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连祥:探寻“意义”的文化——格尔茨解释人类学文化理论的解读论文

史连祥:探寻“意义”的文化——格尔茨解释人类学文化理论的解读论文

摘 要:格尔茨是象征人类学研究阵营的一员,开创了解释人类学学派,并首次实践了反思人类学。从《爪哇的宗教》、《文化的解释》,再到《尼加拉》,体现格尔茨对象征符号体系和仪式行为的关注,以及致力于发展一种深度的文化理论。符号学的文化观和解释学的文化研究,构成了解释人类学的主体。解释人类学的文化理论,也就主要表现在文化观和文化研究理论上。

关键词:解释人类学;生成路径;文化观;文化研究

一、解释人类学文化理论的生成路径

20世纪中后期,在整个西方学术界认识论转向的背景下,“有关人类学民族志书写问题逐渐成为学科内热点问题之一”[1]。在这一场人类学转变中,格尔茨不仅创立了解释人类学,同时也最早实践了反思人类学。在那种极端的学术空气中,格尔茨急流勇进,“第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描述与被描述的对象一样,是一个符号体系,是一个文化的解释的人”[2]。他潜心研究人类象征符号体系与仪式行为,提出“深描”,去“理解他人的理解”、“解释他人的解释”,站在“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角度上解释远方文化的意义结构,获得地方性知识。如果非要一句话概括解释人类学文化理论的话,那么这一句话或许就是最完整、最适宜的表述。

为了深入了解课程建设对于教学各方面的影响,我们选取了部分师生做了问卷调查,参与问卷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中有的课程进行了课程资源建设,参与问卷的老师有课程建设的经历。问卷调查分析如下

然而,我们绝非一句话便能将这如此精奥的解释人类学文化理论一网打尽。这一独特的理论,首先并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面对人类生活基本面貌的态度、深邃的洞察能力及“一泻千里”的文笔文风。当然我们对格尔茨文化理论进行领悟时,有必要对此理论的生成过程有所了解。

正如大多数研究者说的那样,格尔茨的学术心路大致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的历程。若只论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文化理论的确立过程,那么以时间为整体线索来理解它,当事半功倍。从《爪哇的宗教》(1960)、《文化的解释》(1973)到《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1979),这三本民族志作品,不仅展现了格尔茨学术心路的历程,更能完整地体现了解释人类学理论与风格的发展过程。

1.《爪哇的宗教》:文化理论的萌芽

格尔茨的博士论文《爪哇的宗教》于1960年出版,奥利弗对其作出“他在呈现巴厘生活方面做得最好”[3]的评价。《爪哇的宗教》这本民族志还是运用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志训练模式——“观察——记录——分析”[4]。

全书一共有四大部分。前三部分围绕着爪哇三类群体的三种宗教信仰及仪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描述,第四部分运用韦伯和涂尔干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全书基调是以描述为主的。

格尔茨说,“文化活动,即符号形式的建构、理解与利用,如同其他一切,都是社会事件:它像婚姻一样公开,像农业一样可视”[11],“社会的形式是文化的内容”[12]。如果我们把眨眼也视为一种文化,那么四种眨眼行为就构成了不同的文化层面。因为眨眼蕴含着大量的社会内容,包含了不同的文化意义。也就是说,“深描”在这里的工作,就是区分和解释了这四种眨眼情形所代表的意义。它把抽动眼皮看作了一个文化符号,进行分层次的还原分析,进而解释其中的意义结构。解释人类学的工作便是如此,理解其中的意义结构,对“眨眼”这一文化符号或文化行为进行层层解释——抽动眼皮、眨眼示意、滑稽模仿、滑稽模仿的排练的四个分层划等的意义结构——即“深描”。

2.《文化的解释》:文化理论的集成

赖尔在《心的概念》中讨论了“深描”概念,意在研究“思想家”在做什么的问题。赖尔以眨眼为例作了直观的说明。他将眨眼分为了四种情况:(1)无意识的抽动眼皮,就是我们自然、平常状态下的眨眼皮;(2)带有某种目的的抽动眼皮,即眨眼示意。就是在具备公共认知的前提下,一个朋友给另一个朋友了一个眼色,一个密谋的信号,一种特殊的寓意。这是一种示意动作,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展示着一种细微的文化;(3)对抽动眼皮、眨眼示意的做法模仿。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个意义——一种社会公共认知——目的在于制造嘲弄、作恶作剧;(4)讽刺家在舞台上表演眨眼示意的重复排练、练习。赖尔进一步分析,认为对眨眼行为(滑稽模仿者、眨眼示意者、抽动眼皮者、眨眼排练者)的事实记述与对其行为(一个朋友向另一个朋友眨眼,进行密码信号的交流)的“深描”之间存在着民族志的客体,即浅层描述与“深描”之间的差异:一个分层划等的意义结构。对于眨眼来说,它意在解释抽动眼皮、眨眼示意、滑稽模仿与滑稽模仿排练的四个不同的意义结构。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意义结构,我们就区分不出来以上四种眨眼情况,四种眨眼情况也就无所谓存在。

