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不协调论文-张艺豪

认知不协调论文-张艺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不协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不协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式发展

认知不协调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豪[1](2019)在《认知不协调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人们为改变认知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性而为之努力的心理学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预防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以及改善大学生的认知结构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意义。高校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认知不协调理论的作用,应从知、情、意、行四个角度出发,完成角色轮换,改变旧认知,创设问题情境、产生新认知,从而培养正确的认知理念,营造和谐氛围,培养积极意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肖灵,孙海龙[2](2019)在《认知不协调理论视域下公益组织形象传播研究——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利昂·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以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为例,发现其存在"炫富"与"公益组织"不协调、规避责任与"事实真相"不协调、前后口径不一不协调等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公益组织在形象传播方面可运用的对策有:公开透明地传播信息、及时回应公众疑问、重要事件及时担当、形成第叁方监管机制等。(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卉[3](2018)在《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其对都市题材影视剧中女性角色评价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题材影视是以现代都市人的奋斗经历、情感生活和家庭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影视剧,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影视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影视剧领域的女性形象构建发生了极大变化,从以往的男权话语体系为主逐渐转变为更加强调女性主体意识的多元叙事方式。影视剧内容的呈现和观众对内容的解读共同完成了意义的生产和消费,符号的多义性和观众认知的多样性决定了都市题材影视剧传播效果的多样性。作为都市题材影视剧的重要收视群体,大学生不可能避免地会受到影视剧内容的影响。大学生将在毕业后进入各行各业工作,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校期间形成的性别角色认知将成为个体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基石,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因此,研究媒介性别角色构建与大学生性别角色认知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从受众角度出发,以深圳大学的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对都市题材影视剧中女性角色的评价,从而考察都市题材影视剧对女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现代题材影视剧是女大学生群体的收视主流,女大学生在观看都市题材影视剧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协商式解码立场解读影视剧,且影视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主要集中于观念层面;此外,影视剧中双性化的女性角色普遍受到较高的评价,女性化和双性化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对符合其既有性别角色的女性角色给予较高的评价;研究还发现,如果对非己类型的女性角色评价较高,女大学生会倾向于将其作为理想性别角色类型。(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刘宇珊[4](2018)在《基于认知不协调理论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焦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语焦虑,作为影响口语学习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始终困扰着广大中国英语学习者。近年来,口语焦虑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国内外针对口语焦虑的研究还有待丰富。认知不协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列昂·费斯廷格提出的用于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的认知理论。其主要观点为:当个体自身的内心对某件事的态度或意识与行为存在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一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认知不协调”。本文以心理学中的认知不协调为理论依据,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语焦虑,对2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对大学生活的期望与大学生活现状的极不一致、教师陈旧的教学方法、儒家文化形成的社会规约、学生的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造成了学生新旧认知的不一致,进而导致口语焦虑的产生。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结果,对英语口语学习和教学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8-04-23)

陶雨[5](2016)在《讯问的心理突破口选择——以认知不协调理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不协调指当个体发现自身的态度、意识或行为存在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就是认知不协调,当产生认知不协调时每个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改变这一状态,促使内心重新达到协调状态。那么,在讯问领域,讯问出现僵局时,是否可以运用认知不协调理论打破这一僵局,造成心理突破口?认知不协调究竟在讯问中怎样起着作用?运用这一理论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西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侯娟[6](2015)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下的高校辅导员学业发展管理有效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不协调理论强调利用认知不协调的唤起来促使个体改变行为和态度。借助于认知不协调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学业发展中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业发展进行有效管理的机制:建立严格制度管理、注重习惯养成机制;建立积极引导鼓励、适度批评教育的机制;重塑家校合作体制,健全"四边"管理机制。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一直是心理学认知研究的核心(本文来源于《山海经》期刊2015年24期)

张帅祯[7](2014)在《浅析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构性认知系统,且认知系统中元素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无关、协调及不协调。一旦不协调产生,个体便会试图行为或者改变态度来维持平衡和协调。本文便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为例简要介绍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发展及应用。(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4年02期)

