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前端结构及内窥镜设备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窥镜前端结构及内窥镜设备,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镜片易从端面掉落的技术问题。该内窥镜前端结构包括壳体和镜片;壳体的端面上开设有用于安装镜片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孔壁上具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朝向安装孔的中心点设置,第一凸起部内侧形成转角空间;第一凸起部的内壁与镜片相抵,以在第一方向上限位镜片;第一方向与壳体的端面的法线方向平行。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避免镜片从壳体的前端掉落,还可以省去在镜片的前端涂抹胶水,以避免涂抹胶水导致的色温不可控的问题,能够改善内窥镜的成像质量。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内窥镜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镜片;所述壳体的端面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镜片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上具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朝向所述安装孔的中心点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凸起部内侧形成转角空间;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内壁与所述镜片相抵,以在第一方向上限位所述镜片;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壳体的端面的法线方向平行。

设计方案

1.一种内窥镜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镜片;

所述壳体的端面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镜片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上具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朝向所述安装孔的中心点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凸起部内侧形成转角空间;

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内壁与所述镜片相抵,以在第一方向上限位所述镜片;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壳体的端面的法线方向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的侧面上设置有向背离所述镜片的中心点的方向凸起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位于所述转角空间且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前端结构还包括与所述镜片的背离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一侧相抵接的抵紧件,所述抵紧件能够在第二方向上限位所述镜片;

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紧件部分伸入所述安装孔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所述镜片包括成像模组镜片和光源芯片镜片;

所述成像模组镜片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光源芯片镜片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紧件包括成像模组和光源芯片;

所述成像模组与所述成像模组镜片对应设置;

所述光源芯片与所述光源芯片镜片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安装吸引管的头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均围绕所述第三安装孔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主体和端盖;

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均设置于所述端盖上。

10.一种内窥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和管体;

所述壳体背离所述端面的一侧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管体。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窥镜前端结构及内窥镜设备。

背景技术

内窥镜是集中了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于一体的检测仪器。内窥镜可以经口腔进入胃内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或者是经手术做的小切口进入人体内。利用内窥镜可以看到X射线不能显示的病变,因此它对医生非常有用。

近年来,使用内窥镜的外科手术诸如腹腔镜手术和胸腔镜手术一直受到关注。内窥镜外科手术是有利的,因为它不需要剖腹术、开胸术等,并且仅需要做出用于插入内窥镜和外科手术工具的两三个直径为数厘米的孔,因此显著减轻施加在患者上的负担。然而,用内窥镜的极有限视野进行外科手术是高度困难的,并且医生需要许多技术以进行内窥镜外科手术。

目前,市面上的内窥镜前端需要布局吸引管和成像模组组件,而成像模组组件大多采用CMOS模组,CMOS模组包括成像模组本体、成像模组镜头、以及设置于成像模组镜头外侧的光源芯片镜头和光源芯片,CMOS模组尺寸相对较大,所以很难将内窥镜前端直径做小。并且大部分厂家的镜片都是采用与内窥镜前端胶粘的方式连接,当消毒次数多时,光源镜片存在掉落的风险。另外前端镜片的色温不可控,影响成像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前端结构及内窥镜设备,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镜片易从端面掉落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一种内窥镜前端结构,包括壳体和镜片;

所述壳体的端面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镜片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上具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朝向所述安装孔的中心点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凸起部内侧形成转角空间;

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内壁与所述镜片相抵,以在第一方向上限位所述镜片;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壳体的端面的法线方向平行。

更进一步地,所述镜片的侧面上设置有向背离所述镜片的中心点的方向凸起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位于所述转角空间且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抵。

更进一步地,所述内窥镜前端结构还包括与所述镜片的背离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一侧相抵接的抵紧件,所述抵紧件能够在第二方向上限位所述镜片;

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更进一步地,所述抵紧件部分伸入所述安装孔的内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所述镜片包括成像模组镜片和光源芯片镜片;

所述成像模组镜片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光源芯片镜片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抵紧件包括成像模组和光源芯片;

所述成像模组与所述成像模组镜片对应设置;

所述光源芯片与所述光源芯片镜片对应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安装吸引管的头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均围绕所述第三安装孔布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主体和端盖;

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均设置于所述端盖上。

一种内窥镜设备,包括所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和管体;

所述壳体背离所述端面的一侧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管体。

结合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前端结构,包括壳体和镜片;壳体的端面上开设有用于安装镜片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孔壁上具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朝向安装孔的中心点的方向设置,第一凸起部内侧形成转角空间;第一凸起部的内壁与镜片相抵,以在第一方向上限位镜片;第一方向与壳体的端面的法线方向平行。

