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平洋海隆论文_李俊录,崔建军,张维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太平洋海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隆,太平洋,玄武岩,沉积物,岩浆,海温,异常。

东太平洋海隆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录,崔建军,张维[1](2019)在《东太平洋海隆1°N洋中脊玄武岩斜长石斑晶的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作用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太平洋海隆为世界典型的扩张脊,其上的洋中脊玄武岩为研究快速扩张作用下的岩浆作用提供了机会。在东太平洋海隆1°N采集到的洋中脊玄武岩内发现了大量结晶状况良好的斜长石斑晶。基于玄武岩的常量元素测试分析,洋脊下部的原始岩浆经历了以橄榄石为主的结晶分离过程,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斜长石结晶分离。对样品中斜长石斑晶的电子探针测试表明,这些斜长石斑晶为岩浆自生矿物,而非捕掳晶。部分环带斜长石斑晶成分的规律性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原始岩浆温度的变化,而非岩浆混合作用。我们推测Galapagos叁联点下部可能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岩浆体系,为斜长石矿物的结晶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条件。这些斜长石斑晶形成后并未分离成岩,而是被岩浆带至洋底喷发形成玄武岩。(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19年02期)

荣坤波,曾志刚,武力,李康[2](2018)在《东太平洋海隆13°N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物质组成与元素赋存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不同类型含金属沉积物在物质组成和元素赋存状态的差异,对东太平洋海隆13°N洋中脊两侧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站号:E271和E53)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顺序提取实验,并与前人对轴部表层沉积物(站号:17A-EPR-TVG1)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E271和E53是远端含金属沉积物,由非浮力热液羽状流中颗粒物沉降所形成的;17A-EPR-TVG1沉积物是近喷口含金属沉积物,由黑烟囱或者热液硫化物丘状体崩塌、堆积,或者由热液羽状流中Fe-Mn氧化物和硫化物快速沉淀而形成的,近喷口沉积物比远端沉积物更富集Fe、Cu和Zn等元素。元素在两种含金属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基本相同,除了Fe,Cu,Zn,Mo和稀土元素(REE)等元素在远端沉积物中主要存在于Fe-Mn氧化物相,在近喷口沉积物中主要在残留相中。远端沉积物中REE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与海水相似,表明REE主要来自海水,而近喷口沉积物中REE配分模式与热液流体相似,说明REE以高温热液流体来源为主。相关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热液沉积作用研究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荣坤波[3](2018)在《东太平洋海隆13°N地区含金属沉积物中蒙皂石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东太平洋海隆13°N洋中脊西侧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站号:E271)进行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与前人在洋中脊轴部地区的热液沉积物研究结果对比,分析相同热液区远端含金属沉积物和近喷口含金属沉积物的不同成因,及其对元素赋存状态造成的差异,通过对粘土粒级组分(<2μm)的研究,探究自生蒙皂石的成因,探讨自生作用过程中Si的物质来源,以及Si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E271站位沉积物是远端含金属沉积物,由非浮力热液羽状流中颗粒物沉降所形成的;而17A-EPR-TVG1站位沉积物是近喷口含金属沉积物,由黑烟囱或者热液硫化物丘状体崩塌、堆积,或者由热液羽状流中Fe-Mn氧化物和硫化物快速沉淀而形成的,近喷口沉积物比远端沉积物更富集Fe、Cu和Zn等元素。元素在两种含金属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基本相同,除了Fe、Cu、Zn、Mo和REE等元素在远端沉积物中主要存在于Fe-Mn氧化物相,在近喷口沉积物中主要在残留相中。远端沉积物中REE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与海水相似,表明REE主要来自海水,而近喷口沉积物中REE配分模式与热液流体相似,说明REE以高温热液流体来源为主。