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女性群体论文-黄旭初

知识女性群体论文-黄旭初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女性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末民初,传媒界,现代女性知识分子群体,改变

知识女性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黄旭初[1](2016)在《清末民初现代知识女性群体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从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杂志的创办,我们看到了一批中国知识女性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学界对于近代女性知识分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是集中在妇女解放与个体研究上,而缺乏对这个群体的综合性研究。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传媒界的女性,以李惠仙、康同薇、潘璇、裘毓芳、陈撷芬、秋瑾、唐群英、吕碧城、汤国梨、张昭汉、张汉英等传媒界知识女性为重点,分析现代知识女性分子群体的形成过程,总结其形成特点。第一部分论述了清末民初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传教士以及中国早期改良知识分子将西方男女平等思想介绍到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均将女性解放作为自己政治思潮、政治运动的重要内容。这些新女性在接受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思想之后,开始走向自我觉醒,她们关心女子命运、关心国家命运,并通过创办报刊、建立学校、创建社会团体等,争取妇女平等独立,争取女子教育权、参政权,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第二部分论述了清末民初的现代知识女性群体的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转变。她们大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熟读文史,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传统文化在她们身上有深深的烙印,使她们有了基本书写和判断的能力,家中男性知识分子的启蒙引领她们有了新的选择。而女校教育与出国留学则使她们能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甚至走出国门,获取新的思想知识。这使她们形成新的知识与价值体系。第叁部分论述了清末民初的现代知识女性群体社会角色的转变。传统女性的角色定位就是单一的家庭角色,到了清末民初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关于女性角色定位的新观点,分别是新贤母良妻观与国民之母的观点。与此同时,这批知识女性接受了新式教育,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形成了独有的价值观念,重新审视了女性在国家社会家庭中作用,开始向传统女性家庭角色作出挑战,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家庭角色的转变体现在婚姻问题上,社会角色的转变则是有了职业角色和公共角色。第四部分论述了清末民初的现代知识女性群体在观念的转变,核心是要求男女平等,表现各个方面就是文化观念,经济观念,政治观念上的转变上,在文化上要求兴女学、破陋习,在经济上要求独立、谋发展,在政治上要求参政议政。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希望可以得到与男性同等的权利。第五部分总结了清末民初的现代知识女性群体的特点与局限性。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其最大的特点,这影响了五四运动后的妇女解放运动,其局限性是报刊活动是用来表达诉求的,进行的时间不长,对男性的依赖程度深,活动影响女性的范围小,传统的价值观影响其行为。(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6-06-01)

佟小玲[2](2013)在《河南省高校知识女性群体健康锻炼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南省高校知识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对象对健康概念的认知度、自身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健康锻炼态度的调查、各年龄段健康状况以及不同年龄段锻炼的理想度的调查统计,针对该群体在健康锻炼方面存在认识程度上差异、亚健康状态人数居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贾文秀[3](2012)在《荆棘丛中的奇葩绽放》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的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就在这“新”与“旧”更迭的时代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沦陷区知识女性。由于这些知识女性大都出生并成长于没落的簪缨家族,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矛盾和压力,在她们的身上呈现出了与其他时代知识女性不同的个性特色。作家梅娘以其独特而细腻的个人体验和女性视角写出了沦陷区知识女性独有的心路历程,为现代小说提供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从知识女性生存的社会环境上来看,她们面对着社会动乱与知识女性寻求生存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社会环境虽然为她们提供了生存空间,却又束缚了她们的思想。从知识女性所处的客观环境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更容易从中探究知识女性思想的发展脉络。另外,知识女性也面临着“摒弃”和“接纳”之间的矛盾。由于知识女性受到了五四文化的影响,她们渴望打破自身的束缚寻求个体的存在价值,却又无法摆脱传统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这一矛盾使得知识女性不得不面对着来自性别、婚姻、职业的困惑。这些知识女性通过与恋人私奔、未婚先性、诅咒男权及男权社会等行为大胆地反叛传统,追求个性化的发展。梅娘小说中的知识女性朦胧地意识到,她们可以依靠民族的强大、女性的联盟以及母爱的力量求得女性的最终解放。(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2-06-01)

沈国琴[4](2009)在《国家主义·男性特征·女性话语——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女性群体的女权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女性群体的女权思想展现出极为复杂的特性。首先,特殊历史背景下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承担女性的责任,成为贯穿整个女权思想的主线;其次,此时的女权思想还表现出强烈的男性特征,一切向男性看齐,成为她们衡量自我的标准;最后,值得欣慰的是,以知识女性为主体而形成的女权思想开始了摆脱"无语"状态的第一次尝试,其关于女性作为"女国民"身份的定位展现了她们构建女性话语的努力。(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赵伟[5](2007)在《北京地区信教群体中的知识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目前宗教信徒数量及结构看,基督教人数增长迅速,信教群体的人员构成发生很大变化,不再是中老年妇女、贫困人群、弱势群体、农村信教群体占多数的旧格局,而是呈现出年龄偏低、文化程度较高、职业分布广泛、城市信教人口激增的新格局。这些特点在北京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以北京地区女性知识分子信教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知识女性信教的主要特点、信教原因等问题,提出认真研究信教群体中的知识女性的信仰状况,对促进基督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期刊2007-12-01)

