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

彭蓉苍溪县龙山镇柏杨小学校628428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10-013-01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是一门需要感情投入、思维发散、主动联想、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怎样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借助插图,诱其想象

课文插图是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阅读想象”的催化剂,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和扩展想象力的重要凭借。充分借助课文插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当读到文中“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时,我便让学生看插图,然后又让学生合起课本,运用形象思维感受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接着,我引导学生欣赏插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觉得将来的桂林会是什么样的呢?有的同学说:“将来的桂林水会更清、更绿”;有的同学说:“将来的桂林还会有现代化的旅游设施,方便更多的游客。”……孩子们仿佛不是置身课堂,而是正在美丽如画的桂林山水中!这种做法,使教学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设计问题,引导想象

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3]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文章内容与中心思路,引导想象。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设计一些开动脑筋的问题,沟通课文的中心思路与整体脉络,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展开想象。如在教授《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提出一些新颖且适合学生的问题。如: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他能这样做,他在想些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想呢?如果他动一下,结果会怎样呢?你遇到困难时会怎样做?你如果是当时的邱少云,你会怎么做呢?等等,提出一系列问题,从而体会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贵品质,然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以后再学习中会怎样遵守纪律。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向榜样学习的思想品质。学生能深深体会邱少云为遵守纪律付出生命进行战斗的那种崇高的品质,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去遵守纪律,从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三、设置情景,激发想象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无法完全集中精力在课堂中,那么老师应通过什么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呢?――情景设置,不仅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捞铁牛》一文的学习中,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小学生来说,根据他们自身生活环境或是已积累的课外丰富的阅读等是无法理解捞铁牛这一行为的。此时我就设置了一个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鼠标来进行老铁牛的游戏,从游戏中想象如何捞铁牛,怀丙和尚是何如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又如在教学《要下雨了》时,我事先用剪贴画来设置情境,即将小白兔如何在草地,池塘边分别于其他小动物对话的情境创设出来,引导小学生想象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情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展开想象,想象文中描述的画面和感受文中蕴含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与情感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用媒体,观察想象

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教学中,我适时巧用多媒体,用与诗歌意境相吻合的画面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在想象中了解诗意,感悟诗情,体味诗境,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千秋雪”、“万里船”、“窗含”等词语,低年级学生难理解,我借助图片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这座大山与平时我们看到的山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形象的讲述,远处高山上那皑皑白雪的美景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了诗中,与诗人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了诗人愉快的心境,那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就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再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1、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丽的景色)2、再看什么?(荷叶)3、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象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五、对比思考,丰富想象

客观事物因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对比想象,即把两件或多件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观察、比较,即使是同一事物也可把放在不同时间、地点观察、比较,这样就可以发现事物间的变化与异同,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如小学六年级课文《少年润土》描写里少年润土的外貌特点,而“我”的外貌特点只字未提,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同学们能根据“课文对润土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润土是一个天真、活泼、健康的农村少年。你能想象出“我”的外貌特征吗?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小组讨论后,大家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整天呆在院子院子里,门都不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生活,白净的脸,腆着大肚子。还有的说:“我”是一个脸色苍白,头戴小礼帽,穿丝绸小马褂的小少爷。也有的说:“我”整天呆在院子里,身体一定很差,说不定一阵风都会吹倒。教室里“吵”起来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这里,不仅更深地理解了课文,而且培养了想象力。

六、续写故事,扩展想象

小语教材里的语言意境跟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所积累的各种信息有着必然的联系。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粗看起来故事已讲完了,但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的悬念,言虽尽意未了。对这类教材的处理,要使学生解放大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对“想入非非”的学生不横加指责,冷嘲热讽,要在表扬他们敢想的同时给予引导。同时,还要让学生讲为什么这样想?“原型”是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变得更开阔。

如《小摄影师》中,表现了高尔基对小男孩充满了关心、爱护,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让小男孩拍照。在《小摄影师》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味那些描写:“仔细打量、摆弄了很久很久、一定让他进来”等。启发学生对小摄影师的结局进行扩展想象,“小摄影师第二次能找到高尔基吗?能给他照到相吗?你能想象他照到相后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吗?”使学生通过对《小摄影师》的结局补充扩展想象。

总之,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潜心挖掘学生的想象因子,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引导,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就能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标签:;  ;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