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对二尖瓣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对二尖瓣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一、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对二尖瓣狭窄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冰[1](2012)在《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单肺通气麻醉在胸外科的应用及其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文献综述)单肺通气麻醉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胸外科手术的开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气管、支气管成形术、支气管袖状切除术得以飞速发展,也为肺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近年来更是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单肺通气麻醉的过程中,少数病人发现了与单肺通气有关的并发症,如:通气期间的低氧血症、肺萎陷后的复张性肺水肿,学科内有对单肺通气安全性的疑问。我们因此对该专题做了文献复习,包括了单肺通气麻醉对胸外科的影响;单肺通气麻醉的不良反应和麻醉后并发症;国内外对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研究;单肺通气麻醉在动物体内试验的研究情况。同时,为了寻找对单肺通气麻醉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方法,我们还复习了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以其为进一步的进行单肺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寻找立项依据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资料回顾及系统评价同第一章胸科手术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目的:研究胸科手术病人在麻醉科PACU(麻醉后恢复室)滞留时间(从进入恢复室到送出恢复室)延长的相关因素,了解单肺通气(OLV)麻醉是否成为胸科手术的独立风险。方法:在麻醉科档案室查出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所有胸科手术病人的麻醉记录单,共得495例记录完善的病历。在麻醉记录单、病案室存档病例、电子医嘱上摘录所需的各项指标,以PACU滞留时间作为因变量(Y),建立自变量(X1……n)表(表1-1),按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要求进行量化和赋值,其中OLV麻醉赋值为X=1,双肺通气(TLV)通气麻醉赋值为X=0。将所有信息逐条输入Excel表格,建立自变量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PACU时间(Y)≥150min取值为1,Y<150mmin取值为O。495病例中,男:女比例为2.36(348/147),其中113例Y=1,总检出率为22.8%(113/49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引起病人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OR=0.000)、手术方式(OR=0.094)、尿量(OR=0.000)、ASA分级(OR=0.004)、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0.002)共5项。结论:影响胸科病人手术麻醉后恢复的主要原因是,病人年龄、手术方式以及器官功能状况。麻醉医生以及恢复室护士均应该对这些因素引起重视。第二章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安全性比较:a meta analysis目的:系统评价胸科手术麻醉中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搜集所有非心脏手术的胸科手术麻醉中分组为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研究,包括3个RCT,1个非随机对照试验,1个回顾性试验。Mata分析结果显示,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与血气相关的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OR=0.68,95%CI[0.31-1.51]P=0.46]、与气管内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导管异位,肺分隔不良,声音嘶哑)[OR值153,95%CI[0.25-9.58]P=0.65]、循环系统并发症(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心律失常)[OR=1.00,95%CI[0.17-6.05],P=1.00]、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炎,肺水肿,肺不张,ARDS)[OR=0.68,95%CI[0.31-1.51]P=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现有证据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与血气相关的并发症、与气管内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循环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相似,但是血液系统并发症、外科并发症等尚不能判断,需要更多更好的临床试验来讲一步证实.