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杰:马克思恩格斯平等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张文杰:马克思恩格斯平等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平等公正思想的内在逻辑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实现劳动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医疗卫生资源紧缺等不平等不公正问题有启示意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好人民的诉求,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与公正。【关键词】平等 公正 当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明确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公平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使社会和谐、人际和睦的重要条件。如何实现社会平等公正发展是一项极具时代价值的重要课题。

2019年,金丰公社将打造300家县级金丰公社、乡镇级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3万余家,拥有社长/农机师服务队伍18万余名,服务超过1000万农户。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使用针对性较强的例题形式,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理解与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难题,让学生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讨论的形式会让学生实现取长补短,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强化思维逻辑,提升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消除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实现人的解放才是最大的公正

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民主制度开始,平等的意识就开始萌芽。要想获得真正的平等,前提是身份地位的平等。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手中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通过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扩大再生产,获取巨额的利润;而工人阶级除了自身的劳动以外一无所有,只有依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获取生活资料,“由此造成的工人阶级的依附性是一切形式的贫困和奴役的原因”。资产阶级变得越来越富有,工人阶级变得越来越贫困。“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其中最根本的是消除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公正解释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罗尔斯的“公正二原则”中差别原则的含义是“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给予最大能力的保障并在机会平等的情况下将一切的工作机会向所有人开放。只有真正有利于底层人民的不平等,才是公正。这是公正与平等相区别的地方。公正不是均等化的平等,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解放才是最大的公正。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公正思想内在逻辑: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实现劳动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们对平等与公正的诉求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没有平台的搭建,实现个人的发展便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不会也无法要求与地主阶级享有人格上的平等。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终于实现了政治社会中形式上的平等关系。人们从服务社会转变为向社会索取服务,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其外化的表现之一是人们开始追求价值上的平等和公正。但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自由,尊重个人主体的意志。对自由的追求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度去把握,这是由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决定的。这里的自由显然具有资本的性质。而真正的平等与公正是站在所有人的角度来看待社会资源的分配,所以,真正的平等与公正要求实现每个人自身合理价值。

平等与公正的实现需要经过人类的解放,尤其是劳动的解放。“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这里的“公平分配”是用劳动来计量,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看似是人人平等,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权利,也是不公正的社会分配方式。因为这样的计量方式默认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家庭状况、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处于同一水平。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决定了资本家实际支付的金额只能维持劳动力现在和未来所必需的消费需求。而剩余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就造成了分配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消灭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裂,使个体在自身的经验生活、个体的劳动和个体的社会关系中间,成为一种类存在物,使人的社会力量不再是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出现并与自身相分离。当劳动不再成为人的谋生手段,而成为一种生活需要,社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劳动的解放和人的解放。这个时候的社会分配具备了实现平等与公正的前提。

法国剧作家布鲁诺曾经指出:死刑的本质就是活人祭祀,而活人祭祀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社会心理作用,这就是打开发散个人不安和罪责及共同社会普遍的不快感的安全阀的作用[3]190。布鲁诺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死刑的本质,这也说明了死刑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刑罚问题,它关乎政治,关乎社会,关乎文化。所以死刑的废除并不是单纯地只需要立法上废除或者司法上不再适用。死刑制度若想真正地废除,必须制度变革与观念变革同行。

人们对平等与公正的诉求的落脚点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对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追求是与所处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人的发展的历史阶段可以分为人的依赖关系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要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个人只能依附于共同的社会共同体。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要基础的社会阶段中,人形成了普遍的物质交换和全面的联系。但是,这时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支配人,一切发展向社会生产力看齐。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人将不再受制于外部的异己力量,这个时期的人可以支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状态。到了这个阶段才具备实现平等与公正的社会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公正思想的当代启示: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诉求,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平等公正的前提。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归根到底是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1946年11月4日,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所谓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这是国民党集团内战卖国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美国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曾经这样评论这一条约:“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同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这样一个条约当然是完全不平等的。”由此可见,实现社会的平等与公正必须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开始着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协调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努力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程,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决人民诉求是实现社会平等公正的路径选择。人民内部的矛盾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复杂系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利益主体逐步趋向于多样化,利益冲突增多,利益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收入差距悬殊较大,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等问题,这给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分配的平等与公正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对此,需要健全诉求表达机制、扩宽民众的表达渠道,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努力调整分配格局,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的状态。此外,在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加强税收对国民收入的调节力度,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平等与公正。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社会平等公正的必然选择。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都具备实现社会平等公正的意愿。但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得政权并且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之后,其制度的自发性反而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而无产阶级的客观存在恰好也证实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法解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平等与公正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就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平等与不公正存在的合理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平等与公正不是一句教条式的口号,体现了国家对自身发展潜力与实力的信心,也表明了我国对国民素质逐步提升的期待。没有绝对的平等,也不会有完全的公正,只有实现了现实社会中的平等与公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④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陈遥华、谢念非、于尔辰、陈亮译:《中国未完成的革命》,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陈楠 美编/史航

标签:;  ;  ;  ;  ;  ;  ;  ;  ;  ;  ;  ;  ;  ;  

张文杰:马克思恩格斯平等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