在上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中,镜片安装于安装孔的内部,且与第一凸起部的内壁相抵接,由于镜片与第一凸起部之间的尺寸限制,镜片无法穿过第一凸起部,因此能够有效避免镜片从壳体的前端掉落。同时,镜片与壳体的端面之间采用抵接的方式,可以省去在镜片的前端涂抹胶水,以避免涂抹胶水导致的色温不可控的问题,能够改善内窥镜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前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前端结构的端面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C-C剖视图;

图4为图2的D-D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前端结构中端盖的C-C剖视图。

图标:100-壳体;110-主体;111-第二凹陷部;120-端盖;121-安装孔;1211-第一凸起部;1212-第一安装孔;1213-第二安装孔;122-第三安装孔;123-转角空间;124-第一凹陷部;200-镜片;210-第二凸起部;220-成像模组镜片;230-光源芯片镜片;300-抵紧件;310-成像模组;320-光源芯片;400-吸引管;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窥镜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1至实施例2进行说明。

目前,大部分厂家的镜片都是采用与内窥镜前端胶粘的方式连接,当消毒次数多时,光源镜片存在掉落的风险。另外前端镜片的色温不可控,影响成像质量。

实施例1

相对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前端结构,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5。

上述内窥镜前端结构包括壳体100和镜片200;壳体100的端面上开设有用于安装镜片200的安装孔121,安装孔121的孔壁上具有朝向安装孔121的中心点的方向凸起的第一凸起部1211,第一凸起部1211内侧形成转角空间123(具体请参见图5);第一凸起部1211的内壁与镜片200相抵,以在第一方向A上限位镜片200;第一方向A与壳体100的端面的法线方向平行(在图3或图4中,第一方向A显示为水平指向右侧的方向)。

在上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中,镜片200安装于安装孔121的内部,且与第一凸起部1211的内壁相抵接,由于镜片200与第一凸起部1211之间的尺寸限制,镜片200无法穿过第一凸起部1211,因此能够有效避免镜片200从壳体100的前端掉落。同时,镜片200与壳体100的端面之间采用抵接的方式,可以省去在镜片200的前端涂抹胶水,以避免涂抹胶水导致的色温不可控的问题,能够改善内窥镜的成像质量。

具体而言,安装孔121的孔壁可以设置为全部向朝向安装孔121的中心点的方向凸起以形成第一凸起部1211,也可以设置为部分朝向安装孔121的中心点的方向凸起以形成第一凸起部1211。较为优选地,安装孔121的孔壁设置为部分朝向安装孔121的中心点的方向凸起以形成第一凸起部1211,以减小内窥镜前端结构的质量。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镜片200的侧面上设置有向背离镜片200的中心点的方向凸起的第二凸起部210,第二凸起部210位于转角空间123且与第一凸起部1211相抵。具体而言,镜片200的侧面可以设置为全部向背离镜片200的中心点的方向凸起以形成第二凸起部210,也可以设置为部分向背离镜片200的中心点的方向凸起以形成第二凸起部210。较为优选地,镜片200的侧面设置为部分向背离镜片200的中心点的方向凸起以形成第二凸起部210,以减小内窥镜前端结构的质量。

镜片200的部分位于壳体100的端面与第一凸起部1211之间,部分位于转角空间123内。另外,为了防止镜片200在安装孔121的内部晃动,在镜片200的侧面与安装孔121的位于转角空间123内的孔壁之间涂有防水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防水胶涂抹至镜片200的端面与壳体100的端面之间的方案,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固定镜片200,还可以避免涂抹胶水导致的色温不可控的问题,能够改善内窥镜的成像质量。

但不限于此,镜片200还可以设置为锥形结构,且沿指向壳体100内部的方向截面面积逐渐增大,且锥形结构的部分的截面直径不小于安装孔121的直径。安装状态下,安装孔121的孔壁与锥形结构的侧面相抵接,并对镜片200进行限位。

但不限于此,安装孔121的孔壁上可以设置朝向安装孔121的中心点的方向凸起的限位块,镜片200的侧面设有限位孔,限位块能够由第一方向A进入限位孔内,并与限位孔的孔壁抵接以周向限位镜片200。当然也可以在镜片200的侧面上设置向背离镜片200的中心点的方向凸起的限位块,在安装孔121的孔壁上设置有限位孔,限位孔在第一方向A上贯穿安装孔121,限位块能够由第一方向A进入限位孔内,并与限位孔的孔壁抵接以周向限位镜片200。

另外,为了防止镜片200自壳体100的前端掉落至壳体100内部,避免镜片200在壳体100的端面的法线方向上晃动,在内窥镜前端结构中设置有抵紧件300,抵紧件300与镜片200的背离第一凸起部1211的一侧相抵接,抵紧件300能够在第二方向B上限位镜片200;第二方向B与第一方向A相反(在图3或图4中,第二方向B显示为水平指向左侧的方向)。镜片200在第一方向A上,其前端与第一凸起部1211相抵接,依靠第一凸起部1211的尺寸干涉进行限位;在第二方向B上,其后端与抵紧件300相抵接,依靠抵紧件300的作用力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抵紧件300的部分伸入安装孔121的内部。具体而言,抵紧件300的部分伸入安装孔121的转角空间123的内部,安装孔121的位于转角空间123的孔壁与抵紧件300的侧面相抵接,起到支撑抵紧件300的作用。另外,为了避免抵紧件300在周向上晃动,在抵紧件300的侧面与安装孔121的孔壁之间涂有胶水,以固定抵紧件300。

