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还有春天吗?

藏羚羊还有春天吗?

一、藏羚羊是否还有春天?(论文文献综述)

唐明,崔江[1](2020)在《我的爸爸在云端哨卡(六)》文中研究说明前情提示:谢小马在云端哨卡住了—个多月了,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他在哨卡过了一次建军节,学会了刻萝卜花。最激动人心的是谢小马还跟着叔叔们给野生动物送了一次口粮。11谢小马猛一听到自己快要回成都了,他愣了一下。待了这么多天,他几乎完全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甚至爱上了这里的大山和荒野,突然要离开了,谢小马觉得很不舍。不过,他马上又觉得很开心,是啊,成都才是自己的家呢!终于可以吃到外婆煮的丝瓜汤面了,终于可以见到外公了。对,还有赖哥,

王珠凤[2](2020)在《论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是伴随着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危机的加重和治理而出现的对西部生态现状进行书写的报告文学。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家们本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描绘地域文学景观的基础上,揭示了文学景观的生态意蕴和西部生态特征所导致的苦难现象继而表达了自己的生态诉求。本论文立足于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文本,采取文本细读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方法,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试图阐释、归纳、挖掘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生态意蕴、苦难意识、美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除引言部分,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概述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创作,其次介绍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研究现状,最后阐释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第一部分:引入“文学景观”的概念,分析探讨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的文学景观所含有的生态意蕴,以此进一步探析创作者借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的文学景观揭示西部生态危机的目的。第二部分:分析探讨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的西部生态特征,即脆弱性、贫困性所导致的苦难现象,阐释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昭彰的苦难意识。第三部分:分析探讨创作者们在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从探索生态危机根源的角度出发所进行的思索,阐释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创作者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生态诉求。第四部分:对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进行评价,论述其在生态报告文学地域性上的开拓和图像叙事的文学意义,也揭示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当下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不足。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阐明对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研究的意义,陈述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文学价值及现实价值。

李宜秋[3](2020)在《叙事理论视角下中英自然类纪录片研究 ——以BBC《人类星球》与CCTV《自然的力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国家形象的传播者和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承载者,纪录片在当今时代发展中的地位已经越发重要。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自然纪录片这一类型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BBC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纪录片机构,制作出许多经典高质量的作品,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英自然类纪录片的对比,了解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因为BBC的作品享誉全球,而CCTV的纪录片在20年代后不断进步,所以本文选择BBC《人类星球》经典代表作与CCTV《自然的力量》两部纪录片,意图通过从叙事学的角度探索两国纪录片的具体特点。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意义目的和方法以及运用的理论。第二章将自然类纪录片相关的概念界定之后介绍了英国自然生态的起源,英国与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以及相关代表作品等。第三章通过对《人类星球》和《自然的力量》的叙事者、空间与视角及视听语言三个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其中所体现的叙事理论。第四章阐述了两部纪录片存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就中英两国因为意识形态和受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纪录片的叙事差异性进行归纳,重新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第五章为结语并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应该如何创新。因为纪录片作为媒介对于大众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论是《自然的力量》通过对中国的景色和生物的纪录还是《人类星球》通过对地球每个角落的生态系统的逐一探寻,它们通过叙事表达出相同的目的:呼吁人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形成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意识。

游弋[4](2020)在《《我们诞生在中国》的海外评论研究 ——基于IMDB网站的分析》文中指出我国纪录片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各种类型的纪录片全面开花。与此同时,如何促进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成为人们探讨的重点之一。2016年中国和迪士尼合作拍摄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在中国上映,2017年美国上映,斩获纪录片票房冠军,可以称为是优秀的对外传播的纪录片代表。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海外网站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中《我们诞生在中国》的评论进行分析。首先对评论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关键词和态度倾向,再采用文本分析法对评论内容进行解码分析,探究其海外接受程度。通过对《我们诞生在中国》的票房和IMDB中评分、评论的量化分析,以及IMDB中评论的文本分析,可以得知,在视觉感知上,海外受众对纪录片的接受度较好;在故事体验上,评价多样,未得到海外受众一致认可和接受;在文化理解上,海外受众对纪录片的理解较为多元化,对《我们诞生在中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总体来说,《我们诞生在中国》的海外传播取得良好效果。对于这一结果,笔者认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叙事策略的认同,对《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叙事方法的认可和接受;二是媒介经验的积累,长期的媒介浸染,受众累计或好或坏的经验;三是文化结构的差异,不同的文化体系带来认知差异。针对这些原因,笔者认为从文化上,以文化自觉性,缩小文化差异;从纪录片创作上,做到中国化和国际化相统一;从人才队伍上,在与国外机构合作的同时,学习他们的经验,最终促进纪录片更好的对外传播。

