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男/女”?

“我们都是男/女”?

一、“我们都是男/女性”?(论文文献综述)

崔贺勋[1](2021)在《山西大同华宇墓地北魏时期人骨研究(2019年度)》文中研究说明华宇墓地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魏都大道东侧,云波路北侧,南环路南侧。2014年,为了配合大同市华宇广场的建设进行了首次发掘。2019年,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该区域再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发掘墓葬70余座,清理出62例个体,其中时代属于北魏的个体共50例。这批人骨年代确切,阶层相近,或为同族墓地。对这批材料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该人群的社会结构、生业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和营养健康状况,更能够反映出北魏时期的人群迁徙和融合,为研究北魏时期的人群特征及其与古中原汉族之间的联系提供启示和依据。本文主要从古人口学、体型、古病理学、颅骨形态、种系类型等方面入手,对北魏时期的人骨材料进行系统研究,力求尽量充分地利用这批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人骨材料,并能最终揭示出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体质特征、族属及其与相关古代居民之间的关系。在古人口学研究中,创新的提出了“标准校验实验组”的概念,提高了鉴定的准确率。通过对性别分布及死亡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明了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男女性别及死亡年龄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对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人口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体型研究中,通过引入着名学者的推算公式,采用多种方法对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身高、体质量、骨骼粗壮度这三大方面进行研究,初步还原了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体型特征,并尝试分析了形成该体型特征的原因。在古病理的研究中,通过细致的整理和比较,在华宇墓地北魏人群中发现了20余种骨骼病理异常现象。并从骨骼创伤、骨骼的感染性疾病、骨肿瘤、先天性异常及牙齿疾病这五大板块入手,图文并茂地对华宇墓地出土的所有人骨进行了古病理研究,对可能的病因做了介绍。在颅骨形态研究上,从非测量性形态特征及测量性形态特征这两大方面出发,科学准确的描述出了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颅骨形态特征,初步确定该人群应属蒙古人种。在种系类型研究上,将能够充分代表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测量项与各对比组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欧式距离、聚类分析、绘制树状图、主成分分析、绘制散点图等技术方法,确定了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种系类型及可能存在的亲缘关系。经过上述研究,华宇墓地北魏人群身上所反映出的与蒙古人种中多个类型相似的特征,表明其种系成份相当复杂,可能存在着与诸多民族混血的情况,但总的来说与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及东北亚类型更为相似。其与鲜卑各对比组之间均存在着十分疏远的距离,而相反与常乐组、大同组、陶家寨组等代表古中原类型的对比组之间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表现出华宇墓地北魏人群应并非鲜卑族群,但不排除曾受到过鲜卑族的影响。其与古中原人群可能存在着较近的亲缘关系。

Erdenebat Munguntovch[2](2020)在《女政治家在蒙古国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1990年民主革命对蒙古国政治创立了具有多党制的一院制议会制度,而对人民确保着选权和被选权。蒙古国新《宪法》保证了每个人在全领域中有平等权利无论年龄、性别、教育、宗教、信仰和家族。世界各国正在为性别平等、民主治理和女性参政的平等机会而努力。把女性提名议会选举和地区选举、保持席位和在各级政党结构中支持女性的配额以及改变选举制度,都是增加女性参政的方式之一。由于确保各级的性别平等参与,才能不仅助于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平衡解决社会迫切的问题,而且对经济进行巨大的影响。可是,对于作出决策职位,特别是对于最高立法机关、地区和首都的公民代表会《性别平等法规定的配额没有得到执行。在蒙古最高管理机构中代表占人口大部分和社会问题和她们权利的女议员数仅占17%。现代男性主导的政治制度继续影响着男女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决定,就限制平等获得发展利益的机会。例如,由于性别不敏感政策的后果,缺少学校、幼儿园和医院数,以及社会福利和服务的质量挺差。此外,由于缺乏支持年轻家庭的政策,就特别是在家庭中的女性权被违反。虽然采矿和基础设施发展和经济提高,但是造成了人口移民、环境和社会问题,当地人民的权利被违犯。因为在政治决策者中考虑女人情况和为女人制定政策的议员很少。通过法律和政策确保性别平等意味着女人的平等权利和机会,以及成为平等获得在家庭、社区、社会中的资源和服务的机会。本观点是在民主制度、作出决策和国防等生活全领域中男女人平等参加和平等获得机会。可是,在我们社会中不断产生妇女和她们的地位、利益的问题,而且仍有很多妇女、儿童和家庭的问题。仍然产生与国家后代儿童相关的困扰社会的大问题,这也表明缺乏儿童保护政策。促进女性参政,不是在议会中的女性数,由进行质变,对国家发展利益的公平分配做出贡献。此外,通过男女性的共同决定,将建设具有国家公民利益、民主、人道与正义的原则的平等社会。本论文在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研究了在蒙古国政治决策职位和管理职位上的女政治家的参与和提高她们的职位机会。此外,由于研究了其他国家的有益的经验和政策,论文内容成为了更扩大。本论文组成四个大章包括绪论部分,绪论部分组成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第一章是女政治家在蒙古国政治中的地位,第二章是蒙古国为提高女政治家的地位采取法律政策及面临的障碍,第三章是女政治家在社会的作用与地位和第四章是提高女政治家在政治决策职位上的地位。