陈亚君[8](2014)在《贯穿古今,圆通中西——论斯林哲兰德的《论语》英译本与认知不协调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认知不协调理论出发,分析了汉学家斯林哲兰德《论语》英译本的翻译特色。斯林哲兰德熟读大量中国古代相关典籍,并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消化理解,融会贯通到译本中,完整地补充了《论语》中语句的认知语境,并对句义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说明,帮助西方人重新构建认知,使他们完整、全面、深入地了解孔子的真实形象。他的译着使我们的儒学西传工作获得较为满意的传播效果,方法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张春艳,冯婧,许涛,闫翠娟[9](2013)在《基于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大学生信仰困境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分析当前大学生骨干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原因,运用体验式学习理论,从教育思想观念改进、教育机制改革、教育方法创新的角度,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3年18期)

靳燕英[10](2013)在《认知不协调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但仍然处于起步价段,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理论性比较强,其研究又主要集中在自身领域范围内。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比如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的交叉研究等,当然也包括传播学,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上只限于宏观层面的泛泛研究,很少有涉足微观层面的交叉研究,本文就微观层面做出些许探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与传播学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之间的相互关联点,进而把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相关知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把认知不协调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质,在应用部分对教育者提出了些许建议。本文从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以及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概述开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在认知不协调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质是受教育者的认知从不协调发展到认知协调的过程。本文在两个理论之间存在共同之处的理论支撑下,认为认知不协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从分析认知不协调产生的原因、认知不协调减轻或解除的方法入手,分析在认知不协调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认知不协调的产生原因,及减轻或消除受教育者认知不协调的方法,论文最后提出,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冲突与矛盾,教育者利用认知不协调理论可以采取何种方法去处理、解决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在过程发展上具有相似相同之处: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具有相同的目标----引起受众态度和目的的改变;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在发展过程上具有契合点——利用新的认知元素使受众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进而促使主体发生态度、观点或是行为上的改变,达到认知上新的协调。本论文认为认知不协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意义在于:第一,认知不协调理论有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第二,认知不协调理论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认知结构的协调;第叁,认知不协调理论有助于预防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认知不协调产生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部分,受教育者认知不协调的减轻与消除主要通过以下叁种途径:一是,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二是改变认知元素;叁是,增加新的认知元素。认知不协调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从教育者的作为方面来论述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者要适时引起受教育者认知上的不协调,善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第二,教育者要利用认知不协调理论,加强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受教育者的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第叁,教育者要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帮助受教育者完成思想意识的“内化”;第四,教育者利用认知不协调理论,利用情境教育法来帮助受教育者认知协调的实现;第五,教育者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采用认知不协调理论等等。(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3-06-05)

认知不协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利昂·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以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为例,发现其存在"炫富"与"公益组织"不协调、规避责任与"事实真相"不协调、前后口径不一不协调等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公益组织在形象传播方面可运用的对策有:公开透明地传播信息、及时回应公众疑问、重要事件及时担当、形成第叁方监管机制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不协调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艺豪.认知不协调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西部学刊.2019

[2].肖灵,孙海龙.认知不协调理论视域下公益组织形象传播研究——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

[3].张卉.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其对都市题材影视剧中女性角色评价的相关性研究[D].深圳大学.2018

[4].刘宇珊.基于认知不协调理论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焦虑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5].陶雨.讯问的心理突破口选择——以认知不协调理论为视角[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6

[6].侯娟.认知不协调理论下的高校辅导员学业发展管理有效机制[J].山海经.2015

[7].张帅祯.浅析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发展及应用[J].新闻传播.2014

[8].陈亚君.贯穿古今,圆通中西——论斯林哲兰德的《论语》英译本与认知不协调理论[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

[9].张春艳,冯婧,许涛,闫翠娟.基于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大学生信仰困境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10].靳燕英.认知不协调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D].陕西科技大学.2013

标签:;  ;  ;  

认知不协调论文-张艺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