另外,为了增大安装孔121的孔壁与抵紧件300的接触面积,壳体100的端面的部分朝向壳体100的内侧凸起并形成有安装部,安装孔121设置于安装部。

另外,目前,市面上的内窥镜前端需要布局吸引管400和成像模组组件,而成像模组组件大多采用CMOS模组,CMOS模组包括成像模组本体、成像模组镜头、以及设置于成像模组镜头外侧的光源芯片镜头和芯片,CMOS模组尺寸相对较大,所以很难将内窥镜前端直径做小。

相对于此,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以减小内窥镜前端结构的尺寸,将成像模组组件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将成像模组镜片220和光源芯片镜片230分开设置,并将其分别安装于不同的位置,以充分利用内窥镜前端结构的空间。由于内窥镜前端结构的尺寸较小,因此,将光源芯片镜片230与成像模组镜片220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光源芯片镜片230也能为成像模组镜片220成像提供足够强度的光亮。具体而言,请参阅图2,安装孔121包括第一安装孔1212和第二安装孔1213。镜片200包括成像模组镜片220和光源芯片镜片230。抵紧件300包括成像模组310和光源芯片320。成像模组镜片220安装于第一安装孔1212;成像模组310与成像模组镜片220对应设置。光源芯片镜片230安装于第二安装孔1213;光源芯片320与光源芯片镜片230对应设置。壳体100的端面上可以设置1个第二安装孔1213,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二安装孔1213,多个第二安装孔1213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孔1212的相对的两侧。本实施例中,设置有2个分列于第一安装孔1212的两侧的第二安装孔1213。

进一步地,壳体100的端面上还设置有第三安装孔122,第三安装孔122用于安装吸引管400的头部。第一安装孔1212和第二安装孔1213围绕第三安装孔122布置。其中,第三安装孔122可以设置于壳体100的端面的一侧,第一安装孔1212和第二安装孔1213设置于壳体100的端面的其余空间内,如此设置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小内窥镜前端结构的尺寸,还可以减小光源芯片镜片230与成像模组镜片220之间的间距,以提高成像质量。但不限于此,第一安装孔1212、第二安装孔1213和第三安装孔122还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设置为其他形式。

更进一步地,壳体10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主体110和端盖120;第一安装孔1212、第二安装孔1213和第三安装孔122均设置于端盖120上。主体110设置为管状结构。其中,主体110与端盖120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胶接、螺纹连接等。本实施例中,主体110与端盖120采用胶接的形式,具体而言,端盖120的朝向主体110的一侧设有向朝向端盖120的中心点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部124,第一凹陷部124的外壁与主体110的内壁之间涂有防水胶。采用胶接的方式能够减小主体110和端盖120的侧面的厚度,进一步减小内窥镜前端结构的尺寸。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窥镜设备,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5。

该内窥镜设备包括所述的内窥镜前端结构和管体;壳体100的背离端面的一侧可拆卸地安装于管体。

在上述的内窥镜设备中,镜片200安装于安装孔121的内部,且与第一凸起部1211的内壁相抵接,由于镜片200与第一凸起部1211之间的尺寸限制,镜片200无法穿过第一凸起部1211,因此能够有效避免镜片200从壳体100的前端掉落。同时,镜片200与壳体100的端面之间采用抵接的方式,可以省去在镜片200的前端涂抹胶水,以避免涂抹胶水导致的色温不可控的问题,能够改善内窥镜的成像质量。

具体而言,壳体100与管体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胶接、螺纹连接等。本实施例中,壳体100与管体采用胶接的形式,具体而言,壳体100的朝向管体的一侧设有向朝向壳体100的中心点的方向凹陷的第二凹陷部111,第二凹陷部111的外壁与管体的内壁之间涂有防水胶。采用胶接的方式能够减小壳体100和管体的侧面的厚度,进一步减小内窥镜前端结构设备的尺寸。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一种内窥镜前端结构及内窥镜设备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2425.2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789806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A61B1/00

专利分类号:A61B1/00

范畴分类:申请人:杭州维斯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杭州维斯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6号大街452号2幢B301-306号房

发明人:袁洪文;袁秀伟;曹良伟;章旭平;郑跃伟

第一发明人:袁洪文

当前权利人:杭州维斯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赵薇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内窥镜前端结构及内窥镜设备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