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德育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

影响德育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

农品用(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新江初级中学广西南宁530203)

【摘要】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影响状况,我们会发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品德和习惯,而不是智育。在育德方面,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教育配合,就显得苍白无力。生活在不同家庭的孩子,虽然接受的是相同的学校教育,但仍会养成不同的习惯,形成不同的品格,也就是说有不同的道德水平。这是相同的“教”和不同的“育”产生的结果。各家庭是存在差异的,但都希望有相同的“育”的效果。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但家庭的因素对德育的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影响;德育;家庭因素;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金钱的崇拜,“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也在社会上不断地蔓延传播,人们对道德教育的观念越来越淡薄,甚至出现了学生打老师,儿子打老子的恶劣现象。最近传播得沸沸扬扬的深圳公务员暴打自己亲生父亲的事件,更是道德沦陷的最直接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德育教育失败的不争事实。德育教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不能回避的是家庭因素对德育教育的影响是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家庭因素对德育教育的不利和有利因素是多方面的,本人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家庭因素

1.1家长对子女过度保护使得子女无意中养成了独断专行,惟我独尊的病态心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造成一些家庭中出现子女蛮横称霸、惟我独尊、道德缺失,到学校违反纪律,到社会违法乱纪的恶果,最主要的原因就在孩子从小就受到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现代家庭规模小,独生子女的家庭多,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能呼风唤雨,被两代人视为掌上明珠。祖辈对孙辈存在过度保护和溺爱的倾向,造成了孩子来到学校仍带着为所欲为的坏习惯,人格缺失,缺乏容忍、谦让、尊重他人的品质,甚至出现违法违纪的行为。比如学校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在家中削铅笔、灌墨水、戴红领巾、盛饭端水都由家长包办到底,家长的过渡溺爱使得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有报道说:某高校开学,校园里满是扛着大包小包的家长,而上大学的孩子却像大少爷一样空着两手大摇大摆的跟在家长后面。作为一个大学生生活都不能自立,这是多么令人啼笑皆非啊!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将来如何为国家效力呢?

另一方面家长过度袒护自己的子女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日常坏习惯时刻影响孩子的良好品质的形成。如:在我校就有这样的事例: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学生在校园带手机,由此造成的后果学校不负责任,但八年级二班的杨某某同学仍我行我素,手机没电了就偷偷在晚自习放学后在教室充电,结果手机丢失了,恰好有几个女生也教室,杨某就诬赖是这几女生偷了他的手机并把事情告诉了其家长。该生家长没有经过调查就气冲冲地勒令几个女返回手机,并扬言如果不退还手机就来学校报复这几个女生。经调查这几个女生到教室之前就没见到手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她们偷的手机。但由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了杨某家长一味护着自己孩子的心态,不把学校的管理制度放在眼里。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忠告“人们常说,因为我是父亲、母亲,所以,一切都应让给孩子,甚至自己的幸福。这是危险的礼物,会使孩子中毒而死。”家长过度保护的病态心理,非常不利孩子的品德发展和身体健康。而家长和周围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时刻对孩子出生影响,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如黄某某同学养成了吸烟的坏习惯,怎么教育都收效甚微,原因是该生家庭的男性成员都吸烟,在家就没有一个干净的空气。还要一些学生懒散,满口粗口话,说粗口话比背书还流利,这难道跟不良的家庭环境没有关系吗。对此我们不得不对这些父母提出忠告:为了孩子的品格,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吧。

1.2孩子缺乏同伴的良好交往和同情心。

与以往的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们极易产生孤独感,显得不合群,并产生缺乏人性的冷酷性格,最终造成冲撞长辈,藐视法律法规等行为。据调查,独生子女对无兄妹为伴的感受,有四种明显倾向:①不必担心父母偏爱、偏心,可以得到宠爱;②由“我”说了算,可以任性;③应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④自由自在,不用照顾弟弟妹妹,不用谦让。这四种倾向,对孩子的品德养成有明显的消极暗示作用,也使得他们在学校不谦让同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对老弱病等群体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在社会上把偷、抢等行为看作是无关紧要的事。

