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着论文-李敏

助词着论文-李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助词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着”,中亚学生,汉语教学,教学设计

助词着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19)在《针对中亚学生动态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各国与中国经济、贸易、交通、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有广泛交流与往来,也带动了汉语学习的热情,为汉语在中亚地区的推广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研究中亚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重难点,可以为中亚学生的汉语学习提供一定帮助。现代汉语的学习离不开语法学习,尤其是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会有虚词,虚词的数量不多,但它在语言中往往起到“经络”的作用。我国的现代汉语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许多虚词至今为止依旧没有研究明白,如动态助词“着”。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虚空,对于留学生来说很难把握正确用法,助词“着”本身意义复杂,使其成为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对助词“着”的语法意义、语义特征、分布进行梳理并借鉴对外汉语研究的成果,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向。此外,分析对外汉语初级阶段两套通用综合教材中助词“着”的编排,对今后面向中亚地区的教材研发需要改进之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笔者分别用语料搜集和问卷测试的方法了解中亚学生习得助词“着”的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理论分析偏误原因主要是(一)汉语中的“着”与中亚学生母语及俄语中的表达不是一一对应的。(二)汉语中助词“着”本身重难点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归纳。(叁)教材中对助词“着”易混知识点的编排需要完善。最后,考虑中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偏误类型具体设计到教学环节中,优化教学效果。本篇论文旨在找到中亚学生习得“着”的典型错误并在教学中针对性讲解,帮助中亚学生更好地习得“着”,将内在的语法规则发展成语言能力。(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蔺碧晴[2](2019)在《基于汉泰对比和语料库分析的汉语动态助词“着”的类型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共计57.9805万字的泰国留学生初、中、高级中介语语料库,对母语为泰语学习者的留学生学习汉语动态助词“着”的偏误情况进行了考察,基于语料确定了本文所研究的有关汉语动态助词“着”的七个句式,并按照误加、误代、错序和遗漏的偏误类型将七个句式所涉及的偏误情况进行分类考察。为了探究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否与汉泰内部语言规律有关系,本文在语言类型学的视野下对所考察的七个句式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对比,主要从汉泰表达形式、汉泰语言里的使用频率、搭配的动词和汉泰语序等方面来进行对比,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依据偏误考察得出了泰国留学生习得七个“着”句式的顺序;最后全文依据七个“着”句式的偏误、习得和对比情况总结出了泰国留学生汉语动态助词“着”七个句式的类型学特征及其与偏误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在汉泰语言里,有关汉语动态助词“着”的七个句式除了T1着句式的表达形式相同以外,其他六个句式的表达形式在两种语言里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各句式在语序上的不同,语序上较大差异容易致使学生产生错序和遗漏的偏误。2.在平行的汉泰双语语料库中,七个“着”字句式,有的汉语里面的使用频率比泰语里面的使用频率高,有的泰语里面的使用频率比汉语里面的使用频率高,但在两个语料库中“T1_着:V+着”、“T2_着:(状+)V着+0”、“T3_着:(状+)V1着(+0)+(状+)+V2(+0)”这叁个句式在各自语料库中都是排在前叁的句式,说明这叁个句式为汉语动态助词“着”的常用句式;此外在两个语料库中“T5_着:V1着V1着,V2”句式的使用频率均为零,这说明该句式在汉语里面属于汉语动态助词的特殊构式。3.汉语动态助词“着”对动词的要求很严格,在动词的搭配上,只有[+状态][+动作][+持续]意义的动词能与“着”搭配使用,能够进入七个“着”字句式的动词在汉泰语言里面也要求动词具有以上特征。但有两个特殊的动词“停”、“喜欢”在汉泰语言里面的理解上的差异致使学生在与动态助词“着”搭配使用时产生误加或是误代的偏误。4.“T1_着:V+着”、“T2_着:(状+)V着+0”、“T3_着:(状+)V1着(+0)+(状+)+V2(+0)”、“T4着:(状+)V1着+(0),(状+)V2着+(0),……+Vn着+(0)”“T5_着:V1着V1着,V2”五个句式中当有状语成分修饰时,语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汉语里面当“V着”前面有状语修饰时,状语通常位于动词前;而在泰语里面状语则是后置的,位于“V(?)”之后,“(?)”为泰语里与汉语“着”相对应的表达,这种语序上的差异容易致使学生产生错序的偏误。5.“T6_着:(存在句)处所词+V着+0”在汉泰语言里面存在较大差异,汉语里面关于“着”的存现句处所词位于句首,而泰语里面相对应的用法处所词则位于句末,这种差异致使学生在使用“T6_着”句式时容易产生错序的偏误。6.“S+处所状语+V着”在汉泰语言里存在差异,汉语里面处所状语位于“V着”,泰语里面处所状语位于“V(?)”之后,通常位于句末,这种差异致使学生在使用“T7_着”句式时容易产生错序的偏误。7.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汉语动态助词“着”不能与“有界”成分共现,而泰语助词“(?)”则可以同“有界”成分共现,汉泰语言里的这点差异致使学生在使用动态助词“着”时产生了误加或误代的偏误。8.汉语里面连词“一边……一边”能与“着”同现,泰语里面的“语里面的(?)语里面的(?)”(一边……一边),不能与泰语助词“(?)”同现,这致使学生在使用“一边……一边”和“着”搭配的句子中容易出现遗漏的偏误。9.通过考察每一个句式的偏误数量与其在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有一定关系,比如本文的偏误数量就与每个用法在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有关,本文偏误数量的排序为T2_着>T3_着>T5_着>T6_着>T1_着>T4_着>T7_着。(注:符号“>”表示偏误数量“多于”);使用频率的排序为T2_着>T3_着>T6_着>T5_着>T1_着>T4_着>T7_着(注:符号“>”表示使用频率“高于”),可以看出使用频率高的,偏误数量也相对较多。除此之外使用频率也会对习得顺序有所影响,本文的习得顺序为T3_着>T1_着>T2_着>T4_着>T5_着>T6_着>T7_着。(注:符号“>”表示“先于”)“T1_着:V+着”句式为最简单的句式,但是习得却在“T3_着”句式之后,这可能跟“T1_着”在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低有关。10.本文基于偏误、习得和对比总结出了七个句式的类型学特征,并解释了其与偏误之间的关系,且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2)

