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臼毒素论文_田丹丽,梁春坡,陈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鬼臼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素,抗肿瘤,活性,关系,细胞,吲哚,激酶。

鬼臼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田丹丽,梁春坡,陈虹[1](2019)在《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细胞毒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鬼臼毒素进行结构修饰,并对得到的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以鬼臼毒素和醛类化合物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并采用MTT法测试所有的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He La细胞、人慢性髓性白血病急变期K562细胞及其阿霉素耐药株K562/A0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文献未报道的鬼臼毒素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HR-ESI-MS及熔点测定分析确证。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大部分化合物对耐药的K562细胞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结论通过对鬼臼毒素进行结构修饰,能够增强其抗肿瘤活性。(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8期)

田丹丽,梁春坡,罗刚,陈虹[2](2019)在《鬼臼毒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鬼臼毒素或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为先导化合物,通过药物设计拼合原理,以鬼臼毒素或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和醛类化合物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亚胺结构的鬼臼毒素衍生物,以期望得到高效低毒的抗肿瘤化合物。合成了9个目标化合物6a~6i,其结构经~1H-NMR,HR-ESI-MS及熔点测定分析确证。以依托泊苷为阳性对照,采用MTT法考察了9个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6b,6d,6e,6f,6g,6i的生长抑制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药VP-16,对进一步开展鬼臼毒素的结构改造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刘松伟[3](2019)在《载鬼臼毒素纳米胶束制备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束因其特殊的结构性质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常被用做难溶性药物的载体,某些难溶性药物用适当的载药方法常被包裹在胶束的疏水性内核,从而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靶向性、稳定性等,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本文选取两种常用的聚合物材料mPEG-PLGA(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和mPEG-PTMC(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叁亚甲基碳酸脂)通过适当的载药方法负载中药成分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POD),改善POD用于抗肿瘤治疗方面本身存在的不足。两种聚合物胶束分别载POD处方前的研究:首先对两组载药胶束进行了单因素的筛选,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其进行了处方优化。得到的两组载药胶束均有较小粒径,处方优化后的mPEG-PLGA组载药量(Drug loading efficiency,DLC)和包封率(Drug entrapment efficiency,DLE)分别可高达7.45%(±1.06)和85.28%(±0.136)。mPEG-PTMC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可高达6.7%(±0.08)和84.13%(±2.87),并且所得结果重现性好。纳米载药胶束的表征:我们采用制剂常用的表征方法对载药胶束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包括对胶束载药前后粒径的对比,载药胶束一系列稳定性的考察,载药胶束中POD物相的测定以及聚合物胶束溶血实验和红细胞形态考察等。结果显示,所制备的载药胶束具有较小的粒径,一系列稳定性测定也都表明我们所制备的载药胶束均能较好的适应各方面稳定性的考察等。载药胶束的体内外药效评价:在考察载药胶束的摄取实验时发现载药胶束能够被癌细胞所摄取,并能释放药物到细胞核内。体外评价结果显示空白胶束对选取的两种癌细胞毒性很小,相反载药胶束对两种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率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即高浓度时对两种癌细胞抑制率高,低浓度之时则相对较低。两种载药胶束制剂体内考察结果表明纳米载药胶束制剂组相比裸药组能够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且能够降低肿瘤的生长速度。