宿宇桓[5](2020)在《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小说中的生态意识研究》文中指出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下简称黑鹤)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当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他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的关系入手,展现工业和科技发展对自然造成的种种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恶果,对现代社会人类金钱至上、欲望至上的异化的生活方式进行审视和批判。黑鹤通过具体创作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在地球上长久的生存下去,救赎异化的灵魂、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唯一出路。黑鹤的作品对蒙古游牧民族与鄂温克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思索,以此指出生态文明重建的问题。他肯定了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应该坚守敬畏自然、体恤万物、众生平等的当代生态文明意识与传统精神境界,从尊重动物、他者的生命价值的角度出发,纠正企图主宰、役使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他极力赞美那些从自然中习得的生存智慧,无限深情地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论文从具体文本出发,采用文献检索、文本细读、文史互证、叙论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黑鹤作品中蕴含着的进步的生态精神和生态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以求对黑鹤创作中的生态意识展开较为全面的研究与阐释。

辛茜[6](2018)在《雪山啸音》文中研究表明可可西里,荒凉的无人之地,人类的生命禁区。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动物,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雪豹、藏羚羊、金雕却悲壮地占领了这片雄踞于青藏高原的热土,以特有、自然的方式繁衍、生存。曾几何时,人类的贪婪开始入侵这篇领地,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践踏法律,肆无忌惮猎杀这里的野生动物。与此同时,可可西里的守护者们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乃至殊死搏斗,用热血和牺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壮歌——

陈旭[7](2018)在《初中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语文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世界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信息时代类似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中,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放在显着重要位置。然而,由于受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及传统教育等影响,我国学生易于养成顺从尊长、依赖教师的定式,不善质疑,缺乏理性思辨与主动探究精神,思维呈现僵化与固化,这对全面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能借助语言文字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困难,思维达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此时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阶段,倘若错过将得不偿失。基于此,在当前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本文聚焦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以语文科为例,着力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即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紧绕研究目标,本文采用逻辑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展开,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梳理自杜威以来知名学者的重要论断,澄清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等,指明其核心是做出好的论证,其形成过程整体上依次要经过聚焦问题观点、分析论证结构及澄清语词意义等阶段。而后,论述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的可教性,从形式思维到后形式思维,以及使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等。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将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融合式培养,无疑是在基础教育中更切实可行的方式,接着就探讨了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第二部分,对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开展实证调查,分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国内外的一些相关实证调查进行分析,从侧面了解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状况;而后,在遵循测量学理论基础上,研究者编制出用于测量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评工具,并通过此测评工具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状况进行直接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偏弱,各批判性思维分项技能发展也不均衡,但男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显着差别。第三部分,分析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相关因素,主要从教育教学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考察。从外部因素看,我国传统思维模式及传统伦理道德的不足,封建专制制度的负面影响,以及一般公众的误读等导致批判性思维精神严重缺失。内部因素方面,通过对学科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状况的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及考试评价等的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关注到批判性思维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第四部分,系统探讨多维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围绕“做出好的论证”,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民主精神;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态度与倾向等。这些培养策略各有侧重,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对每种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的应用,本研究均用范例予以说明,为教学提供参考。第五部分,对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开展实践探索,由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合作,以教案重塑为基本实践策略,着重探索初中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并检验其成效。结果表明,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贯穿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品质得到明显发展。这也表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可行及有效的。总结而言,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本研究是将西方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运用于中国教学情境的探索,意图为建构本土化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理论打下基础,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另一方面,本研究也是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的回应、深化和推进,能够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科教学改进和优化等提供实践性的参考与借鉴。

杜文娟[8](2017)在《红雪莲》文中指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马健[9](2014)在《岛城大爱》文中研究表明引子岁月的尘埃悄悄拂过曾经的时光,历史的车轮已碾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沐浴着清晨第一缕温暖的阳光,微微闭上眼睛,聆听窗外鸟儿的问候,感觉一切都是美好的……在这样一种氛围里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然而,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山区,一些贫困的孩子还在艰难地求学、生活:一间破旧的教室里,几个衣着破旧的西部孩子正在认真听讲,有的孩子趴在桌上认真写字,手上拿着短得已经不能再短的铅笔,时而放下,时而咬在嘴里;在荒漠,一间孤立陈旧的屋子,一位教师给七八