受海底热液活动和靠近陆地影响,E271站位含金属沉积物中粘土矿物来源复杂,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可能来自北美洲或中美洲,通过河流或风搬运而来,而蒙皂石极可能是在含金属沉积物中通过热液来源Fe羟基氧化物和二氧化硅以及海水发生反应形成。二氧化硅可能来自硅质微生物化石(硅藻或者放射虫)、热液流体或碎屑矿物,其δ~(30)Si值都高于自生蒙皂石,因为自生作用过程中Fe羟基氧化物选择性吸附较轻的Si同位素而导致硅同位素分馏。E271粘土粒级组分中Sm/Fe比值低于含金属沉积物、远端热液羽状流颗粒物和沉积物Fe-Mn氧化物相中的Sm/Fe比值,表明蒙皂石自生作用过程中Fe羟基氧化物吸附的稀土元素发生丢失,极有可能是因为REE离子半径过大不能类质同象替换蒙皂石的四面体或八面体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薛一迪,王亚非[4](2018)在《ENSO位相转换期北太平洋热带外大气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提供的大气月平均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ERSST.V4资料及ECMWF提供的ORAS4海洋再分析数据集,借助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SVD分解等方法,对ENSO位相转换期北太平洋热带外大气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月关键区(155~130°W,10~30°N)存在海平面气压正异常与同期以及后期热带东太平洋出现海温负异常有关,E-L型事件(El Nio次年发生La Nia)在关键区出现海平面气压正异常的概率远大于E-N型事件(El Nio次年不发生La Nia);(2)通过分析北太平洋3—6月海平面气压场和后期12月海温场SVD分解的结果,同样发现关键区海平面气压异常和后期12月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负相关关系;(3)6月正位相OKJ波列的传播可能是导致同期关键区海平面气压正异常的原因之一;(4)6月关键区出现海平面气压正异常时,可能通过引起1~3个月后同区域出现更多向南海表层海流流速异常,有助于将中纬较冷的海水向赤道输送,引起12月热带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对于La Nia的形成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韩宗珠,刘涵,李敏,孙晓霞,来志庆[5](2018)在《东太平洋海隆近赤道区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与地幔源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东太平洋海隆赤道地区北部和南部的9件玄武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gO含量为7.32%~10.22%,Na_2O为3.03%~3.59%,K_2O为0.23%~0.57%,CaO为10.96%~12.39%,Al_2O_3为11.40%~13.76%,该区玄武岩均属于亚碱性玄武岩,具有MORB型的稀土及微量元素特点,原始岩浆均经历了橄榄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轻重稀土元素含量均较低,LREE/HREE比值为0.61~0.97,(La/Yb)N比值为0.72~1.76,(La/Sm)N比值为0.60~1.30,(Gd/Yb)N为0.99~1.16。Sr-Nd-Pb同位素特征更接近NMORB,其中,87Sr/86Sr和143 Nd/144 Nd比值更接近DM源区,而Pb的叁种同位素比值要明显高于DM源区,更为接近EM源区。研究表明岩浆起源于尖晶石橄榄岩区,来源于较为亏损的地幔,NEPR玄武岩可能混有HIMU源区,SEPR玄武岩除了混合有HIMU成分外,可能还有少量的EMⅡ成分。(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碧霞,吴祺豪,李鑫,陈苏,章华伟[6](2017)在《中国东海及东太平洋海山区来源抗菌活性海洋微生物的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东海及东太平洋区域来源微生物的抗菌活性,意在筛选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海洋微生物,并初步研究活性菌株代谢产物的结构,为探求新型抗生素提供基础。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为指示菌株,采用牛津杯法进行抗菌活性微生物初筛和复筛。通过HPLC-DAD法结合TLC法对活性突出的4株真菌及1株细菌进行活性提取物指纹图谱分析。对广谱抗菌活性菌株WBX-38进行菌种鉴定及活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手段对活性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活性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与结论从中国东海及东太平洋来源样品中共筛选90株海洋来源菌株,获得抗菌活性菌株16株,4株为海洋细菌,12株为海洋真菌。通过HPLC-DAD法结合TLC法分析,发现5株活性菌株均具有独特的色谱行为。海洋真菌WBX-38通过菌种鉴定,确认为海洋来源曲霉(Aspergillus sp.)。从其发酵液提取物中分离获得1个活性化合物5-hydroxymethylfuran-3-carboxylic acid,该化合物对3种指示菌均具有一定生长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7年05期)

