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白垩统论文_沈瑛楚,宋新民,刘波,王根久,郭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上白垩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垩,盆地,地磁,地质,句容,油砂,峨眉山。

上白垩统论文文献综述

沈瑛楚,宋新民,刘波,王根久,郭睿[1](2019)在《伊拉克AD油田上白垩统Kh2段生物扰动与储层非均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AD油田位于伊拉克中南部,上白垩统Khasib组是其重要的含油层系。Kh2段是Khasib组的主力产层,发育大量生物扰动构造,强烈的储层非均质性制约了油田的注水开发进程。为明确生物扰动与Kh2段储层非均质性的相关性及成因联系,基于岩心、显微薄片观察和阴极发光、点渗透率测试,通过岩相学、遗迹学及储层地质学研究方法,开展遗迹学特征与非均质性特征、类型及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Kh2段主要发育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Palaeophycus、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Planolites 4类遗迹组构,分别对应中缓坡固底底质颗粒滩、松散底质颗粒滩、绿藻滩/滩间以及外缓坡沉积。生物扰动造成不同环境沉积储层的非均质性,潜穴的储集空间、渗透率、含油性能等较基质得到改善。生物扰动造成潜穴与基质的组构差异,在此基础上迭加胶结、溶蚀、压实等差异性成岩改造作用后,进而形成3种储层非均质性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环境、岩石类型、遗迹组构、成岩作用等因素。生物扰动与沉积、成岩协同控制Kh2段多尺度的强非均质性。(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罗希,李永祥,李祥辉[2](2019)在《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风成红层的古地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层是古地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对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研究较多,而对于风成红层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于风成红层剩磁记录是否可靠等基本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文章对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圭峰群塘边组风成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并通过对比风成红层与河流相红层的古地磁结果,探究风成红层剩磁记录的可靠性及不同沉积过程对古地磁记录的影响。逐步热退磁实验结果显示仅有19%的塘边组风成红层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而且其强度衰减曲线为凸形,表明特征剩磁为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其平均方向为D_s=15.6°, I_s=28.9°, n=25,κ=13.0,α_(95)=8.3°;对应的古地磁极为Latitude=70.7°, Longitude=245.6°, A_(95)=6.8°。该古地磁极与赣州地区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极及华南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表明风成红层的剩磁记录是可靠的。河口组河流相红层绝大部分样品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塘边组和河口组为沉积组构。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载磁矿物为赤铁矿和磁铁矿。通过对塘边组风成红层的薄片观察和红度值比较等进一步研究表明,颗粒粒度和胶结程度可能对红层剩磁记录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琪,李国彪[3](2019)在《西藏定日县贡扎上白垩统浮游有孔虫与桑顿阶/坎潘阶界线的厘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垩纪是大洋缺氧及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一个时期,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时期。因此,白垩纪研究对于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系统演化,尤其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藏定日贡扎剖面保存着上白垩统较为完整的地层序列,文中对上白垩统岗巴村口组和宗山组剖面岩石样品中获得的有孔虫化石进行研究,鉴定出有孔虫化石8属22种,识别出Dicarinella asymetrica、Globotruncanita elevata、Globotruncana ventricosa、Radotruncana calcarata等4个有孔虫化石带。根据有孔虫化石确定贡扎剖面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桑顿期(Santonian)至坎潘期(Campanian),桑顿阶/坎潘阶界线位于Dicarinella asymetrica带与Globotruncanita elevata带之间。