赵娟艺[3](2020)在《运动员的攻击性是否高于普通人? ——来自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足球运动员的攻击性高于普通人”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人们对足球运动员的攻击性相对高的原因却有着不同观点。有观念认为足球运动员的攻击性天生高于普通人,较强的攻击性正是其会参与竞技体育的原因之一。也有观点认为足球运动员的攻击性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攻击性会随着长期训练越来越强。但足球运动员的攻击性是否普遍高于普通人尚未得到较多的实证证明,此外,当前关于足球运动员攻击性的研究,被试对象较多选择职业球员或者大学生,涉及到青少年的研究较少。相比于成年人,青少年身心发展还未趋于稳定,尚在发展中,可塑性较强。因此本研究以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与普通学生作为研究被试,通过三个研究设计对二者的攻击性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一:采用IAT评价型工具与IAT自我型工具,考察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特征,使用Buss-Perry攻击量表考察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外显攻击性的特点,检验其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是否存在关系。研究二:调查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年龄、性别、球龄、竞技水平等变量,探讨运动员的攻击性是否受竞技环境影响。研究三:在研究二的基础上,增加普通青少年学生被试群体,采用IAT评价型工具与IAT自我型工具考察普通青少年攻击性,检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与普通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并不相关,研究结果支持分离论。(2)相较于攻击性词汇,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更倾向于平和性词汇,并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和平的,他人是带有攻击性的。(3)青少年男性运动员与女性运动员身体攻击存在显着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而学段检验时发现,高学段运动员高于低学段运动员。(4)普通学生与运动员的攻击性在内隐上没有显着差异,普通学生的外显攻击性显着高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马伟洲[4](2020)在《新疆萨恩伊主体墓葬的社会分层和身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萨恩萨伊主体墓葬材料进行梳理,在性别考古学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墓地的男女性共用一个墓葬体系,再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墓葬进行赋值计算,依据墓葬值大小将墓葬分级,结合人骨、墓向、墓区分布等材料分析萨恩萨伊的社会结构。通过分析器物间的共存系数判断该墓地的限制性物品有哪些,从而推测墓主人的社会身份和职业,初步探讨萨恩萨伊社会的人群如何进入萨恩萨伊的社会等级体系。最后对限制性物品进行性别关联,将纺织类和打磨类工具视为这批墓葬的性别代码,揭示萨恩萨伊社会已经出现基于性别的职业分化,结合墓葬等级推测这种性别分工与社会财富无关,男女性之间没有显着的地位差异,均为当时的条件所决定,为人群的生存和繁衍所需要,是为一种平等的社会性劳动。

闫瑞[5](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文中提出对于正值青春发育早期的初中生而言,性教育在解决困惑与焦虑、帮助他们平稳度过发育高峰期、甚至奠定一生身心健康与发展上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但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国家级或省市级性教育框架,故学校仍未开展统一的性教育课程。本研究目的在于构建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以期为将来山西省性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及焦点小组讨论法,参考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建议的内容,制定出青春期性教育初始主题框架,再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验证。调查样本依据地区经济水平和学校层次采用分层等额及方便抽样法获得,共覆盖了山西省11个市33所初中学校(其中包括12所完全中学、20所三年制初中及1所九年制学校)。研究工具为本课题组自编的、经预调查和专家认证信效度均良好的《青春期性教育调查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399份,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并利用Amos 26.0软件对性教育框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初中女生学习意愿重构的性教育理论框架包含八个主题,经Amos结构方程检验,证实模型拟合度指数(χ2/df=2.553、GFI=0.874、AGFI=0.832、NFI=0.849、CFI=0.902、RMSEA=0.040)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即该模型与学生学习意愿相符。性教育八大主题分别为:(1)文化、社会与性;(2)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性价值观;(3)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4)青春期发育与卫生;(5)生殖生育与风险防护;(6)健康生活与性信息决策技能;(7)道德、法治与安全技能;(8)艾滋病专题。这些主题对性教育内容的解释率分别为:85%、92%、93%、87%、86%、90%、91%和87%。2、初中女生对性教育总体内容及各主题的学习意愿均值都在3.5-4.5之间,标准差均在0.7-0.9之间。在八个主题中,学生对“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性价值观”和“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的学习意愿均值在4.0以上。初二女生对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意愿较其他年级略低。3、关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1)抚养类型及男女性抚养人文化水平不同的学生对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意愿有极显着差异(P=0.000);(2)地区经济水平及家庭年均收入不同的学生间学习意愿在0.01水平上有显着差异(P1=0.002;P2=0.006);(3)不同家庭类型学生的学习意愿在0.05水平上差异显着(P=0.03);(4)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意愿无显着差异(P=0.07)。其中,中等经济水平地区、家庭年均收入10万元及以上、双亲家庭、抚养人文化水平在本科及以上的学生学习意愿较高。4、92.04%的学生认为性教育课程应从初中甚至更早开设。初中女生意愿度较高的性教育课程形式有:必修课、选修课、主题班会及社团活动(对这些形式的选择率均在70%以上)。5、95.65%的专家认为有必要在初中开展性教育课程,且专家认为本研究制定的性教育内容适合在初中开展,印证了上述研究结果。由以上调查与访谈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构建的性教育内容框架具有理论意义;2、初中女生对性教育总体内容及各主题的学习意愿均较强;3、地区经济水平、家庭年均收入、家庭类型、抚养类型及男女性抚养人文化水平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意愿有显着影响,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意愿无显着差异;4、性教育课程应在初中或更早阶段开始,开设形式可以是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及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初中女生性教育课程实施提出纲要性建议。

