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材筋连接器论文和设计-王强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材筋连接器,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软金属管、两个定位档塞、一灌浆套筒和灌浆料;灌浆套筒具有注浆孔和出浆孔;使用时,灌浆套筒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两段待连接的复材筋的连接端上;软金属管和定位档塞均套设在复材筋上,且软金属管位于灌浆套筒内,两个定位档塞分别与灌浆套筒的两端口紧密贴合;灌浆料填充在灌浆套筒内。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在预制复材筋混凝土结构中解决复材筋的连接问题,具有连接效果好,长期性能可靠,连接长度短,成型便捷,操作简单等效果,对促进预制复材筋混凝土结构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及应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设计方案

1.一种复材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软金属管(1)、定位档塞(2)、灌浆套筒(3)和灌浆料(4);所述灌浆套筒(3)具有注浆孔(31)和出浆孔(32);使用时,所述灌浆套筒(3)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两段待连接的复材筋(5)的连接端外侧;所述软金属管(1)和定位档塞(2)均套设在复材筋(5)上,且软金属管(1)位于灌浆套筒(3)内,定位档塞(2)分别与灌浆套筒(3)的两端口紧密贴合;所述灌浆料(4)填充在灌浆套筒(3)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材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套筒(3)的内壁设有凹凸结构(3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材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金属管(1)为铝合金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材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金属管(1)为圆柱形,长度为待连接的复材筋(5)直径的0.5~1.0倍,壁厚为3~6mm,内径比复材筋(5)直径大0~1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材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料(4)的抗压强度不低于90Mpa。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复材筋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先比,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节省工期和工程造价等优势。现有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连接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且在工程中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比如机械连接、浆锚连接和灌浆套筒连接等。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开展以及未来对基础设施长寿命的需求不断提高,预制复材筋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以及工程人员的关注。然而,在预制复材筋混凝土结构中,还尚未有较好的方法用于复材筋的连接,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复材筋连接器来解决复材筋的连接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材筋连接器,以解决预制复材筋混凝土结构中复材筋的连接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复材筋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软金属管、定位档塞、灌浆套筒和灌浆料;所述灌浆套筒具有注浆孔和出浆孔;使用时,所述灌浆套筒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两段待连接的复材筋的连接端外侧;所述软金属管和定位档塞均套设在复材筋上,且软金属管位于灌浆套筒内,定位档塞分别与灌浆套筒的两端口紧密贴合;所述灌浆料填充在灌浆套筒内。

作为优选例,所述灌浆套筒的内壁设有凹凸结构。

作为优选例,所述软金属管为铝合金管。

作为优选例,所述软金属管为圆柱形,长度为待连接的复材筋直径的0.5~1.0倍,壁厚为3~6mm,内径比复材筋直径大0~1mm。

作为优选例,所述灌浆料的抗压强度不低于90Mpa。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材筋连接器,可用于在预制复材筋混凝土结构中解决复材筋的连接问题。本实施例中,两段待连接的复材筋的连接端套设软金属管,经挤压后软金属管紧紧依附在复材筋表面,两段待连接的复材筋的连接端均位于灌浆套筒内,通过注入灌浆料进行锚固,实现两段复材筋的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冷挤压设备将软金属管挤压在复材筋表面,成型后的软金属管与复材筋咬合在一起,在受力过程中,软金属管的存在极大地弥补了复材筋自身肋强度较低的劣势,提高了复材筋的自锚能力,延缓了复材筋周围灌浆料的开裂,并促使破坏界面由复材筋-灌浆料向软金属管-灌浆料转变,从而显著提高了复材筋在灌浆料中的锚固能力。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连接效果好,长期性能可靠,连接长度短,成型便捷,操作简单等效果,对促进预制复材筋混凝土结构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及应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时结构示意图。

