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兵者,国之大事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举行的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上指出,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在战争时期,人民防空主要是由政府动员、组织人民群众防空袭、防化袭、消除不利影响和后果所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在平时,人民防空主要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因此,人民防空作为现代国防重要组成部分和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桥梁,对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新世纪以来,伴随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一大批人防工程项目不断落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关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的法规、政策和规定尚不健全,以至难以发挥出人防工程应有的效益。本文立足湖南省人防工程建设现状,站在政府管理视角对全省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论述。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论述当前国内外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的研究情况、湖南省人民防空的发展历史和湖南省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现状。为使研究内容更加系统全面,本文将湖南省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研究内容具体划分为早期人防工程、公用人防工程、结建式人防工程等三个方面。(2)对三类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现状进行宏观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各类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的具体研究方向,为本文开展维护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指明方向。(3)针对不同类型的人防工程提出不同的维护管理方法。关于早期人防工程,具体方法是根据当前早期人防工程治理工作要求,引入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早期人防工程进行评估,同时提出常见的治理技术方案。关于公用及结建式人防工程,引入WBS工作分解结构法对人防工程的组成要素进行分类和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人防工程维护管理标准。(4)在实例分析中,以湖南省内某早期人防工程和单建式平战结合人防工程为背景,系统阐述维护管理理论方法在具体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在分析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了部分制式表格,并采用大量图表进行辅助说明,使实例分析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湖南省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工作的空白。

李治[6](2014)在《地下防空洞改造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开发大型地下空间已成为一种必然。西安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西安城区分布着许多的人防地道。防空洞顶板埋深一般较浅,它的存在成为了地基持力层中的薄弱部分,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对地基中的防空洞进行正确的理论分析和评价,并采取科学、合理、可靠的工程措施,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论文对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地下防空洞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论文所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种:1)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备战备荒,大部分防空洞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成为埋入地下的废弃空间。因其年久失修,建筑资料图纸的丢失常常成为工程难题。2)当工程中遇到永久性防空洞的时候,不允许进行拆除,故常常无从下手。论文以工程实例为主项,论述了实用的防空洞改造与利用技术。对前期的勘测、设计、到施工,周围建筑沉降观测等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为工程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论文中的工程实例,主要研究防空洞改造与利用的方法、处理措施及如何正确计算防空洞承载能力等;充分利用防空洞的自承载能力,从而减少工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对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晨,庞峰[7](2013)在《喀什高台民居地道安全隐患分析与治理对策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什高台民居建筑物下广泛分布的地道和地下储物空间,给高台民居建筑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本文提炼了两种典型危险性隐患工况,考虑湿陷性黄土力学性能非均匀分布特征,使用RFPA对地道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地道土体内部细观损伤-裂隙发育扩展-破坏面贯通-局部或整体失稳的动态演化规律,找到了两种工况的最大危险性和临界条件.针对喀什高台民居地道回填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提出了两种可行性建议.