尹若男[3](2018)在《现代汉语动态助词“着”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动态助词"着"从最初的表"附着"义的动词发展至今,历经了漫长的语法化过程。考察"着"的发展与演变,从语法化理论的机制与规律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空间隐喻的视角,对其历时发展进行分析与解释,并通过对现代汉语中的"着"与英语中的进行式进行比较,给予对外汉语教学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爱依姗(Abbasova,Ayshan)[4](2018)在《汉语动态助词“着”与阿塞拜疆语相关形式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动态助词“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动态助词“着”的教学始于初级阶段,但是高级阶段的学习者还是会回避使用“着”。探其原因,阿塞拜疆学生学习动态助词“着”时很吃力,是因为在母语当中没有直接完全对应的表达。而且有的带“着”的句子翻译成阿塞拜疆语很容易翻译成“正在句”,所以学生该用“着”时会用“在”,他们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不了解他们表达的意义。因为汉语语系和阿塞拜疆语系不同,因此两个语言也存在很大的差别。目前关于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不仅凤毛麟角,而且很不充分。汉语教学在阿塞拜疆2004年才开始,为了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比较两种语言差异很有必要。本文主要选取汉语“着1”和“着2”与阿塞拜疆语对应的相关形式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先介绍阿塞拜疆汉语教学情况、两种语言的语法不同点、选题理由及意义、研究方法与目标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第二章为汉语动态助词“着1”的语法意义、用法与阿塞拜疆语相关形式的对比研究。本章分为叁节:根据阿塞拜疆翻译成汉语的小说找出“着1”的对应形式,详细地比较“着1”与阿塞拜疆语对应形式语义和语用异同。该章的2.4和2.5部分研究按照“形容词+着1”的四种格式在阿塞拜疆对应形式。第叁节对比“着1”的否定与疑问形式跟阿塞拜疆语相关形式。第叁章为汉语动态助词“着2”的语法意义和用法与阿塞阿塞拜疆语相关形式的对比研究。先找出阿塞拜疆对应形式,比较语用和语义,最后比较“着2”否定和疑问句式跟阿塞拜疆语相关形式的异同。第四章为对阿塞拜疆汉语学习者动态助词“着”教学建议。分析目前阿塞拜疆用的两本教材:《汉语新目标》与《新实用汉语》。在前两章基础上提出“V+着1”、“adj+着1”与“V+着2”的教学建议。总而言之,本文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上对汉语中“着1”和“着2”在阿塞拜疆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比较,并在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针对阿塞拜疆学生的汉语“着1”和“着2”的教学和学习建议,以期对阿塞拜疆的汉语教学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6)