1.3市场经济无法回避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冲击着每一个家庭的生活。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无人管教,特别是农村。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使许多家长忙于发展经济的奔波,无暇顾及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显得越来越困难,两者越来越难以协调一致。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就有这样的现象。黄某某是我们班问题最多的学生,纪律很散漫,平时不按时上课,迟到、旷课是常事,上课睡觉,不写作业,但对赌博、吸烟、上网很感兴趣,特别是吸烟,在家里吸、宿舍吸,甚至上课时也吸。那为什么学校不教育他呢?教了,但教不了。究其原因,该生回到家时,家里的父亲、兄弟个个是烟枪,他也少不了受到影响。对于该生纪律散漫想叫其家长到学校一起教育,但很难。因该生家长常年在外工作,没办法管教自己的子女,学校也很难联系到他,即使联系到了家长,得到的回答是“我不在家”,“我在路上开车”。家庭教育跟不上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几乎是掉了环节。

可见市场经济下很多家长根本无法认真思考自己子女的德育问题。不完整家庭不断增多,“问题孩子”比例也逐年增多。失业人员的增加,父母心态失衡,使得许多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呈负向发展,如此等等,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向课外的延伸。

2.德育教育的有利因素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一个学生对学校而言,只是一个个体;但对家庭来说,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孩子能够品学兼优,这既是每一位家长的良好愿望,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之所在。所以,对这一代人的品德教育无论社会因素或家庭因素分析均存在许多有利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教育环境越来越好,而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家庭人均收入显著提高,对教育的投入也自然提高,许多家庭都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子女的教育需求,这为子女的教育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年轻一代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都有了质的提高,他们有条件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们可以陪孩子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阅历,践履社会道德的要求。这是一种无形的道德教育,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校德育效果的提高。父母家庭教育水平提高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民主型家庭比例在显著增多。百般顺从的溺爱型、动辄训斥的约束型、物质刺激的诱感型、得过且过的自由型、要求不一的矛盾型,都不是理想的家教类型。民主型家庭教育是一种高水平的家庭教育类型。这种家庭对孩子能够做到“严而不酷、爱而不溺、望子成龙、脚踏实地”,家庭和谐,成员之间有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也是我们所倡导的理想的家庭教育氛围。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也最为理想。

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都已不再陌生。强烈的期望促使家长愿意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来。父母的良好期望对子女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如前所述,父母期望子女品学兼优,无形之中促进了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强烈的期望,辅之以踏实的行动,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由于父母家教水平的提高,使得他们能够发现孩子的特长与爱好,并在发展孩子特长与爱好的同时,处理好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矛盾,促进子女的品格健全发展。这也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隐性目标。随着民主型家庭的增多,在发展孩子天赋、特长和爱好的同时,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这一理想也能够成为现实。

3.做好德育教育的策略

德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孩子的品德关系到家庭与国家的未来。通过对影响德育教育的家庭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建议学校德育应该加强对各类家庭的联系,趋利避害,保证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有关德育措施列举如下:

3.1学校定时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同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如纪律、爱好、学习、生活等情况。对一些家长常年在外工作,对此要求家长留下联系方式并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

3.2在学校要定时召开德育大会,对德育表现差的事例拿来当作德育的教材进行剖析,对德育效果好的事例给予表彰推广。条件允许可以邀请名人、司法部门、交通部门到学校进行演讲,向学生传播榜样的,经验教训的,安全的知识,以达到教育大家的目的。

3.3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召开班会课,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德育过程中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同时做好家访记录和各种德育教育的记录。对难以联系上的家长,可以利用开学的契机邀请家长到学校进行沟通。

3.4利用实时新闻事件进行德育教育效果很不错。在当今信息告诉发展的时代,新闻事件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这些刚发生的事件都是很现实生动的。我们利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多收集这些对德育有帮助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会有很好的效果的。

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改进家、校德育的方法,利用各种机会,指导家长,在家庭德育方面注重情感体验,重视个别化教育,以弥补学校团体教育的不足,共同塑造孩子完美的心灵。

标签:;  ;  ;  

影响德育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