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钙磷陶瓷论文-汤雪辉

双相钙磷陶瓷论文-汤雪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相钙磷陶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医用材料,羟基磷灰石,β-磷酸叁钙,多孔双相钙磷复合陶瓷

双相钙磷陶瓷论文文献综述

汤雪辉[1](2016)在《多孔双相钙磷复合陶瓷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医用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材料,在生物医学研究及临床诊疗中展现出极大的应用潜能。生物陶瓷材料因其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羟基磷灰石与β-磷酸叁钙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生物陶瓷材料,因其优异的生物医学性能,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当今生物医学临床研究领域,特别是骨缺损修复与再生领域受到了研究者的密切关注。目前市售的生物陶瓷材料以微米粒径的羟基磷灰石和β-磷酸叁钙粉体为原料高温烧结而成,陶瓷材料内部孔洞不连通,成骨细胞增殖受阻,降解速率缓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与纳米β-磷酸叁钙粉体为原料,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用量的调控,以及热处理过程的温度控制,首次实现了大孔孔径的多孔双相钙磷复合陶瓷的可控制备。制备所得的多孔双相钙磷复合陶瓷具有良好的通孔结构,能极大地促进成骨细胞的长入与材料的降解,可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用于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1)优化了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和共沉淀法合成纳米β-磷酸叁钙的实验条件,通过对钙磷摩尔比的精确控制、反应体系pH的选择以及洗涤溶剂的选择使用等,合成了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与纳米β-磷酸叁钙粉体并进行了表征。(2)对前期合成所得粉体进行机械混合,掺入有机造孔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使最终制备的多孔陶瓷壁上形成微孔结构,滴加少量碳酸氢铵溶液作为发泡剂,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实现大孔孔径的多孔陶瓷的可控制备,陶瓷胚体经程序控温热处理后形成了包含一定尺寸通孔结构的双相钙磷复合陶瓷。最终得到的多孔双相钙磷复合陶瓷的大孔孔径可在100μm至600μm之间进行调控。(3)对制备所得的多孔双相钙磷复合陶瓷进行生物医学性能表征,通过与人牙髓干细胞共培养及模拟体液浸泡实验,证明了所制备的多孔陶瓷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降解性与细胞粘附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6-01-01)

谭迎赟,白石,廖运茂[2](2014)在《双相钙磷生物陶瓷/硫酸钙骨水泥多孔叁维支架的生物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多孔生物陶瓷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骨缺损的修复中,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种生物陶瓷的合成及其各项性能的评价。目的:研究一种新型骨水泥的制备方法并测定其理化性能及与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共沉淀法制备双相钙磷生物陶瓷粉体,利用胶体团聚成颗粒,烧结后得到颗粒状、多孔羟基磷灰石/磷酸叁钙生物陶瓷,并按不同比例与高纯度医用半水硫酸钙混合制备钙磷陶瓷/硫酸钙骨水泥。结果与结论:X射线衍射证实合成物质为双相钙磷陶瓷,颗粒状双相钙磷陶瓷具有多孔网状结构,骨水泥在3 min内保持可塑状态,固化时间为15 min,固化温度为36.5℃,压缩强度最高为5.82 MPa,MTT毒性级为0级,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4年08期)

郑军,汤伟忠,齐新生[3](2010)在《新型双相钙磷陶瓷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兔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细胞因子能启动、促进并维持软骨和骨生成,但需要合适的载体才能发挥其生物学活性。目的:验证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新型双相钙磷陶瓷(1∶1)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27只兔,造成兔两侧股骨中下段4mm×4mm×12mm的缺损,随机分为3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钙磷陶瓷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双相钙磷陶瓷组、双相钙磷陶瓷组。于4,8,12周取材,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X射线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比较各组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钙磷陶瓷组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双相钙磷陶瓷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缺损修复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双相钙磷陶瓷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钙磷陶瓷组又优于骨形态发生蛋白+双相钙磷陶瓷组,在8周时编织骨小梁逐渐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及髓腔结构,骨缺损基本修复。12周时完全修复。结果提示:①双相钙磷陶瓷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内有较强的成骨活性,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合用可以加快新骨的形成。③新型双相钙磷陶瓷是一个吸附细胞因子的良好缓释载体,它的降解吸收和新骨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42期)