(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飞,王书琴,金奇杰,穆业峰,张鸿雁[4](2019)在《吉林省镇赉县西北沟井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油砂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省镇赉县西北沟井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油砂矿局部构造不发育,矿床矿层埋藏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区内分布有上部潜水和深部承压水,均为中等富水性含水层,前者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后者为区域地下水径流补给,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本文来源于《吉林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陈璐,陆廷清,郭溦,李爽,陈泉均[5](2019)在《川西南峨眉山地区上白垩统夹关组遗迹组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南峨眉山地区上白垩统夹关组由一套厚层到块状中、细砂岩组成,夹有少量粉砂岩和泥岩,底部有砾岩。本组地层中发育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共识别出9属11种。根据遗迹化石的分布情况,划分出了5种遗迹组构,即:Palaeophycus遗迹组构、Arenicolites遗迹组构、Skolithos遗迹组构、Planolites遗迹组构和Scoyenia遗迹组构;结合它们所分布岩层的沉积特征,认为前叁者分别分布于河流环境中水动力强的边滩下部、水动力中等到较强的边滩中上部和边滩向堤岸过渡的环境,后两者分布于水动力较弱的天然堤环境。(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博洋[6](2019)在《褐煤储层敏感性效应及其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储层敏感性伤害贯穿煤层气开发整个过程,把握敏感性响应及其地质控因是优化煤层气增产工艺技术的关键。我国褐煤地区煤层气开发试验总体不甚理想,敏感性理解不足是其重要原因。为此,本文剖析二连盆地典型凹陷上白垩统褐煤储层潜在敏感性因素,开展褐煤敏感性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不同流体特性下的褐煤储层敏感性效应及其地质机理,取得如下创新性认识。发现了褐煤样品敏感性响应规律。定有效应力条件下,褐煤渗透率对流体压差的响应经历上升、下降、波动叁个阶段,存在増敏、速敏两种效应,上升阶段压差(ΔM1)、上升阶段斜率(K1)、下降阶段压差(ΔM2)、下降阶段斜率(K2)、波动阶段方差(S23)、波动阶段斜率(K3)、渗透率最大损伤率(Dm)等七个指标能够对其定量表征。无论溶液介质矿化度和p H如何,褐煤无因次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变化均符合负指数模型,始终具有中~强的应力敏感性,应力敏感系数随有效应力增加表现为波动、稳定两个阶段,由此可构建基于双因素影响下考虑应敏效应的渗透率动态预测模型。随矿化度降低,褐煤无因次动态渗透率表现为叁个阶段,不同阶段主控地质要素不同。建立了褐煤储层敏感性综合判识模式。发现速敏阶段斜率(K2)能够反映不同p H值范围下的水敏效应强弱,将其定义为综合性水敏指数,表征水敏效应导致的渗透率最大损害程度。可压缩系数(Cf)能够表征不同p H值下速敏持续范围及其与矿化度耦合作用下的应力敏感特征,将其定义综合性应敏指数,表征应敏效应导致的渗透率最大损害程度。波动阶段方差(S23)能够反映综合条件作用下煤岩力学强度对速敏效应影响,将其定义为综合性速敏指数,表征速度敏感性导致的渗透率最大损伤程度。集成K2,Cf,S23叁个关联敏感性参数,建立了褐煤储层综合敏感性指标体系及叁维判识模板。据此预测吉尔嘎朗图凹陷Ⅴ煤组储层敏感性,发现该煤组具有强速敏性、弱水敏性、强应敏性的特点,需要采取针对性工程技术措施,延缓储层损伤。揭示了褐煤储层敏感性响应的地质机理。溶液p H主要通过润湿性影响煤粉颗粒运移聚集,它们与溶液-煤物质之间化学反应共同影响渗透率变化。矿化度对敏感性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矿化度下的煤粉团聚作用,低矿化度下的非膨胀粘土分离作用以及粘土矿物水化膨胀作用。有效应力主要通过影响孔隙结构,破坏煤体结构进而影响储层敏感性。腐殖组含量、矿物产状、含氧官能团种类、煤岩力学性质、孔隙连通性同样影响敏感性强弱。基于所建立的敏感性迭加煤层气井产能模型,发现速敏、应敏效应迭加条件下的储层有效应力大于只经历应敏损伤的储层。(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万涛[7](2019)在《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油页岩地质特征及原位开发靶区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位于松辽盆地南部,地处吉林省,蕴含着丰富的油页岩资源,其层位主要发育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和嫩江组一、二段。以往评价该区油页岩都是针对油页岩地面干馏技术技术进行的,而缺少针对原位开采技术进行的油页岩地质评价。因此,本文通过研究该区各个油页岩矿层的地质特征,分析影响油页岩原位开采的地质因素,对该区油页岩进行初步原位开采地质评价,为该区油页岩原位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通过剖面实测、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认为研究区青山口组和嫩江组主要发育叁角洲、湖泊和湖底扇3种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为叁角洲前缘、浅湖、半深湖-深湖、外扇等4种亚相和8种微相,其中油页岩主要分布在半深湖-深湖环境中。研究区青山口组一段共发育12层油页岩,嫩江组一、二段共发育6层油页岩,其中青山口组QS3、QS4号和嫩江组NJ5号矿层油页岩为最优矿层,在全区呈现稳定层状分布,埋深介于0-1200m。QS3、QS4和NJ5号矿层油页岩含油率平均值分别为5.8%、5.1%、4.8%,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Ⅱ型次之,处于未熟~低熟的演化阶段,为中-低等品质、高灰分、中等发热量、特低硫型油页岩。