张宇航,王立场[10](2012)在《走一趟唐古拉(节选三)》文中认为走一趟唐古拉(节选三)无梦将军的眼神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此话一点不假。当一个人目不转睛地凝视某处,并且表现出极度兴奋和期盼时,便可感知他心中有激情在翻腾、有往事在追忆。这次走唐古拉,我陪着青藏兵站部老政委文义民从格尔木坐火车到拉萨。文政委在部队被称作"无梦将军",倒下就睡,而且能睡得很香,从来不会做梦。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心态坦然的

二、藏羚羊是否还有春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羚羊是否还有春天?(论文提纲范文)

(2)论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创作概述
    (二)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目标与方法
        1.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2.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方法
一、文学景观的生态意蕴
    (一)西部自然景观的生态意蕴
        1.严酷的气候
        2.被破坏的自然
    (二)西部文化景观的生态意蕴
        1.历史古迹的生态幽思
        2.宗教中蕴含的生态文化启示
二、西部生态与苦难书写
    (一)生态脆弱性与苦难书写
    (二)贫困恶性循环与苦难书写
三、作家的生态诉求
    (一)对历史的审视
    (二)对现实的批判
    (三)情感诉求:诗意地栖居
四、意义及不足
    (一)文学意义
        1.加强了生态报告文学的地域性
        2.彰显了图像叙事的艺术魅力
    (二)现实意义
        1.对于大众的教育警示作用
        2.对于执政者给出提示和决策参考
    (三)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着作类
    学位论文类
    期刊论文类
    报纸文章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叙事理论视角下中英自然类纪录片研究 ——以BBC《人类星球》与CCTV《自然的力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叙事理论
        1.4.1 叙述者与视角
        1.4.2 叙事空间
        1.4.3 叙事文本
2 概念界定与中英自然类纪录片发展现状
    2.1 纪录片的定义
    2.2 自然纪录片的概念
    2.3 英国自然类纪录片发展状况
        2.3.1 英国自然类纪录片历史
        2.3.2 英国自然纪录片发展现状
        2.3.3 英国自然纪录片发展特征
    2.4 中国自然纪录片发展状况与特征
3 中英自然类纪录片中的叙事分析
    3.1 《自然的力量》与《人类星球》
    3.2 叙述者与视角
        3.2.1 《自然的力量》的叙述者与视角
        3.2.2 《人类星球》的叙述者与视角
    3.3 叙事的空间
        3.3.1 《自然的力量》的叙事空间
        3.3.2 《人类星球》的叙事空间
    3.4 视听语言
        3.4.1 《自然的力量》的视听语言
        3.4.2 《人类星球》的视听语言
    3.5 《自然的力量》与《人类星球》的主题
4 中英自然类纪录片叙事相似性及差异性原因分析
    4.1 叙事相同性
        4.1.1 相同的原因
    4.2 叙事不同性
        4.2.1 意识形态
        4.2.2 文化折扣
        4.2.3 受众取向
        4.2.4 各自存在的问题
5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启示
    5.1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化营销方式
    5.2 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打造属于中国特色的纪录片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我们诞生在中国》的海外评论研究 ——基于IMDB网站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本章小结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对纪录片的整体研究概况
    (二)国内对记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三)中外合拍纪录片的研究
        1、中外合拍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2、《我们诞生在中国》的研究
    (四)理论基础
        1、解码理论
        2、跨文化接受
    (五)述评
    本章小结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过程
    本章小结
四、《我们诞生在中国》的量化分析
    (一)《我们诞生在中国》的票房统计
    (二)《我们诞生在中国》的评分统计
    (三)IMDB评论的量化分析
        1、评论关键词
        2、评论态度倾向
    本章小结
五、《我们诞生在中国》海外评论的文本分析
    (一)视听感知的多样评价
        1、视觉效果的震撼与欣赏
        2、听觉感知的两极评价
    (二)故事体验的多重认知
        1、雪豹故事的移情效应
        2、戏剧化策略的两重评价
        3、动物故事的现实参照
    (三)文化理解的多元偏差
        1、主导式解码:家庭主题和人与自然关系
        2、协商式解码:生命轮回和跨文化外交
        3、对抗式解码:文化误读和人际关系取向
    本章小结
六、《我们诞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思考
    (一)《我们诞生在中国》评论的影响因素
        1、叙事策略的认同
        2、媒介经验的累积
        3、文化结构的差异
    (二)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建议
        1、文化:建立文化自觉,寻找文化共通性
        2、创作:影像表达的中国化与国际化
        3、人才: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小说中的生态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戕害者:黑鹤小说中对工业科技破坏自然生态的批判
    (一)对工业科技破坏自然环境的忧虑
        1.汽车横行:衰败了的草原自然环境
        2.外客入侵:恶化了的山林自然环境
    (二)对工业科技损毁生态系统的反思
        1.草死水枯:崩溃了的生命循环系统
        2.暴雪肆虐:失控了的自然气候系统
    (三)对工业科技轻贱万物生灵的揭露
        1.死亡威胁:走投无路的断头台
        2.伤痛侵袭:无处可逃的炼狱场
二、野兽与魔鬼:黑鹤小说中对人的异化现象的批判
    (一)人类中心主义作祟:掠夺占有自然的疯狂欲望
        1.描写人类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状态
        2.表现人类疯狂索取、永不知足的本性
    (二)对生命失去敬畏:役使屠戮动物的铁石心肠
        1.揭露人类伤害动物生命的毒辣手段
        2.批判人类剥夺动物权利的卑劣作法
    (三)抛弃“共生”思想:践踏欺压同类的冷酷行径
        1.暴露人类阴险歹毒的龌龊嘴脸
        2.控诉人类冷酷凶残的罪恶心肠
三、遗失之境:黑鹤小说中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现状的忧虑
    (一)生活方式彻底改变
        1.出行方式的变化
        2.生活空间的转移
        3.定居点的设立
    (二)传统风俗和语言逐渐消亡
        1.即将消逝的鄂温克语
        2.正在消亡的鄂温克驯养和狩猎文化
        3.民族集体记忆的忘却