潘博妮(RMPP,RATHNAYAKE)[5](2018)在《斯里兰卡学生汉语动态助词“着”“了”习得偏误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僧加罗语属于印欧语系,二者的语法规则不一样,在汉语里没有时态变化,需要借助其他词来表示动词的时态变化,这类词就是动态助词,而在僧加罗语里没有这类词汇,所以斯里兰卡学生学习汉语时候很容易在汉语动态助词这个语法点上出错,本文主要研究斯里兰卡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动态助词“着”“了”时出现的偏误现象及原因,并对此给予解决措施。本文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得偏误语料,将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分类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斯里兰卡学生习得汉语动态助词“着”“了”时经常出现的偏误类型,主要有遗漏、误代、误加、错位四类情况,进而根据偏误类型从母语负迁移、教师因素、学习者因素叁方面总结出偏误成因,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建议,以便为针对斯里兰卡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动态助词“着”“了”。(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01)

关敏[6](2018)在《汉语助词“着”语义在英语中的句法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助词"着"附着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其历时语法化、句法分布、句法意义、时体标记等方面得到大量研究。该文从"着"的语义出发,采取陆俭明(1999)对"着"的语法意义(动作持续和状态持续),通过观察平行语料库,探讨英语译文中"着"语义的句法分布和分布方式,观察其在英语中的时态种类、结构类型。(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07期)

闫美[7](2018)在《动态助词“着”的偏误分析以及教学方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助词"着"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留学生习得汉语的难点,留学生在使用"着"时经常出现偏误。语言学界对动态助词"着"的解释不一,普遍能接受的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许多工具书上对"着"的讲解往往过于简单,所以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往往是对动态助词"着"的用法不能真正理解而导致对目的语的过度泛化。本文在前人研究动态助词"着"的基础上,总结了留学生使用动态助词"着"的偏误类型,并分析每种类型产生原因。也有所创新,在分析"着"偏误的同时分析其他表示持续义的常用句型以及和"着"产生的偏误类似的句型,找出他们的区别。使留学生能够区分这些句型用法,明白应何时使用"着",减少使用"着"的偏误。同时也对动态助词"着"的教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方法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8年05期)

