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联合定位论文_李绍红,朱建东,白兰英,王少阳,李部

导读:本文包含了震源联合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震源,层析,速度,结构,康定,各向异性,机制。

震源联合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李绍红,朱建东,白兰英,王少阳,李部[1](2018)在《联合信息融合和解析方法的微震源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微震源定位算法大多基于均匀速度假设以及采用迭代解法导致计算量大且稳健性不佳的不足,通过对走时方程的变换和求解,推导了考虑速度各向异性的微震源解析解,提出了一种新的微震源定位方法。新方法由6个有效检波器数据实现定位。考虑到波速特征的复杂性,将随机模拟方法应用于产生大量震源备选解,并从信息融合角度对最终震源解进行探讨,将粗大误差判别准则和聚类分析方法用于获取最终的震源解。通过算例验证表明:提出的解析方法正确合理,且采用的信息融合方法科学合理,并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采用粗大误差判别准则确定最终微震源。(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宏,杨心超,朱海波,张伟,曲寿利[2](2018)在《水力压裂微地震震源定位与震源机制联合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地面微地震监测资料处理流程中通常先进行震源定位然后进行震源机制反演,这样做会将震源定位误差引入到震源机制反演中去;而采用同时离散位置与震源机制空间的反演方法由于搜索格点太多而影响计算效率。介绍了一种迭代的震源定位与震源机制联合反演方法,在迭代过程中利用P波初动震源机制反演结果校正定位的目标函数,校正定位后采用P波辐射花样约束反演震源机制。该方法在提高震源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计算量。理论模型和四川盆地某压裂井微地震地面监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稳定、可靠且高效。(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8年02期)

郑忆康,王一博,常旭[3](2017)在《VTI介质微地震震源定位与速度参数联合反演敏感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气藏的储层一般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往往需要实施水力压裂进行开采。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是目前公认的用于页岩气储层开采的有效手段。压裂施工时,通过持续注入高压流体使页岩气储层在高压作用下不断形成裂缝网络,促使页岩中的气体逸出,实现页岩气的开采。压裂过程使页岩破裂产生微弱的地震能量,通常震级在0级以下,因而称之为微地震。压裂过程中需要对微震震源进行(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叁)——专题63:微地震监测与反演》期刊2017-10-15)

申学林,何晓萍,赵素涛[4](2017)在《2014年11月四川康定Ms6.3地震余震联合震源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四川康定Ms6.3地震的发震机理,利用距震中150km范围内近台站震相数据和水平分层速度模型,通过联合震源定位法(joint hypocentral determination,JHD)对康定Ms6.3地震震后13d内的687次余震重定位,给出568次余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余震序列表现出明显时空分布,主要沿鲜水河断裂带中段色拉哈段裂和折多塘断裂北西向分布,展布长度约76km;余震震源深度多展布于地下4~11km范围内,结合相关速度结构,推测康定地震主要错断了上地壳高速层;康定主震发生后的Ms5.8强余震引发了大量余震,余震由色拉哈断裂向折多塘断裂迁移,且分布在色拉哈段裂,与折多塘断裂余震序列有一定距离,推测两断裂之间或许发育有其他小断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7年05期)

余洋洋,梁春涛[5](2016)在《微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联合反演的优化加速》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微地震监测是目前储层压裂中最精确、最及时、信息最丰富的监测手段之一,而确定微地震的震源位置、发震时刻和强度是微地震监测的首要任务。随着微地震监测技术的成熟及定位精度的提高,对微地震事件的分布结合震源机制进行解释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地震的震源机制能够有效地说明震源的物理性质,并能够表明区域或局部的应力和应变分布。通常而言,微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的反演是两个独立的单元,而本次研究将两者结合为一个模块,进行联合反演。在对微地震事件进行定位的同时反演其震源机制,进而解释裂缝的方位、形态,达到评价压裂效果的目的。但联合反演的计算(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1:微地震监测与反演》期刊2016-10-15)

申学林,魏贵春,陈俊华,赵凌云[6](2014)在《震源联合定位方法在叁峡库首区地震定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峡台网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9日的到时地震波形资料,采用震源联合定位方法,对叁峡库首区7 011次地震重新定位,得到了不同蓄水阶段的台站校正值。结果显示:①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并集中于郭家坝—屈原镇、泄滩、巴东—巫山一带;②叁峡库首区存在地震波速横向不均匀性,速度分布与地质构造、蓄水等因素密切相关;③蓄水前地震波速分布情况主要受地质构造影响,而蓄水阶段叁峡库首区的地震波速分布情况除受地质构造影响外,还受库区渗水影响。该方法在叁峡库首区地震定位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4年06期)

谢静,刘双庆,李雅静[7](2013)在《利用速度结构与震源参数联合反演算法研究天津及邻近地区小震重定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地震台网产出的初至P波走时资料,通过震源与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算法,计算出天津及邻近地区叁维P波速度结构的优化模型,同时获得1 738次中小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天津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分布具有与强震相同的地壳深部介质背景,主要分布在高低速度过渡带;天津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深度重新定位后更集中分布在10-15 km深度范围内。(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3年Z2期)

震源联合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地面微地震监测资料处理流程中通常先进行震源定位然后进行震源机制反演,这样做会将震源定位误差引入到震源机制反演中去;而采用同时离散位置与震源机制空间的反演方法由于搜索格点太多而影响计算效率。介绍了一种迭代的震源定位与震源机制联合反演方法,在迭代过程中利用P波初动震源机制反演结果校正定位的目标函数,校正定位后采用P波辐射花样约束反演震源机制。该方法在提高震源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计算量。理论模型和四川盆地某压裂井微地震地面监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稳定、可靠且高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震源联合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绍红,朱建东,白兰英,王少阳,李部.联合信息融合和解析方法的微震源定位研究[J].煤炭学报.2018

[2].李宏,杨心超,朱海波,张伟,曲寿利.水力压裂微地震震源定位与震源机制联合反演研究[J].石油物探.2018

[3].郑忆康,王一博,常旭.VTI介质微地震震源定位与速度参数联合反演敏感度分析[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叁)——专题63:微地震监测与反演.2017

[4].申学林,何晓萍,赵素涛.2014年11月四川康定Ms6.3地震余震联合震源定位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7

[5].余洋洋,梁春涛.微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联合反演的优化加速[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1:微地震监测与反演.2016

[6].申学林,魏贵春,陈俊华,赵凌云.震源联合定位方法在叁峡库首区地震定位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

[7].谢静,刘双庆,李雅静.利用速度结构与震源参数联合反演算法研究天津及邻近地区小震重定位特征[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3

论文知识图

震源位置与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结果4-7模拟微震数据记录2地震射线分布图Fig.2Distri...理论震源位置及扰乱后震源位置分布玉门地震序列断裂、叁维震源位置分布...玉门地震序列深度剖面图

标签:;  ;  ;  ;  ;  ;  ;  

震源联合定位论文_李绍红,朱建东,白兰英,王少阳,李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