研究区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油页岩具有高自然伽马、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和低密度的测井响应特征,且有机碳与电阻率和密度测井曲线相关性最好,根据有机碳实验测试结果建立了研究区青山口组油页岩△logR模型,结果验证合理。本文按不同层位和同一层位不同深度对研究区油页岩进行了资源评价,结果表明:青山口组QS3、QS4和嫩江组NJ5号矿层油页岩资源最多,其中QS3号矿层油页岩资源为1422775.01万吨;QS4号矿层油页岩资源为1410644.28万吨;NJ5号矿层油页岩资源为3260832.45万吨,并进一步按0-100m、100-300m、300-500m、500-1000m不同深度进行了资源评价。最后,通过分析影响油页岩原位开采地质参数认为研究区青山口组QS3、QS4和嫩江组NJ5号矿层为油页岩原位开采有利层位,并通过含油率、厚度、资源丰度和面积四个指标在有利层位优选出了4个适合油页岩原位开采的有利靶区,其中QS3号矿层Ⅰ区为最优选区,依次是QS4号矿层的Ⅰ选区,NJ5号矿层的Ⅰ选区和Ⅱ选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罗希[8](2019)在《华南句容盆地和信江盆地上白垩统风成红层的古地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相红层是古地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的古地磁研究主要涉及河流相、湖相红层,对风成红层的古地磁研究较少。因此,对于风成红层剩磁记录的可靠性以及不同沉积过程对剩磁记录的影响等基本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对江苏句容盆地上白垩统赤山组风成红层、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圭峰群塘边组风成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并通过对比风成红层与河流相红层的古地磁结果,探究风成红层剩磁记录的可靠性及不同沉积过程对红层剩磁记录的影响。对风成红层和河流相红层样品进行了逐步热退磁实验、岩石磁学实验、薄片镜下观察以及色度实验,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赤山组风成红层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1 0.5°,Ig=45.8°(n=154,ik=7.5,α95=4.4°),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4.0°,Is=40.7。,(n=154,K=7.1,αα95=4.6°),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逐步热退磁未分离出特征剩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赤山组样品的磁组构为沉积组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2)塘边组风成红层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1.2°,Ig=43.1°(n=149,k=3 1.7,α95=2.1°),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12.4°,Is=29.5。(n=149,k=30.3,α95=2.1°),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仅有19%的塘边组风成红层样品分离出了稳定的特征剩磁,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5.7°,Ig=43.7°(n=25,κ=12.8,α95=8.4°),在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15.6°,Is=28.9。(n=25,k=13.0,αα95=8.3°),对应的古地磁极为:Latitude=70.7°,Longitude=245.6°,A95=6.8°。基于塘边组风成红层的剩磁强度衰减曲线在高温段为凸形,而且代表性样品的薄片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存在碎屑赤铁矿,推测塘边组特征剩磁为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塘边组样品的磁组构为沉积组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3)河口组河流相红层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358.8°,Ig=49.0°(n=66,k=43.8,α95=2.7°),在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1.0°,Is=21.7°(n=66,κ=43.8,α95=2.7°),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逐步热退磁未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河口组样品的磁组构为沉积组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4)由于赤山组风成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将塘边组风成红层的古地磁极与时代相近的赣州群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及华南晚白垩世的古地磁进行对比,结果一致,表明风成红层的剩磁是可靠的。同时也说明不同沉积过程对红层的剩磁记录没有显着影响。另外,通过对赤山组、塘边组风成红层的薄片观察和红度值比较等进一步分析发现赤山组风成红层遭受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样品中染色赤铁矿携带的化学剩磁掩盖了碎屑赤铁矿携带的碎屑剩磁;胶结程度对塘边组风成红层剩磁记录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30)