王晨[8](2013)在《喀什高台民居风貌保护与生态安全要素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喀什高台民居的实地调研,找出它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提炼出高台民居生态安全要素。对高台民居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对地道隐患进行安全评价,并对高台民居改进进行深层次思考:如何防止保护成为破坏、如何处理好高台地区与现有城市、高台地区内部的关系、如何针对原有建筑按照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性加固处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新疆喀什高台民居风貌特征。介绍喀什老城民居改造工程情况和具体要求。归纳了高台民居风貌保护的主要生态安全要素:地震危险、高台民居边坡稳定性、人防地道和地下存储空间隐患、高度人口密集、消防设备和消防通道的缺乏、排水系统的不完善、垃圾回收站选址和建设、悬挑屋顶的危害性等。讨论了喀什老城民居改造社会影响。(2)针对高台民居边坡的两大安全隐患:水对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衰减和地下人防地道的影响,本文采用了RFPA强度折减法建立数值模型,对强度衰减进行了科学分析,得到了边坡失稳破坏过程,找到了其力学原因。提出了两个防止边坡失稳的学术思路,一是防止湿陷性黄土强度衰减,措施是切断水的影响;二是采取合适的加固方法,提高坡脚的强度,或者采取挡土墙来增加高陡区域的安全系数。(3)针对喀什高台民居建筑物下方广泛分布的人防地道和地下空间,提炼了两种典型危险性工况,使用RFPA建立模型来进行科学分析,找出二种工况的最大危险性。针对地道处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提出了两种建议。

陈骏峰[9](2008)在《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共同作用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建好的人防洞室等地下建筑上建造高层建筑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传统的刚性基础假定已不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如不考虑上下部相互作用,计算成果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上部结构、基础与地下洞室地基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上部结构、基础和洞室地基的共同作用已成为许多重大工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关键科学问题,对其开展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实际工程项目—湖北省人防通讯大楼为背景,进行了现场监测和试验分析,并基于ANSYS建立了有效的宏观分析模型,对地表建筑与人防洞室群相互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理及洞室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介绍了工程概况和人防洞室群的基本情况,并通过现场勘察和原位测试,了解了建筑物范围内土体的工程性质,取得了后续计算分析所需的参数。2、分析了基坑的基本特征,并进行了支护方案比选及设计,得出了适合本基坑的支护方案。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了监测和三维数值模拟。3、阐明了防空洞与基坑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弹性半空间的Mindlin应力解,导出了基坑开挖条件下防空洞回弹变形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数值计算对有、无洞室等两种情况下基坑的变形值进行了计算,探讨了地下洞室的存在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4、开展了人防地下洞室群与地表建筑相互作用的三维数值计算,分析了人防洞室群地基在不同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揭示了人防地下洞室群与地表建筑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发现:在人防洞室群上直接建高层,洞室群局部的稳定性不能得到满足,且随着建筑楼层的加高,地下洞室群由稳定状态逐渐向不稳定状态发展,将影响到洞室和上部建筑的正常使用。5、结合工程实践,进行了方案比选,得出了符合本工程实际的人防洞室加固方案。对加固后的人防洞室及地表建筑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地表建筑荷载作用下加固后的人防洞室群的变形规律和洞室群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经加固后的人防洞室群,在地表建筑荷载作用下,变形大为减小,洞室群处于安全状态。6、对基础埋深对地下洞室稳定性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随着基础埋深变大人防洞室稳定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建筑基础与地下洞室的最小安全厚度减小,人防洞室有向不稳定发展的趋势。给出了依托工程地表建筑基础与地下洞室的最小安全厚度。

赵平[10](2008)在《高层建筑下复合型地基的变形研究》文中认为高层建筑建在防空洞上方,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怎样处理建筑物基础下有防空洞的地基?经过处理后的地基沉降变形会有怎样的变化?哪种方法更适合这类地基的沉降计算?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运用地基沉降计算理论和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理论,对比研究高层建筑物下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并回答本课题研究内容所提出的问题,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特点。通过对工程实例复合型地基的变形观测与计算分析,研究者得出以下几结论:该工程的地基处理以及采所用的筏板基础是合理的,不同处理上部的观测点的最终沉降量的计算,其计算值是接近的,而且,各阶段三个观测点实测沉降量也是接近的;采用Egorov沉降计算方法计算筏板基础沉降,更贴近实测值,进一步确定了筏板下复杂地基处理后沉降计算的方法;不同荷载作用时,基底应力的计算和压缩量的计算,采用叠加法计算比较合理。基准点采用结点水准网形式,并进行严密平差,保证了基准点的精度,为理论计算和实地测量的数字对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建筑物基础下人防地道的灌浆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物基础下人防地道的灌浆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项目选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概述
        1.2.2 国内研究发展概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绿色改造案例研究
    2.1 废旧锅炉房绿色改造案例分析
        2.1.1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1.2 徐州矿大建筑设计咨询研究院办公楼
    2.2 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为建筑创作空间案例研究
        2.2.1 上海现代申都大厦
        2.2.2 天津天友绿色设计中心
        2.2.3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办公楼
    2.3 绿色改造案例总结
        2.3.1 绿色建筑创作空间设计要求
        2.3.2 废旧锅炉房适应性改造模式
        2.3.3 绿色改造技术归纳
        2.3.4 改造绿色评价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研究
    3.1 项目可行性研究
        3.1.1 项目背景