综合上述分析,制备的两种载药胶束用于抗肿瘤的治疗会有很好的运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丽诗[4](2019)在《0.5%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在阴道黏膜的毒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背景0.5%鬼臼毒素酊剂(POD-T)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南里推荐治疗尖锐湿疣的一线药物之一[1],然而其酒精的药物载体不可避免地对黏膜产生明显的刺激性,破坏黏膜上皮天然屏障,导致鬼臼毒素容易吸收入血而中毒。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鬼臼毒素酊剂(POD-T)使用指南仅限于皮肤的小面积外用,而不包括粘膜部位的应用。另外,POD-T还有药物局部靶向性较差,不能蓄积药物而作用时间较短等缺点。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研究团队近10多年来在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两项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支持下,对POD-T制剂进行了系列改良研究。先后引入了具有皮肤黏膜组织靶向性的药物载体,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前的研究,先后开发出了鬼臼毒素普通脂质载体和纳米脂质载体等新制剂。经过对鬼臼毒素的药物载体逐步加以改进,现已改造为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POD-NLC)。目的是结合药物作用及纳米脂质载体的载体优势,使其适用于生殖道、尿道、肠道等粘膜部位的尖锐湿疣。目前,本团队已完成了 POD-NLC的合成处方的优化、药效研究、体外释药动力学、释药稳定性、宫颈粘膜靶向分布性、药代动力学等实验。本研究将通过0.5%POD-NLC的毒理学试验,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重要的临床前应用依据。二、研究目的探讨0.5%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的刺激性、急性毒性及长期毒性。叁、材料与方法1.刺激性实验:新西兰兔子12只均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0.5%鬼臼毒素酊剂组和0.5%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组,每天2ml药物阴道上药,连续10天后麻醉处死动物,取出阴道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Eckstein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得出刺激强度分级。2.急性毒性实验:SD雌性大鼠2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赋形剂组和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组,按拟用人的剂量的300倍在24小时内分3次阴道给药,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最后进行系统解剖、器官称量及计算脏器系数。3.长期毒性实验:SD雌性大鼠8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赋形剂)、低剂量POD-NLC(15倍临床剂量)、中剂量POD-NLC(30倍临床剂量)和高剂量组(60倍临床剂量)。每组实验大鼠每天阴道上药1次,连续阴道上药3个月。实验动物给药结束后对每组2/3数量的动物抽血,进行动物血常规、血生化的化验。然后解剖器官及计算脏器系数,对照组及高剂量组的可疑器官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剩余每组1/3的动物停药继续观察2周后处理同前。四、结果与分析1.刺激性实验:按照WHO认可的Eckstein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分,阳性对照组(POD-T)减去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总分为10.917<12分,为中度的刺激性,且实验过程出现动物血尿及死亡;试验组(POD-NLC)减去阴性对照组总分为2.417分<5分,为极轻的刺激性。所以,0.5%POD-NLC对比0.5%POD-T其刺激性已非常小,基本不会破坏阴道粘膜的原有结构,不会导致严重的局部毒副作用。2.急性毒性实验:对照组(赋形剂)与试验组(300倍0.5%POD-NLC)阴道上药后连续观察14天,解剖两组实验大鼠的肺部、心脏、胸腺、肾脏、肾上腺、肺部、脾部、卵巢、子宫、大脑等的脏器系数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短时间大剂量的POD-NLC阴道黏膜用药对各重要器官未见有不良影响。3.长期毒性实验:对照组(赋形剂)、低剂量POD-NLC(15倍临床剂量)、中剂量POD-NLC(30倍临床剂量)和高剂量组(60倍临床剂量)的组间及组内第13周、第15周前后对比,各组在一般表现、行为活动、体重变化、血常规、血生化及重要器官的脏器系数及肝脏病理未见明显异常及组间差异(P>0.05)。因此,至少60倍临床剂量长期的阴道黏膜用药可以认为是安全的。五、结论本实验通过啮齿类动物的刺激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探讨了POD-NLC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发现0.5%POD-NLC对比经典用药0.5%POD-T阴道黏膜刺激明显减轻;在300倍临床剂量下短期用药,各器官脏器系数正常,对各重要器官未见有不良影响;POD-NLC在15倍、30倍、60倍临床剂量下长期用药,各组实验动物的一般表现、行为活动、体重变化、血常规、血生化及重要的脏器系数及肝脏病理未见明显异常及组间差异(P>0.05)。所以,通过以上的试验可以认为POD-NLC在阴道黏膜用药是安全的,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了动物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20)