王阿宁[6](2020)在《大学生情绪智力、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性别的调节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社交焦虑是个体在面对社交情境时产生的对社交活动的焦虑情绪,过高的社交焦虑水平会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一般来说情绪智力较高的个体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自身的人际关系状况也会比较好,在社交情境中体验到的焦虑情绪会更少。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更积极,在社交活动中也表现出较少的社交焦虑。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看重的维度有很大差别,面对社交困境也表现出不用的应对方式。因此,研究情绪智力、自尊和社交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极其重要。本文旨在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以及性别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本文通过量化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大学生的微信群和QQ群中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543份,其中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为88.40%。被试中男生223人(46.46%),女生257人(53.54%)。研究工具包括Wong和Law(2002)所编写的中文版情绪智力量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Leary(1983)编制的交往焦虑量表。利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1)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女性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得分显着高于男性大学生;在年级上没有显着差异;(2)大学生的自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都没有显着差异;(3)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都没有显着差异;(4)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和自尊呈显着正相关,情绪智力与社交焦虑呈显着负相关,自尊和社交焦虑呈显着负相关;(5)大学生自尊在情绪智力和社交焦虑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3.3%;(6)性别在大学生情绪智力和自尊之间起到调节作用,相比女性,男性的自尊水平更容易受到情绪智力的影响。总的来说,情绪智力可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此外,虽然女性情绪智力显着高于男性,但是男性的自尊水平更容易受到情绪智力的影响,因此,可通过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尤其是男性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来提升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进而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梁晶[7](2020)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回报率及性别工资差异研究》文中指出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收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自2015年国家开始推行精准扶贫以来,农村地区的教育建设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教育教育阶段的选择对增加人力资本、提升收入具有重要影响。因个人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所带来的收入的提高常被用来作为衡量该教育阶段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即教育回报率,这也是个人及家庭对投资教育进行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本研究在前人关于教育回报率的研究基础上,在现有农民工工资收入影响机制的经验分析上,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中928个新生代农民工样本数据,对其教育回报率进行了剖析,分析阐释不同教育阶段所对应的教育回报率大小及不同性别在各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差异。首先,基于明瑟收入模型及其拓展模型,通过Stata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分别针对样本总体、男性、女性进行了教育回报率回归分析;之后,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排除了异质性差异,消除组别之间的干扰因素,从政策角度进行了辨析,增加估算结果的稳健性。最后,运用费舍尔组合检验对各教育阶段回报率进行了性别差异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教育回报率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教育回报率显着高于男性;第二,采取明瑟收入拓展模型估计出的平均教育回报率为7.13%。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估算的各教育阶段的工资回报水平处理效应结果显示:若新生代农民工每多接受一年中职教育,男性的工资收入将提高5.0%,女性的工资收入将提高6.8%;若每多接受一年高中教育,男女性工资收入将分别提升5.3%和7.1%;若每多接受一年大学教育,男女性工资收入将分别提升7.4%和15.8%。第三,通过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排除了自选择偏差和异质性差异后,计算出来的结果略高于使用明瑟收入模型估算出来的结果,但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率排名没有明显的偏差,这正是排除了异质性差异的表现。经统计,教育回报率从高到低排序为:大学、中职、高中、初中;同时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尚未达到最优化的配置。

