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缺损论文_李红月,惠瑜,孙海霞,朱广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野缺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视野,青光眼,原发性,层析,动脉,血管,张量。

视野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月,惠瑜,孙海霞,朱广红[1](2019)在《原发性开角型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和视野缺损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探讨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POAG患者90例(90眼)作为POAG组,慢性PACG患者75例(75眼)作为PACG组,2组的年龄、性别和视野平均缺损(MD)值进行了匹配。此外,纳入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60位健康体检者60眼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参与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缺损情况。结果 POAG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均显着低于正常人(P<0.05),而POAG患者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OAG患者,其视盘上方、下方、颞侧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呈负相关(r=-0.525,-0.462,-0.246,-0.453,P均<0.05),但是鼻侧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无相关性(r=-0.198,P>0.05)。4个区域和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MD值均呈显着负相关(r=-0.341,-0.426,-0.285,-0.298,-0.557,P均<0.05)。对于PACG患者,仅上方、下方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相关(r=-0.543,-0.604,-0.448,P均<0.05),但是4个区域及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与视野MD值显着相关(r=-0.613,-0.494,-0.179,-0.413,-0.589,P均<0.05)。结论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POAG和PACG患者的视野缺损相关,视盘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杨嘉玮,杨光[2](2019)在《中枢性视野缺损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31岁。就诊日期:2016年10月28日。主诉:双眼视野缩小3月余。现病史:2016年7月16日突发视力下降,就诊于天津市某叁甲综合医院,检查双眼矫正视力约0.5,视野检查提示双眼视野缺损,其余内外眼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双眼突发视力下降待查?2016年7月23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查眼部MRI提示:视交叉及右侧束不规则增粗伴异常信号。考虑胶质瘤伴出血可能,予维生素B1、弥可保口服治疗。2016年7月28日就诊于北京(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9年06期)

汪梦园,王娟,孙惠斌,张英杰,贾雪松[3](2019)在《拉坦前列素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视野缺损程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拉坦前列素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和视野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 1滴/次, 2次/d。观察组给予拉坦前列素滴眼液, 1滴/次, 1次/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视野缺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眼部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短动脉(SPC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均高于对照组(P <0.05),阻力指数(RI)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视野缺损程度均下降(P <0.05),且观察组的视野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拉坦前列素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眼部血流状态,降低视野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张玉凤,杨佳[4](2019)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对视神经炎病人视野缺损程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对视神经炎病人视野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3~2018-03期间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并被确诊为视神经炎的病人7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所有病人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组进行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视野缺损程度、视力改善效果、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有效率(100%)显着高于对照组(8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的视野缺损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缺损程度改善效果更显着;同时两组病人的视力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观察组病人的视力提高效果更加明显;观察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出院后复发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患有视神经炎的病人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联合用药显着提高了病人的视力,快速缓解并治愈了临床症状,明显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有效降低出院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玮[5](2018)在《频域OCT检测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参数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频域OCT检测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参数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探究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应用频域OCT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接收的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8例(48眼)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接收的健康者45例(45眼)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员的视盘形态应用频域OCT检测,视野检测应用BIO-1000进行自动视野计检测,采取的模式为Optic disc cube200×200模式,对研究对象的视盘面积、盘沿面积、垂直杯盘、平均杯盘比及视杯容积等指标进行分析,探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参数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盘沿面积与视野缺损具有高度相关关系(P<0.05)。视杯容积、平均杯盘比、垂直杯盘比等视参数高于对照组,盘沿面积低于对照组,视野缺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视盘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盘沿面积与视野缺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频域OCT检测用于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诊断价值高,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35期)

孔淑艳[6](2018)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患者视野缺损的临床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羟苯磺酸钙联合复方血栓通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患者视野缺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收的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每组8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口服复方血栓通,而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羟苯磺酸钙进行联合治疗,以治疗有效率以及复发率情况来判定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情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整体治疗有效率高达98.75%,出院随访的复发率为1.2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仅为76.25%,出院后随访的复发率高达13.75%,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复方血栓通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野缺损方面效果,临床治疗效果较佳,且临床复发率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8年20期)

项剑,王旭,于丽丽,杨英恺,卢韦华琳[7](2018)在《法医学视野客观评定范式研究——以视网膜、视神经及高位视路损伤致视野缺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视野的客观评估是法庭科学、眼科学界迄今面临的疑难问题。本文旨在探讨视网膜、视神经及高位视路损伤所致视野缺损的客观评定范式。方法选择外伤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损伤及高位视路损伤所致视野缺损典型案例,分别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检查及颅脑CT、视网膜OCT检查,并对上述视觉电生理指标及形态结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视网膜病变可表现为特定区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薄等形态学改变,其所致视野损害的电生理学表现为相应部位的mfERG异常及mfVEP异常,FVEP正常或异常。视神经损伤后期可出现视盘RNFL厚度明显变薄,视野损害的电生理学表现为mfVEP异常,FVEP异常,而mfERG正常。高位视路损伤,常伴有颅脑CT枕叶脑软化灶形成,其所致视野损害的电生理学表现为双眼偏盲型mfVEP异常,FVEP无明显异常,mfERG正常。结论 mfVEP联合mfERG、FVEP视觉电生理检测范式,结合颅脑CT、视网膜视盘OCT,有助于全面、客观评价视野,并有望实现视野损害的损伤定位(即明确损伤部位在视网膜、视神经,还是高位视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朱明娟[8](2018)在《视野缺损合并视力正常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加减治疗视野缺损合并视力正常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用中药加减治疗视野缺损合并视力正常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20例,观察效果。结果 2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100%。结论中药加减治疗视野缺损合并视力正常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疗效,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42期)