图中有:软金属管1、定位挡塞2、灌浆套筒3、注浆孔31、出浆孔32、凹凸结构33、灌浆料4、复材筋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材筋连接器,包括软金属管1、定位档塞2、灌浆套筒3和灌浆料4。灌浆套筒3具有注浆孔31和出浆孔32,分别位于灌浆套筒的两端侧部。使用时,灌浆套筒3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两段待连接的复材筋5的连接端外侧。软金属管1和定位档塞2均套设在复材筋5上,且软金属管1位于灌浆套筒3内,定位档塞2分别与灌浆套筒3的两端口紧密贴合。灌浆料4从灌浆套筒的注浆孔31注入,填充满灌浆套筒3后从灌浆套筒的出浆孔32溢出。其中,灌浆套筒3可选市面比较成熟的商业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FRP缠绕管制套筒或FRP-钢复合管制套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用于在预制复材筋混凝土结构中连接复材筋。本实施例中,两段待连接的复材筋5的连接端套设有软金属管1,经挤压后软金属套管1紧紧依附在复材筋5表面,两段待连接的复材筋5的连接端均位于灌浆套筒3内,通过注入灌浆料4进行锚固,实现两段复材筋的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软金属管1套设在复材筋5表面,经挤压成型后的软金属管1与复材筋5咬合在一起,软金属管1与复材筋5界面间的咬合力高于复材筋5与灌浆料4的界面强度,故需要的连接长度短。软金属管1作为附加肋,可极大地弥补复材筋5肋强度较低的劣势。在受力过程中,软金属管1对灌浆料4的作用力主要是侧表面的摩擦力、机械咬合力(侧表面因挤压存在微小凹凸不平)和端部的水平挤压力,其中端部水平挤压力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灌浆料4受到的斜向挤压力作用,因此,在附加肋长度范围内的混凝土,所受到的“径向分力”大为减小,从而在整个复材筋与混凝土粘结长度范围上,混凝土受到的环向拉应力减小,可延缓灌浆料的开裂。同时破坏界面由复材筋-灌浆料向软金属管-灌浆料转变,从而显著提高了复材筋在灌浆料中的锚固能力。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连接效果好,长期性能可靠,连接长度短,成型便捷,操作简单等效果,对促进预制复材筋混凝土结构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及应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优选例,所述灌浆套筒3的内壁设有凹凸结构33。灌浆套筒内部采用凹凸构造33,与筒内的复材筋5以及软金属管1产生相互作用,可大幅度提高灌浆料4与灌浆套筒内壁的粘结强度和机械咬合力,使得复材筋在灌浆套筒内更加稳定,提高锚固能力,连接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例,所述软金属管1为铝合金管。软金属管采用铝合金制成,质地柔软,易于挤压成型,制造便捷,材料价格低,可节约制造成本。

作为优选例,所述软金属管为圆柱形,长度为待连接的复材筋5直径的0.5~1.0倍,壁厚为3~6mm,内径比复材筋5直径大0~1mm。采用上述尺寸的铝合金管,可减少复材筋的损失率,提高锚固能力,提高连接效果。

作为优选例,所述灌浆料4的抗压强度不低于90Mpa。本优选实施例中,灌浆料4的抗压强度应不低于90Mpa,其力学性能应满足现有钢筋灌浆料规范要求,保证锚固强度和连接效果。

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材筋连接器连接复材筋,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两个定位档塞2分别套设在两段待连接的复材筋5的连接端;

S20.将软金属管1套在复材筋5上,采用冷挤压设备使软金属管1产生塑性变形,紧紧附着于复材筋5表面;

S30.将两段待连接的复材筋5的连接端分别插入灌浆套筒3的两端,使软金属管1位于灌浆套筒3内,两个定位档塞2分别与灌浆套筒3的两端口紧密贴合;

S40.从灌浆套筒的注浆孔31将灌浆料4注入灌浆套筒3内,直至灌浆料4从灌浆套筒的出浆孔32流出,将注浆孔31封堵,待灌浆套筒内的灌浆料养护完成后,两段待连接的复材筋连接完成。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设计图

一种复材筋连接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2497.X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4(南京)

授权编号:CN209891561U

授权时间:20200103

主分类号:E04C5/16

专利分类号:E04C5/16

范畴分类:36D;

申请人:东南大学

第一申请人:东南大学

申请人地址: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

发明人:王强;朱虹;滕飞;苏伟强;童翊轩

第一发明人:王强

当前权利人:东南大学

代理人:柏尚春

代理机构:32204

代理机构编号: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一种复材筋连接器论文和设计-王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