熊华[8](2020)在《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西方“性自由”“性开放”思潮涌入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年龄提前;青少年性侵案件时有发生等事实。无不向我们敲响警钟——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本文首先对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评价等理论进行文献研究,对性健康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会人士对性健康教育的认识及态度,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初中生性健康教育情况及性健康知识水平。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进行设计。采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及教学实录论述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通过学生作业、学生参与度变化及学生性健康知识水平变化来评价整个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对比教学实际效果与课程目标间的差异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根据数据结果分析,通过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生性健康知识水平,拓展了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课程实施中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活动,积极给予帮助与开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成绩提高的同时心理健康程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效果来看,基本完成了设定的课程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徐小梅[9](2020)在《性别认同与性别困惑-H镇青春期少女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H镇青春期的少女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的方法探讨了青春期少女的性别认同与性别困惑,描述了女生性别意识的出现以及青春期时性别意识的觉醒。发现了青春期少女在性别认同上单一性别即女性化的性别认同只认同女性性别,双性化的性别认同即认同男性化的性别也认同女性化的性别认同,跨性别的性别认同认同男性化的性别不认同女性性别。跨性别的性别认同会给青春期的少女带来一定的压力与困惑,具体表现为性别选择上的压力,心理压力与社交压力。同时青春期的少女的性别认同过程时其积极建构的过程,这三种性别认同方式的产生伴随着主体对于性别的思考与认知的加深。

刘菁[10](2020)在《优秀耐力自行车运动员6周亚高原训练肌氧饱和度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篇论文通过比较分析14名优秀耐力自行车运动员6周亚高原训练前后,机体在有氧测试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及局部肌氧饱和度变化,以及与最大摄氧量值、及其他有氧能力指标的相关性。从而探讨(1)肌氧饱和度变化与有氧能力相关性研究;(2)不同运动强度运动员肌氧饱和度的变化特征与运动表现相关性;(3)亚高原训练运动员肌氧饱和度变化的性别差异。分析不同运动方式,不同运动特点的队员运动表现和肌氧差异,判断运动员特点,从而评价运动员对不同运动方式的适应性,间接指导运动员的项目选择、日常训练内容。方法:采用实验法通过跟踪记录14名优秀耐力自行车运动员6周亚高原训练,并在训练前后进行实验室测试,包括身体成分、递增负荷有氧测试和恒定功率测试。亚高原训练前后于实验室进行空腹血液指标(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睾酮、皮质醇等)、递增负荷有氧测试(最大摄氧量、最大功率、最大心率、无氧阈等)、股外侧肌氧、血氧、无氧功测试及3min恒定功率测试(同步采集训练学数据和肌氧含量变化)。再通过数理统计法对相关实验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所有运动员亚高原训练前后的最大摄氧量(VO2max)、相对最大摄氧量(VO2max/kg)和最大通气量(VEmax)皆有显着差异,亚高原训练后的这三项数据均比高原训练前有所提高。其中女性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的VO2max/kg较男性运动员而言呈现较显着差异。其次,男性运动员在HRLT(b/min)高原训练前后显示有差异,而女性运动员并无显着差异。男女运动员在训练前后的HRmax(b/min)数据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2)亚高原训练前后肌氧饱和度变化(ΔSmO2%)在递增运动后即刻和30s下降程度无差异;且递增运动后30s肌氧饱和度恢复百分比例、总肌氧蛋白(THb%)恢复百分比例高原训练前后无显着差异。(3)随着运动强度的不断增加,肌氧饱和度含量逐渐下降。数据结果显示,无氧阈功率主要分布于最大摄氧量功率的60-75%之间,并且大多数运动员更小范围的集中在65%-70%之间。无氧阈功率出现的对应最大摄氧量功率60-75%之间时,肌氧饱和度含量在35-45%区域,并且男子及女子运动员结果一致。(4)运动员恒定功率测试平均频率结果,男子运动员在6周亚高原训练前后,无明显差异;但女子运动员出现踏蹬频率显着下降(p<0.05),根据公式P=FS,提示专项踏蹬力的减弱。其次去除4名踏蹬频率在81-85rpm运动员数据,分析大于86rpm和小于80rpm运动员在恒定功率运动过程中肌氧饱和度变化范围;结果表明高频率导致更多的氧耗,脱氧血红蛋白增加,肌氧饱和度在更低的水平维持。在恒功率输出自行车运动,在一定范围内,踏蹬频率高将产生更高的氧耗,肌氧饱和也有类似的微小变化,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性,但对自行车计时运动的踏蹬频率选择有较好的提示作用。研究结论:通过对参加6周亚高原训练的14名自行车运动员进行跟踪记录发现:(1)6周亚高原训练后大部分运动员有氧能力指标有显着增加,无氧阈功率范围多为60%-75%PPO,对应的肌氧饱和度35%-40%。同时,运动员专项力量下降,女子运动员下降幅度有显着性。(2)恒定功率自行车运动,在一定范围内,踏蹬频率高将产生更高的氧耗,肌氧饱和度也有类似的微小变化,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性,但对自行车计时运动的踏蹬频率选择,提高骑行效率有较好的提示作用。(3)亚高原训练对耐力能力的促进作用,男子女子运动员间无性别差异;但专项力量下降女子较男子运动员更为明显;且女性在低氧环境下,由于将血流重新分配到活跃组织的效率较低和/或血红蛋白携带能力较男子运动员低,更多地依赖部分氧气提取,将导致比男性更少的氧气提取储备,表现为恒定功率测试初期,肌氧饱和度下降速率增加且维持在低位水平。

二、“我们都是男/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都是男/女性”?(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大同华宇墓地北魏时期人骨研究(2019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山西大同华宇墓地简介
    1.2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古人口学研究
    2.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鉴定与统计
        2.1.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鉴定
        2.1.2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统计
    2.2 性别分布与死亡年龄段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体型研究
    3.1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身高推算
        3.1.1 身高推算方法及结果
        3.1.2 与其他相关古代人群的比较
    3.2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体质量推算
        3.2.1 体质量推算方法及结果