薛一迪[7](2017)在《ENSO位相转换期北太平洋热带外大气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提供的大气月平均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ERSST.V4资料及ECMWF提供的ORAS4海洋再分析数据集和7种CMIP5模式模拟资料,借助合成分析、相关分析、EOF分解和SVD分解等方法,对ENSO位相转换期北太平洋热带外大气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根据再分析资料具体探讨两类ENSO不同位相转换类型E-L型事件(厄尔尼诺次年发生拉尼娜)和E-N型事件(厄尔尼诺次年不发生拉尼娜),在其位相转换期,重点借助海平面气压考察北太平洋热带外大气和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同时探讨了海平面气压异常和OKJ波列传播的关系,北太平洋表层风速场和海表流速场的变化等。研究结果如下:(1)6月份关键区(155°W-130°W,10°N-30°N)存在海平面气压正异常和同期以及后期热带东太平洋出现海温负异常有关,E-L型事件在关键区出现海平面气压正异常的概率远大于E-N型事件;(2)通过分析北太平洋3至6月份海平面气压场和后期12月份海温场SVD分解的结果,同样发现关键区海平面气压异常和后期12月份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负相关关系;(3)6月份正位相OKJ波列的传播可能是导致同期关键区海平面气压正异常的原因之一;(4)6月份关键区出现海平面气压正异常可能通过引起1至3个月后同区域出现更多向南海表流速异常,有助于将中纬较冷的海水向赤道输送,引起12月份热带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对于拉尼娜的形成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二、针对参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7种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1956-2005年大气海洋逐月环流场资料和同期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全球气候模式对ENSO事件位相转换期大气海洋环流特征的模拟能力,寻求具有较好模拟能力的气候模式。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用EOF对比分析说明,7种模式资料对热带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模拟的第一特征向量在方差贡献、强度和空间分布等方面与观测资料基本吻合,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热带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型相似,但是各有优劣,模式资料和观测资料的第二特征向量均呈现海表温度增暖趋势;(2)7个模式均能模拟出ENSO事件正负位相的转换特征,但是,事件发生的频次存在差异。大部分模式模拟的厄尔尼诺事件的频次比观测资料少,与此相反,所有模式模拟的拉尼娜事件的频次均比观测资料多。4个模式模拟的E-L型事件的频次比观测资料多,而大部分模式模拟的E-N型事件的频次比观测资料少。(3)从分析合成的Ni?o3.4指数的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看,CCSM4、CESM1-CAM5和CESM1-WACCM等3个模式对海表温度的模拟比观测资料略大,GISS-E2-H和GISS-E2-R模式对海表温度的模拟则略小,NorESM1-M模式与观测资料最相近。大部分模式模拟的E-L型事件中厄尔尼诺事件在Y(0)年3-4月份结束,拉尼娜事件在Y(0)年7-8月份开始,因此5、6月份是ENSO事件位相转换的过渡期,比观测资料略晚。(4)SVD分解的结果表明,对于E-L型事件,6月份东北太平洋副热带显着正相关区域的海平面气压正异常与后期12月份热带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有关。相对于其他6个模式,NorESM1-M模式资料SVD分析的结果与观测资料最相近。CCSM4、CESM1-CAM5、CESM1-WACCM和GISS-E2-H等4个模式只能模拟出部分特征。5月份CESM1-WACCM模式的结果中,第一模态海平面气压场上存在类似OKJ波列的异常变化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存在关系,这一特征与观测资料基本吻合,并且该波列正位相的传播与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有关,有助于拉尼娜事件的生成。(5)综合分析CMIP5模式模拟的ENSO事件位相转换期各项特征可以看出,NorESM1-M模式与观测资料最接近,是7个模式中模拟ENSO事件位相转换期大气海洋环流特征能力最强的一个。(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5-01)

徐敏,J.Pablo,Canales,林间[8](2016)在《东太平洋海隆脊轴岩浆熔融透镜体的物理性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扩张洋中脊的岩浆活动形成较均匀的Penrose层状模型,由上到下包括喷出玄武岩,席状岩墙和辉长岩。洋中脊岩浆房岩浆结晶形成下地壳,岩浆房岩浆上升汇聚在脊轴岩浆熔融透镜体,为岩墙和岩浆喷发提供岩浆,并形成上地壳。反射地震研究表明,脊轴岩浆熔融透镜体厚度不到100米,几百米到几公里宽,通常位于1-2公里深。脊轴岩浆熔融透镜体代表了上下地壳边界,并为控制固体地球和海洋之间的物理和化学交换过程的热液循环提供了热量。(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47:海洋地球物理》期刊2016-10-15)

