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程序设计模型论文_王一拙,陈旭,计卫星,苏岩,王小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并行程序设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程序设计,模型,数据流,扩展性,高性能,评价标准,内存。

并行程序设计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拙,陈旭,计卫星,苏岩,王小军[1](2016)在《一种支持容错的任务并行程序设计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任务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已成为并行程序设计的主流,其通过发掘任务并行性来提高并行计算机的系统性能.提出一种支持容错的任务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将容错技术融入到任务并行程序设计模型中,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提高系统可靠性.该模型以任务为调度、执行、错误检测与恢复的基本单位,在应用级实现容错支持.采用一种BufferCommit计算模型支持瞬时错误的检测与恢复;采用应用级无盘检查点实现节点故障类型永久错误的恢复;采用一种支持容错的工作窃取任务调度策略获得动态负载均衡.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以较低的性能开销提供了对硬件错误的容错支持.(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欧阳丽娜[2](2013)在《数据流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的设计、实现及运行时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数据流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数据流多态语言特征基础之上的模型,同常规Java模型相比,数据流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建立在虚拟机内部机制以及类库的基础之上,通过采纳协同设计方案的方式,使得虚拟机内部完成包括模型性能优化以及动态设计优化在内的相关工作任务。同时,还能够通过对数据流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中,语义限制功能的应用,最大限度的控制虚拟机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分析以及优化的资源消耗问题。现针对该数据流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在设计、实现、以及运行时优这叁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与阐述,望引起关注。(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3年35期)

王童[3](2013)在《DGA-一种支持核外计算并行程序编程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微处理器性能的提高已经不再依赖频率的提升,而是依靠处理器核数的增加来提高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例如,Intel公司的至强系列微处理器。但是,通过比较处理器核数和内存容量增加速度的关系,可以发现微处理器核数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内存容量的增加速度。因此,对于今后的多核微处理器,平均每处理器核可用的内存容量逐渐降低。核外计算技术通过把数据保存到辅存上,降低了内存的占用开销,可以缓解将来平均每处理器核可用的主存容量逐渐降低的问题。但是传统的核外计算技术需要程序员手动的改写并行程序,限制了核外计算技术的使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支持核外计算的并行程序编程模型,Diskextended Global Array(简称DGA)。DGA编程模型基于传统的Global Array编程模型(简称GA,是PGAS编程模型的一种)设计与实现,DGA利用了GA模型的编程接口,修改其运行时系统,使得DGA在运行过程中内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把数据分配到本地辅助存储器上,从而避免因主存不足而导致程序无法执行。本文的贡献包括如下叁个方面:首先,本文提出了DGA并行程序编程模型。基于传统的GA编程模型的编程接口,本文在语义上扩展了其可用存储的使用范围,其全局数组的分配不再限制于计算节点的主存中。其次,本文设计并实现了DGA编程模型的运行时系统,该运行时系统能够在运行时自动感知内存资源不足的情况,把数据动态的分配到本地辅助存储或者内存中。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采用了不同的页面调度算法,设计了优化的存储管理机制,并且为程序员提供了指导全局数组存储位置和在主存替换策略的接口,更加容易地支撑了程序员编写高性能核外计算程序。再次,为了验证DGA编程接口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叁个典型测试用例:向量置换、矩阵乘法和大规模图宽度优先生成树算法,来测试DGA编程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DGA的并行程序在引入较小开销的情况下,支持并行程序在内存不足的情况下正确运行。本文的未来工作将围绕更加高效性能的优化算法,设计更多的基于DGA的测试程序。(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3-11-01)

王力生,黄鹏[4](2012)在《基于STM模型的面向可视化并行程序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行程序设计由于需要考虑进程之间的同步等问题使得编码过程十分复杂。可视化的并行程序设计为程序员提供了图形化的编程模板和骨架来进行并行程序的设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并行程序的设计难度。首先研究软件事务性内存模型,它相对于传统的并行程序设计方法而言有着接口简单灵活,可扩展性强等特点,之后将STM模型运用到可视化程序设计中来,使得其编程接口以UML活动图的形式提供给编程人员使用,不用依赖特定的软件或硬件环境,提高了可视化并行程序设计的通用性与可扩展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2年12期)