谢幼专,朱振安,张蒲,汤亭亭,卢建熙[4](2008)在《多孔双相钙磷陶瓷在脊柱后路融合中成骨作用和降解特性的组织学观察(附20例活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多孔双相钙磷陶瓷在人体脊柱后路融合中的成骨变化及降解过程。[方法]对20例脊柱后路融合的双相钙磷陶瓷活检标本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查。观察陶瓷周围和内部的新生组织、陶瓷的形态改变、降解颗粒及伴随的细胞吞噬反应。其中14例标本行组织形态计量,根据患者的年龄、植入时间及临床结果分组比较成骨及材料降解的速度。[结果]所有的双相钙磷陶瓷标本均可见新生骨组织,与自体骨接触越多,陶瓷内的新生骨组织越多。绝大部分陶瓷内可见降解颗粒,部分颗粒位于巨噬细胞内。不同标本的新生骨和材料降解速度差异较大。陶瓷内的新生骨随植入时间的增加而增多,但随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减少。陶瓷的降解率随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减少,但不受植入时间的影响。后路融合成功组的活检标本的新生骨量高于融合失败组,但材料降解率则反之。[结论]多孔双相钙磷陶瓷是一种骨传导材料,但植入体内降解缓慢,不能被新生骨组织完全替代。植入时必须将陶瓷与自体骨充分混合以获得良好的骨长入。陶瓷产生的降解颗粒及诱发的细胞吞噬反应必须引起注意。(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08年08期)

周治国[5](2008)在《多孔聚乳酸/双相钙磷陶瓷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双相钙磷(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BCP)生物活性陶瓷,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具有独特可控制的降解性能,因而成为材料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BCP存在脆性大、韧性差、弹性模量过高,以及多孔支架在高孔隙率时强度低的缺陷,限制了它在骨科方面的临床应用。众多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的使用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组分的优势。本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缺钙羟基磷灰石(d-HA),采用致孔剂法在自制压样机中制备出支架坯体。在1050℃烧结后的到多孔BCP生物活性陶瓷支架。将聚乳酸(PLA)溶解后在低真空下充入多孔支架复合,同时引入纳米d-HA提高支架的生物活性。得到了在结构上具备仿真骨特点的多孔纳米d-HA/PLA/BCP生物活性陶瓷复合支架。将复合支架在磷酸缓冲液和模拟体液中进行体外降解实验,研究复合支架的pH、质量、孔隙率和强度变化,以及类骨磷灰石的形成。本文研究了pH对d-HA生成和钙磷莫尔比的影响,在7.2-8.2之间获得了不同钙磷比的d-HA。其缺钙程度取决于反应体系的pH,钙磷比随pH的增加而增加。研究了致孔剂用量对多孔支架孔隙率、吸水率和强度的影响。当致孔剂与d-HA比例为1.75:1(W:W),得到了孔隙率为78%,吸水率为50%,强度为1.95MPa的多孔支架。支架的扫描电镜观察其孔隙结构完整、分布均匀、连通性好,大孔的的孔径在400-600μm之间,大孔之间有小孔连通。复合后支架的强度提高,孔隙率有较小减少。扫描电镜显示,PLA均匀复合在支架孔隙表面,支架孔隙结构和孔径没有较大改变,孔隙之间仍然保持相互连通。纳米d-HA和PLA共同复合后,吸水率比PLA/BCP复合支架增加,接近BCP支架的吸水率。支架孔隙形貌和孔径与聚乳酸复合支架相似,但孔隙表面变得粗糙,有利于细胞的长入和增殖。模拟体液体外降解实验表明,纳米d-HA/PLA/BCP多孔复合支架有更多的类骨磷灰石形成。磷酸缓冲液降解显示,纳米d-HA的加入能有效的中和PLA降解产生的酸性。在降解过程中,复合支架的质量有少量增加,孔隙率基本没有变化,支架的强度下降缓慢。在4个月后支架强度为3MPa,与未降解支架相比下降了24.1%。综上所述,PLA与烧结后的多孔支架复合是一种快速、实用的、能构建满足组织工程需求的支架方法。PLA复合能有效的提高支架的强度和韧性,并且使支架在降解过程中强度得以保持。本文首次将纳米d-HA与PLA共同与BCP多孔支架复合,使支架具有较好的较好的孔隙率和吸水率和较强的类骨磷灰石生成能力。纳米d-HA/PLA/BCP多孔复合支架性能能满足组织工程需求,在组织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8-04-01)