第三部分: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第一章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期间动脉血中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变化第一节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期间动脉血中IL-6和IL-8的变化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麻醉肺叶切除术患者动脉血中IL-6、IL-8的变化,探讨OLV对肺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病人2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单肺通气组(O组)和双肺通气组(D组),两组采用统一的术前用药、麻醉用药和检测手段。单肺组于麻醉诱导插管后即采取单肺通气,胸内操作结束后即双肺通气。分别于麻醉前(T0)、机械通气(MV)后30mmin(T1)、机械通气后1h(T2)、机械通气后2h(T3)、胸内操作结束后1h(T4)、胸内操作结束后2h(T5)、术后24h(T6)、术后48h(T7)采取动脉血3m1迅速离心,取上层血浆于-70℃超低温冰箱保存,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IL-6、IL-8水平,另采取动脉血2m1送检验科查红细胞压积(Hct)。结果:(1)IL-6:双肺组和单肺组均在机械通气后1h(T2)开始明显上升(P<0.01)、胸内操作结束后2h(T5)达高峰、术后24h(T6)回降、术后48h(T7)仍未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T2、T3、T4、T5、T6单肺组高于双肺组(P<0.05),T0、T1、 T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IL-8:双肺组和单肺组均在机械通气1h后(T2)开始上升(P<0.05)、胸内操作结束后2h(T5)达高峰、术后24h(T6)回降、术后48h(T7)仍未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T3、T4、T5、T6单肺组高于双肺组(P<0.05),T0、T1、T2、T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机械通气,包括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都引起了术中和术后IL-6、IL-8水平的升高,说明了两种机械通气都引发了肺组织的炎症反应。②机械通气一段时间后,单肺通气组IL-6、IL-8水平大于双肺通气组,表明术中单肺通气时所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比双肺通气时更加严重。③单肺组IL-6和IL-8的表达水平在术后48小时同降到与双肿组同等水平,说明在本研究的持续单肺通气时间内,单肺通气所导致的肺部炎症反应在手术后恢复期并不比双肺通气麻醉更严重。第二节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期间动脉血中XOD、MPO和PMNl的变化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和双肺通气(Total-lung Ventilation, TLV)不同通气模式下血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Oxidase,XOD)、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改变和PMN计数,了解OLV行肺叶切除术体内氧自由基代谢的情况。方法: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OLV实验组(O组)和TLV对照组(D组),每组10例。A组在手术开始后OLV,手术结束恢复TLV;B组在手术开始后一直使用TLV。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T0)、手术开始0.5h(T1)、1h(T2)、2h(T3)、手术结束后1h(T4)、2h(T5)、术后24h(T6)、48h(T7)8个时点采血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 PMN)计数,测XOD和MPO的活性。结果:(1)O组PMN计数升高较D组早,但两组间PMN计数无差异。(2)O组XOD活性在OLV过程中升高,但两组间XOD活性无差异。(3)O组的MPO活性高于D组(P<0.05)。结论:OLV较TLV行肺叶切除术围麻醉期有更多的氧自由基生成。第二章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及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第一节应用PiCCO技术监测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的变化目的:应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监测单肺通气(OLV)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EVLW)的变化,探讨OLV是否为影响该术患者术中、术后EVLW的独立因素。方法:20例因肺癌行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手术部位相同的两例随机分入OLV组和TLV(双肺通气)组。所有患者股动脉穿刺并置入热敏导管,连接到PiCCO监护仪,于手术开始前,通气15min、30min、60mmin、120min、150min,术后30min、1h、2h、3h、5h、7h、20h监测并记录中心静脉压(CVP)、心排出量(CO)、平均肺动脉压(MAP)、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荇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拔管前增加,拔管后稳定在较高心排出量水平;CVP在术后两小时内有倒“V”型变化;MAP术中增加,术后下降,但维持在比术前较高的水平:SVRI术前减低,术中增加,术后迅速同落至术前水平。EVLWI、 PVPI随时间延长均呈逐渐降低趋势。GEDVI、ITBVI随时间变化无趋势表现。EVLWI与PVPI及GEDVI呈止相关,与CO、CVP、MAP、SVRI、ITBVI无相关性。