吴高荣[5](2019)在《鬼臼毒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中肺癌依旧以高发病率(11.6%)和高死亡率(18.4%)居于第一位,寻找有效的方法攻克肿瘤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鬼臼毒素是一种抑制有丝分裂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因其具有明显的抗肿瘤、驱虫、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引起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但其毒副作用大、水溶性差等缺点,使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受到限制。经大量结构改造后获得的衍生物依托泊苷和替尼泊苷虽成功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癌症,但其仍存在明显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多药耐药性及对肿瘤组织特异性选择性差的问题。根据实验室前期工作及大量文献报道发现,在抗肿瘤活性成分中引入氨基酸及中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川芎嗪后能显着增强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选择性,为开发选择性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研究目的:本文依据药物设计拼合原理,将不同的氨基酸及川芎嗪引入到鬼臼毒素,结合体外活性评价方法,旨在获得选择性强、高效、低毒的鬼臼毒素优势衍生物,并初步探究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及成药性,为鬼臼毒素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研究内容:本文通过酯化及酰胺化反应,获得系列鬼臼毒素氨基酸川芎嗪衍生物,通过1H-NMR、13C-NMR及HRMS确定其结构的准确性,并通过旋光仪、熔点仪等表征其物理参数;采用MTT法评价鬼臼毒素系列衍生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HepG2的活性及对人正常肝细胞L-02的毒性,筛选出选择性强、高效、低毒的优势衍生物;采用细胞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初步探讨优势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采用HPLC法初步评价该衍生物成药性之稳定性,为鬼臼毒素抗肿瘤系列衍生物的发现与开发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本文共设计合成鬼臼毒素衍生物23个,完成其结构及物理参数的确认。经体外活性评价发现,所有鬼臼毒素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均明显强于阳性药依托泊苷,且大部分强于阿霉素,其中化合物P-02对A549细胞具有强抑制作用(IC50=9.5±0.03nM),且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选择性,其在肺癌细胞A549及人正常肝细胞L-02之间的选择性指数SI(IC50L-02/IC50A549)=16.9;通过DAPI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发现化合物P-02能导致A549细胞和L-02细胞的细胞核碎裂,促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诱导线粒体跨膜电位去极化,诱导细胞发生早期凋亡,且该化合物对A549细胞的影响均强于L-02细胞,此外,该化合物分别阻滞了A549细胞和L-02细胞的S期和Go/G1期;通过体外稳定性评价发现化合物P-02在人工胃液及大鼠血浆中作用4小时后,剩余率分别为50.844%、44.273%,表明该化合物在人工胃液及大鼠血浆中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在人工胃液中的稳定性好于在大鼠血浆中的稳定性。研究结论:在鬼臼毒素中引入氨基酸及川芎嗪后,大部分化合物的活性及毒性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化合物P-02对A549细胞表现出了强抑制作用和较强的细胞毒性选择性,且体外稳定性良好,达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为鬼臼毒素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李齐,江惟苏,白思[6](2019)在《鬼臼毒素酊辅助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及对复发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鬼臼毒素酊辅助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及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尖锐湿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5例。参照组给予电灼术法去除所有疣体,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鬼臼毒素酊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血清白细胞介素-2 (IL-2)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后24周内的总复发率为13.33%,明显低于参照组的53.33%(P <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2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4周和8周时研究组血清IL-2水平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鬼臼毒素酊辅助治疗尖锐湿疣疗效确切,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血清IL-2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本文来源于《皮肤病与性病》期刊2019年02期)