王莹莹[6](2007)在《知识女性群体遭受家庭“冷暴力”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暴力已不再仅仅表现为传统的拳脚相加式的施暴方式,一种新的隐性暴力——以冷落、漠视等为主要特征的精神虐待正悄然滋长和蔓延。相对于以暴力动作侵犯为主要特征的“热暴力”而言,我们把这种以“无言”或“失语”为特征的精神伤害行为称之为“冷暴力”。在当代中国,“冷暴力”已然成为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家庭问题。目前,以肉体伤害为主的家庭暴力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精神层面的“冷暴力”问题却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人们对“冷暴力”知之甚少,对于某种行为是否构成“冷暴力”的伤害及其程度更是难以判定。本文深入阐述了家庭暴力以及“冷暴力”的相关概念,明确和揭示了其内涵、特征、类型以及取证和制止“冷暴力”所面临的困境;并以哈尔滨市5位在家庭中遭受“冷暴力”的知识女性为个案,深入分析了该群体在遭遇“冷暴力”时的心路历程、所采取的行动,以及她们在面临难以忍受的“冷暴力”时之所以选择不离婚的缘由。在家庭“冷暴力”问题的成因分析上,本文主要从冲突理论角度、社会因素角度以及个体因素角度叁个方面对“冷暴力”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宣传、立法、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07-05-01)

任亚丽[7](2006)在《浅析《围城》中知识女性的群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围城》写于20世纪40年代,一经发表便被誉为是一部新版《儒林外史》。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用大量笔墨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女性人物的描写也颇下了一番工夫。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通过知识女性形象的独特描写,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况和人生轨迹。尽管她们的境遇不同,命运不同,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们各自的经历却赋予了她们共同的特征。本文笔者仅从小说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女性形象人手对她们的共同特征进行剖析,并就此提出自己关于知识女性人生观的看法。所谓知识女性,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涵义,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钱钟书先生笔下的知识女性是指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围城》中的这样一群女性可以称之为知识女性群体,她们之间的共同的特征如下:群体特征一:接受良好教育,改变社会地位在旧中国,女性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正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没有读书识字的自由。这一切严重压抑着女性的身心,命运无法由她们自己来主宰,她们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围城》中的知识女性正是通过接受良好教育,获取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力争摆脱男人的束缚,进而主宰自己的命运。主要表现在:鲍小姐由未婚夫李医生出资,一个人到英国伦敦学习产科两年,回国后与李医生结婚并一同挂牌行医;苏文纨在法国里昂研究法国文学,做了一篇《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孙柔嘉大学毕业,由赵辛楣引荐到叁闾大学任教;在家养病的汪太太,“中国画和钢琴”是她嫁妆里代表文化的部分,好比其他女人的大学毕业文凭和学士帽照片。(本文来源于《企业家天地》期刊2006年07期)

吴绍琪,陈千[8](2005)在《高级知识女性群体主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高级知识女性群体的生活特点,从行为科学和心理学角度探讨了高级知识女性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建立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由环境生活质量、工作生活质量、家庭生活质量、闲暇生活质量、健康生活质量所构成的高级知识女性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吴燕丹,林淑芳[9](2003)在《知识女性群体亚健康状况的改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长期实践与调查分析,提出并探讨了运用音乐有氧健身练习改善亚健康状况的操作方案,为知识女性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新的理念与方法。(本文来源于《体育学刊》期刊2003年04期)

翟伟[10](2001)在《从“女不读书”到知识女性群体崛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直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女人成为男人或家庭的附属品。据统计,50年前的旧中国90%的妇女是文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妇女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和发展,妇女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明显改善。调查表明,如今,我国15岁以上女性人均受教育水平6.5年,比1990年增加1年,快于同期男性增幅。女性文盲率下降大于男性,男女受教育水平的差异进一步缩小。1999年,高等学校、普通中学、小学在校女生比(本文来源于《政策》期刊2001年01期)

知识女性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河南省高校知识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对象对健康概念的认知度、自身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健康锻炼态度的调查、各年龄段健康状况以及不同年龄段锻炼的理想度的调查统计,针对该群体在健康锻炼方面存在认识程度上差异、亚健康状态人数居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女性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黄旭初.清末民初现代知识女性群体的形成[D].鲁东大学.2016

[2].佟小玲.河南省高校知识女性群体健康锻炼调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贾文秀.荆棘丛中的奇葩绽放[D].渤海大学.2012

[4].沈国琴.国家主义·男性特征·女性话语——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女性群体的女权思想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5].赵伟.北京地区信教群体中的知识女性[C].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2007

[6].王莹莹.知识女性群体遭受家庭“冷暴力”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7].任亚丽.浅析《围城》中知识女性的群体特征[J].企业家天地.2006

[8].吴绍琪,陈千.高级知识女性群体主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

[9].吴燕丹,林淑芳.知识女性群体亚健康状况的改善[J].体育学刊.2003

[10].翟伟.从“女不读书”到知识女性群体崛起[J].政策.2001

标签:;  ;  ;  ;  

知识女性群体论文-黄旭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