        3.1.2 现状分析
        3.1.3 改造目标
    3.2 绿色改造设计策略
        3.2.1 绿色改造理念
        3.2.2 绿色改造原则
        3.2.3 多方案设计比较
        3.2.4 最终方案
        3.2.5 绿色改造设计策略总结
    3.3 绿色改造技术策略
        3.3.1 结合当地气候的绿色改造技术分析
        3.3.2 被动式绿色改造技术
        3.3.3 主动式绿色改造技术
        3.3.4 绿色改造措施汇总
    3.4 改造设计绿色评估
        3.4.1 专项模拟计算
        3.4.2 整体对标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 国内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认证案例
    附录二 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现状图纸
    附录三 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项目施工图(选录)
    附录四 改造方案结构核算
    附录五 不同被动式技术策略焓湿图逐月分析图
    附录六 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项目室外光环境模拟对比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灌浆法在处理人防地道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灌浆法施工原理
2 灌浆法的特点
3 具体的施工要求
    3.1 扩散半径与有效的扩散距离
    3.2 浆液自身的凝固时间
4 灌浆法在人防地道中的施工阶段
    4.1 施工标准确定
    4.2 选定施工段落
    4.3 关键材料的配比
5 灌浆法在人防地道工程中常见的应用
    5.1 裂缝表面处理
    5.2 施工准备的工作
    5.3 施工工艺的流程
        1) 埋设灌浆嘴。
        2) 密封裂缝。
        3) 灌浆。
        4) 封口。
6 结语

(4)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及应用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球物理技术在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
    1.1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
    1.2 其他地质灾害勘查
    1.3 地震活动趋势研究
2 地球物理技术在岩溶勘查中的应用
    2.1 工程建设岩溶安全隐患勘查
    2.2 水坝岩溶安全隐患探查
    2.3 岩溶地质灾害探查
    2.4 大型溶洞探查
    2.5 岩溶地下水勘查
3 地球物理技术在工程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
    3.1 海洋工程安全检测
    3.2 水库堤坝安全检测
    3.3 地面塌陷探测
    3.4 桥梁与桩基工程质量检测
    3.5 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选址
4 地球物理技术在矿山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4.1 矿山采空区探测
    4.2 积水煤矿采空区探测
    4.3 深大煤矿采空区探测
5 地球物理技术在隧道工程设计及施工与安全预报中的应用
    5.1 隧道工程地质探测
    5.2 隧道工程病害检测
    5.3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预测
    5.4 人防工程地质隐患探测
6 结论与讨论

(5)湖南省人防工程维护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1.3.2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湖南省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历史与现状分析
    2.1 湖南省人民防空发展历史沿革
    2.2 湖南省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现状
        2.2.1 人防工程分类
        2.2.2 湖南省人防工程当前维护管理主要方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宏观分析与研究方向
    3.1 早期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宏观分析与研究方向
        3.1.1 湖南省气候条件及早期人防工程特点
        3.1.2 早期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存在问题
        3.1.3 早期人防工程维护管理问题对策
        3.1.4 早期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研究方向
    3.2 公用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宏观分析与研究方向
        3.2.1 公用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工程特点
        3.2.2 公用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存在问题
        3.2.3 公用人防工程维护管理问题对策
        3.2.4 公用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研究方向
    3.3 结建式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宏观分析与研究方向
        3.3.1 结建式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工程特点
        3.3.2 结建式人防工程维护管理问题
        3.3.3 结建式人防工程维护问题对策
        3.3.4 结建式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研究方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防工程维护管理方法研究
    4.1 人防工程维护管理方法探析
    4.2 早期人防工程治理方法研究
        4.2.1 早期人防工程治理程序
        4.2.2 早期人防工程治理综合评估方法
        4.2.3 早期人防工程治理技术方法探讨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早期人防工程治理评估模型
        4.3.1 早期人防工程指标评价体系
        4.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综合评估模型
    4.4 公用及结建式人防工程维护管理方法研究
        4.4.1 公用及结建式人防工程维保程序
        4.4.2 公用及结建式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目标
        4.4.3 WBS工作分解结构法在人防工程维护管理中的应用