齐海燕[9](2016)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地区水温和沉积物特征对热液活动的指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依托中国大洋协会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课题“东太平洋海隆硫化物成矿潜力与资源环境评价”,研究了位于东太平洋赤道地区的Galapagos扩张中心以及Quebrada(奎布拉达)板块附近的热液活动区的水温与沉积物特征,以水温特征以及沉积物中生物与岩石碎屑特征来探讨该区的热液活动环境。本文结合海洋卫星(Argo剖面数据)提供的海水上层水温并基于2005年9月环球航次中利用电视抓斗获取的17A-EPR-TVG5沉积物样,以及2009年21航次、2011年7月“大洋一号”环球航次采用电视抓斗获取的沉积物样品21III-S9-TVG5与样品22VI-EPR-S009-TVG5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能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中的矿物颗粒以及存在的生物碎屑的形貌特征进行观察,并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沉积物中生物及矿物和海水温度的相关性,解释了热液活动区的地球物理学、沉积学及生物学特征。通过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结合海洋卫星(Argo剖面数据)提供的海水上层水温数据发现17A-EPR-TVG5与22VI-EPR-S009-TVG5两个沉积物附近水温在800m左右处存在正异常,推测是受附近热液区的影响。(2)对东太平洋海隆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生物样品的观测分析,样品中以生物组分为主,共鉴定出2类有孔虫、5类硅藻,以及大量放射虫与少量浮游生物,大量的生物组成是热液区生物的特点之一。且从生物保存的完整性上可以推测,在生物沉降到海底的过程中,只有缓慢流动的深部洋流,波浪基本上不起作用,这也是深海与半深海环境的特点,水体平静。(3)沉积生物包括有孔虫、硅藻、放射虫以及少量浮游生物,其中有孔虫鉴定出2个属、硅藻5个属,以栖息环境来看,主要是浮游种类,其次是底栖种类。(4)了解了样品所在的热液活动环境是:水深在2000米左右,属于深海/半深海环境;处于快速扩张的洋中脊区,扩张速率约为127mm/a。(5)海洋沉积物的来源概况分为叁类:陆源、海洋组分以及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碎屑。研究区属于深海沉积环境,且远离大陆边缘,因此缺少陆源物质,生物作用占主要地位。(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建强,李小虎,毕冬伟,伍锡昌,初凤友[10](2015)在《东太平洋海隆2°S热液区硫化物He、Ar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东太平洋海隆(EPR)21°N首次发现高温热液喷口(Francheteau et al.,1979;Spiess et al.,1980)以来,沿EPR发现了一系列活动热液喷口和硫化物矿床。大量热液活动调查研究表明不同喷口热液流体化学特征具有很大相似性(Von Damm,1990;Von Damm et al.,1995),例如最早报道的加拉帕格斯裂谷热液流体3He/4He比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Lupton et al.,1977;Jenkins et al.,1978),沉淀形成的硫化物矿(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东太平洋海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不同类型含金属沉积物在物质组成和元素赋存状态的差异,对东太平洋海隆13°N洋中脊两侧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站号:E271和E53)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顺序提取实验,并与前人对轴部表层沉积物(站号:17A-EPR-TVG1)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E271和E53是远端含金属沉积物,由非浮力热液羽状流中颗粒物沉降所形成的;17A-EPR-TVG1沉积物是近喷口含金属沉积物,由黑烟囱或者热液硫化物丘状体崩塌、堆积,或者由热液羽状流中Fe-Mn氧化物和硫化物快速沉淀而形成的,近喷口沉积物比远端沉积物更富集Fe、Cu和Zn等元素。元素在两种含金属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基本相同,除了Fe,Cu,Zn,Mo和稀土元素(REE)等元素在远端沉积物中主要存在于Fe-Mn氧化物相,在近喷口沉积物中主要在残留相中。远端沉积物中REE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与海水相似,表明REE主要来自海水,而近喷口沉积物中REE配分模式与热液流体相似,说明REE以高温热液流体来源为主。相关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热液沉积作用研究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太平洋海隆论文参考文献

[1].李俊录,崔建军,张维.东太平洋海隆1°N洋中脊玄武岩斜长石斑晶的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作用的指示意义[J].地质与勘探.2019

[2].荣坤波,曾志刚,武力,李康.东太平洋海隆13°N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物质组成与元素赋存状态[J].海洋科学.2018

[3].荣坤波.东太平洋海隆13°N地区含金属沉积物中蒙皂石成因[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4].薛一迪,王亚非.ENSO位相转换期北太平洋热带外大气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8

[5].韩宗珠,刘涵,李敏,孙晓霞,来志庆.东太平洋海隆近赤道区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与地幔源区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王碧霞,吴祺豪,李鑫,陈苏,章华伟.中国东海及东太平洋海山区来源抗菌活性海洋微生物的筛选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7

[7].薛一迪.ENSO位相转换期北太平洋热带外大气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

[8].徐敏,J.Pablo,Canales,林间.东太平洋海隆脊轴岩浆熔融透镜体的物理性质变化[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47:海洋地球物理.2016

[9].齐海燕.东太平洋海隆赤道地区水温和沉积物特征对热液活动的指示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6

[10].王建强,李小虎,毕冬伟,伍锡昌,初凤友.东太平洋海隆2°S热液区硫化物He、Ar同位素组成[J].矿物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桂西南地区鲕豆状锰矿石的Fe/Ti-Al/...号在东太平洋海隆顶部拍摄的...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玄武岩分...东太平洋海隆两翼断裂分布图

标签:;  ;  ;  ;  ;  ;  ;  

东太平洋海隆论文_李俊录,崔建军,张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