结论:OLV对肺癌肺叶切除患者EVLW影响轻微,是一项安全的麻醉操作。第二节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是否为影响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肺功能的独立因素。方法:20例因肺癌行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手术部位相同的两例随机分入OLV组和TLV(双肺通气)组。所有患者于手术前,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第十天进行肺功能测定并记录:用力肺活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EVl%),用力呼气中期流速占预测值的百分比(MMF%),最大通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MVV%),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l/FVC%)。结果:除MMF%(P<0.05)外,各肺功能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第一天始,各指标均呈缓慢上升趋势,除FEV1/FVC%外余指标观察期间均未达到术前水平。结论:OLV对肺癌肺叶切除患者肺功能影响轻微,不是其肺功能独立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单肺通气麻醉的动物实验研究第一章不同单肺通气方式对大鼠肺AQP-5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目的:研究两种单肺通气(OLV)方式下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5, AQP-5)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分为夹闭左侧肺门OLV组(A组),过深插管OLV组(B组),双肺通气对照(C组),空白对照组(D组)。A、B、C组分别按不同通气时间再分三个亚组,用excel随机函数表随机分配,各亚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记法检测肺AQP-5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A、B、C组AQP-5的表达均较D组减少(P<0.05):A、B、C组组内各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B1、C1及A2、B2、C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3、B3、C3组间比较,A3和B3均较C3组减少(P<0.05),A3比B3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A、B、C组AQP-5的表达均较D组减少(P<0.05);A、B、C组组内各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B1、C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2、B2、C2组间比较,A2比B2和C2均有减少(P<0.05),B2与C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3、B3、C3组间比较,A3和B3均较C3组减少(P<0.05),A3比B3减少(P<0.05)。结论:机械通气可致大鼠AQP-5表达下调,与时间相关,夹闭法OLV和插管过深法OLV对AQP-5表达的影响超过双肺通气,前者更明显。第二章单肺通气对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目的:研究单肺通气(OLV)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B(SP-B)表达的变化,并探讨OLV所致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单肺通气组(A组)、双肺通气对照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C组为自主呼吸组,根据不同的通气时间,A组和B组分别分成三个亚组:A1组(OLV0.5h,恢复通气0.5h),A2组(OLV1h,恢复通气0.5h),A3组(OLV1.5h,恢复通气0.5h)和B1组(双肺通气1h),B2组(双肺通气1.5h),B3组(双肺通气2h),将自制气管导管过深插管至右肺建立右肺OLV模型,分别取各组左侧肺组织,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肺泡结构及肺间质的病理变化,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的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以及SP-A和SP-B蛋白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A组和B组肺组织病理改变依次加重,逐渐表现出肺泡充血水肿,肺间质逐渐增厚,且这些变化在A组中表现更为显着;细胞凋亡在A2、A3组明显增加(P<0.05),且随着OLV时间延长,增加更加明显(P<0.05),与双肺通气对照组B组中对应各亚组比较,A2、A3组细胞凋亡率比B2、B3组显着增加(P<0.05),且在细胞凋亡执行阶段起关键作用的Caspase-3酶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凋亡率一致;与C组比较,A组各亚组SP-A和SP-B蛋白均表达减少(P<0.05),且随着OLV时间延长,减少更加明显(P<0.05);与B组中对应各亚组比较,A组中各亚组肺组织中SP-A和SP-B蛋白均表达减少(P<0.05)。结论:随着单肺时间的延长,OLV可导致肺组织细胞凋亡且SP-A和SP-B蛋白表达下调,并与之相对应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趋势一致,由此推测细胞凋亡以及SP-A和SP-B蛋白表达的减少可能是OLV导致肺损伤的重要因素。