        4.4.4 公用及结建式人防工程维护管理技术方法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实例分析
    5.1 湖南省某早期人防工程治理实例分析
        5.1.1 早期人防工程治理实例分析研究内容
        5.1.2 项目概况
        5.1.3 项目基础资料
        5.1.4 工程现状
        5.1.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综合评估
        5.1.6 工程加固改造工作依据
        5.1.7 工程各区域存在问题及加固改造技术方法
        5.1.8 工程加固改造主要技术方案简述
    5.2 湖南省某单建式平战结合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实例分析
        5.2.1 实例分析研究内容
        5.2.2 项目概况
        5.2.3 A防护单元维护管理内容分析
        5.2.4 A防护单元维护管理内容WBS分解
        5.2.5 A防护单元维护管理目标WBS词典
    5.3 应用效果与分析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人防工程相关术语)
附录C (湖南省早期人防工程综合评估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D (湖南省早期人防工程治理现场调查表)
致谢

(6)地下防空洞改造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防空洞的相关概念
        1.2.1 防空洞的概念
        1.2.2 平战结合的概念
    1.3 国内地下人防发展历史
        1.3.1 西安防空洞发展的历史沿革
        1.3.2 国内人防工程突出特点和成绩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防空洞的工程地质勘察
    2.1 湿陷性黄土的定义
    2.2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
    2.3 防空洞区域的地质勘查
    2.4 防空洞勘察新方法
        2.4.1 高密度电阻率法
        2.4.2 瞬态瑞雷法
        2.4.3 地震映象法
        2.4.4 地质雷达
    2.5 防空洞的位置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防空洞荷载验算
    3.1 普氏卸荷拱理论
    3.2 深埋防空洞
        3.2.1 卸荷拱的承载力P_x
        3.2.2 深埋防空洞的荷载计算
    3.3 浅埋防空洞
        3.3.1 岩柱理论
        3.3.2 考虑应力传递的岩柱理论
        3.3.3 太沙基公式
    3.4 算例
    3.5 本章小结
4 施工技术
    4.1 技术路线
    4.2 防空洞的评价
    4.3 对防空洞的进行处理
    4.4 对地基的加固方法
        4.4.1 封仓加固法
        4.4.2 顶撑加固法
        4.4.3 大开挖回填法
        4.4.4 钻孔注砂法
        4.4.5 压力灌浆法
        4.4.6 振动砂石桩复合地基方案
    4.5 对基础的处理方案
        4.5.1 局部增大基础圈梁法
        4.5.2 增大基础
        4.5.3 加深基础
        4.5.4 桩基结合基础大梁跨越法
    4.6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勘察技术要求
        5.1.2 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5.2 勘察方法
        5.2.1 钻探与井探
        5.2.2 取土试样
        5.2.3 原位测试
        5.2.4 室内土工试验
        5.2.5 水质分析及土易溶盐含量分析
    5.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5.3.1 地下水
    5.4 地基土工程性能
        5.4.1 地基土工程性能评价
        5.4.2 地基土的均匀性
    5.5 黄土湿陷性评价
        5.5.1 场地湿陷性类型
        5.5.2 地基湿陷等级
    5.6 对地基中的防空洞进行荷载验算
        5.6.1 防空洞概况
        5.6.2 防空洞承载力计算
        5.6.3 工程措施
    5.7 沉降观测
        5.7.1 监测目的
        5.7.2 观测结果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喀什高台民居地道安全隐患分析与治理对策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地质条件
2 数值模型建立
3 地道坍塌失稳模拟结果及分析
    3.1 第1种隐患工况失稳过程
    3.2 第2种隐患工况失稳过程
4 地道治理对策优化
5 结论

(8)喀什高台民居风貌保护与生态安全要素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失稳研究现状
        1.2.2 地道坍塌建筑物破坏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喀什老城区改造和高台民居生态安全要素
    2.1 喀什高台民居风貌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高台民居形成原因
        2.1.3 地质情况及建筑构造
        2.1.4 民居内道路交通情况
        2.1.5 清真寺密布
    2.2 喀什老城区改造工程概况
    2.3 喀什老城区民居改造具体要求
        2.3.1 街景风貌打造
        2.3.2 发展家居旅游
        2.3.3 老城绿化
        2.3.4 居民外迁安置
        2.3.5 危旧房改造
    2.4 喀什老城民居改造的社会影响
        2.4.1 阶段性工作获国家八部委评估组肯定
        2.4.2 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专家学者的肯定
        2.4.3 得到广大居民的支持和肯定
    2.5 高台民居生态安全要素评价
        2.5.1 地震危险性
        2.5.2 人口密度高
        2.5.3 高台边坡失稳
        2.5.4 人防地道多而无序
        2.5.5 消防及生活设施缺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台民居边坡稳定性安全研究
    3.1 喀什高台民居地质条件
    3.2 数值模型建立
    3.3 边坡稳定性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台民居地道安全隐患研究
    4.1 数值模型建立
    4.2 地道坍塌失稳模拟结果及分析
        4.2.1 第一种隐患工况失稳过程
        4.2.2 第二种隐患工况失稳过程
    4.3 回填措施及质量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9)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共同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有限单元法及ANSYS软件
    2.1 概述
    2.2 有限元基本方程
    2.3 平面三节点及四节点有限元分析方法
