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论文-沈佳赟

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论文-沈佳赟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济人”假设,经济体制,利益

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沈佳赟[1](2018)在《从“经济人”假设看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内容来看,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是其根本性内容。众所周知,当下的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完善的激励机制上的,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的调节下建立完善且成熟的管理体制,这是作为当下社会,最应该被管理工作者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贾康[2](2010)在《在创新中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评张通新着《中国公共支出管理与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经济科学出版社推出了张通同志的新着《中国公共支出管理与改革》。作者在出任湖北省副省长之前,曾长期在财政部门从事财政科研、预算管理等工作,并担任主要业务司局领导和部长助理之职。这是作者写成的一部专门论述公共支出的力作。通览全书,给人启迪,发人深省。(本文来源于《财政研究》期刊2010年11期)

马闯[3](2010)在《多维价值取向下的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社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公共管理制度存在着大量言之成理的观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基于价值所作的决定:什么样的价值应当成为制度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因此,价值导向极为重要,这对于设计创新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管理制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是公共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共管理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效率与公平关系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公平与效率的对立,即人们须在效率与公平两个基本价值之间进行取舍抉择,由此就形成了叁种主要论说:效率优先(本文来源于《黄海学术论坛》期刊2010年01期)

何水[4](2007)在《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多元主体之互动与合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是一个多元系统,内含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4个层面。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正是其多元主体互动与合作的产物,是各主体“合力”作用的结果。面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制度建设”的要求以及当前中国公共管理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的现实,设法提升多元主体“合力”,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何水[5](2006)在《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主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是一个多元系统,内含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四个层面。其中,人民群众是基础主体、共产党是关键主体、政府是核心主体、非政府公共组织是新兴主体。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多元主体间互动与合作的产物,是各主体“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何水[6](2006)在《中国共产党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公共管理的关键主体,在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指明了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向,而且提供了中国公共管理创新所需的基本资源。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根本保证,其思想建设是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思想保证,政治建设是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政治保证,组织建设是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组织保证。(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06年04期)

郑高锋[7](2006)在《论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蔚然成风。中国公共管理制度急需创新,而中国公共管理制度由谁去创新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一家;执政党、非政府组织也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民众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政府、执政党、非政府组织叁者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系统。其中,政党是该系统的领导,政府是该系统的核心,非政府组织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参与者。(本文来源于《巢湖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何水,贺永方[8](2006)在《非政府公共组织: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新兴主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政府公共组织是中国公共管理的新兴主体,具有贴近民众、灵活调整、社会沟通、承受风险以及创新的优势,在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中发挥着聚合意见、沟通协调、支持实施的作用。因此,它是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新兴主体。(本文来源于《管理现代化》期刊2006年01期)

孙玲,宴祎[9](2005)在《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及其对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行政包含于政治之中,行政文化自然也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行政系统的潜规则,对政治和政府的体制结构和运作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有着行政伦理性、政治泛化、行政人格化和权威化以及行政思想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当前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它们之间有对立与对抗的一面,也有调和与整合之处。(本文来源于《丽水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陈秀珍[10](2005)在《利益分化条件下的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对价值取向的影响一般意义上讲,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决定着人们对利益的选择,为人们在实践上提供行动的方向。任何制度创新都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价值取向既是解决制度创新时欲达到的目标问题,也是衡量和判断结果是否有效的标准问题。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本文来源于《决策探索》期刊2005年11期)

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最近,经济科学出版社推出了张通同志的新着《中国公共支出管理与改革》。作者在出任湖北省副省长之前,曾长期在财政部门从事财政科研、预算管理等工作,并担任主要业务司局领导和部长助理之职。这是作者写成的一部专门论述公共支出的力作。通览全书,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沈佳赟.从“经济人”假设看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

[2].贾康.在创新中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评张通新着《中国公共支出管理与改革》[J].财政研究.2010

[3].马闯.多维价值取向下的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J].黄海学术论坛.2010

[4].何水.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多元主体之互动与合作[J].云南社会科学.2007

[5].何水.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主体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6].何水.中国共产党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中的作用[J].南都学坛.2006

[7].郑高锋.论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系统[J].巢湖学院学报.2006

[8].何水,贺永方.非政府公共组织: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新兴主体[J].管理现代化.2006

[9].孙玲,宴祎.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及其对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影响[J].丽水学院学报.2005

[10].陈秀珍.利益分化条件下的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J].决策探索.2005

标签:;  ;  ;  

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论文-沈佳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