第五部分应用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分析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后的血清差异蛋白组目的:应用同位素标记绝对和相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对胸科手术中单肺通气后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清中的“全组”蛋白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图谱。方法:收集术中进行单肺通气(OLV)和双肺通气(TLV)的胸科手术患者各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时、术后24h、术后48h四个时间点取等量中心静脉血并标记为O1-4和T1-4,组内等量混合后利用免疫亲和色谱柱去除血清中的14种高丰度蛋白,采用iTRAQ试剂标记后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2D LC-MS/MS)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质谱鉴定共得到189种蛋白质,其中至少一个时间点发生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有83种,其中56种表达上调,27种表达下调。结论: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构建的差异表达蛋白图谱为阐释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以及寻找临床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作用靶点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蔡昀夏,曾葵,黄蔚,陈筱静[2](2011)在《高危妊娠剖宫产全身麻醉中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对高危妊娠患者剖宫产施行全身麻醉,观察其对新生儿和母体的影响。方法:高危妊娠施行剖宫产患者46例,分成Ⅰ组(硬膜外麻醉)及Ⅱ组(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全身麻醉)。记录术前、手术开始时(即气管插管后时刻)、胎儿娩出时、术中20分钟时及术毕母体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胎儿娩出后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及新生儿插管处理率;脐动脉血pH、PCO2、PO2;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结果:观察各时点的HR、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开始时Ⅰ组SBP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新生儿插管处理率、脐动脉血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及手术过程中母体左心衰和低血压发生率Ⅰ组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妊娠的剖宫产患者,使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安全、平稳、苏醒迅速,掌握好给药时间及剂量对新生儿无明显副反应。

许艳荣[3](2009)在《人工心脏瓣膜材料及瓣膜置换过程中的麻醉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心脏瓣膜置换适用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造成的瓣膜畸形或变形。通过置换技术能有效解决心脏瓣膜病所致的循环动力学改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脏瓣膜患者的心肺功能代偿能力差、尤其是心肌收缩力和能量储备功能下降,给手术和麻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麻醉中要重视用药的合理性,并且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用药,力求使患者安全度过麻醉关。文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麻醉注意的事项进行探讨。

金鑫[4](2009)在《心肺转流对靶控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十几年来,随着心外科技术和心肺转流(CPB)心肌保护技术的提高,麻醉药物和理念的更新,“快车道”心脏麻醉成为发展趋势。遂自1996年,Barvais[1]等尝试性将非心脏病人群丙泊酚药代动力学参数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靶控输注技术逐渐在心外科手术广泛应用。虽然该给药方法是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标由计算机控制给药输注速率的变化,在绝大部分外科病人能够按临床需要调节麻醉,镇静和镇痛的目的一种静脉给药。同时丙泊酚作为一种起效快,苏醒迅速的新型静脉全麻用药对循环影响短暂和易于调节等优点,适用于该给药方法及各种类型的手术麻醉。它们的结合是麻醉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但该系统的缺陷为其显示的血浆靶浓度是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自动完成预期的静脉给药。由于心肺转流期间存在很多干扰因素,包括血液稀释、低温、器官灌注等,所以它并不能满足心肺转流时对麻醉的要求,而前两种因素对其影响尤为明显,遂本实验选取心肺转流中血液稀释及低温因素对丙泊酚TCI血药浓度的影响行进一步探讨,分析此期间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目的在特定双频指数(BIS)指导下,以丙泊酚为麻醉药物,对健康人群丙泊酚靶控输注参数在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试图分析此期间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实验分为三部分1. HPLC条件为:Nucleodur C18反相柱(250 mm×4. 