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甲烷论文_刘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气甲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烷,大气,对流层,火星,浓度,龙门,光化学。

大气甲烷论文文献综述

刘霞[1](2019)在《火星大气甲烷消失之谜有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7月9日电 (记者刘霞)据俄罗斯卫星网近日报道,丹麦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机制,来解释火星大气甲烷的消失。他们认为,风力侵蚀致火星上的甲烷电离,被电离后的甲烷与火星矿物表面反应并结合在一起,最后沉积在火星土壤里。最新研究如获证实,将影响我们对火星(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7-10)

李明,东元祯,罗文昭,任磊[2](2019)在《瓦里关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本底浓度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4年至2017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在线监测的CO_2和CH_4数据,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瓦里关地区大气CO_2年平均体积浓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平均浓度从1994年的358.99ppm增加到2017年的406. 80ppm,期间CO_2浓度共增加了47.81ppm,增幅为13.32%,年平均增长率为1.99ppm·a-1。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冬春季偏高,夏秋季偏低。CH_4年平均体积浓度从1994年的1804.7ppb增长至2017年的1905. 7ppb, CH_4浓度共增加了101ppb,增幅为5.6%,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43ppb·a-1。季节变化特征为冬春季偏低,夏秋季偏高。(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17期)

王林[3](2019)在《大气甲烷浓度创历史新高》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成为继二氧化碳之后导致地球气候变暖的第二大因素。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大气中的甲烷浓度达到了创纪录水平。这一结果让科学界深感忧虑,称甲烷排放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这不仅会加剧气候变暖,还将给《巴黎协定》(本文来源于《中国能源报》期刊2019-06-03)

黄满堂[4](2019)在《中国地区大气甲烷排放估计与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重要温室气体,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化学活性气体和有机痕量气体,不仅浓度较高,而且寿命较长,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是CH4的排放大国,了解中国地区大气CH4的排放情况和浓度变化特征,对于科学有效地控制CH4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大气CH4浓度的时空特征,将统计方法和动力学方法相结合,编制中国地区甲烷排放清单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并用改进的区域大气环境模式RegAEMS,结合动态CH4排放清单,对中国地区的CH4浓度时空特征进行模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基于卫星遥感和地基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国地区大气CH4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通过对2013-2018年AIRS卫星遥感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的近地面CH4浓度呈现北高南低的型态,高值区(1900~1950ppb)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青海、新疆北部和四川等地区,低值区(1800~1850ppb)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地区。垂直方向上CH4浓度均随高度逐渐递减,对流层内北半球CH4浓度明显高于南半球,平流层及以上区域南北半球的浓度分布则呈基本对称。甲烷浓度具有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整体在夏秋季浓度达到最大,在冬春季浓度最小。南京站点2016年地基观测分析发现,CH4浓度日变化趋势明显,表现为昼低夜高,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最高(2052ppb),秋季次之(2019ppb),冬季最低(1921ppb)。Hysplit气团后向轨迹分析发现,南京站点夏季主要受中短距离气团传输的影响,冬季长距离输送的气团均来自北方地区,局地输送的气团仅有35%。春季和秋季的气团传输路径很相似,春季约有66%的局地输送气团来自江苏省中东部地区;秋季约有29%的长距离气团来自北方内陆地区,经过江苏本地的中短距离传输气团占比约为61%。其次,基于统计方法和动力学方法建立了 CH4排放模式,编制了中国地区大气CH4的排放清单,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2015年CH4排放总量为61.59 Tg,其中以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为主要排放源,排放量分别达到20.42 Tg和20.39Tg,占总排放量比例约为33.2%和33.1%。CH4自然源考虑了植被和自然湿地排放,排放量为11.77Tg,占比为19.1%;废弃物处理产生的CH4排放量为8.64Tg,占比为14.0%;人工湿地排放量为0.37Tg,占比为0.6%。从空间分布来看,CH4排放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大值区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南及东南地区,而西北地区的排放量则相对较低,主要与各地的资源环境、人口密度和经济情况密切相关。最后,运用改进的区域大气环境模式RegAEMS,耦合CH4排放模式,对中国地区CH4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将2016年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进行验证发现,两倍误差统计指标FAC2值均为1,几何平均偏差MG为1.0437,部分偏差FB为0.0453,小时值均方根误差RMSE为0.2298,相关系数为0.3325,日均值RMSE为0.0370,相关系数为0.3894,表明模式的模拟结果基本可信。从时间变化看,模拟结果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月均浓度高值出现在7月,低值则出现在12月,与观测资料的季节变化情况基本一致;模拟结果的日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昼低夜高的特征,与观测值的变化特征一致,均在6、7时达到浓度峰值,在16时左右浓度降到最低值。从空间分布看,浓度分布受甲烷排放分布、季节性OH自由基浓度变化、风场变化和地形作用的综合影响,整体分布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主要高值区分布在中国中东部及华北地区,低值区位于青藏高原,夏季整体CH4浓度最大,春季整体CH4浓度最小。综上,本文分析了中国地区大气CH4的时空特征,建立了中国地区大气CH4各类排放源的排放模式,并运用改进后的区域大气环境模式RegAEMS结合该动态排放清单,探讨了基于数值模拟的中国地区大气CH4变化特征和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控制中国地区大气CH4排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今后开展有关CH4的气候和大气环境问题研究提供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明芳[5](2019)在《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与非甲烷总烃的定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的监测和监管中,常用非甲烷总烃作为监测因子来评价挥发性有机物,而文献中对非甲总烃与挥发性有机物的定量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文首先给出了挥发性有机物与非甲烷总烃的定义,发现二者与检测方法密切相关,由于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较复杂,各行业之间的排放化合物种类多,差别大,对于只含有碳氢元素的烃类化合物可以用非甲烷总烃作为监测因子来评价挥发性有机物,而非甲烷总烃分析方法对大多数含氧化合物测定值都要比实际值低,因此实际采用非甲烷总烃指标作为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时,应掌握其类型、种类,当挥发性有机物主要为含氧化合物等时,应对测定值进行一定的修正。(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9年08期)

