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黄芪山甲汤治疗前列腺增生15例

自拟黄芪山甲汤治疗前列腺增生15例

一、自拟黄芪山甲汤治疗前列腺增生15例(论文文献综述)

白强民[1](2020)在《前列通窍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前列通窍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慢性前列腺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68例符合入选病例标准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34例。治疗组予前列通窍胶囊+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对照组予前列舒丸+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8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程度、IPSS、NIH-CPSI、膀胱残余尿、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前列腺液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等。统计数据,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结果:治疗组入选34例,对照组入选34例,治疗组治疗中途剔除4例,对照组治疗中途剔除4例,最终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病例各30例。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效者9例,有效者18例,无效者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其中显效者有4例,有效者有18例,无效者有8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中患者症状改善率为83.33%,明显改善者有9例,轻度改善者16例,无改善者5例;对照组中患者症状改善率为73.33%,其中有明显改善者7例,轻度改善者15例,无改善者8例。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两组相当,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总中医证候积分、中医主症积分、中医次症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总中医证候积分、中医主症积分、中医次症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状(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次症积分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主症积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IPSS评分、NIH-CPSI评分、膀胱残余尿积分、最大尿流率积分、前列腺液积分等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前列腺体积积分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IPSS评分、NIH-CPSI评分、膀胱残余尿积分、最大尿流率积分、前列腺液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前列腺体积积分较治疗前下降但无显着差异(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NIH-CPS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NIH-CP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率积分方面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PSS评分、膀胱残余尿积分、前列腺液积分、前列腺体积积分低于对照组IPSS评分、膀胱残余尿积分、前列腺液积分、前列腺体积积分,但均无显着差异(P>0.05)。7.治疗中共有5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相当(P>0.05)。结论: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症合并慢性前列腺炎(肾虚血瘀证)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在综合疗效、NIH-CPSI总评分、最大尿流率、中医证候积分等几个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王那钦[2](2019)在《益气通络排浊颗粒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益气通络排浊颗粒对角叉菜胶诱导的慢性前列腺炎大鼠的前列腺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以及血浆ET-1、TXB2、6-K-PGF1α以及T/K的比值的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益气通络排浊颗粒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选用56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SPF级,4-7周龄,随机分为7组,即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益气通络排浊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7%水合氯醛麻醉后下腹正中切口暴露前列腺,在两侧前列腺背侧页分别注将1%角叉菜胶生理盐水溶液0.05m L,建立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中药对照组以前列解毒胶囊溶液灌胃,西药对照组以西乐葆胶囊溶液灌胃,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益气通络排浊颗粒溶液灌胃,连续给药3周。给药结束麻醉大鼠,无菌条件下腹主动脉取血,摘取前列腺备用,ELISA法测定血浆ET-1、TXB2、6-K-PGF1的水平,ELISA法测定大鼠前列腺组织匀浆IL-8、TNF-α的水平,镜下观察HE染色的前列腺组织结构。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高、中、低剂量组TNF-α、TXB2水平下降,T/K比值下降;除西药对照组外IL-8水平下降;除低剂量组外血浆ET-1水平下降;除中药对照组、高剂量组外6-K-PGF1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中药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IL-8、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中剂量组外ET-1水平均上升;高剂量组TXB2水平下降;中剂量组、低剂量组6-K-PGF1α水平升高;高剂量组、中剂量组T/K比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西药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TNF-α水平明显降低;高、中、低剂量组ET-1水平升高;中、低剂量组TXB2水平升高;高、低剂量组6-K-PGF1α水平下降,T/K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通络排浊颗粒能够降低角叉菜胶诱导的慢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组织炎症因子IL-8、TNF-α的表达,降低血浆ET-1水平,通过调节TXB2及6-K-PGF1α的水平恢复T/K平衡,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反应及局部血瘀症状;中剂量组或为最佳量效配比。

王辰[3](2019)在《miR-412-5p靶向xpo1调控痔核组织血管增生以及痔血宁合剂干预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痔核组织表观遗传学调节机制的角度来阐明micro RNAs在痔病患者病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从Xpo1/p53/p66Shc/p16信号传导通路层面,探讨痔病发生的可能机制;明确痔血宁合剂防治痔病的作用靶点和调控环节。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的30例痔手术病人的痔核组织样本,命名为疾病组;和30例肛瘘手术病人的瘘管旁3cm外正常肛周组织样本,命名为正常组。1.将痔核组织和正常组织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痔核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同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VEGFR2蛋白的变化。2.通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疾病组和正常组之间DLK1-DIO3基因组印迹区域micro RNA的差异性表达,并通过micro RNA q PCR进行验证RNA-Seq检测结果确定差异表达的micro RNA。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疾病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表达的micro RNA的结合位点,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和q PCR分析进行结合位点的验证。4.通过细胞转染、体外血管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流式细胞术、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和q PCR等技术分析miR-412-5p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5.通过Western blot、Co-IP和Ch IP技术分析miR-412-5p靶向抑制Xpo1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制。