    3.3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骨骼粗壮指数推算
        3.3.1 肱骨粗壮指数推算方法及结果
        3.3.2 股骨粗壮指数推算方法及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古病理研究
    4.1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骨骼创伤
    4.2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骨骼感染性疾病
        4.2.1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非特异性感染
        4.2.2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特异性感染
    4.3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先天性异常
        4.3.1 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
        4.3.2 脊柱裂
        4.3.3 胸骨异常
        4.3.4 额中缝
    4.4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骨肿瘤
    4.5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牙齿疾病
        4.5.1 龋齿
        4.5.2 牙结石和牙周病
        4.5.3 根尖脓肿
        4.5.4 牙齿畸形
        4.5.5 牙釉质发育不全
    4.6 小结
第5章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颅骨形态研究
    5.1 颅骨的非测量性形态特征
    5.2 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
    5.3 小结
第6章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种系类型研究
    6.1 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区域类型的比较
    6.2 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
    6.3 与相关古代对比组的比较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2)女政治家在蒙古国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4.文献综述
    5.研究基本思路
    6.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1章 女政治家在蒙古国政治中的地位
    1.1.蒙古国政治制度
    1.2.蒙古国政治管理人员的性别比例
    1.3.蒙古国政党和女政治家
        1.3.1.议会中的女议员党派归属情况
        1.3.2.女政治家创立的政党和她们获得席位的机会
    1.4.自1990年以来当选议会的女议员及其特点
第2章 蒙古国促进女性参政的法律政策及女性参政所面临的障碍
    2.1.支持女政治家参政的法律政策
    2.2.其他国家促进政治参与性别平等的相关经验
    2.3.女政治家参政时面临的障碍因素
        2.3.1.社会经济因素
        2.3.2.政治结构因素
        2.3.3.性别暴力因素
第3章 女政治家在蒙古国社会的作用与地位
    3.1 女议员在社会的作用
        3.1.1.第六届(2012-2016年)女议员在社会和政治中的影响
        3.1.2.第七届(2016-2020年)女议员在社会和政治中的影响
    3.2.在其他领域中的女性地位
        3.2.1.教育领域
        3.2.2.卫生领域
        3.2.3 媒体领域
        3.2.4 经济领域
        3.2.5 非政府
    3.3. 蒙古民众对女政治家的看法
第4章 提高蒙古国女政治家政治决策地位的对策
    4.1.支持更多女政治家参政
        4.1.1.对政党的益处
        4.1.2.对女政治家的益处
        4.1.3.对社会的益处
    4.2.提高女政治家在政治决策职位上的地位的机会
        4.2.1.提高女政治家的社会地位
        4.2.2.加强对女政治家的支持
        4.2.2.1 政党支持
        4.2.2.2 国家支持
        4.2.2.3 公众媒体网络支持
        4.2.3.女政治家的自身努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运动员的攻击性是否高于普通人? ——来自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词的定义
    2.2 外显攻击性与内隐攻击性的概念
        2.2.1 攻击的概念与分类
        2.2.2 内隐攻击性的理论基础
        2.2.3 内隐攻击性的概念与分类
        2.2.4 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
    2.3 运动员攻击性的研究方法
        2.3.1 行为观察法
        2.3.2 行为观察法的优缺点
        2.3.3 内隐联想测验
        2.3.4 内隐联想测验的优势
    2.4 运动员攻击性的特点研究
        2.4.1 年龄差异
        2.4.2 竞技水平
        2.4.3 性别差异
    2.5 运动员与普通人攻击性的差异研究
        2.5.1 外显攻击性上的差异
        2.5.2 内隐攻击性上的差异
    2.6 已有研究的不足
3 研究构想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假设
4 研究1: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的关系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工具
        4.2.3 研究过程
        4.2.4 数据处理
    4.3 统计结果
        4.3.1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不同任务下内隐攻击性的差异检验
        4.3.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外显攻击性的差异检验
        4.3.3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检验
    4.4 结论
5 研究2: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水平现状调查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工具
        5.2.3 研究过程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分析
        5.3.1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性水平的性别差异检验
        5.3.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性水平的年级差异
        5.3.3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性水平的竞技水平差异
    5.4 结论
6 研究3: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与普通学生攻击水平的比较研究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