杨耀武,毛天球,王磊,侯锐,高瞻[6](2007)在《鸵鸟骨转化多相钙磷陶瓷用于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颅骨缺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鸵鸟骨转化多相钙磷陶瓷支架用于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颅骨缺损的成骨性能。方法来源于髂骨松质骨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经含地塞米松、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的诱导液培养,直至培养皿底部形成一层膜性结构,用该膜性结构包绕多相钙磷陶瓷支架后将其植入兔颅骨缺损区。单纯支架材料植入和不植入材料作为对照。植入后4 w、8 w取材,通过X线片分析、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评价其成骨性能。结果支架/细胞复合物植入后4 w,在材料表面及孔隙内形成部分成熟骨和骨髓组织;植入后8w,更多的成熟骨形成,新形成的组织工程骨与颅骨融合。结论支架/细胞复合物能够有效地修复颅骨缺损,鸵鸟骨转化多相钙磷陶瓷可能成为一种有发展前景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本文来源于《北京口腔医学》期刊2007年02期)

卢晓英,冉均国,苟立[7](2005)在《相组成对含CO_3~(2-)的双相钙磷陶瓷表面类骨磷灰石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钙磷陶瓷表面形成的类骨磷灰石层对材料诱导新骨生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体外模拟装置首次研究了新工艺制备的含CO3_~(2-)的双相HA/β-TCP多孔陶瓷相组成对表面类骨磷灰石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相组成的该种陶瓷因CO3_~(2-)的存在,导致类骨磷灰石晶体的形成时间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并且相组成在β-TCP含量较低时(HA/β-TCP之比为9/1),该陶瓷也能在较短的作用时间内形成类骨磷灰石晶体。此外还有缺钙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形成。类骨磷灰石晶体的形成情况随β-TCP含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好。且相组成以HA/β-TCP比值为6/4时类骨磷灰石的形成情况最好。相组成的优化有利于该陶瓷材料骨诱导性的提高,进而有利于骨缺损的快速修复。(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5年04期)

杨耀武,徐江,毛天球,侯锐,高瞻[8](2004)在《鸵鸟骨转化多相钙磷陶瓷支架负载骨髓基质细胞异位成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鸵鸟骨转化多相钙磷陶瓷复合骨髓基质细胞后植入裸鼠皮下的成骨性能。方法 :获取兔髂骨松质骨骨髓基质细胞 ,体外分离、扩增、诱导后接种于多相钙磷陶瓷支架。支架 /细胞复合物植入裸鼠背部皮下 ,单纯支架材料植入作为对照。植入后 4周、8周取材 ,通过大体、组织学观察评价成骨活性。结果 :支架 /细胞复合物植入后 4周 ,新骨主要以软骨为主 ,部分区域见少量成熟骨 ,可见软骨内成骨方式。植入后 8周 ,材料表面和孔隙内有更多的成熟骨形成 ,部分区域有血管和多核巨细胞分布。结论 :支架 /细胞复合物显示良好的成骨活性 ,鸵鸟骨转化多相钙磷陶瓷可以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04年06期)