第二部分:通过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的30例痔手术病人的痔核样本(其中15例痔血宁药物干预组每次20 ml,每日3次,1周为1个疗程,1周后予以手术;15例痔疮组患者不服药直接予以手术治疗);和15例正常组标本来自肛瘘患者瘘管旁3cm外正常肛周组织。1.各组标本在术后予以取样拍照,并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痔核组织的病理学变化。2.通过mRNA q PCR分别检测正常组,痔疮组,药物干预组中Xpo1、p53、p66shc、p16、VEGF的mRNA的表达,验证痔血宁合剂通过调节Xpo1/p53/p66Shc/p16通路表达实现对痔疮的治疗作用。3.各组患者在术前予以采集静脉血,并存储在含有促凝剂的血清生化测定管中,立即送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检验科进行血清生化学检测,观察痔血宁合剂对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与正常组织相比,miR-412-5p在痔疮病人的痔核组织中明显低表达,而正常组织中miR-412-5p通过靶向结合Xpo1 mRNA 3’UTR来降解Xpo1mRNA,从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相反的,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过表达miR-412-5p会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的能力;在血管内皮细胞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miR-412-5p通过靶向抑制Xpo1的表达调控p53-p66Shc-p16信号通路。第二部分:痔血宁合剂对痔疮病人痔核组织中的血管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痔血宁合剂可以明显降低痔疮病人痔核组织中Xpo1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痔血宁合剂可以明显促进痔疮病人痔核组织中p53mRNA、p66ShcmRNA、p16mRNA的表达;痔血宁合剂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1、miR-412-5p在痔核组织中低表达,2、Xpo1是miR-412-5p的潜在靶点,3、过表达miR-412-5p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4、过表达miR-412-5p激活p53-p66Shc-p16通路表达,5、痔血宁合剂通过抑制痔疮病人组织中的血管增生从而达到治疗效果,6、痔血宁合剂通过调节Xpo1/p53/p66Shc/p16通路来抑制痔核组织的血管增生,7、痔血宁合剂是临床治疗痔病的一个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合剂。

叶紫[4](2019)在《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2-4期CKD基础上AKI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2-4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基础上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A/C)的临床疗效;(2)通过对A/C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炎症因子的检测,探讨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防治A/C的疗效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海市中医医院肾内科2016年12月-2019年1月间住院收治的72例A/C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一般基础治疗+前列腺素E1+川黄方汤剂;对照组:基础治疗+前列腺素E1;共治疗两周。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Scr、BUN、UA),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采用EPI公式计算),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ro),血清中炎症小体3(NLRP3)、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尿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等;另统计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治疗前后血清肌酐的差值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1)以血清肌酐降低的绝对值评估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72.2%,对照组总有效率27.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肾功能: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肾功能较治疗前改善,Scr、BUN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UA较治疗前降低(P<0.05),e GFR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对照组Scr、BUN在治疗后有一定降低(P<0.05),但UA、e GFR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Scr、BUN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e GFR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但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因子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组IL-6、TNF-α、hs-CRP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对照组相关炎症因子治疗后也有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治疗组IL-6、TNF-α、hs-CRP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4)血清NLRP3:组内比较,治疗组血清NLRP3较治疗前表达大幅度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NLRP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尿液IGFBP7:组内比较,治疗组尿液IGFBP7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非常显着(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尿液IGFBP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24h U-pro较治疗前有降低(P<0.05),对照组24h U-pro较治疗后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24h U-pr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均有降低(P<0.05)。结论:(1)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较单用前列腺素E1能更好地促进A/C患者肾功能的部分恢复。(2)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有效防治A/C的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机制有关。(3)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能改善A/C患者的中医证候,且临床总有效率为72.2%。

郭秋霜[5](2018)在《肺间质方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自拟方肺间质方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放射性肺炎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共纳入75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放射性肺炎患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综合组。西药组给予强的松治疗,40 mg/d,并根据症状逐级减量;中药组给予肺间质方治疗,早、晚各温服1袋;综合组在西药基础上,加服肺间质方。三组患者用药4周后分析用药前、后放射性损伤分级、胸部CT表现分级、KPS评分以及中医证候学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对比发现,三组药物均能降低放射性损伤分级、降低胸部CT表现分级、提高患者身体功能状况、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肺间质方联合激素治疗效果最佳,肺间质方次之。