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重品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品格,语境,王羲之,东欧,大明,经世致用,书论。
双重品格论文文献综述
侯琰慧,陈龙[1](2018)在《双重语境与文化类综艺节目品格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不断出现,我国电视文艺出现了由娱乐语境向审美语境的转变,但这一转向过程仍没有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娱乐语境的惯性消费,使文化类节目摇摆于两种语境之间,陷入了内容缺乏深度以及缺乏文化审美品格的困境。本文探讨了双重语境下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及建构受众与文化之间彼此交融关系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8年10期)
吴月玲[2](2017)在《电视剧得有解乏、解惑的双重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连曾经担任过中央电视台台长的赵化勇看完《人民的名义》都在高呼:“这应该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啊!”说明了这部正剧的上佳品质和社会影响力。但从另一角度说,由一向以青少年为目标受众的湖南卫视播出这部反腐大剧,使这部电视剧意外地收获了众多“网生代”的点赞,剧(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7-04-19)
陈晓平[3](2016)在《审美在康德哲学中的位置及其修正——兼论审美和自由意志的双重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尤其是壮美与自由意志是密切相关的,二者都具有感性直观和理性直观的双重品格。康德把审美归结为愉快或不快的情感机能和判断力,并把判断力作为联结知性和理性的中间环节。但是,康德对审美和判断力的直观特征有所忽略。笔者则强调审美的直观特征,并把判断力称作"直观";直观是知性和理性的统一,相应地,审美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此外,对康德提出的"先验的合目的性原则"和"最后目的"加以澄清。(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左玉河[4](2016)在《求真与致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而产生并发展的。李大钊、郭沫若是该学派的前驱人物,继起者有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人,他们均写出了具有科学价值的史学名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创立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求真性),以求真为目的,探寻历史的真相,强调实事求是和具体分析,体现了(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周睿[5](2016)在《“逸”的双重品格——帖学与碑学中的“逸”观更迭》一文中研究指出画论自宋代以来就有"神逸之争",而论者多以"逸品"为高。文人画注重情兴挥洒或意境营造,其中"隐逸"之趣占据了主导,普遍流露出闲雅绝俗、清虚自守的气质。"虚静"和"旷放"成为逸品画的主要特点。其实书论领域也经历了由崇尚生命神气到关注主体心境和意韵的转移,这一点从"逸"的内涵由侧重"雄(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6年06期)
尹晓琳[6](2015)在《辽金元时期北方草原文学的双重文化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辽金元时期,文学创作既内含着草原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习俗、审美趣味等因素,又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精巧,形成了在草原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区域性发展阶段,呈现出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互补与融合的双重文化品格。(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30期)
长安米贵[7](2015)在《《伪装者》艺术品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伪装者》是圈内着名制片人侯鸿亮团队的又一力作,是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悬疑谍战剧,该剧改编自张勇的小说《谍战上海滩》,即将在湖南卫视播出。从《闯关东》到《北平无战事》,这个团队不断在尝新,一直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创作态度,制作一部又一部的精品剧。此次也一如既往地秉持着追求高品质的创作态度完成《伪装者》的制作。除了画面延续《北平无战事》的优质外,在剧情、人物设计上也丰富饱满。(本文来源于《电视指南》期刊2015年09期)
周睿[8](2015)在《“逸”的双重品格——帖学与碑学中的“逸”观更迭》一文中研究指出书学之"逸"观,自魏晋便具有双重意义,当其指向主体超拔才性与阳刚风格时,衍生出神逸、雄逸、狂逸、奇逸等范畴群;当其提示主体隐逸之志与阴柔风格时,演绎出仙逸、淡逸、逸韵等范畴群。帖学初期,"逸"受早期道家天放精神影响,兼具雄逸与仙逸;帖学盛期,书家个性飞扬,彰显狂逸、奇逸;帖学晚期,受禅宗空观洗礼,转向散逸、淡逸,智慧上的超脱却是对雄健精神的消解。因此又有碑学重振雄逸、奇逸,而此时内在动力已转换为儒家进取之意识、民族复兴之理想。书学中神品、逸品之辨,区分了"神逸"和"逸韵",并始终以"神逸"为最高,确定雄逸品格为"逸"之核心。(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徐雪野[9](2015)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双重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傅其林、冯春天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设性和批判性双重品格问题是全球化和本土化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的理论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由于萌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现代性社会有着切身的生存体验,更多地发展了马克思的批判性品格,形成了不同话语形态的社会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同样因张扬马克思的批判性而(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5年03期)
江雪松[10](2014)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双重品格:有限系统的无限天地——2014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人的语言知识是以某种方式和规则构成的有限系统,但是一个语文综合素养较强的人却能理解从未听到过的句子,也能表述别人从未表达过的句子。这种能力几乎是无限的,犹如有限的54张扑克牌却玩出了亿万种花样。这一能力只要是生活的有心人,无处不能通过锤炼而获取,优秀的试卷、出色的试题往往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走向康庄大道,从而加快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2014年全国18套试卷的集体亮相,一定程度上预示了2015年、2016年两年高考的方向,为传说中酝酿着更大改革力度的2017年作了一定的铺垫。(本文来源于《新高考(语文备考)》期刊2014年10期)
双重品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连曾经担任过中央电视台台长的赵化勇看完《人民的名义》都在高呼:“这应该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啊!”说明了这部正剧的上佳品质和社会影响力。但从另一角度说,由一向以青少年为目标受众的湖南卫视播出这部反腐大剧,使这部电视剧意外地收获了众多“网生代”的点赞,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重品格论文参考文献
[1].侯琰慧,陈龙.双重语境与文化类综艺节目品格的建构[J].中国电视.2018
[2].吴月玲.电视剧得有解乏、解惑的双重品格[N].中国艺术报.2017
[3].陈晓平.审美在康德哲学中的位置及其修正——兼论审美和自由意志的双重品格[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左玉河.求真与致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品格[J].中共党史研究.2016
[5].周睿.“逸”的双重品格——帖学与碑学中的“逸”观更迭[J].中国书法.2016
[6].尹晓琳.辽金元时期北方草原文学的双重文化品格[J].兰台世界.2015
[7].长安米贵.《伪装者》艺术品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实现[J].电视指南.2015
[8].周睿.“逸”的双重品格——帖学与碑学中的“逸”观更迭[J].文艺研究.2015
[9].徐雪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双重品格[J].学术交流.2015
[10].江雪松.语言文字运用的双重品格:有限系统的无限天地——2014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综述[J].新高考(语文备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