杨耀武,毛天球,何黎升,刘彦普[9](2004)在《多相钙磷陶瓷支架负载骨髓基质细胞异位成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HA/β-TCP/NaCaPO4多相钙磷陶瓷材料复合骨髓基质细胞后植入裸鼠皮下的成骨性能。方法:获取兔髂骨松质骨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分离、扩增、诱导后接种于多相钙磷陶瓷支架。支架/细胞复合物植入裸鼠背部皮下,单纯支架材料植入作为对照。植入后4w、8w取材,通过大体、组织学观察评价成骨活性。结果:支架/细胞复合物植入后4w,新骨主要以软骨为主,部分区域见少量成熟骨,可见(本文来源于《2004年中国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10-01)

杨耀武,毛天球,高瞻,侯锐,栗向东[10](2004)在《鸵鸟多相钙磷陶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新型材料鸵鸟多相钙磷陶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理、化方法将煅烧鸵鸟骨松质改性为HAP/β-TCP/NaCaPO4多相钙磷陶瓷,然后进行溶血试验、凝血试验、热源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及肌肉植入试验。结果:材料无溶血现象,不影响凝血功能。动物实验发现材料不引起阳性热源反应及急性毒性。肌肉植入试验显示纤维组织能够长入材料内部,材料对肌肉无刺激。部分标本出现轻微的炎性反应,与材料部分降解有关。结论:鸵鸟多相钙磷陶瓷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4年14期)

双相钙磷陶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多孔生物陶瓷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骨缺损的修复中,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种生物陶瓷的合成及其各项性能的评价。目的:研究一种新型骨水泥的制备方法并测定其理化性能及与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共沉淀法制备双相钙磷生物陶瓷粉体,利用胶体团聚成颗粒,烧结后得到颗粒状、多孔羟基磷灰石/磷酸叁钙生物陶瓷,并按不同比例与高纯度医用半水硫酸钙混合制备钙磷陶瓷/硫酸钙骨水泥。结果与结论:X射线衍射证实合成物质为双相钙磷陶瓷,颗粒状双相钙磷陶瓷具有多孔网状结构,骨水泥在3 min内保持可塑状态,固化时间为15 min,固化温度为36.5℃,压缩强度最高为5.82 MPa,MTT毒性级为0级,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相钙磷陶瓷论文参考文献

[1].汤雪辉.多孔双相钙磷复合陶瓷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

[2].谭迎赟,白石,廖运茂.双相钙磷生物陶瓷/硫酸钙骨水泥多孔叁维支架的生物性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

[3].郑军,汤伟忠,齐新生.新型双相钙磷陶瓷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兔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4].谢幼专,朱振安,张蒲,汤亭亭,卢建熙.多孔双相钙磷陶瓷在脊柱后路融合中成骨作用和降解特性的组织学观察(附20例活检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

[5].周治国.多孔聚乳酸/双相钙磷陶瓷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8

[6].杨耀武,毛天球,王磊,侯锐,高瞻.鸵鸟骨转化多相钙磷陶瓷用于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颅骨缺损实验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7

[7].卢晓英,冉均国,苟立.相组成对含CO_3~(2-)的双相钙磷陶瓷表面类骨磷灰石形成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

[8].杨耀武,徐江,毛天球,侯锐,高瞻.鸵鸟骨转化多相钙磷陶瓷支架负载骨髓基质细胞异位成骨性能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4

[9].杨耀武,毛天球,何黎升,刘彦普.多相钙磷陶瓷支架负载骨髓基质细胞异位成骨性能研究[C].2004年中国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10].杨耀武,毛天球,高瞻,侯锐,栗向东.鸵鸟多相钙磷陶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

标签:;  ;  ;  ;  

双相钙磷陶瓷论文-汤雪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