其中,在提高身体功能状态及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两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降低放射性损伤分级及降低胸部CT表现分级两方面,中药组和西药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肺间质方能有效促进肺泡炎症吸收,减轻肺损伤的程度;肺间质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身体功能状态;肺间质方无激素的副作用,安全可靠,起到了增敏的作用,且能减少激素减量时反跳现象的发生频次;肺间质方联合激素治疗放射性肺炎可明显降低放射性损伤分级,促进炎症吸收、提高患者身体功能状态、改善临床症状,是放射性肺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蒙浩[6](2018)在《温阳活血方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及其对大鼠阴茎生物分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温阳活血方对糖尿病大鼠阴茎的影响以及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阴茎血流的影响,证实温阳活血方治疗本病的效果和优势,探讨温阳活血方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机理,为传统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方法:临床研究:对象共80例,来自于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科/泌尿外科门诊部患者,年龄20~60岁,符合勃起功能障碍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属肾虚血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措施:治疗组给予温阳活血方,对照组予西地那非口服,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2个月后记录2组患者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表(IIEF-5)评分、彩色多普勒超声阴茎收缩期血流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结果用Excel2007和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全部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动物实验: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体重(220±15)g,对60只大鼠进行编号,查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地那非组、温阳活血方小剂量组,温阳活血方组和温阳活血方大剂量组,每组10只。置于8:00~21:00光照、21:00~8:00黑暗的实验室中,饲养1周后,除空白组外均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所有组均进行APO试验评价其勃起功能,成模后模型组予5ml纯净水/只灌胃,1次/日。温阳活血方小剂量组予常规量一半的温阳活血方药液灌胃,每日给予5ml/只。温阳活血方组予常规量的温阳活血方药液灌胃,每日给予5ml/只。温阳活血方大剂量组予常规量1.5倍的温阳活血方药液灌胃,每日给予5ml/只。西地那非组予该药水溶液灌胃。空白组常规喂养,不作干预处理。干预1个月后处死大鼠,获取阴茎标本,进行内皮性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euron nitrc oxide synthetase,n NOS)、5型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5,PDE5)、Rho关联含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Rho associated coiled-coil 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 1,Rock1)、Rho关联含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Rho associated coiled-coil 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 2,Rock2)的检测。实验结果用Excel2007和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分子生物学检测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临床实验:1.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比较,P=0.9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际勃起功能评分病情比较,P=0.9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可比性。2.治疗后将治疗组结果与对照组结果进行疗效的比较,P=0.14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阳活血方与西地那非均能改善患者性生活质量。3.阴茎收缩期血流峰值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第一、二次检查相互比较,q=0.68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q=5.7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一、二次检查相互比较,q=7.7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q=13.9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阳活血方与西地那非均能提高阳痿阴茎收缩期血流峰值,西地那非作用更快。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t=0.195,P=0.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检查组间比较,t=5.01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t=4.48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阴茎收缩期血流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之后两次检查西地那非组数值均优于温阳活血方组。4.阻力指数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第一、二次检查相互比较,q=2.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q=6.1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一、二次检查相互比较,q=6.7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q=13.4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阳活血方与西地那非均能减低阳痿阴茎血管阻力,西地那非作用更快。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t=1.309,P=0.3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检查组间比较,t=4.329,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t=7.36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阻力指数有可比性;两次疗程后,检查西地那非组数值优于温阳活血方组。动物实验:1.体重方面,实验前组间比较,总体比较F=1.425,P=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空白组t=4.1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6.72,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阳活血方小剂量组t=-5.60,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阳活血方组t=-5.89,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阳活血方大剂量组t=-4.80,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地那非组t=-5.17,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体重除空白组外,均较造模前减轻。造模前各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有可比性,造模后除空白组外体重较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成功。2.各组勃起次数比较。总体比较F=2.872总体P=0.02,各组勃起次数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q=8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温阳活血方小剂量组比较,q=9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温阳活血方组比较,q=9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温阳活血方大剂量组比较,q=9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西地那非组比较,q=9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STZ造成DM模型后,大鼠勃起功能下降。3.实验后各组eNOS的含量比较:总体比较F=366.7,总体P=0.000,各组e NO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q=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DM模型大鼠阴茎中e NOS含量减少;空白组与温阳活血方小剂量组及西地那非组比较,q值分别为8.16及7.06,(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与温阳活血方组及温阳活血方大剂量组比较,q值分别为2.65及1.71,(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中药剂量均能恢复DM大鼠阴茎中e NOS的含量。4.实验后各组nNOS含量方面比较:总体比较F=134.9,总体P=0.000,各组n NO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q=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DM模型大鼠阴茎中n NOS含量减少;空白组与温阳活血方小剂量组及西地那非组比较,q值分别为4.53及4.51,(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与温阳活血方组及温阳活血方大剂量组比较,q值分别为1.76及1.71,(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大、中两种中药剂量均能恢复DM大鼠阴茎中n NOS的含量。