        6.2.2 工具
        6.2.3 研究过程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
        6.3.1 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差异比较
        6.3.2 不同人群外显攻击性的差异比较
    6.4 结论
7 总体讨论
    7.1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
    7.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性水平现状
        7.2.1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性在男女群体中的差异
        7.2.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性在年龄上的差异
        7.2.3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性在竞技水平上的差异
        7.2.4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性水平的总体特点
    7.3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与普通学生不同人群攻击性的差异
        7.3.1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差异
        7.3.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外显攻击性的差异
8. 总结论
9.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9.1 研究创新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IAT实验材料
附录 二:Buss-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
致谢

(4)新疆萨恩伊主体墓葬的社会分层和身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考古工作回顾与研究综述
        一、考古工作回顾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墓葬情况
    第一节 墓葬形制
        一、墓葬地表封堆
        二、墓室结构
        三、葬具
    第二节 葬式
        一、埋葬人数
        二、尸体摆放方式
    第三节 随葬品
    第四节 墓葬年代
第二章 墓葬等级
    第一节 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节 指标选择说明
        一、墓葬体系
        二、随葬动物
        三、用火现象
        四、分析设计
    第三节 墓葬等级的划分
        一、计算因素及赋值原则
        二、墓葬值与墓葬等级
第三章 墓葬等级反映的社会现象
    第一节 墓葬等级与社会分层
        一、墓葬等级与墓区分布
        二、社会分层
    第二节 器物与社会身份标识
        一、限制性物品
        二、随葬品种类与墓主社会身份
        三、社会身份与墓葬等级
    第三节 墓葬与性别
        一、性别代码
        二、社会身份与性别
        三、墓葬等级与性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健康中国背景下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及教育层面
        1.1.2 个体发展层面
        1.1.3 个人兴趣及经历方面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外性教育发展及内容体系
        2.1.2 国内性教育发展及研究现状
    2.2 概念界定
        2.2.1 性
        2.2.2 性教育
        2.2.3 全面性教育
    2.3 研究问题
    2.4 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
        2.4.1 研究思路
        2.4.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调查及访谈样本
        3.1.1 取样方法介绍
        3.1.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3.2 研究工具
        3.2.1 《青春期性教育调查》初始问卷
        3.2.2 《青春期性教育调查》专家问卷
        3.2.3 访谈提纲的设计
    3.3 研究方法
        3.3.1 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法
        3.3.2 文献法
        3.3.3 焦点小组讨论法
        3.3.4 问卷调查法
        3.3.5 访谈法
        3.3.6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
    3.4 研究过程
        3.4.1 前期准备
        3.4.2 预调查
        3.4.3 正式调查
    3.5 数据收集与整理
        3.5.1 学生问卷数据的收集、录入与整理
        3.5.2 专家问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5.3 专家访谈结果的收集与整理
    3.6 结构方程建模
        3.6.1 项目分析
        3.6.2 因子分析
        3.6.3 学生问卷信度分析
        3.6.4 学生问卷效度分析
    3.7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学习意愿的性教育内容理论框架
    4.2 学习意愿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初中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分析
        4.2.2 初一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分析
        4.2.3 初二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分析
        4.2.4 初三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分析
    4.3 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不同年级女生学习意愿差异分析
        4.3.2 地区经济水平对初中女生学习意愿的影响
        4.3.3 家庭因素对初中女生学习意愿的影响
    4.4 初中女生对性教育课程开设相关问题的看法
        4.4.1 初中女生认同的性教育课程开始阶段
        4.4.2 初中女生希冀的性教育开设形式
    4.5 专家问卷调查结果
        4.5.1 性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4.5.2 对性教育课程男女分开授课的看法
    4.6 专家访谈结果
        4.6.1 初中校长访谈结果分析
        4.6.2 初中教务主任访谈结果分析
        4.6.3 初中班主任访谈结果分析
        4.6.4 初中生物老师访谈结果分析