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三氟乙酸( 65: 35: 0. 1),流速1. 4 m1/min。柱温:30℃,荧光激发波长276 nm.,发射波长310 nm。2.体外循环血液稀释对靶控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选择14例16-60岁ASAⅡ~Ⅳ级择期行双瓣置换术患者,诱导后持续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靶浓度(Cp)2μg/ml,人工心肺开机后按20~30 ml/kg比率输注4%琥珀酰明胶实施血液稀释。于血液稀释前(T0)、血液稀释后3 min(T1)、8 min(T2)、15 min(T3)采集动脉血2 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Cm),并于相同时相点监测血红蛋白(Hb)、血球压积(Hct)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Cr)及血尿素氮(Bun)。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3.体外循环低温对靶控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选择13例16~60岁ASAⅡ—Ⅳ级择期行双瓣置换术患者,诱导后持续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靶浓度(Cp)2μg/ml,于肝素化后CPB15min开始使用变温水箱分别通过变温毯和人工心肺行体表和血液降温,同时行患者头部冰袋辅助降温以及降低手术间温度。使脑温、直肠温及核心体温在转机后20 min左右降至32℃。于肛温36℃、34℃、32℃、30℃及28℃时采集2ml桡动脉血,之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所采集标本的药物浓度(Cm),并测定当时的血红蛋白(Hb)、血球压积(Hct)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Cr)及血尿素氮(Bun)。术中持续监测HR、SPO2、PETCO2、MAP、CVP、鼻咽温、肛温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并将BIS值维持在45~55(从诱导到实验结束)。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样点血药浓度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丙泊酚被测物峰形良好,无杂质峰干扰。血清中丙泊酚回收率为其回收率为95.80%~104.92%,其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血清丙泊酚浓度在0.1~10.0μg/ml范围内相关性良好,R2=0.9999。患者体内丙泊酚最低检测浓度为0.1μg/ml。T1、T2和T3的Hb、Hct较T0时明显降低(P﹤0.01),并且以上各时点Cm及Cm/Cp均明显低于T0;而血液稀释后各时点之间血药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稀释前后AST、ALT、Cr及BUN均无统计学差异。降温后的Hb、H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肛温的降低,Cm及Cm/Cp均开始升高;而此期间的AST、ALT、Cr及BUN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微量血样监测血药浓度的方法特异性强,日内日间变异小,线性范围广,简便准确,可作为监测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常规方法。CPB后的急性血液稀释导致丙泊酚血药浓度明显下降。稀释前实测血药浓度(Cm)高于TCI系统机设浓度(Cp),而稀释后的Cm均低于Cp。为达到理想靶浓度,血液稀释后应该按比例加大丙泊酚的用量。CPB后的低温通过降低肝肾的代谢率而导致丙泊酚Cm/Cp明显上升,为防止麻醉过深,应该按比例下调丙泊酚TCI时的靶浓度。

杨沁岩[5](2007)在《预防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和方法学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两种观察方法分别比较几种减轻异丙酚注射痛的常用的药物—芬太尼、利多卡因、咪唑安定的效果,探求其中最优的方案供临床参考使用。方法:静脉麻醉病人140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4组,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从静脉给实验药物120秒后,恒速推注异丙酚,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应用注射异丙酚时的口述描绘评分(VRS)方法和苏醒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异丙酚注射痛进行评价,数据应用SPSS 13.0和PEMS 3.1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VRS方法对异丙酚注射痛的评分,对照组与各实验组有统计学差异,而三个实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应用VAS对异丙酚注射痛的评分,50ug芬太尼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0mg利多卡因组和2mg咪唑安定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利多卡因组与芬太尼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选择较粗血管注射、调整注射速度、降低异丙酚的温度、稳定患者情绪等,在此基础上可再加用合适的药物,可有效减轻异丙酚注射痛;2、从方便、安全、有效考虑,预先注射咪唑安定或利多卡因均是减轻异丙酚注射痛合适的药物;3、VAS法和VRS法联合应用于异丙酚注射痛的评价,使结果会更准确、客观、全面。