5.实验后各组PDE5含量比较:总体比较F=177.8,总体P=0.000,各组PDE5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q=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DM模型大鼠阴茎中PDE5含量增加;模型组与温阳活血方小剂量组比较,q=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西地那非组比较,q=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温阳活血方组及温阳活血方大剂量组比较,q值分别为6.18及6.84,(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大、中两种中药剂量及西地那非均能减少DM大鼠阴茎中PDE5的含量。6.实验后各组Rock1含量比较:总体比较F=238.9,总体P=0.000,各组Rock1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q=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DM模型大鼠阴茎中Rock1含量增加;模型组与温阳活血方小剂量组及西地那非组比较,q值分别为0及1.77,(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白组与温阳活血方组及温阳活血方大剂量组比较,q值分别为-0.88及-0.86(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大、中两种中药剂量均能减少DM大鼠阴茎中Rock1的含量7.实验后各组Rock2含量比较:总体比较F=213,总体P=0.000,各组Rock2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q=21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DM模型大鼠阴茎中Rock2含量增加;模型组与温阳活血方组、温阳活血方大剂量组及西地那非组比较,q值分别为171.28、188.15及183.64(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大、中两种中药剂量及西地那非均能减少DM大鼠阴茎中Rock2的含量。结论:温阳活血方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在动物实验中表现为DM模型大鼠阴茎中的e NOS、n NOS的表达增加,使PDE5、Rock1、Rock2的表达减少。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不亚于西地那非的疗效。因此可以认为温阳活血方有效改善阳痿阴茎的血供及营养环境,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有效方药。通过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以及对温阳活血方作用机制的探讨,温阳活血方法治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机制在于:温阳活血方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具有温肾壮阳,活血通络,营养宗筋之功,其药理机制可能是改善了末梢循环(阴茎血管的循环),减少了缺血缺氧等因素造成的阴茎损伤和重构,进而改善勃起功能。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7](2017)在《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多信息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本病的诊断辨证依据提供参考。2.通过中医药干预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探求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神经生长因子和其受体的调节机制,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编制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流行病学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应用证型分析病患诊治史,生活史及带下月经史的背景资料,同时以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说明本次调查的中医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信息。2.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将子宫内膜与肌层缝合的外科手术诱导法,复制子宫腺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疾病模型组、米非司酮组、活血消症方低、中、高剂量组,平均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10只。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NGF和TrkA的表达。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子宫腺肌病患者199例,所纳入病人高发年龄段26-45岁占79.5%;其证型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0.2%,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占24.6%,第三位是寒凝血瘀证占18.1%;有月经不调史、中医诊治史、妇科疾病史者在各证型均值都有显着差异,有西医治疗史在各证型未有差异,有妇科手术史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有母姊痛经史在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喜冷饮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洗头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剧烈运动在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性情烦躁易怒在各证型之均值高于非性情急躁者;性情乐观者在各证型之均值低于性情非乐观者;工作或生活压力大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高于无工作或生活压力不大者;组间比较,痛经程度重者在气虚血瘀证之均值显着高于痛经程度轻者;组间比较,不同月经量在各证型未有差异;经血黏稠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显着高于经血正常者;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经血夹带血块者,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四组中大血块组之均值均大于小血块组和无血块组;寒凝血瘀证之均值则为大血块组和小血块组高于无血块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带下量各组间之均值均未达显着差异;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上带下质地黏稠组之均值显着高于正常者;子宫腺肌病患者脉象以细脉(27.86%)、弦脉(25.00%)、沉脉(22.66%)比例最高,细脉分布以气虚血瘀证最高(49.53%),其次寒凝血瘀证(20.56%),弦脉以气滞血瘀证最高(36.46%),其次气虚血瘀证(32.29%),沉脉以气虚血瘀证最高(35.63%),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5.29%)、寒凝血瘀证(22.99%)相近;因子分析影响力较大的的因子共七组公因子,以第一因子涵盖乏力、气短、少气懒言,神疲易倦等四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24.463%,四个证候要素分析为气虚,第二个因子包含五心烦热、性欲减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小腹灼热等六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7.560%,六个症状证候要素分析为肾阴虚,其他因子解释量低,影响力小。2.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NGF和TrkA相互决定比例约56.9%,显示二者关联性高,二者为正相关。结论:1.气虚血瘀证为子宫腺肌病最常见证型,气虚为最主要证候要素,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因此,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将是今后子宫腺肌病痛经诊治的研究关注重点。2.NGF及其受体是导致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机理之一,通过活血消症方调节NGF及其受体的失衡状态,改善及抑制痛经进展。