最值得一提的是,当1973年将要出版《文化的解释》时,格尔茨增加了新的一章,即第一章——《深描: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这一章是格尔茨为编此书专门写的,目的在于使它“像一部通过一系列具体阐发文化理论的专著”“尽量概括地陈述我现在的立场……对符号学的关注,现在更突出了”[6]。总之,这本书是格尔茨研究生院毕业后50来年研究心得的回顾,是对解释人类学文化理论研究思路的系统概括。

《文化的解释》一经出版,便是庄重、鲜明地宣告自己的人类学民族志工作的立场——民族志是深描[7]。“‘民族志的工作是什么?’——他写。”[8]这里的“写”指的就是刻划、“深描”。它表达出了格尔茨的两个向度:(1)人类学者是对特定文化(包括文化符号和文化行为)进行解释;(2)人类学者要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进入研究世界。所以说,这本著作相对地概括了格尔茨的文化理论。

3.《尼加拉》:文化理论的完美应用

1980年,《尼加拉》付梓。它不仅再一次重述了解释人类学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而且这一本民族志写作亦完全贯穿着这一理论。

格尔茨在《尼加拉》中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描绘了东南亚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种国家状态,并将它与近代以来的现代国家形态和理念交相映照。沿着马克思·韦伯的理路,从历史资料和田野经验中建构了一种“剧场”式的国家形态。但《政治表述:辉煌与庆典》是该书最为精彩的部分。格尔茨认为尼加拉成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力量,来自于巴黎的王室庆典,具有一种向心力,是巴黎政治的驱动力[9]。

环境污染及不良生活方式均可扰乱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影响卵巢功能及卵泡质量,导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甚至是卵巢功能不全。

一个君王的葬礼则清晰地展示了全体人们被卷入尼加拉事务的缘由。格尔茨借助了一位荷兰学者关于这场葬礼的记录,展开对巴厘国家仪式的文本式解释。葬礼本身由一系列象征符号组成:莲花宝座、林加、布蛇、宝塔、兽棺以及牺牲者头上的白鸽等。这些象征符号共同构成了一个意义体系,即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的融合。在仪式的高潮,人们对于神的崇拜转化为对君主及其尼加拉的膺服。这就是尼加拉的全部内涵:没有控制、命令,国家一样得以可能。

文化观就是指怎样看文化的。在格尔茨那里,文化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体系。很明显,这是基于符号学层面的描述。正如格尔茨所说,“我所采纳的文化概念,本质上属于符号学的文化概念”[10]。对于这个纲领性的表述,本身就需要进行解释。相信我们只要对其中两个核心术语——象征符号、意义——进行稍微分析,这个纲要式的定义便会迎刃而解。

格尔茨对权力的象征机制进行“深描”,解释了权力的诗学在巴厘社会中的作用。

从《爪哇的宗教》《文化的解释》,再到《尼加拉》的发展,是格尔茨从实证主义时代走向解释人类学大道的历程写照。这其中,不仅是两种风格间的转向,更是展现了解释人类学文化理论的衍化轨迹。

“意义”是指对认识、情感、道德等一般性概念的分析和思考。更简单地说,就是社会行为和文化现象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对外在产生的影响、功能和意义。

二、解释人类学的文化观

“嗯,我想现在大家都明白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生活已经给我们这些扑克牌了,所以我们最好把它们都用掉。明天我们就举办一场生日会,为生活和它带给我们的扑克牌好好庆祝一下。”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验证,国外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已经成为长寿命的建筑,也已获得欧盟国家的认可,并开始实施立法,强行推动。但国内仍缺乏针对区域性尤其是严寒地区具有实践意义的绿色建筑技术指导路径。因此,探索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体系仍然是东北严寒地区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举措。