姜敏[6](2007)在《靶控输注异丙酚对体外循环复温期颅内血浆氨基酸和脑氧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对中低温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各时点颅内血浆氨基酸浓度,以及对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评价靶控输注异丙酚对体外循环复温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择期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病人4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n=20)靶控输注异丙酚(1~2μg. ml-1),B组(n=20)恒速输注咪唑安定0.10~0.20mg. kg-1. h-1。术中依据SNAP脑电指数(SI)值的变化,并参考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异丙酚靶浓度和咪唑安定输注速度,使SI值维持在60±5。术中分别于麻醉后5min(T1)、CPB开始5min(T2)、降温结束后5min(T3)、复温至鼻咽温37℃即刻(T4)、30min(T5)、60min(T6)从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采集标本,分别行血气分析、葡萄糖、乳酸测定,根据血红蛋白值(Hb)、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a O2、SjvO2)、动静脉血氧分压(PaO2、PjvO2)、动静脉血乳酸(La、Ljv)含量、动静脉血糖含量(Ga、Gjv)计算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静脉血氧含量(CjvO2)、动-颈静脉血氧含量差值(AVDO2)、氧摄取率(CEO2)、脑乳酸氧指数(LOI)、颈内静脉-动脉乳酸含量差(AVDL)、乳酸生成率(CLP)、颈内静脉-动脉血糖含量差(AVDG)、葡萄糖摄取率(CGU)。颈内静脉球部血行谷氨酸(Glu)、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测定,并计算兴奋性毒性指数(EI)。并分别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脑氧合:SjvO2、CjvO2、CaO2、AVDO2、CEO2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LOI T4、T5、T6 B组明显高于A组(P<0.01)。(2)脑代谢:Ga、Gjv、AVDG、CGU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La、Ljv、AVDL、CLP T4、T5、T6 B组明显高于A组(P<0.05或0.01)。(3)颅内血浆氨基酸浓度:Glu T4、T5、T6 B组明显高于A组(P<0.01),Gly,T4 A组明显高于B组(P<0.01),GABA T4、T5、T6 A组明显高于B组(P<0.01)。EI T4、T5、T6 B组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1~2μg. ml-1)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复温期能改善脑氧代谢,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金红永,朱晶,闫国君[7](2001)在《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对二尖瓣狭窄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对二尖瓣狭窄病人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病人 2 0例 ,分别进行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穿刺 ,置入 7 5F漂浮导管 ,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 0 0 2mg/kg、异丙酚1mg/kg、芬太尼 10 μg/kg和阿端 0 1mg/kg。连续心排量监测HR、MAP、CVP、CI和SVI。 结果 诱导前后HR、MAP分别下降 17%± 5%和 15%± 7% ,PCWP由 2 59± 0 37降至 2 0 3± 0 12kPa ,而CI和SVI由 2 3± 0 2 0和2 17± 3 2升至 2 4± 0 2 1和 34 0± 6 7。结论 协同给予咪唑安定 0 0 2mg/kg和异丙酚 1mg/kg ,使异丙酚ED90减少达 4 5%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二尖瓣狭窄病人的CI和SVI,病人心功改善同时 ,对肺动脉高压也有明显降低和缓解作用。

刘流,周建美,陈启智,徐军美,吕志平[8](1998)在《二尖瓣狭窄患者异丙酚诱导时血流动力学和氧供氧耗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二尖瓣狭窄择期瓣膜置换术病人20例,分别在异丙酚(P组)或咪唑安定组(M组)诱导时,用Swan-Ganz导管热释法测定和计算血流动力学及氧供氧耗参数。结果: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在P组注药后下降,气管插管后开始回升;M组注药后下降,并延续至气管插管后2min。HR和MAP在P组下降程度大于M组;SVRI,LVSWI,RVSWI下降程度P组小于M组;两药物可导致氧耗、氧供下降,氧耗减少程度大于氧供减少程度。提示,用ED95剂量异丙酚作诱导,优于咪唑安定

张红艳,赵为禄,王宗朝[9](1998)在《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对气管内插管的心血管反应》文中研究说明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对气管内插管的心血管反应张红艳赵为禄王宗朝(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昌330006气管内插管常引起剧烈的心血管反应。异丙酚具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本文对比观察了单一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消除气管内插管所引起的心血管...