        4.6.5 初中心理咨询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6.6 初中校医访谈结果分析
5 结论
    5.1 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
    5.2 初中女生对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意愿
    5.3 初中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
    5.4 对于性教育课程开设的相关问题
        5.4.1 学生意愿概述
        5.4.2 专家意见概述
6 讨论与建议
    6.1 讨论
        6.1.1 对于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讨论
        6.1.2 对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讨论
        6.1.3 对于性教育课程开设的讨论
    6.2 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实施建议
        6.2.1 课程目标
        6.2.2 课程开展形式
        6.2.3 教学原则
        6.2.4 教学内容
        6.2.5 教学方法
        6.2.6 教学评价
7 创新与不足
    7.1 研究的创新之处
        7.1.1 内容框架的创新之处
        7.1.2 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山西省 2017 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
附录 B 山西省各市教育局网址
附录 C 《青春期性教育调查》初始问卷
附录 D 《中学性教育调查专家问卷》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表H-1专家对性教育主题及内容适合度的评定结果
致谢

(6)大学生情绪智力、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性别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情绪智力
        2.1.1 情绪智力的概念
        2.1.2 情绪智力的理论
        2.1.3 情绪智力的测量
        2.1.4 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
    2.2 自尊
        2.2.1 自尊的概念
        2.2.2 自尊的测量
        2.2.3 自尊的相关研究
    2.3 社交焦虑
        2.3.1 社交焦虑的概念
        2.3.2 社交焦虑的测量
        2.3.3 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2.4 情绪智力、自尊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2.5 局限与不足
    2.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6.1 研究目的
        2.6.2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工具
        3.3.1 情绪智力量表(WLEIS)
        3.3.2 自尊量表(SES)
        3.3.3 交往焦虑量表(IAS)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情绪智力、自尊和社交焦虑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大学生情绪智力、自尊和社交焦虑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4.3 大学生情绪智力、自尊和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4.4 自尊在大学生情绪智力和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4.5 性别在大学生情绪智力、自尊和社交焦虑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5 讨论
    5.1 大学生情绪智力、自尊、社交焦虑的现状
    5.2 大学生情绪智力、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5.2.1 大学生情绪智力和自尊的关系
        5.2.2 大学生情绪智力和社交焦虑的关系
        5.2.3 大学生自尊和社交焦虑的关系
        5.2.4 自尊在大学生情绪智力和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
    5.3 性别的调节作用
        5.3.1 大学生情绪智力、自尊和社交焦虑的性别差异
        5.3.2 性别在大学生情绪智力和自尊之间的调节效应
    5.4 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回报率及性别工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教育回报率研究
        1.3.2 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1.3.3 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
        1.3.4 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2.2 教育投资收益理论
    2.3 人力资本理论
    2.4 二元劳动市场分割理论
3 理论研究框架、方法拓展与指标说明
    3.1 理论框架与假设
    3.2 方法的选择与拓展
        3.2.1 明瑟教育回报率的估算方法
        3.2.2 异质性的明瑟教育回报率的估算方法(PSM)
    3.3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3.3.1 数据来源
        3.3.2 指标选取
4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回报率性别工资差异的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4.2 性别工资收入差异的统计性检验
    4.3 教育回报率的明瑟方程回归分析
        4.3.1 受教育年限的教育回报率分析
        4.3.2 不同学历水平的教育回报率分析
    4.4 教育回报率的异质性估计
        4.4.1 倾向得分的估计与分析
        4.4.2 共同支撑假设与平衡性假定检验
        4.4.3 教育回报率的估计与分析
    4.5 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5.2.2 合理进行课程设计,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
        5.2.3 消除工资性别歧视,促进女性就业竞争力
        5.2.4 完善技能培训政策,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体系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性健康教育”发展情况
        1.2.2 国内“性健康教育”发展情况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课程与校本课程
        1.3.2 健康与性健康教育
