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禹:勿做“信息偏食”者论文

李昌禹:勿做“信息偏食”者论文

这个世界上谁最了解你?父母、伴侣还是朋友?恐怕对于如今的很多人来说,答案是自己的手机。它知道你每天几点起床、何时入睡、走了多少步路程,知道你喜欢看什么文章、听什么音乐,它记录了你跟谁聊天的频率最高,知道你每一笔网购都花在了哪里……透过一个个软件,它甚至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综上,当商家不提供运费险时消费者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产品价格、退货可能性、运费险价格、退货费用等来决策是否购买运费险,以求规避购物风险和降低“期望损失”。

如今,技术的发展不仅让它更“懂”你,而且更会投你所好。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软件刷了一会儿搞笑视频,从此以后它向你推送的搞笑视频就多了;搜索了一次某类服装,关于这类服装的广告推送马上就发送到你手机里……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叫“算法”的东西根据你的喜好特意推荐给你的。其出发点似乎也无可厚非:既然你关注此类信息,我就主动给你多提供此类信息,照顾你阅读偏好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的使用黏度。岂不是双赢?

的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随时精准抓取信息,帮助人们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算法个性化推荐已经成为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

不过,也有人反思,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是否存在简单片面的问题?就好比一个孩子喜欢吃糖,如果他越爱吃、越想吃,你就越给他吃,他可能就会变得偏食,吃完糖也许就不愿意好好吃饭了。同理,如果总是被自己喜欢看到的信息填满,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不那么“好看”但却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长此以往,我们是否会成长为一个“信息偏食”者?

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就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往往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身处“信息茧房”之中,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不同的观点会被过滤,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互联网世界,算法获取信息的方式无疑大大加强了“信息茧房”效应。

金安区各部分地形不一,变化较大,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状态。不同的地形部位对日照时数、温湿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均有影响。

互联网的发明,原本是用来让我们更高效便利地获取信息、拓展视野的,但新技术往往存在双刃剑效应,驾驭它的人需要格外小心。其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信息茧房”一直存在,人们总是倾向于固有的认知。只不过,在互联网世界,这种“信息茧房”效应被进一步放大,甚至被商家加以包装利用,迎合人们的懒惰心理,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新知,一直是打破“信息茧房”最有效的手段。而在互联网时代,还要多做一点,就是打破对碎片化信息的被动接受,主动去学习成系统、成体系的知识。如此,才不至于沦为“信息偏食”者。

近年来,受空气污染、高吸烟率以及其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肺癌发病率直线上升,因此疾病对生命威胁极大,临床建议只有早发现、早诊断,尽早接受治疗,才能更加有效控制,因早期肺癌患者无明确症状表现,多不易察觉,故而多发展至晚期方才确诊,疾病发展至此阶段,就意味着错失最佳的治疗期,即使经过治疗后,生存率也非常低。因此,极需要一种高诊断率的定性诊断。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标签:;  ;  ;  ;  ;  ;  ;  ;  ;  ;  ;  

李昌禹:勿做“信息偏食”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