“深描”一词,是格尔茨向赖尔借用的一个概念。

三、解释人类学文化研究理论

如果说《文化的解释》是为了阐述、表明解释人类学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话,那么《地方性知识》便是对其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系统应用。实际上,《地方性知识》这本文集正是运用这个理论,以大量的实例,对个别地区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深描”、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地方性知识是格尔茨学说的核心所在。毫不夸张地说,弄明白了“深描”、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地方性知识的所指,就基本懂得了格尔茨理论的全部内容。而最能够展现格尔茨理论精华的、并值得浓墨重彩的莫过于“深描”了。“深描”,上承文化观,只有基于格尔茨的文化观,才能将“深描”做得尽心、完美;下接文化分析,文化分析主要依靠“深描”推动。只有经过“深描”,文化分析才会做得更细致、更浓烈。

1.何谓“深描”

在明确什么是“意义”之后,“象征”的含义就不言自明了。所谓“象征”,就是指传递或承担某种意义的一种物质、行为、事件、言语、性质或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数字“8”、数字“6”、五星红旗等都可以是象征符号,因为他们都蕴含着某种意义,是人类可以感受到和认知到的关于“意义”的系统描述。换句话说,象征符号就是认识、思想、道德、情感、心理塑造的具体体现,是这些“意义”的具象承担者。从这个角度说,象征符号当然不等同于文化。即使象征符号很像文化。

《文化的解释》是一本论文集。这里并不是说《文化的解释》的完成,就标志着解释人类学理论的提出。事实上,从1963年以后,格尔茨的文化理论便凸显出来。若以时间为坐标轴,从《文化的解释》和《地方性知识》中略举二隅,便可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格尔茨19世纪60年代发表《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常识》,1966年发表《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宗教》,1972年发表了解释人类学的经典作品——《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

《爪哇的宗教》的撰写,很明显地反映出“格尔茨对于传统民族志整体性的诉求”[5]。这一阶段的格尔茨在借用概念和理论时,尚没有“他者”意识,没有体察到西方理论可能不一定适用于非西方社会,突出地关注了功能主义。但《爪哇的宗教》这本民族志,无论怎么说,都是格尔茨迈出人类学研究的第一步。

言及此,“深描”的概念其实早已呼之而出了。在“浅描”和“深描”之中,格尔茨表达的是对传统停留在浅表层次上的描述的一种彻底否定。这一倾向在格尔茨理论转型中亦可得到充分证明。再者,格尔茨所恪守的符号学的文化观和解释学的文化研究理论体系,正是信奉“深描”手法的最佳表现。也就是说,“深描”着迷的是对文化符号复杂性的探索,追求的是对文化符号的具体情境具体分析,并努力将深度描写和深度阐释结合起来。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深描”表述为:“扎根于地方意义世界中,在充分熟悉地方性象征符号系统的基础上,基于‘理解的理解’、‘解释的解释’的视角,对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符号)、文化行为进行层层深入的描述和分析(解释)的手法。”这一概念诠释至少可以说明两点:(1)“深描”不是普通意义的描述,不应该理解成是浅层描述。严格地说,它是一种解释性的描述,即至少包括深度描述和深度阐释两个层面,具有描述和阐释两个向度。需要指出的是,深度阐释过程就是格尔茨所要表达的解释过程。(2)这种概念诠释的方式,可谓是浓缩了格尔茨解释人类学的理论精华。只有在这样的视域下,才可以真切看到“深描”的魅力和核心地位所在,才能明了“深描”是格尔茨文化分析理论的具体体现。

2.文化分析路径——以“深描”为中心

理解了“深描”,便能贯通格尔茨的文化分析路径。

“牢”打工作基础,着力软硬件建设。按照编制要求,该所配备4名工作人员,人人有岗有责。配置专门办公用房,内设综合服务、监管执法、应急投诉处理三个科室,以“十个一”标准完善配套设备。按照“网定格、格定人、人定责”的思路,实现辖区村(社区)食品药品安全网格监管员全覆盖。