        1.3.3 校本课程评价与课程评价模式
    1.4 相关理论梳理
        1.4.1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梳理
        1.4.2 校本课程实施理论梳理
        1.4.3 课程评价模式
    1.5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
第2章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2.1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前期需求调查
        2.1.1 社会人士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态度调查
        2.1.2 学生需求分析
    2.2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
        2.2.1 课程目标的确立
        2.2.2 课程内容的选择
        2.2.3 组织课程内容
        2.2.4 课程的课时安排
第3章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3.1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3.1.1 “性生理”专题教学案例
        3.1.2 “性心理”专题教学案例
        3.1.3 “性法制”专题教学案例
    3.2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结果
        3.2.1 课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
        3.2.2 基于“目标评价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第4章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研究结论与反思
    4.1 结论
    4.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件1 关于开展青少年性教育调查问卷
附件2 初中学生学校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附件3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选节
附件4 人的生殖和发育试卷
致谢

(9)性别认同与性别困惑-H镇青春期少女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H镇与小镇少女
    一、农业文化与青春期的少女
    二、求子娘娘与医院里的性别观
    三、我与田野中的少女
第二章 性别意识的出现与觉醒
    一、性别意识的出现
    二、青春期性别的觉醒
第三章 吾家有女初长成
    一、青春期女生女性化的性别认同
    二、H镇青春期少女性别建构
第四章 女汉子与假小子
    一、双性化的性别认同
    二、双性化的性别习得
第五章 装错身体的灵魂
    一、跨性别少女的性别认同
    二、跨性别少女的困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优秀耐力自行车运动员6周亚高原训练肌氧饱和度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自行车运动的概述
        2.1.1 世界自行车运动的开展现状
        2.1.2 我国自行车运动的开展现状
    2.2 肌氧饱和度与有氧能力相关性研究
        2.2.1 肌氧饱和度与有氧能力的含义
        2.2.2 肌氧饱和度SmO_2与有氧能力两者关系
    2.3 高原训练法
    2.4 高原低氧环境训练对运动员各项身体数据的影响变化
        2.4.1 亚高原训练前后通气无氧阈(VT)和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变化规律
        2.4.2 亚高原训练前后心率的变化
        2.4.3 亚高原训练前后递增负荷测试肌氧饱和度SmO_2 的变化与无氧阈功率
        2.4.4 亚高原训练前后恒定负荷测试肌氧饱和度SmO2的变化与运动表现..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国内研究现状
        2.5.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资料法
    4.2 实验法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流程
        4.2.3 实验研究内容
        4.2.4 实验时间
        4.2.5 实验设计
        4.2.6 实验过程
    4.3 数理统计法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肌氧饱和度变化与有氧能力相关性研究
        5.1.1 亚高原训练前后有氧能力相关指标的变化
        5.1.2 亚高原训练前后递增负荷测试单侧运动肌SmO_2 变化
        5.1.3 亚高原训练前后有氧能力指标与单侧运动肌SmO2 变化
    5.2 训练前后恒定功率测试单侧运动肌SmO_2 的变化特征及运动表现
6 分析与讨论
    6.1 肌氧饱和度与有氧能力相关指标
    6.2 亚高原训练前后恒定负荷测试肌氧饱和度SmO2的变化与运动表现
7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们都是男/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大同华宇墓地北魏时期人骨研究(2019年度)[D]. 崔贺勋. 吉林大学, 2021(01)
  • [2]女政治家在蒙古国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 Erdenebat Munguntovch. 山东大学, 2020(02)
  • [3]运动员的攻击性是否高于普通人? ——来自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证据[D]. 赵娟艺.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新疆萨恩伊主体墓葬的社会分层和身份研究[D]. 马伟洲.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健康中国背景下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D]. 闫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大学生情绪智力、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性别的调节效应[D]. 王阿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回报率及性别工资差异研究[D]. 梁晶.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8]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 熊华.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性别认同与性别困惑-H镇青春期少女的人类学研究[D]. 徐小梅.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10]优秀耐力自行车运动员6周亚高原训练肌氧饱和度变化特征研究[D]. 刘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我们都是男/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