刘弢,范彬,吴承勇,张兆庆[5](2008)在《数据流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的设计、实现及运行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具有数据流特征的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并针对该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运行时信息反馈的自适应优化算法,使得运行时系统可以利用数据流程序所暴露出的数据并行性,加速程序的运行.此外,在该模型中加入了数据流多态的概念,扩展了该模型的面向对象特性.在一个实际的开放源码Java虚拟机中实现了上述程序设计模型及优化方法.在实际多核多线程机器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程序设计模型及优化能够充分利用硬件的并行处理能力,显着地提高了程序的性能.(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姚震[6](2006)在《并行程序设计模型若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并行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持续遵循Moore定律快速增长,新的体系结构不断出现,但并行计算却一直未能真正成为计算的主流。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设计和建造并行硬件是不够的,并行计算的真正挑战在于支持并行程序设计的软件。现有并行程序设计系统普遍存在抽象层次较低、程序开发困难的问题。并行程序与相应并行算法描述相比往往要复杂得多,导致并行程序的可读性和可扩展性较差。同时,并行体系结构的多样性也造成了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和软件系统的多样性,限制了并行应用程序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因此,如何提高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和相应并行程序设计系统的抽象层次,支持通用并行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开发,并最终提高并行程序开发的效率,成为并行计算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 消息传递并行程序设计模型研究 针对现有消息传递系统抽象层次过低的问题,提出新的泛型面向对象消息传递接口——GOOMPI,创建了完整的数据划分、序列化和传输框架,有效地解决了任意用户自定义、复杂、动态数据结构和抽象数据类型的消息传递问题;设计和实现了基于策略的多功能通信端口,提供流式接口和消息类型检查机制,支持基于消息传递的并行算法到相应并行程序的快速和直观地映射;利用GOOMPI实现了若干典型的基于消息传递的并行算法,并与相应的MPI实现进行了对比。 (2) 共享存储并行程序设计模型研究 针对现有多线程程序设计系统的不足之处,提出新的并行多线程接口——PMT,在不依赖于语言扩展和专用编译器的前提下,实现直接面向多线程并行程序设计的支持,包括并行任务的管理和线程池机制、各种并行执行区域、并行循环的静态和动态调度、各种支持并行访问的共享数据结构等;利用PMT对C++标准模板库中的若干数据结构和算法进行了并行化。 (3) 锁无关的投机并行多线程研究 讨论了未来的多核体系结构上基于事务性执行的投机并行多线程技术——SPT/TX。由于目前尚没有支持投机并行多线程的硬件产品,因此提出基于软件的SPT/TX功能性模拟算法和正确性验证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二进制代码动态插桩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软件的SPT/TX功能性模拟器和正确性验证器,有效支持了对SPT/TX技术的进一步研究。 (4) 统一架构并行程序设计模型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6-05-01)

沈坚,王韬,李晓明[7](2005)在《任务并行程序设计模型LilyTask在分布存储环境下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LilyTask是一种以任务为单位、基于任务并行的计算模型和程序设计模型。本文介绍的LilyTask系统基于 LilyTask模型,对在分布内存环境下实现任务池系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较好地解决了任务并行在分布存储环境下遇到的 任务间关系、嵌套任务、一致性等相关问题。此外,本系统还采用函数索引技术实现分布环境下的任务迁移,通过任务窃取 策略有效地实现负载平衡。(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05年02期)

刘震[8](2004)在《计算机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和语言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分析并行程序设计困难的原因入手,指出当前各种高性能并行机系统支持的并行程序设计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综述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和语言的研究现状,给出并行程序设计模型的评价标准,并提出这一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指出一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池州师专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刘建,沈美明,郑纬民[9](2002)在《有限延时消息通信模型及在并行程序调试器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 概述在分布存储多计算机系统中,消息传递是进程间唯一的通信手段,消息通信模型决定了并行计算的模型。一般情况下,通过对并行程序计算模型的描述来研究消息通信的模型。分布存储多计算机系统中消息通信机制可以归为两类:阻塞(Blocking)通信和非阻塞(Non-blocking)通信。阻塞通信又称作同步通信,其特点是发送方和接收方都就绪,通信才进行,如果有一方未准备好,另一方便进行等待;非阻塞通信又叫异步通信,特点是发送方不必等待接收方就绪便可将消息发出,然后接着进行后面的操作。异步通信需要引入缓冲机制,同步通信则可以没有缓冲。在异步通信中,接收依然是阻塞的,这是从接收操作完成的角度来说的,与一些系统上提供的非阻塞接收函数概念不一样。(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02年03期)

安虹,陈国良[10](2002)在《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和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行计算技术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时至今日,高性能并行计算仍然缺乏有效的并行程序设计方法和工具,使得编写并行程序、理解并行程序的行为、调试和优化并行程序的性能都很困难.从分析并行程序设计困难的原因入手,指出了当前各种高性能并行机系统支持的并行程序设计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综述了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和语言的研究现状,给出了并行程序设计模型的评价标准,并提出了这一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指出了一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并行程序设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数据流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数据流多态语言特征基础之上的模型,同常规Java模型相比,数据流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建立在虚拟机内部机制以及类库的基础之上,通过采纳协同设计方案的方式,使得虚拟机内部完成包括模型性能优化以及动态设计优化在内的相关工作任务。同时,还能够通过对数据流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中,语义限制功能的应用,最大限度的控制虚拟机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分析以及优化的资源消耗问题。现针对该数据流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在设计、实现、以及运行时优这叁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与阐述,望引起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行程序设计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一拙,陈旭,计卫星,苏岩,王小军.一种支持容错的任务并行程序设计模型[J].软件学报.2016

[2].欧阳丽娜.数据流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的设计、实现及运行时优[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

[3].王童.DGA-一种支持核外计算并行程序编程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

[4].王力生,黄鹏.基于STM模型的面向可视化并行程序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

[5].刘弢,范彬,吴承勇,张兆庆.数据流Java并行程序设计模型的设计、实现及运行时优化[J].软件学报.2008

[6].姚震.并行程序设计模型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7].沈坚,王韬,李晓明.任务并行程序设计模型LilyTask在分布存储环境下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5

[8].刘震.计算机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和语言的探讨[J].池州师专学报.2004

[9].刘建,沈美明,郑纬民.有限延时消息通信模型及在并行程序调试器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科学.2002

[10].安虹,陈国良.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和语言[J].软件学报.2002

论文知识图

并行程序设计模型示意图基于并行结构骨架的程序设计过程系统组成结构示愈田并行执行模型图示加Jl与州田叼q神函并行开发支持库YHLIB

标签:;  ;  ;  ;  ;  ;  ;  

并行程序设计模型论文_王一拙,陈旭,计卫星,苏岩,王小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