格尔茨的文化分析路径,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象征行动论为中心,运用解释学的策略,去探索人类的行为表现意义。很明显,这里提到的“以象征行动论为中心”“运用解释学的策略”,正是对“深描”的抽象概括。进一步说,格尔茨给出“文化解释”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呈现出可贯穿研究对象的象征符号(群),然后针对象征符号建构一个分析体系,使象征符号的一般特点及其属于象征符号的本质特点(即文化特质)显现出来,并让象征符号与其他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形成对照,从而解释出象征符号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3]这里需要指明的是:(1)格尔茨建构的分析体系是“动态功能主义”模式。“动态功能主义”模式提出的原因之一是,传统功能主义“不能平等对待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14]。这个模式的特点在于囊括了文化体系、社会体系、人格体系的三维结构,并强调了这三个体系是相互独立却又彼此依赖的。“动态功能主义”模式的分析体系,旨在通过“深描”的方法,揭示出文化系统及各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机制。这些互动机制是指象征符号对文化体系、社会体系、人格体系及其三者之间互动的影响,即象征符号中蕴含的意义结构,包括象征符号对当地人群的观念、气质的塑造作用,象征符号对人类行为、态度、习惯等的规范和制约作用。象征符号对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与人格系统的影响,便构成了完整的意义系统。在“动态功能主义”模式分析框架下解释象征符号活动对三维结构的互动影响,需要“与其他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形成对照”。这个决定因素,一是研究对象对其本土化经验感受、价值取向,二是借助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的概念。在格尔茨看来,所有文化分析都不是白手起家的,都不是另起炉灶产生的,而是将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的概念借鉴过来,运用到新的分析框架中去,让象征符号和这个概念相对照,进而分析出象征符号背后的意义系统。

基于以上两点的说明,我们可以领略到格尔茨文化分析路径的精妙之处。格尔茨在民族志的实践中也紧紧遵照着这一文化分析观点。而这一实践,堪称最为经典的便是《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

格尔茨在《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一文中,将斗鸡视为一个象征符号群,同时选择了雄鸡、赌金、赌博游戏、羽毛、血、人群和金钱作为典型象征符号。本篇民族志实际上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突然袭击”,实际上是背景介绍。第二部分“雄鸡与男人”,描述了巴厘人对斗鸡的精心饲养和训练。第三部分“搏斗”,研究了安装距铁、斗鸡的比赛规则。第四部分“玩火”,描述了赛圈中心、赛圈周边巴厘人斗鸡的赌博规则,将赌博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定型进行了分析。但这三部分实际上是描述了巴厘人对斗鸡的认识,是当地人的理解,因而还属于浅层描述。真正吸引格尔茨的是斗鸡这一符号在巴厘岛中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将斗鸡与巴厘这个地方意义世界联系在一起,开始解释人类学的文化分析。“深描”的魅力由此开始。第五部分,跳出形式,进入更为广阔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注领域,借用边沁的“深层的游戏”的概念,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以赌博这一社会行为作为象征符号,解释了巴厘人的社会结构与斗鸡活动的关系,指出动机是为了某种象征地位的意义,根本上是一种地位关系的戏剧化过程。第六部分选择了羽毛、血、人群和金钱作为象征符号,以奥登的挽诗作为对照,从巴厘人的性格、气质、心态等方面挖掘了斗鸡在巴厘人中的意义,并分析了斗鸡符号对巴厘人气质的塑造作用。格尔茨并赋予了其最终解释,“斗鸡的功能,……在于它的解释作用,它是巴厘人对自己心理经验的解读,是一个他们讲给自己听的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15]。围绕斗鸡这一象征符号群的“深描”至此结束。

结合文化分析路径可以看出,格尔茨将巴厘人的斗鸡游戏放在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人格系统中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借用前人研究的概念进行对照,一层又一层地解释了这些社会行为或文化符号的意义,为我们叙述了一个巴厘人的故事。

零件清洁剂与润滑剂:汉高拥有多种加工产品及零件清洁器,有助于在整个过程中保证汽车部件更加清洁,以满足紧密度容限要求并减少零件上的残留物,在使用敏感电力驱动模块时尤其适用。

参考文献:

[1] 宋红娟.格尔茨从“记”到“写”的民族志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3):63.

[2] 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52.

[3] Geertz.Clifford.The Religion of Java[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ⅶ.

[4]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2.

[5] 宋红娟.格尔茨从“记”到“写”的民族志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3):65.

[6]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前言.

[7]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

[8]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2.

[9]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M].赵丙祥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44.

[10]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

[11]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6.

[12]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2.

[13]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06.

[14]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66.

[15]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06.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3-31

作者简介:史连祥,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史和文化史。

标签:;  ;  ;  ;  ;  ;  ;  ;  ;  ;  

史连祥:探寻“意义”的文化——格尔茨解释人类学文化理论的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