毛凤军,刘邦,刘计国,姜虹,袁圣强[9](2019)在《尼日尔Termit盆地上白垩统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尼日尔Termit盆地17口井218个井壁取芯样品开展普通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扫描电镜及重矿物分析,研究上白垩统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并探讨其控制因素。实验分析结果表明,Termit盆地上白垩统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高,以石英为主,含量达86%以上,钾长石、方解石及斜长石等含少量,占比约5%,这种岩石类型对原生孔隙的保存比较有利;填隙物主要为粘土杂基,含量为7%左右,矿物成分以高岭石为主,利于对晶间孔的保留;岩石中发育硅质、方解石和铁质等胶结类型,胶结物的含量占比较小,对储层的破坏作用不大;重矿物类型为磁铁矿、赤铁矿、锆石、磷灰石,推测物源区的母岩类型主要为花岗岩;以细粒结构和少量的不等粒结构为主,分选中等-差,磨圆度一般为次棱角-次圆状,磨圆差。与国内石英砂岩沉积于高能的滨浅海环境不同,研究区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高,但分选程度和磨圆度较低,一方面反映了物源区母岩富含石英,同时也反映了这种石英砂岩沉积于近源的河流-叁角洲环境。影响研究区上白垩统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是岩石类型及成岩作用,由于储层的岩石类型为石英砂岩,压实作用对储层的破坏作用较一般岩石类型偏小。砂岩埋深小于2500m时,主要发育原生孔隙,面孔率大于15%。溶蚀作用对本区储层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常见的为长石的溶蚀,溶蚀作用形成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还会扩大原生孔隙形成混合孔,改善了砂岩的储集性能。(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一笑[10](2019)在《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叁突起类花粉的系统分类和地层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突起类(Triproj ectacites Mtchedlishvili,1961 emend.Stanley,1970)是晚白垩世-古新世北半球广泛分布的一类被子植物花粉,具有特征明显、分异度大、地质延限短、演化迅速的特点,对地层划分和对比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形态复杂多变,该类花粉在度量和描述中存在不少难点,缺少明确而统一的标准,这导致了属种定义和区分的巨大分歧,迄今提出的与叁突起类相关的属有38个、种则多达叁百多个,其中很多是同物异名,需要清理和厘定。因此,关于叁突起类的系统分类存在很多混乱和争议,亟待完善。本文以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辽盆地科学钻探一井(简称松科1井或SK-1)上白垩统岩芯剖面为对象开展叁突起类花粉的形态学、系统分类和地层学研究。通过探索运用单颗粒花粉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或透射电子显微镜联合观察技术,对松科1井南北两孔嫩江组二段-明水组二段中的叁突起类化石进行了详细观察和研究。在综合观测松辽盆地大量标本和分析前人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了叁突起类的含义和范围,指出叁突起类主要特征是发育突出于体的突起和其末端的沟状萌发器。本文详细观察描述了叁突起类体和突起、壁层结构、突起加厚、纹饰、特殊构造、极性等形态学特征,认为纹饰和极性不适于作为分类的首要准则,不同纹饰或极性之间有过渡类型;特殊构造(如颈环、次突起、赤道横裂)发育稳定,易于识别,可以作为划分属的重要依据。论文对相关属种进行了厘定,建立了一个新的叁突起类分类系统,系统描述了松科1井叁突起类花粉化石共计7属35种。根据对松科1井大量叁突起类标本形态特征的观察,针对前人在叁突起类测量、描述和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普遍适用的测量方法和参数。经松辽盆地大量标本的应用、检测,它们不仅能有效避免各种误差、准确反映和描述叁突起类花粉的形态特征,而且适用于不同保存形态的标本,能帮助建立这些标本之间的联系,为叁突起类花粉分类系统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形态学度量和描述基础。本文共计分析、观察了 101块样品,其中34个(北孔32个,南孔2个)富含叁突起类花粉。根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发生和延限情况,在松辽盆地松科1井划分建立了叁突起类5个发展阶段,由下而上依次为:Ⅰ.发生阶段(坎潘期最早期);Ⅱ.辐射阶段(坎潘期早期);Ⅲ.稳定阶段(坎潘期中晚期);Ⅳ.繁盛阶段(坎潘期末到马斯特里赫特期早期);Ⅴ.衰落阶段(马斯特里赫特期中晚期)。它们分别被划分命名为 Aquilapollenites kentii-A.stelckii 带、Aquilapollenites striatolongus-Integricorpus scolpulensis带、Fibulapollis mirificus-A quilapollenites spinulosus带、Aquilapollenites attenuatus-Bratzevaea amurensis带和Bratzevaea cliva-Pseudoaquilapollenites conatus带。根据叁突起类各属种及形态学特征出现的顺序,推测、构建了叁突起类形态学演化的规律及属种间的演化关系。叁突起类总体上有个体变大、突起变强壮、纹饰变显着、特殊构造从无到有的演化趋势。区域对比显示,松辽盆地叁突起类植物群在组成和演化规律上与日本和韩国地区相近,与北美和西伯利亚地区有所差异。Aquilapollenites quadricretae、Bratzevaea amurensis是良好的地层学指示分子,它们仅限于马斯特里赫特期,可以用作大范围的区域地层对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10)