赵凡[8](2016)在《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与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前列通窍胶囊治疗肾虚瘀阻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并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探寻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 mRNA和Bcl-2 mRNA表达的影响,以期揭示前列通窍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前列通窍胶囊组)和对照组(癃闭舒胶囊组)各45例。治疗组服用前列通窍胶囊,对照组服用癃闭舒胶囊,8周后观察两组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2.实验研究:取SD大鼠140只,随机取其中2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的采用去势加丙酸睾酮注射法复制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坦索罗辛对照组、癃闭舒胶囊对照组和前列通窍胶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0只。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给药,其他各组分别予以相应药品混悬液灌胃给药,同时灌胃给药30天后,处死大鼠取膀胱逼尿肌待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测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bax mRNA、bcl-2mRNA的表达强度并计算其比值。结果:1.临床试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2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I-PSS、QoL、Qmax、膀胱残余尿量、中医证候积分和前列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PSS、QoL、Qmax、膀胱残余尿量、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前列腺体积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在改善BPH患者I-PSS、QoL、Qmax、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更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方面,两种药物无显着性差别(P>0.05)。2.实验研究:坦索罗辛对照组、癃闭舒胶囊对照组和前列通窍胶囊各剂量组bax mRNA、bcl-2 mRNA表达和bax/bcl-2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通窍胶囊低剂量组bax mRNA、bcl-2 mRNA表达和bax/bcl-2与坦索罗辛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通窍胶囊中、高剂量组bax mRNA、bcl-2 mRNA表达和bax/bcl-2与坦索罗辛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前列通窍胶囊各剂量组bax mRNA、bcl-2 mRNA表达和bax/bcl-2与癃闭舒胶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1.前列通窍胶囊可明显改善肾虚瘀阻型BPH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及中医证候积分。2.前列通窍胶囊可以提高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调控基因bax mRNA的表达,降低bcl-2 mRNA的表达,并能提高bax/bcl-2的比值,可促进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揭示了前列通窍胶囊治疗BPH的部分作用机制。

陈国宏[9](2007)在《前列通瘀汤对实验性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大鼠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CPPS),是男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骨盆生殖区的疼痛和排尿异常,其病因及㎜研究显示,CPPS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身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中医辨证论治,有一定的优势,已成为临床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前列通瘀汤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功效,治疗CPPS能明显缓解疼痛症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研究显示,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在CPPS患者的前列腺液(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s, EPS)中明显升高,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组织损伤、炎症和局部感染等使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产生增多,继而诱导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基因表达,COX-2的产生迅速增多,促使细胞产生大量的PGE2,高浓度的PGE2又能抑制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分泌和调节疼痛的功能。应用特异性COX-2抑制剂治疗CPPS可明显减轻疼痛。我们推测前列通瘀汤可能是通过降低PGE2而对CPPS产生治疗作用。本课题旨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前列通瘀汤对PGE2等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揭示其治疗CPPS的可能机制。目的本课题采用免疫佐剂法制作实验性CPPS大鼠模型,观察前列通瘀汤对实验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评价其疗效;以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为阳性对照药,观察前列通瘀汤对致痛因子PGE2,及与之密切相关的IL-1β、COX-2和β-EP的影响,探讨前列通瘀汤治疗CPPS的可能机理,并总结其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有效的中药及方剂提供思路。方法取3月龄180-220g雄性Wistar种大鼠6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实验组52只。实验组大鼠采用同种系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辅以双重免疫佐剂方法,复制实验性CPPS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再随机将实验组大鼠分为模型组、塞来昔布组、前列通瘀汤大、中、小剂量组五组。前列通瘀汤大、中、小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32、16、8g生药/kg。塞来昔布组给药剂量为0.04 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于相同剂量的蒸馏水。以上各组均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给药30d。第30天将各组大鼠称重后脱颈处死。取前列腺组织,观察其病理改变用ELISA法测定前列腺组织匀浆IL-1β、COX-2、PGE2、β-EP的含量。结果①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表现为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其前列腺腺体普遍与周围组织粘连,腺体呈暗红色或棕黄色,质稍硬,或有明显的硬结。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浸润,间质水肿及纤维组织增生,前列腺上皮破坏、萎缩及脱落,前列腺管壁的增生或破坏。对前列腺病理切片的分级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模型组大鼠与正常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造模成功。②前列通瘀汤大剂量组和塞来昔布组大鼠前列腺上皮组织恢复正常,管壁结构完整,间质水肿消失。前列通瘀汤中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对实验大鼠前列腺组织结构的破坏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作用较轻。病理分级统计结果显示:前列通瘀汤大、中、小剂量组、塞来昔布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列通瘀汤小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前列通瘀汤大、中、小剂量组,及塞来昔布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内PGE2及IL-1β、COX-2的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β-EP的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其中前列通瘀汤大剂量组与塞来昔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采用自身免疫反应所造成的CPPS动物模型,其病理改变与临床的病理改变最为接近,发病机理也与人的发病较为符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的造模方式。②前列通瘀汤能够减轻或消除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的炎症反应,改善其组织结构的破坏,抗纤维化,对前列腺组织起到明显保护作用。③前列通瘀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内PGE2及IL-1β、COX-2的水平,减轻前列腺组织炎症反应的程度,减轻盆腔生殖区域的疼痛;并能升高β-EP的水平,使局部抑制疼痛的作用加强。研究表明,前列通瘀汤对CPPS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前列通瘀汤能调节前列腺组织的细胞因子含量,减轻前列腺组织炎症反应,对前列腺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密切相关。

