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内循环风道论文和设计-王中玉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内循环风道,在散热箱的前面和底面上分别设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分别安装在第一通风口处和第二通风口处,在散热箱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均设有通风口,两块隔板分别水平固定连接在散热箱的左、右两侧面上,支撑骨架固定连接在散热箱的底面上,支撑骨架与两块隔板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隙,两块电池组置于散热箱左右两侧的安装间隙内,两块电池组置于两隔板的上端面上。本实用新型设置二个风扇,往内部抽风,风压聚集中间后,由几道导流至俩侧的模组散热,而热风吹至外箱壁上,箱体与外界空气进行对流,改善电池热量聚集。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内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箱体(1)、导风罩(2)、散热箱(3)、第一风扇(41)、第二风扇(42)、隔板(5)、支撑骨架(6)和电池组(7),所述散热箱(3)为矩形状结构,在散热箱(3)的前面和底面上分别设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第一风扇(41)和第二风扇(42)分别安装在第一通风口处和第二通风口处,在散热箱(3)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均设有通风口(30),两块隔板(5)分别水平固定连接在散热箱(3)的左、右两侧面上,且隔板(5)位于通风口(30)的上方,支撑骨架(6)固定连接在散热箱(3)的底面上,支撑骨架(6)与两块隔板(5)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隙(60),两块电池组(7)置于散热箱(3)左右两侧的安装间隙(60)内,两块电池组(7)置于两隔板(5)的上端面上,散热箱(3)左侧的两电池组(7)以及隔板(5)穿设于一导风罩(2)内,右侧的两电池组(7)以及隔板(5)穿设于导风罩(2)内,支撑骨架(6)置于电池箱体(1)的底面上,两导风罩(2)和散热箱(3)均置于支撑骨架(6)的上方。

设计方案

1.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内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箱体(1)、导风罩(2)、散热箱(3)、第一风扇(41)、第二风扇(42)、隔板(5)、支撑骨架(6)和电池组(7),所述散热箱(3)为矩形状结构,在散热箱(3)的前面和底面上分别设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第一风扇(41)和第二风扇(42)分别安装在第一通风口处和第二通风口处,在散热箱(3)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均设有通风口(30),两块隔板(5)分别水平固定连接在散热箱(3)的左、右两侧面上,且隔板(5)位于通风口(30)的上方,支撑骨架(6)固定连接在散热箱(3)的底面上,支撑骨架(6)与两块隔板(5)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隙(60),两块电池组(7)置于散热箱(3)左右两侧的安装间隙(60)内,两块电池组(7)置于两隔板(5)的上端面上,散热箱(3)左侧的两电池组(7)以及隔板(5)穿设于一导风罩(2)内,右侧的两电池组(7)以及隔板(5)穿设于导风罩(2)内,支撑骨架(6)置于电池箱体(1)的底面上,两导风罩(2)和散热箱(3)均置于支撑骨架(6)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电池组内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6)为条形状,至少设置三根,支撑骨架(6)沿着电池箱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内循环风道。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池组使用时,电池内部热量聚集在中间,散热不良,影响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内循环风道。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内循环风道,包括电池箱体、导风罩、散热箱、第一风扇、第二风扇、隔板、支撑骨架和电池组,所述散热箱为矩形状结构,在散热箱的前面和底面上分别设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分别安装在第一通风口处和第二通风口处,在散热箱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均设有通风口,两块隔板分别水平固定连接在散热箱的左、右两侧面上,且隔板位于通风口的上方,支撑骨架固定连接在散热箱的底面上,支撑骨架与两块隔板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隙,两块电池组置于散热箱左右两侧的安装间隙内,两块电池组置于两隔板的上端面上,散热箱左侧的两电池组以及隔板穿设于一导风罩内,右侧的两电池组以及隔板穿设于导风罩内,支撑骨架置于电池箱体的底面上,两导风罩和散热箱均置于支撑骨架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骨架为条形状,至少设置三根,支撑骨架沿着电池箱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现有的空间进行增加风道,内部循环增加对流强度,有效改善散热,设置二个风扇,往内部抽风,风压聚集中间后,由几道导流至俩侧的模组散热,而热风吹至外箱壁上,箱体与外界空气进行对流,改善电池热量聚集,本实用新型相比之前自散热散,温度下降8-10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散热箱、风扇、隔板和支撑骨架之间的安装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箱体的内部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风罩在电池箱体内的结构图。

图5-7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进行对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内循环风道,包括电池箱体1、导风罩2、散热箱3、第一风扇41、第二风扇42、隔板5、支撑骨架6和电池组7,散热箱3为矩形状结构,在散热箱3的前面和底面上分别设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第一风扇41和第二风扇42分别安装在第一通风口处和第二通风口处,在散热箱3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均设有通风口30,两块隔板5分别水平固定连接在散热箱3的左、右两侧面上,且隔板5位于通风口30的上方,支撑骨架6固定连接在散热箱3的底面上,支撑骨架6与两块隔板5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隙60,两块电池组7置于散热箱3左右两侧的安装间隙60内,两块电池组7置于两隔板5的上端面上,散热箱3左侧的两电池组7以及隔板5穿设于一导风罩2内,右侧的两电池组7以及隔板5穿设于导风罩2内,支撑骨架6置于电池箱体1的底面上,两导风罩2和散热箱3均置于支撑骨架6的上方。

支撑骨架6为条形状,至少设置三根,支撑骨架6沿着电池箱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利用现有的空间进行增加风道,内部循环增加对流强度,有效改善散热,设置二个风扇,往内部抽风,风压聚集中间后,由几道导流至俩侧的模组散热,而热风吹至外箱壁上,箱体与外界空气进行对流,改善电池热量聚集,本实用新型相比之前自散热散,温度下降8-10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内循环风道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2701.7

申请日:2019-01-0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4(南京)

授权编号:CN209544429U

授权时间:20191025

主分类号:H01M 2/10

专利分类号:H01M2/10;H01M10/613;H01M10/6556;H01M10/6563

范畴分类:38G;

申请人:南京创源天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南京创源天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1200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柘宁东路368号

发明人:王中玉;董连庆;谢刚

第一发明人:王中玉

当前权利人:南京创源天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贺翔

代理机构:32237

代理机构编号: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内循环风道论文和设计-王中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