韩佳昊,郭云飞,熊杰,武雅珍,张依鸣[6](2019)在《南京市某CNG加气站大气甲烷体积分数的研究及气象要素对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CNG即压缩天然气是重要的一类人为CH_4排放源,为探明CNG加气站CH_4扩散体积分数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针对南京浦口区某加气站采用LGR (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与气相色谱仪在加气的不同环节对CH_4体积分数进行观测。本文通过南京市某CNG加气站附近CH_4泄露时CH_4体积分数的测量数据,分析加气站加气过程中的不同环节CH_4的体积分数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温度、风速、湿度)的关系。进行观测,并测量了同期不同的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风速)。结果表明:加气站确实存在大量CH_4泄露,此CNG加气站CH_4平均体积分数与背景值的差值维持在0.7×10~(-6),尤其在在加气枪拔出瞬间,卸载气体体积分数会达到422.59×10~(-6);CH_4泄露受到气象要素的影响,泄露体积分数与温度、风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且达到极显着水平(|R|=0.866>|R_(0.01)|),与湿度不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黄满堂,王体健,赵雄飞,谢晓栋,王德羿[7](2019)在《2015年中国地区大气甲烷排放估计及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CH_4是仅次于CO_2的重要温室气体,也是重要的化学活性气体.定量估算我国甲烷的排放量及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5年中国官方统计年鉴资料为基础,利用IPCC排放清单指南、国内外排放因子研究结果及动力学模型方法,从能源活动(煤炭开采和油气系统)、农业活动(反刍动物、稻田排放和秸秆露天燃烧)、自然源排放(自然湿地和植被排放)、废弃物处理(固体废弃物、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和人工湿地等几个主要方面,对中国地区的CH_4排放进行定量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地区2015年CH_4排放总量为61.59 Tg,其中以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为主要排放源,排放量分别达到20.42 Tg和20.39 Tg,占总排放量比例分别约为33.2%和33.1%.CH_4自然源考虑了植被和自然湿地排放,排放量为11.77 Tg,占比为19.1%;废弃物处理产生的CH_4排放量为8.64 Tg,占比为14.0%;人工湿地排放量为0.37 Tg,占比为0.6%.从空间分布来看,CH_4排放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大值区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南及东南地区,而西北地区的排放量则相对较低,主要与各地的资源环境、人口密度和经济情况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崔静,申旭辉[8](2018)在《汶川Ms8.0地震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甲烷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大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地震的孕震机理及如何预报引起广泛关注。土壤气体浓度的变化是地震监测的有效手段,大量的地面观测表明大震前后活动断裂带会释放出大量的气体。有学者指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是由地壳岩体中大量高压致密的甲烷气团快速运移和膨胀造成的。气体增强可能是由于断层活动增强,造成内部流体状(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专题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期刊2018-10-21)