夏吾周毛,尕藏多杰,贡却坚赞,林大勇,苗兰英[7](2019)在《去氧鬼臼毒素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去氧鬼臼毒素(DPPT)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人卵巢癌细胞SKOV3分为低、中、高浓度DPPT组(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在培养24 h和48 h后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SKOV3增殖率;培养48 h和72 h后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KOV3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低、中、高浓度DPPT组SKOV3细胞增殖率及48、72 h 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PPT可以有效抑制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增殖,其作用机制与抑制ERK1/2蛋白的表达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田丹丽,梁春坡,梁静,陈虹[8](2019)在《新型吲哚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根据药物设计拼合原理,以鬼臼毒素和5-羧酸吲哚为起始原料,在鬼臼毒素母核的基础上,在其C-4位引入了不同的吲哚取代基,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吲哚鬼臼毒素衍生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以期提高该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6个目标化合物4a~4f,均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1H-NMR,~(13)C-NMR,HRESI-MS及熔点测定分析确证。以依托泊苷为阳性对照药,采用MTT法测试所有的目标化合物对He La细胞,K562细胞,K562/A02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4b,4e,4f对He La细胞和K562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均比阳性对照药VP-16强。此路线操作简单,结构设计合理,对进一步开展鬼臼毒素的结构改造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谭小明,余丽莹,唐红珍,赵立春,周雅琴[9](2019)在《外源激素IBA和真菌诱导子对八角莲离体根生长及其鬼臼毒素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实验以White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激素IBA和真菌诱导子对八角莲离体根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鬼臼毒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周的培养,生长激素IBA和内生真菌Zasmidium syzygii诱导子均能提高八角莲离体根中鬼臼毒素的含量;在添加3 mg·L~(-1) IBA的White培养基中,离体根中鬼臼毒素的质量分数最高为1 830.86μg·g~(-1),是对照组的2.07倍;其次是添加1.5 mg·L~(-1) IBA,Z.syzygii真菌诱导子,1,0.5,4.5 mg·L~(-1) IBA,鬼臼毒素的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82,1.71,1.63,1.43,1.1倍。离体根生长与IBA浓度的变化呈一定的正相关性。上述结果初步说明,最适于八角莲离体根代谢产生鬼臼毒素的IBA质量浓度为3 mg·L~(-1);Z.syzygii真菌诱导子的促进作用效果介于1.5 mg·L~(-1)和1 mg·L~(-1)的IBA之间,是将来生产中诱导八角莲中鬼臼毒素积累的潜在天然诱导子。(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晓光,汤艳辉[10](2019)在《冷冻联合0.5%鬼臼毒素酊治疗掌跖疣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冷冻联合鬼臼毒素酊治疗掌跖疣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接受治疗的掌跖疣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用冷冻联合鬼臼毒素酊外用治疗,对照组单独用冷冻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继续观察3个月,比较有疗效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6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率分别为11.11%和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局部不良反应轻微,无全身性不良反应。结论冷冻联合鬼臼毒素酊较单纯冷冻治疗掌跖疣疗效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鬼臼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以鬼臼毒素或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为先导化合物,通过药物设计拼合原理,以鬼臼毒素或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和醛类化合物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亚胺结构的鬼臼毒素衍生物,以期望得到高效低毒的抗肿瘤化合物。合成了9个目标化合物6a~6i,其结构经~1H-NMR,HR-ESI-MS及熔点测定分析确证。以依托泊苷为阳性对照,采用MTT法考察了9个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6b,6d,6e,6f,6g,6i的生长抑制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药VP-16,对进一步开展鬼臼毒素的结构改造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鬼臼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田丹丽,梁春坡,陈虹.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细胞毒活性研究[J].中草药.2019

[2].田丹丽,梁春坡,罗刚,陈虹.鬼臼毒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19

[3].刘松伟.载鬼臼毒素纳米胶束制备工艺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9

[4].刘丽诗.0.5%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在阴道黏膜的毒性试验[D].南方医科大学.2019

[5].吴高荣.鬼臼毒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6].李齐,江惟苏,白思.鬼臼毒素酊辅助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及对复发率的影响[J].皮肤病与性病.2019

[7].夏吾周毛,尕藏多杰,贡却坚赞,林大勇,苗兰英.去氧鬼臼毒素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8].田丹丽,梁春坡,梁静,陈虹.新型吲哚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

[9].谭小明,余丽莹,唐红珍,赵立春,周雅琴.外源激素IBA和真菌诱导子对八角莲离体根生长及其鬼臼毒素合成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9

[10].王晓光,汤艳辉.冷冻联合0.5%鬼臼毒素酊治疗掌跖疣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结构的叁个模块超声10分钟鬼臼毒素脂质体电镜照...鬼臼毒素的激光和发射光谱图一3萃取压力对鬼臼毒素提取率的影...一5萃取时间对鬼臼毒素提取率的影...乙醇浓度和提取温度对鬼臼毒素提...

标签:;  ;  ;  ;  ;  ;  ;  

鬼臼毒素论文_田丹丽,梁春坡,陈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