    2.4 空间问题有限元
    2.5 数值方法的收敛性
    2.6 ANSYS软件
    2.7 ANSYS有限元程序
    2.8 本章小结
3 工程概况与场地基本特征
    3.1 工程概况
    3.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 地下洞室群概况
    3.4 本章小结
4 深基坑稳定性分析
    4.1 基坑特点分析
    4.2 基坑支护方案比选与设计
    4.3 基坑变形监测
    4.4 基坑变形的数值模拟
    4.5 开挖条件下地下洞室稳定性及既有洞室上方基坑稳定性的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群共同作用分析
    5.1 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
    5.2 计算方法
    5.3 计算方案与参数
    5.4 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群共同作用分析
    5.5 小结
6 基于共同作用分析地下洞室群加固
    6.1 加固方案比选
    6.2 加固效果检验
    6.3 加固条件下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群共同作用分析
    6.4 基础埋深对地下洞室稳定性影响
    6.5 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比较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高层建筑下复合型地基的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1.2.1 保留旧有防空洞的处理方案
        1.2.2 不保留旧有防空洞的处理方案
        1.2.3 采用地基变刚度法处理复杂地基的基础设计
        1.2.4 筏形基础沉降计算
        1.2.5 坚硬地基上基础的沉降变化情况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土的压缩性指标和天然地基沉降计算理论
    2.1 土的压缩性指标
        2.1.1 土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指数
        2.1.2 土的压缩模量和体积压缩系数
    2.2 现场原位试验及其测定的压缩性指标
        2.2.1 载荷试验测定土的变形模量
        2.2.2 旁压试验测定土的变形模量
    2.3 变形计算有关规定和方法
        2.3.1 变形计算有关规定
        2.3.2 变形计算方法
        2.3.3 利用沉降观测资料推算粘性土地基的后期沉降及最终沉降量
第三章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理论
    3.1 建筑物变形观测概述
    3.2 建筑物沉降观测
        3.2.1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测设
        3.2.2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3.2.3 沉降观测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
    3.3 相关间接平差原理
    3.4 水准网间接平差
        3.4.1 间接平差的一般步骤
        3.4.2 水准网间接平差
第四章 工程筏基沉降计算与沉降观测
    4.1 区域自然条件
        4.1.1 地形、地貌
        4.1.2 气象、水文
        4.1.3 区域地质构造
        4.1.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4.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2.1 小区地基土的构成与分布特征
        4.2.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4.2.3 场地和天然地基分析与评价
    4.3 施工情况和地基处理
    4.4 1号观测点(ZK51位置)沉降计算
        4.4.1 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4.4.2 Egorov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4.5 11号观测点(ZK53位置)沉降计算
        4.5.1 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4.5.2 Egorov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4.6 5号观测点(ZK52位置)沉降计算
        4.6.1 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4.6.2 Egorov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4.7 测量基准点的布设及观测
    4.8 基准点的平差计算
        4.8.1 水准网的必要观测数
        4.8.2 列误差方程式
        4.8.3 组成法方程
        4.8.4 求得各观测值的改正数
        4.8.5 基准点高程
    4.9 观测点的布设及实测路线
    4.10 沉降观测成果
第五章 结束语和展望
    5.1 结束语
    5.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四、建筑物基础下人防地道的灌浆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研究[D]. 李江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2]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灌浆法在处理人防地道工程中的应用[J]. 姚颜昌. 山西建筑, 2019(06)
  • [4]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及应用述评[J]. 方熠,张慧,朱莹,王晓明.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8(06)
  • [5]湖南省人防工程维护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何思渊. 湖南大学, 2018(06)
  • [6]地下防空洞改造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D]. 李治. 西安工业大学, 2014(04)
  • [7]喀什高台民居地道安全隐患分析与治理对策优化[J]. 王晨,庞峰.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8]喀什高台民居风貌保护与生态安全要素评价研究[D]. 王晨. 青岛理工大学, 2013(S1)
  • [9]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共同作用分析[D]. 陈骏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10]高层建筑下复合型地基的变形研究[D]. 赵平. 合肥工业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建筑基础下人防隧道灌浆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