李璠希[8](2017)在《动态助词“着”语法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V+着(+N)"结构在动态助词"着"的语法化中起关键作用。以往对该结构中"着"的性质区分不明确,本文提出以"着"的语义指向判定其性质。汉译佛经中存在大量"心理动词+着"的用例,根据对照资料可确定这类结构都是动词并列结构,与动态助词的产生无关。过去有学者认为助词"着"初现于南北朝时期,经本文考察,这种说法例不可靠,真正的动态助词产生于唐以后。(本文来源于《南开语言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蒋文会[9](2017)在《基于语料库的泰国学生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的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因为没有比较明显的形态变化,所以一般借助于虚词或者语序来表达其语法意义。汉语的动态助词“着”、“了”、“过”作为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汉语本体研究的重中之重,而且也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实际教学中收集到的学生作文语料、口语语料以及导师自建的语料库和暨南大学语料库语料,以此为基础来考察泰国学生在初、中、高各个阶段中,习得动态助词“着”、“了”、“过”的情况,以句式划分为基准,分析总结语料中出现偏误的类型并进行偏误探源,接而来分析叁者间内部的习得顺序,最后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科学性的有建设性的教学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泰国学生习得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产生的五种偏误类型是:遗漏、回避、错序、误加、误代。2.泰国学生汉语动态助词“着”所在句式的习得顺序:T1>T4>T3>T5>T2>T6>T7>T8。即:V着>(状+)V1着(+宾)+(状+)V2(+宾)>(状+)V着+宾>(存现句)处所词+V着+宾>状+V着>(主语1)+V1着(+宾),主语2+V2(+宾)>V1着V1着,V2>(状+)V1着+(宾),(状+)V2着+(宾),……+Vn着(+宾)。3.泰国学生汉语动态助词“了”的习得顺序是:T9>T6>T1>T2>T3>T5>T8>T4。即:S+形容词+了 1+2>S十V十(补语)+了1 2>S+V+了 1+0>S+V+了 时量短语>了1在连动句中>S+被/让/叫/给+0+V+ 了1>S十V+了,+0十了 2>S+把+0+V+了1。4.泰国学生汉语动态助词“过”的习得顺序是:T1>T2>T4>T3>T6>T5。即:T1过:时间词语+动词+过>T2过:否定词语+动词+过>T4过:“过”在述宾谓语句中>T3过:时间词语+形容词+过>T6过:“过”在“被”字句中>T5过:“过”在“把”字句中。(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徐钰琪[10](2017)在《动词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进行的是对动态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考察了留学生关于动态助词“着”的习得情况,分析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叁本教材中动态助词“着”的编排问题,最后提出了自己关于其的教学建议。除了绪论和总结之外,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列举了叁种汉语中关于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的流行说法: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2.表示状态的持续3.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和状态的持续以及动态助词“着”的几种常用用法。第二个部分,比较了《汉语教程》、《新实用汉语课本》和《当代中文》叁本教材中助词“着”的教学编排异同。第叁个部分:考察了华中师范大学和江汉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一共87名留学生对于助词“着”的习得情况,并分析了他们在问卷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总结偏误类型。第四个部分,经过对教材和学生习得情况的分析之后,对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提出了一些小小的建议,还设计了全新的关于助词“着”的教材编排及教学方案。(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助词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共计57.9805万字的泰国留学生初、中、高级中介语语料库,对母语为泰语学习者的留学生学习汉语动态助词“着”的偏误情况进行了考察,基于语料确定了本文所研究的有关汉语动态助词“着”的七个句式,并按照误加、误代、错序和遗漏的偏误类型将七个句式所涉及的偏误情况进行分类考察。