郭雁冰[10](2006)在《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和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结肠黏膜层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有效的西药是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显着的优势,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从疗效到作用机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显示出中医药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目前中医药研究本病在临床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进展,总结本病中医证候学特征,积极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创新,并对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或药物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寻找中医作用的靶点,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更充分地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导师王新月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特点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本虚标实。本病不只是结肠局部的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脾肾亏虚是对其病因病机的根本反映,是贯穿UC发生发展与转归的一条主线,血瘀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部与全身的重要病理变化,积滞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重要病理基础。临证如何正确把握辨证论治,对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UC的疗效,尤其是降低复发率至为关键。本课题从UC的免疫损伤机制入手,在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炎症损伤反应、促进结肠黏膜修复等方面,深入探讨中药抗复发的作用机制,为合理选择治法、遣方用药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提出UC多环节治疗理论及微观辨证思路。2研究方法本课题以《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1997年,第三版)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阳性对照的方法,以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306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的病例103例,治疗组予导师经验方(生黄芪20g炒陈皮10g炒白芍10g炒白术20g茯苓30g黄连10g黄柏10g煨木香10g当归6g炒五灵脂10g生蒲黄10g(包煎))加减治疗,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部分病例随访6个月,主要观察:(1)疗效观察,包括临床综合疗效,复发率,中医证候疗效,内镜黏膜疗效、黏膜病理疗效以及临床活动指数和内镜指数的变化等。(2)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外周血CD4+/CD8+/CD3+细胞,血清和结肠IL-8。其中IL-8同时检测正常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3结果3. 1疗效观察结果

二、自拟黄芪山甲汤治疗前列腺增生1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黄芪山甲汤治疗前列腺增生15例(论文提纲范文)

(1)前列通窍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2.3 观察内容
    2.4 疗效评定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4 讨论
    4.1 肾虚血瘀为前列腺增生症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根本发病因素
    4.2 西医学对前列腺增生症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4.3 应用前列通窍胶囊的中医理论基础
    4.4 组方分析
    4.5 结果分析
    4.6 特色与优势
5 结论
6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录
    附件1.国际前列腺症状与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表
    附件2.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标准NIH-CPSI
    附件3.尿流率检查
    附件4.B超检查
    附件5.前列腺液(EPS)常规检验结果
    附件6.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附件7.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分级计分标准
    附件8.治疗效果登记表
    附件9.不良事件观察表
    附件10.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课题情况
致谢

(2)益气通络排浊颗粒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miR-412-5p靶向xpo1调控痔核组织血管增生以及痔血宁合剂干预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简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背景介绍
    1.1 痔的背景介绍
        1.1.1 痔的流行病学
        1.1.2 痔的中医病因病机
        1.1.3 痔的西医发病机制
    1.2 Xpo1的背景介绍
        1.2.1 Xpo1定义及结构
        1.2.2 Xpo1的核转运机制
        1.2.3 Xpo1的核转运相关蛋白
        1.2.4 Xpo1与疾病的关系
    1.3 microRNAs的背景介绍
        1.3.1 microRNAs的定义
        1.3.2 microRNAs的生成和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 miR-412-5p靶向Xpo1调控痔核组织血管增生
    2.1 背景介绍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miR-412-5p在痔核组织中低表达
        2.3.2 Xpo1是miR-412-5p的潜在靶点
        2.3.3 过表达miR-412-5p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2.3.4 过表达mi R-412-5p激活p53-p66~(Shc)-p16通路表达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部分 痔血宁合剂通过调节Xpo1/p53/p66Shc/p16通路表达实现对痔疮的治疗作用
    3.1 背景介绍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痔血宁合剂对痔核组织中血管增生的影响
        3.3.2 痔血宁合剂对痔核组织中Xpo1mRNA表达的影响
        3.3.3 痔血宁合剂对痔核组织中p53mRNA表达的影响
        3.3.4 痔血宁合剂对痔核组织中p66mRNA表达的影响
        3.3.5 痔血宁合剂对痔核组织中p16mRNA表达的影响
        3.3.6 痔血宁合剂对痔核组织中VEGFmRNA表达的影响
        3.3.7 痔血宁合剂对痔病患者的肝肾功能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附录一 综述 痔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三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4)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2-4期CKD基础上AKI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6 伦理委员会审批
        2.7 数据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病例收集完成情况
    2.治疗前两组A/C患者的基线分析
        2.1 两组A/C患者性别、年龄、原因分类比较
        2.2 两组A/C患者基线肌酐升高倍数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化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炎症因子指标、IGFBP7比较
    3.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A/C患者肾功能及24hU-pro的影响
        3.1 两组A/C患者肾功能的比较
        3.2 两组A/C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IGFBP7的比较
    4.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A/C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4.1 两组A/C患者疾病临床疗效评价
        4.2 两组A/C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A/C的认识
        1.1 A/C的常见诱因
        1.2 现代医学在A/C治疗方面的不足
    2.肾脏疾病与炎症机制
        2.1 NLRP3与A/C
        2.2 炎症状态与A/C
        2.3 IGFBP7与A/C
    3.祖国医学对A/C的认识
        3.1 中医病因病机各家概述
        3.2 中医辨证论治概述
        3.3 其他治法
    4.川黄方立方依据及方义分析
        4.1 川黄方内含单味药物分析
        4.2 川黄方内含药对分析
    5.结果分析
问题和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临床证候积分表