马武华,陈启智,刘流,周建美,徐军美,龙小年[10](1997)在《异丙酚及咪唑安定诱导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诱导前后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ASA Ⅱ~Ⅱ级,成年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静注异丙酚2mg/kg(P组)或咪唑安定0.2mg/kg(M组)诱导。局麻下插Swan-Ganz导管到肺动脉,分别在诱导前,注药后2、5、10分钟时测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P组SP、DP、MAP、CO在诱导后2分钟即显着下降(P<0.05),M组SP、DP、MAP和CO在10分钟时才显着下降(P<0.05),P组对MPAP、LVSW、RVSW、PAWP、SVRI无明显影响,M组明显降低MPAP、RVSW(P<0.05),对PAWP、LVSW、SVRI无明显影响。结论:两药均可安全地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诱导。

二、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对二尖瓣狭窄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对二尖瓣狭窄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鸣谢
主要英汉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文献综述及研究线路)
    第一章 单肺通气麻醉技术对胸外科手术的贡献及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第二章:胸科手术后急性肺损伤与单肺机械通气
        1 ALI—胸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
        2 ALI的诱因
        参考文献
    第三章:胸科麻醉期间肺水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 肺血管外肺水的监测
        2 EVLW监测的应用现状
        3 EVLW监测与漂浮导管测量的优劣对比及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单肺通气所致肺损伤的体内研究进展
        第一节:OLV所致肺损伤的机理和组织形态学研究
        1 OLV对肺损伤的机理
        2 机械牵张性肺损伤的主要细胞学机制
        3 肺损伤的形态学特点
        4 单肺麻醉所致肺损伤的形态学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第二节:实验动物肺组织水通道蛋白的改变
        1 AQP的定义、分类、分布特点的研究
        2 AQP-5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及相关基因位点
        3 AQP-5的分布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4 AQP-5蛋白体在水、电解质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节:实验动物肺组织表面活性蛋白的研究
        1 SP的生物学特征
        2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与肺损伤
        参考文献
    第五章:iTRAQ技术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 iTRAQ技术原理
        2 iTRAQ技术和其他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的比较
        3 iTRAQ技术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4 iTRAQ技术在呼吸相关性肺损伤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六章:项目研究概要及技术线路
第二部分: 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资料回顾及系统评价
    第一章 胸科手术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安全性比较:a metaanalysis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病人动脉血中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变化
        第一节 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病人动脉血中IL-6和IL-8的变化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病人动脉血中XOD、MPO和PMN的变化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及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
        第一节 应用PiCCO技术监测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的变化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单肺通气麻醉的动物实验研究
    第一章 不同单肺通气方式对大鼠肺AQP-5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单肺通气对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应用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分析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后的血清差异蛋白组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4)心肺转流对靶控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心肺转流对靶控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前言
    第一部分 丙泊酚血浆浓度的测定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心肺转流血液稀释对靶控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心肺转流低温对靶控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靶控输注(TCI)在心血管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5)预防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和方法学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和分组
        1.1 入选标准
        1.2 剔除标准
    2 主要实验药物
    3 实验仪器和工具
    4 实验方法
        4.1 实验步骤
        4.2 观察指标
        4.3 质量控制措施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语

(6)靶控输注异丙酚对体外循环复温期颅内血浆氨基酸和脑氧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剂与药品
    1.2 病例选择与分组
    1.3 研究方法
    1.4 颅内血浆氨基酸的测定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两组患者的脑氧合
    2.3 两组患者的脑代谢
    2.4 两组患者颅内血浆氨基酸的变化
第三章 讨论
    3.1 异丙酚的靶控输注
    3.2 体外循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3.3 CPB中脑氧代谢指标的变化及靶控输注异丙酚对脑氧代谢的影响
    3.4 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及靶控输注异丙酚对CPB复温期血浆颅内氨基酸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与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对二尖瓣狭窄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麻醉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对二尖瓣狭窄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黄冰.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5)
  • [2]高危妊娠剖宫产全身麻醉中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的应用[J]. 蔡昀夏,曾葵,黄蔚,陈筱静.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11)
  • [3]人工心脏瓣膜材料及瓣膜置换过程中的麻醉问题[J]. 许艳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51)
  • [4]心肺转流对靶控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D]. 金鑫.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6)
  • [5]预防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和方法学的评价[D]. 杨沁岩. 新疆医科大学, 2007(02)
  • [6]靶控输注异丙酚对体外循环复温期颅内血浆氨基酸和脑氧代谢的影响[D]. 姜敏. 青岛大学, 2007(01)
  • [7]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对二尖瓣狭窄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金红永,朱晶,闫国君. 黑龙江医学, 2001(01)
  • [8]二尖瓣狭窄患者异丙酚诱导时血流动力学和氧供氧耗的变化[J]. 刘流,周建美,陈启智,徐军美,吕志平.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8(06)
  • [9]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对气管内插管的心血管反应[J]. 张红艳,赵为禄,王宗朝.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98(01)
  • [10]异丙酚及咪唑安定诱导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 马武华,陈启智,刘流,周建美,徐军美,龙小年.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7(10)

标签:;  ;  ;  ;  ;  

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对二尖瓣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