为了探究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否与汉泰内部语言规律有关系,本文在语言类型学的视野下对所考察的七个句式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对比,主要从汉泰表达形式、汉泰语言里的使用频率、搭配的动词和汉泰语序等方面来进行对比,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依据偏误考察得出了泰国留学生习得七个“着”句式的顺序;最后全文依据七个“着”句式的偏误、习得和对比情况总结出了泰国留学生汉语动态助词“着”七个句式的类型学特征及其与偏误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在汉泰语言里,有关汉语动态助词“着”的七个句式除了T1着句式的表达形式相同以外,其他六个句式的表达形式在两种语言里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各句式在语序上的不同,语序上较大差异容易致使学生产生错序和遗漏的偏误。2.在平行的汉泰双语语料库中,七个“着”字句式,有的汉语里面的使用频率比泰语里面的使用频率高,有的泰语里面的使用频率比汉语里面的使用频率高,但在两个语料库中“T1_着:V+着”、“T2_着:(状+)V着+0”、“T3_着:(状+)V1着(+0)+(状+)+V2(+0)”这叁个句式在各自语料库中都是排在前叁的句式,说明这叁个句式为汉语动态助词“着”的常用句式;此外在两个语料库中“T5_着:V1着V1着,V2”句式的使用频率均为零,这说明该句式在汉语里面属于汉语动态助词的特殊构式。3.汉语动态助词“着”对动词的要求很严格,在动词的搭配上,只有[+状态][+动作][+持续]意义的动词能与“着”搭配使用,能够进入七个“着”字句式的动词在汉泰语言里面也要求动词具有以上特征。但有两个特殊的动词“停”、“喜欢”在汉泰语言里面的理解上的差异致使学生在与动态助词“着”搭配使用时产生误加或是误代的偏误。4.“T1_着:V+着”、“T2_着:(状+)V着+0”、“T3_着:(状+)V1着(+0)+(状+)+V2(+0)”、“T4着:(状+)V1着+(0),(状+)V2着+(0),……+Vn着+(0)”“T5_着:V1着V1着,V2”五个句式中当有状语成分修饰时,语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汉语里面当“V着”前面有状语修饰时,状语通常位于动词前;而在泰语里面状语则是后置的,位于“V(?)”之后,“(?)”为泰语里与汉语“着”相对应的表达,这种语序上的差异容易致使学生产生错序的偏误。5.“T6_着:(存在句)处所词+V着+0”在汉泰语言里面存在较大差异,汉语里面关于“着”的存现句处所词位于句首,而泰语里面相对应的用法处所词则位于句末,这种差异致使学生在使用“T6_着”句式时容易产生错序的偏误。6.“S+处所状语+V着”在汉泰语言里存在差异,汉语里面处所状语位于“V着”,泰语里面处所状语位于“V(?)”之后,通常位于句末,这种差异致使学生在使用“T7_着”句式时容易产生错序的偏误。7.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汉语动态助词“着”不能与“有界”成分共现,而泰语助词“(?)”则可以同“有界”成分共现,汉泰语言里的这点差异致使学生在使用动态助词“着”时产生了误加或误代的偏误。8.汉语里面连词“一边……一边”能与“着”同现,泰语里面的“语里面的(?)语里面的(?)”(一边……一边),不能与泰语助词“(?)”同现,这致使学生在使用“一边……一边”和“着”搭配的句子中容易出现遗漏的偏误。9.通过考察每一个句式的偏误数量与其在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有一定关系,比如本文的偏误数量就与每个用法在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有关,本文偏误数量的排序为T2_着>T3_着>T5_着>T6_着>T1_着>T4_着>T7_着。(注:符号“>”表示偏误数量“多于”);使用频率的排序为T2_着>T3_着>T6_着>T5_着>T1_着>T4_着>T7_着(注:符号“>”表示使用频率“高于”),可以看出使用频率高的,偏误数量也相对较多。除此之外使用频率也会对习得顺序有所影响,本文的习得顺序为T3_着>T1_着>T2_着>T4_着>T5_着>T6_着>T7_着。(注:符号“>”表示“先于”)“T1_着:V+着”句式为最简单的句式,但是习得却在“T3_着”句式之后,这可能跟“T1_着”在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低有关。10.本文基于偏误、习得和对比总结出了七个句式的类型学特征,并解释了其与偏误之间的关系,且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助词着论文参考文献

[1].李敏.针对中亚学生动态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研究[D].新疆大学.2019

[2].蔺碧晴.基于汉泰对比和语料库分析的汉语动态助词“着”的类型学特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尹若男.现代汉语动态助词“着”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4].爱依姗(Abbasova,Ayshan).汉语动态助词“着”与阿塞拜疆语相关形式的对比研究[D].南京大学.2018

[5].潘博妮(RMPP,RATHNAYAKE).斯里兰卡学生汉语动态助词“着”“了”习得偏误分析研究[D].河北大学.2018

[6].关敏.汉语助词“着”语义在英语中的句法分布[J].海外英语.2018

[7].闫美.动态助词“着”的偏误分析以及教学方法探究[J].中华少年.2018

[8].李璠希.动态助词“着”语法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南开语言学刊.2017

[9].蒋文会.基于语料库的泰国学生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的习得研究[D].云南大学.2017

[10].徐钰琪.动词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助词着论文-李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