崔静,鲁恒新,谭巧,李文静,楚伟[9](2018)在《汶川M_S8.0地震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甲烷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大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地震的孕震机理及如何预报引起广泛关注。土壤气体浓度的变化是地震监测的有效手段,大量的地面观测表明大震前后活动断裂带会释放出大量的气体。有学者指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是由地壳岩体中大量高压致密的甲烷气团快速运移和膨胀造成的。气体增强可能是由于断层(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叶玮琳,周波,余红志,孟永贤,郑传涛[10](2018)在《中红外大气甲烷乙烷双组分气体的同步移动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大范围、长距离的大气烷烃气体检测,将研制的中红外双组分甲烷、乙烷传感器以车载方式,对某一地区的大气甲、乙烷含量进行了移动探测。该传感器系统采用中红外室温连续的带间级联激光器(ICL)作为光源,采用高速数据采集卡采集信号,利用上位机LabVIEW平台编写程序产生激光器扫描及调制信号、获取探测器信号并提取二次谐波,通过计算,确定大气烷烃气体浓度。根据气体采样时间、实时风速及车速,计算得到系统的响应时间为82.5s,实验测量为85~95s,与理论一致。对系统噪声水平进行测试,实验室中甲烷浓度波动为±40nL/L,乙烷波动为±2nL/L,车载过程甲烷浓度波动为+40至-80nL/L,乙烷波动为±4nL/L。为验证传感器性能,与美国Aeries公司的商用传感器结果做了对比,二者呈现较好的一致性。最后,给出了车载传感器系统在某条线路上的甲烷、乙烷浓度移动探测结果,以及某小区甲烷、乙烷浓度的二维分布测绘结果,分析了二种烷烃气体的变化关系。本文所开展的工作为探测烷烃气体泄漏并监测大气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大气甲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94年至2017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在线监测的CO_2和CH_4数据,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瓦里关地区大气CO_2年平均体积浓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平均浓度从1994年的358.99ppm增加到2017年的406. 80ppm,期间CO_2浓度共增加了47.81ppm,增幅为13.32%,年平均增长率为1.99ppm·a-1。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冬春季偏高,夏秋季偏低。CH_4年平均体积浓度从1994年的1804.7ppb增长至2017年的1905. 7ppb, CH_4浓度共增加了101ppb,增幅为5.6%,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43ppb·a-1。季节变化特征为冬春季偏低,夏秋季偏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气甲烷论文参考文献

[1].刘霞.火星大气甲烷消失之谜有新解[N].科技日报.2019

[2].李明,东元祯,罗文昭,任磊.瓦里关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本底浓度变化特征[J].科技视界.2019

[3].王林.大气甲烷浓度创历史新高[N].中国能源报.2019

[4].黄满堂.中国地区大气甲烷排放估计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9

[5].李明芳.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与非甲烷总烃的定量比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

[6].韩佳昊,郭云飞,熊杰,武雅珍,张依鸣.南京市某CNG加气站大气甲烷体积分数的研究及气象要素对其影响[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9

[7].黄满堂,王体健,赵雄飞,谢晓栋,王德羿.2015年中国地区大气甲烷排放估计及空间分布[J].环境科学学报.2019

[8].崔静,申旭辉.汶川Ms8.0地震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甲烷时空变化特征[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专题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2018

[9].崔静,鲁恒新,谭巧,李文静,楚伟.汶川M_S8.0地震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甲烷时空变化特征[J].国际地震动态.2018

[10].叶玮琳,周波,余红志,孟永贤,郑传涛.中红外大气甲烷乙烷双组分气体的同步移动监测[J].光学精密工程.2018

论文知识图

我国历年的GDP、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1900-2005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距平[...2春季渤海大气甲烷含量分布Fig...低层大气甲烷含量4次趋势剩余值等...雅克拉凝析油气田大气甲烷的浓...低层大气甲烷含量平面等值线图

标签:;  ;  ;  ;  ;  ;  ;  

大气甲烷论文_刘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