    附录二 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2-4期CKD合并AKI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附录三 文献综述 NLRP3、MCP-1、IGFBP7与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
        参考文献
    附录四 发表的论文
    附录五 随机数字表
    附录六 伦理批件

(5)肺间质方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患者一般资料
    4 诊断标准
        4.1 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
        4.2 放射性损伤分级
        4.3 纳入标准
        4.4 排除标准
        4.5 剔除标准
        4.6 中止试验标准
        4.7 病例脱落及处理
    5 试验方法
    6 方药制备与服用方法
    7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7.1 放射性损伤分级
        7.2 CT表现分级
        7.3 KPS评分
        7.4 中医临床证候积分
        7.5 安全性指标
    8 统计学方法
    9 结果
        9.1 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9.2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10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11 结论
讨论
    1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炎的认识
        1.1 病名归属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治疗
        1.4 辨证分期治疗
    2 肺间质方治疗放射性肺炎的理论基础
    3 肺间质方药物组成及方义剖析
    4 肺间质方部分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5 试验总结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温阳活血方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及其对大鼠阴茎生物分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代中医对阳痿的认识
    第二节 古代中医对阳痿的治疗
    第三节 现代中医对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概况
        一、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研究
        二、阳痿的中药辨证治疗
        三、阳痿的专方中药治疗
        四、阳痿的外治疗法
    第四节 西医对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概况
        一、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
        二、勃起功能障碍相关的机理研究
        三、勃起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
    第五节 中医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优势、不足及展望
第二章 立项依据与组方原则
    一、立项依据
    二、温阳活血方的组方原则
第三章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观察项目
    四、治疗结果
第四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基本条件
        一、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和分组
        二、实验仪器设备
        三、实验试剂
    第二节 实验方法和过程
        一、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及阿扑吗啡(APO)试验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四、统计分析
        五、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 结果
        一、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二、数据统计结果
第五章 讨论分析与结论
    一、讨论分析
    二、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一) 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研究现况
        (二) 子宫腺肌病生长因子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三) 子宫腺肌病凋亡和自噬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四) 子宫腺肌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二、现代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一) 药物治疗
        (二) 手术治疗
    三、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一) 瘀血内阻
        (二) 肾虚血瘀
        (三) 瘀热互结
        (四) 痰瘀互结
        (五) 湿热瘀互结
        (六) 气滞血瘀
        (七) 气虚血瘀
        (八) 寒凝血瘀
        (九) 寒热错杂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
    四、中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一) 瘀血内阻病机的治疗
        (二) 肾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三) 瘀热互结病机的治疗
        (四) 痰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五) 湿热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六) 气滞血瘀病机的治疗
        (七) 气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八) 寒凝血瘀病机的治疗
        (九) 寒热错杂病机的治疗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病机的治疗
    五、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一) 手术诱导
        (二) 药物诱导
    六、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调查步骤
        (六) 数据采集整理及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病例来源
        (二) 一般资料
        (三) 子宫腺肌病的证型分布情况
        (四)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诊治史的差异性分析
        (五)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生活方式差异性分析
        (六) 痛经程度、月经量、经血质地、血块、带下量、带下质地与子宫腺肌病各证型单因素方差分析
        (七) 脉象与子宫腺肌病证型交叉表
        (八)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积差(pearson)相关分析
        (九) 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因子分析
    三、讨论
        (一) 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分析
        (二) 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及痛经年数分析
        (三) 诊治史与了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四) 生活方式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五) 痛经程度,月经量、质地,是否夹血块、带下量、质地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六) 脉证交叉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七)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八) 子宫腺肌病常见证型分析
        (九) 探索性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
第三部分 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环境
        三、主要药品及器械
        四、主要仪器设备
        五、实验步骤
        (一) 动情周期检测
        (二) 动物模型建立
        (三) 动物及分组
        (四) 取材方法
        (五) 制备与检测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造模结果
        (一) 子宫腺肌病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二) 行为学观察
        (三) 组织形态学观察
        (四) 各组间子宫重量及子宫系数比较
        二、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三、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四、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内膜组织中NGF和TrkA的相关分析
    讨论