上白垩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层是古地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对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研究较多,而对于风成红层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于风成红层剩磁记录是否可靠等基本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文章对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圭峰群塘边组风成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并通过对比风成红层与河流相红层的古地磁结果,探究风成红层剩磁记录的可靠性及不同沉积过程对古地磁记录的影响。逐步热退磁实验结果显示仅有19%的塘边组风成红层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而且其强度衰减曲线为凸形,表明特征剩磁为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其平均方向为D_s=15.6°, I_s=28.9°, n=25,κ=13.0,α_(95)=8.3°;对应的古地磁极为Latitude=70.7°, Longitude=245.6°, A_(95)=6.8°。该古地磁极与赣州地区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极及华南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表明风成红层的剩磁记录是可靠的。河口组河流相红层绝大部分样品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塘边组和河口组为沉积组构。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载磁矿物为赤铁矿和磁铁矿。通过对塘边组风成红层的薄片观察和红度值比较等进一步研究表明,颗粒粒度和胶结程度可能对红层剩磁记录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白垩统论文参考文献

[1].沈瑛楚,宋新民,刘波,王根久,郭睿.伊拉克AD油田上白垩统Kh2段生物扰动与储层非均质性[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2].罗希,李永祥,李祥辉.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风成红层的古地磁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19

[3].李琪,李国彪.西藏定日县贡扎上白垩统浮游有孔虫与桑顿阶/坎潘阶界线的厘定[J].古生物学报.2019

[4].徐飞,王书琴,金奇杰,穆业峰,张鸿雁.吉林省镇赉县西北沟井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油砂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J].吉林地质.2019

[5].陈璐,陆廷清,郭溦,李爽,陈泉均.川西南峨眉山地区上白垩统夹关组遗迹组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古生物学报.2019

[6].王博洋.褐煤储层敏感性效应及其作用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9

[7].万涛.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油页岩地质特征及原位开发靶区优选[D].吉林大学.2019

[8].罗希.华南句容盆地和信江盆地上白垩统风成红层的古地磁研究[D].南京大学.2019

[9].毛凤军,刘邦,刘计国,姜虹,袁圣强.尼日尔Termit盆地上白垩统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岩石学报.2019

[10].吴一笑.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叁突起类花粉的系统分类和地层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关键的层序地层界面松树山额力图组沉积层序照片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区综合地质图坡贡逆冲推覆构造剖面图(据1:5万地...北武夷天华山――黄岗山地区区域地质...大娄山-川南盆-山结构区綦江-桐梓构...

标签:;  ;  ;  ;  ;  ;  ;  

上白垩统论文_沈瑛楚,宋新民,刘波,王根久,郭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