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艺术

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艺术

黄建娣

(河北省霸州市东杨庄乡下段小学,霸州东杨庄065700)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163-01

摘要: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教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激起学生科学探索的动力,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有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经常看到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会碰到一些不良的现象:探究过程表面上很成功,但课后一些学生还是不知道学了什么,学生在探究时对所进行的探究活动没有多少收获,很多时候结果竟是“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激起学生科学探索的动力,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呢?这是值得每位科学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来促进学生有效的探究活动:

一、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初上《科学》课,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会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而来,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真正手动,口动,脑动,眼动。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空气在哪里》一课时,学生虽然知道空气是一种物体,但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具体生动的实感。为了证明空气的存在,教师提供的材料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材料,还给学生提供了注射器、塑料袋、瓶子、粉笔等材料。让学生在实验中自行选择材料,合理支配材料,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新知的过程。由于实验材料充足,学生除了完成书本上的实验外,还想出了许多创新的办法:有的用塑料袋捕捉空气;有的在注射器里抽满空气,然后把空气注入盛水的水槽里,发现有气泡出来;有的用书本扇动空气;有的把小砖块、粉笔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等。在实验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实验方法灵活多样。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都能发现空气的存在。

这样的实验的过程学生容易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他们获得了科学的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动了、学生乐了、学生也得了。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参与探究实践过程中体会知识、明白道理,既能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探究,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评价,促进学生探究,强化有效

心理学告诉人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而评价工具的科学安排,最有利于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随时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甑别和选拔,而在于促进学生的探究,强化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浮?学生提出:“石头在水中是沉的”,“苹果在水中是浮的,我上次在洗水果时看见苹果会浮在水面”,我马上说,这位同学很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值得咱们借鉴。又同学说“烧菜时,菜开始是沉,烧开以后就变浮了。”我立即评价“真了不起,我向你学习,对日常生活观察得这么仔细。”这时学生纷纷讲出自己的生活经验,这看似简单的教学环节,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不但使学生自主参与,而且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树立了自信心,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究,强化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我在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时注意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强化他们的探究意识,以此强化学生平时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意识。

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这一种形式。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更好强化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三、“电化”,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一段课件,“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架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和线路紧与距离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中,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既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客观需求,又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直接探索者、构建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创设情景,让充分参与操作实验活动,确保每一节课、每一次探究活动都富有有效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标签:;  ;  ;  

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