        一、外科手术诱导法建立子宫腺肌病模型的沿革
        二、N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三、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四、NGF与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表达的相关性
        五、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影响
        (一)对NGF的调控
        (二) 对TrkA的调控
        (三) 活血消症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组方思路
        (四) 活血消症方方药分析
        (五) 活血消症方方药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8)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案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案
        2.1 临床研究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病例标准
        2.1.3 排除病例标准
        2.1.4 剔除病例标准
        2.1.5 临床观察方法
        2.2 病例来源
        2.3 采用药物
        2.4 试验分组与给药方法
        2.5 观察疗程
        2.6 观察内容
        2.6.1 疗效性观察
        2.6.2 不良反应观察
        2.7 疗效判定标准
        2.7.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2.7.2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2.7.3 膀胱残余尿量改善程度评定标准
        2.7.4 最大尿流率改善评定标准
        3 数据统计处理
        4 技术路线
        5 关键技术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总体疗效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2.1 治疗前后I-PSS比较
        2.2 治疗前后Qo L比较
        2.3 治疗前后Qmax比较
        2.4 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2.5 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比较
        2.6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用药安全性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主要试剂
        1.4 实验引物设计:引物序列
        2 实验方法
        2.1 前列腺增生模型的建立
        2.2 分组及给药
        2.3 标本取下后即刻清除表面的残留血液和脂肪结缔组织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及分裂周期
        2.5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膀胱逼尿肌细胞中bcl-2 m RNA、baxm RNA的表达
        2.5.1 提取样本总RNA
        2.5.2 逆转录合成cDNA
        2.5.3 Real Time PCR
        3 统计方法
        4 技术路线
        5 关键技术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2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中bax mRNA表达影响
        3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中bcl-2 mRNA表达影响
        4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中bax/bcl-2 的影响
        5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理论探讨
    一、前列通窍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理论探讨
    二、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三、药物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结论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2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前列通瘀汤对实验性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大鼠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1 理论研究
        2 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研究
        3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 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治疗
        5 慢性前列腺炎的针灸治疗及研究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慢性前列腺炎的概念与分类
        2 Ⅲ型前列腺炎的诊断分型
        3 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4 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实验研究现状
        1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理研究
        2 CPPS 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3 中医药治疗CPPS 的实验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
    CPPS 的中医学认识及前列通瘀汤的药理学分析
        1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学认识的历史源流
        2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认识的发展
        3 前列通瘀汤的组方特点
        4 前列通瘀汤的现代药理作用分析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一前列通瘀汤对实验性CPPS 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前列通瘀汤对实验性CPPS 大鼠前列腺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课题结论
课题创新性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1 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综述2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中篇
王新月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下篇
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四、自拟黄芪山甲汤治疗前列腺增生1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前列通窍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D]. 白强民.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益气通络排浊颗粒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 王那钦.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miR-412-5p靶向xpo1调控痔核组织血管增生以及痔血宁合剂干预的机制研究[D]. 王辰.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2-4期CKD基础上AKI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D]. 叶紫.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肺间质方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D]. 郭秋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温阳活血方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及其对大鼠阴茎生物分子的影响[D]. 蒙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5)
  • [7]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D].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与临床观察[D]. 赵凡. 云南中医学院, 2016(11)
  • [9]前列通瘀汤对实验性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大鼠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D]. 陈国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研究[D]. 郭雁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自拟黄芪山甲汤治疗前列腺增生1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