四、深情地凝望:黑鹤小说的创作走向
    (一)日渐完善的生态意识书写
    (二)文学表达样式的丰富
    (三)为草原牧羊犬着书立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初中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语文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批判性思维的呼唤
        (二)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三)当前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要求
        (四)我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令人堪忧
        (五)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二)有关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三)有关批判性思维测评的研究
        (四)有关语文科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路线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批判性思维透视
        (一)批判性思维的涵义及特征
        (二)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三)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及标准
        (四)批判性思维的译名讨论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批判性思维的可教性:不同学者间的论争
        (二)超越皮亚杰:从形式思维到后形式思维
        (三)使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社会认知的视角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方式
        (一)设置专门课程的独立式培养
        (二)与学科课程结合的融合式培养
        (三)将专门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的混合式培养
        (四)对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启示
    四、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
        (一)目标聚焦: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基本教学目标
        (二)内容重构:保证有达成目标的有效教学内容
        (三)过程优化:采用有效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四)评价凸显:将批判性思维作为评价教学重要指标
第三章 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二、基于国内外相关的实证调查
    三、基于自编测试工具的实证调查
        (一)批判性思维测试工具编制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四、小结
第四章 影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外部因素
        (一)传统思维模式中批判性思维的不足
        (二)传统伦理道德下批判性思维的失落
        (三)封建专制体制遗留的负面影响
        (四)一般公众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读
    二、影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内部因素:以语文科为例
        (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
        (二)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
        (三)从作业布置的角度看
        (四)从考试测评的角度看
    三、小结
第五章 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一、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二)认知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二、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一)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二)解放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三、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一)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二)情感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第六章 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探索的目的与对象
    二、实践探索的内容与基本策略
        (一)实践探索的内容
        (二)实践探索的基本策略:教案重塑
    三、实践探索的过程
        (一)对合作教师进行批判性思维培训
        (二)学习和借鉴批判性思维教学范例
        (三)合作教师教案重塑并开展教学实践
        (四)开展公开教学并对合作教师进行访谈
    四、实践探索的成效
        (一)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品质明显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果撮要
    二、研究的一些新意
    三、研究的限制
    四、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测试卷
    附录二 对参与实践探索教师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藏羚羊是否还有春天?(论文参考文献)

  • [1]我的爸爸在云端哨卡(六)[J]. 唐明,崔江. 金色少年, 2020(06)
  • [2]论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D]. 王珠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叙事理论视角下中英自然类纪录片研究 ——以BBC《人类星球》与CCTV《自然的力量》为例[D]. 李宜秋.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4]《我们诞生在中国》的海外评论研究 ——基于IMDB网站的分析[D]. 游弋.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5]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小说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 宿宇桓. 渤海大学, 2020(05)
  • [6]雪山啸音[J]. 辛茜.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8(12)
  • [7]初中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语文科为例[D]. 陈旭.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9]岛城大爱[J]. 马健. 中国作家, 2014(18)
  • [10]走一趟唐古拉(节选三)[J]. 张宇航,王立场. 战士文艺, 2012(04)

标签:;  ;  

藏羚羊还有春天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