侯小林,杨东东,李定君,李成勋,曾林[9](2018)在《高血压壳核出血视辐射纤维损伤与视野缺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的视辐射(optic radiation,OR)进行成像,探讨血肿对OR损伤情况,结合双眼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值,预测患者视野缺损程度。方法纳入33例首次发病的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3~5 d及3个月后行DTI检查,同时纳入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重建双侧OR并测定OR-FA/ADC及MD值,观察OR损伤程度(分Ⅰ、Ⅱ、Ⅲ型),对血肿体积,MD及OR-FA/ADC值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两侧OR-FA/ADC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MD值比较,患者组视野受损(P<0.01);患者组两侧OR-FA/ADC值比较,患侧异常(P<0.01);血肿体积与患侧OR-FA/ADC值及MD值不相关(P>0.05);MD值与患侧OR-FA/ADC值损伤程度相关(P<0.05);各OR损伤分型(3~5 d)患侧OR-FA/ADC值及MD值比较,分型越大,损伤越重(P<0.01);患者3个月后MD值及患侧OR-FA/ADC值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1)。结论 DTI可观察血肿与OR叁维立体关系,直观反映OR形态变化,预测视野缺损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李瑞,张伶,张鹏,赵鹏飞,王振常[10](2018)在《短暂性单眼视野缺损眼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短暂性单眼视野缺损眼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规律及颈内动脉狭窄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因短暂性单眼视野缺损(TMVL)就诊患者(共30例)的临床资料(TMVL组)。同时采集非视网膜缺血性病变的正常志愿者临床资料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行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参数包括收缩峰流速、舒张峰流速、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同时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测量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程度。结果 TMVL组眼动脉收缩峰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28.40±3.69 cm/s比32.58±2.75 cm/s P=0.000),舒张峰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6.10±1.70 cm/s比7.35±1.49 cm/s,P=0.001);TMVL组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峰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8.38±1.68 cm/s比9.92±2.30 cm/s,P=0.005),舒张峰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2.35±0.80 cm/s比2.88±0.62 cm/s,P=0.007);TMVL组睫状后动脉收缩峰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收缩峰流速明显下降(10.01±2.25 cm/s比11.43±1.69 cm/s,P=0.008),舒张峰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3.30±1.16 cm/s比4.14±1.06 cm/s,P=0.006)。TMVL组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在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较正常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TMVL组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比例(约占63.33%)较正常对照组(10.00%)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TMVL患者较正常对照组眼部血流明显下降,而颈内动脉发生中、重度狭窄概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视野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患者,女,31岁。就诊日期:2016年10月28日。主诉:双眼视野缩小3月余。现病史:2016年7月16日突发视力下降,就诊于天津市某叁甲综合医院,检查双眼矫正视力约0.5,视野检查提示双眼视野缺损,其余内外眼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双眼突发视力下降待查?2016年7月23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查眼部MRI提示:视交叉及右侧束不规则增粗伴异常信号。考虑胶质瘤伴出血可能,予维生素B1、弥可保口服治疗。2016年7月28日就诊于北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野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1].李红月,惠瑜,孙海霞,朱广红.原发性开角型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和视野缺损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9

[2].杨嘉玮,杨光.中枢性视野缺损案[J].中国针灸.2019

[3].汪梦园,王娟,孙惠斌,张英杰,贾雪松.拉坦前列素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视野缺损程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

[4].张玉凤,杨佳.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对视神经炎病人视野缺损程度的影响[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9

[5].张玮.频域OCT检测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参数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

[6].孔淑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患者视野缺损的临床治疗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

[7].项剑,王旭,于丽丽,杨英恺,卢韦华琳.法医学视野客观评定范式研究——以视网膜、视神经及高位视路损伤致视野缺损为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8

[8].朱明娟.视野缺损合并视力正常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0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9].侯小林,杨东东,李定君,李成勋,曾林.高血压壳核出血视辐射纤维损伤与视野缺损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8

[10].李瑞,张伶,张鹏,赵鹏飞,王振常.短暂性单眼视野缺损眼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特点[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病例1,左眼视野,与生理盲点相连的上方...7~8 病例 2 双眼右上象限同侧视野缺受伤侧眼视野损害类型及比例对侧眼旁中...(左) 患者视野检查示双颞侧视野缺损对侧眼视野缺损累及象限及比例3)。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术前视野...

标签:;  ;  ;  ;  ;  ;  ;  

视野缺损论文_李红月,惠瑜,孙海霞,朱广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