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答状态论文-刘江,蔡伯根,王剑,陆德彪

应答状态论文-刘江,蔡伯根,王剑,陆德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应答状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列车定位,列车运行控制,卫星定位,虚拟应答器

应答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刘江,蔡伯根,王剑,陆德彪[1](2018)在《基于状态估计的虚拟应答器捕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卫星导航的列车运行状态自主感知是下一代列车控制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采用虚拟应答器这一技术方案能够以较高的系统兼容性将卫星定位应用于列控系统,并实现系统自主化能力和成本效益的优化。本文基于虚拟应答器的基本原理,分析常规基于捕获半径的虚拟应答器捕获策略存在的问题,采用状态估计思想提出一种实现虚拟应答器捕获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及估计算法对列车与虚拟应答器的接近状态进行估计计算,在确定列车位置的同时利用轨道电子地图及状态预测完成虚拟应答器的捕获判决。基于实测数据进行仿真的结果验证了本文所述方法相比于常规固定捕获半径方案在定位精度、捕获性能、捕获时间分辨率等方面的优势,反映了该方法用于未来实现基于卫星导航的列车控制系统的重要潜力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朱睿[2](2018)在《苦参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及免疫应答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苦参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及免疫应答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6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接受苦参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实验组、接受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测定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免疫细胞因子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数目。结果:与组内治疗前相应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血清中PC-III、C-IV、TGF-β1、Ang-II、IFN-γ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Th1细胞的数目均显着降低,外周血中Th2、mDC、pDC细胞的数目及CD80、CD86的表达强度以及血清中IL-5、IL-10的含量均显着升高;实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血清中PC-III、C-IV、TGF-β1、Ang-II、IFN-γ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Th1细胞的数目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外周血中Th2、mDC、pDC细胞的数目及CD80、CD86的表达强度以及血清中IL-5、IL-10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苦参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能够延缓肝纤维化进程并改善免疫应答。(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李涛[3](2018)在《宿主遗传背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应答状态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约有2亿4000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可导致肝脏纤维化,从而出现肝小叶破坏及重构,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甚至进展为肝细胞癌。HBV的复制是导致疾病进展的最重要原因,也是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预后最重要的单一指标,抑制病毒复制可明显改善疾病预后。抗病毒治疗药物,特别是核苷(酸)类似物的应用有效地抑制了 HBV复制,减轻了慢性HBV感染所导致的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进展,也降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然而,核苷(酸)类似物能否停药、何时停药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的临床医生。当前主流的慢性乙型肝炎指南虽然对该类患者的停药标准提出了相应的推荐意见,但仍存在证据级别相对较低、部分停药标准可执行性相对较差等问题。同时,各主流指南对停药标准的表述也存在一定差异。既往研究对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应答状态的预测因素做了诸多有意义的探索。多项研究提示核苷(酸)类似物停药时的HBsAg水平是预测停药后持续应答状态的独立因素。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sAg血清学清除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另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的HBVDNA片段也可转录翻译产生HBsAg。对这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说,HBsAg血清学清除更为困难。同时,既往多项研究提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后的巩固治疗时间也可以独立预测停药后的应答状态。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各主流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此类患者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并巩固治疗后可以停药,但停药后巩固治疗时间及延长疗程是否可减少复发尚存争议。而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讲,患者达到HBV DNA不可测、巩固治疗后停用核苷(酸)类似物的复发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时,多项研究发现巩固治疗时间与停药后应答状态并无关联。另外,我们的研究提示停药时年龄也可以较好地预测HBeAg阳性与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应答状态,但该结论对于年龄较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价值受限。鉴于上述指标的局限性,我们仍需进一步探求其它有意义的停药后应答预测指标。慢性乙型肝炎病程的进展取决于人体免疫系统与乙肝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往研究提示遗传背景可能在慢性乙型肝炎起病、进展、转归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是人类可遗传的变异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可以较好的体现人群遗传背景的差异。据统计,人类基因组中大约有300万个SNP。鉴于SNP的可遗传性、代表性及检测相对方便等特点,其在不同预后人群中的分布可以较好地体现遗传背景对于疾病状态的影响。有学者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在人群中发现多个SNP如HLA-DP rs9277535、HLA-DQ rs7453920 和 rs2856718 与 HBV 感染清除有关;而 HLA-DP rs3373与HBV持续感染及肝癌发生有关。2015年发表于Hepatology的一项研究再次发现了多个与慢性HBV感染相关的SNP位点。鉴于遗传背景在慢性乙型肝炎起病、进展、转归等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HBV感染或清除有关的SNP理论上可能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停药后的转归有重要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以我们课题组随访时间长达10年的慢性乙型肝炎停药队列为基础,本研究拟通过探讨SNP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应答状态的预测价值,初步评价宿主遗传背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转归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象和方法:本研究入组患者来自我们课题组自1999年开始前瞻性随访的慢性乙型肝炎停药队列。患者初始治疗药物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及恩替卡韦(均为初始单药治疗),停药标准参照患者入组当时的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确定,具体为:(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不可测及谷丙转氨酶复常后巩固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总疗程不少于12个月;部分患者达到HBeAg血清学清除但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巩固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总疗程不少于18个月后也在严密监测下停药;(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到HBV DNA不可测及谷丙转氨酶复常后巩固治疗时间不少于18个月,总疗程不少于24个月。应用病毒学复发与否判断患者停药后应答状态。病毒学复发定义为HBVDNA>104copy/ml,且应间隔2周以上复查予以证实。出现复发的患者均根据既往用药史、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患者的经济状况及个人意愿等进行了个体化的挽救治疗。我们通过检索目前与HBV感染相关的SNP并于NCBI网站SNP数据库(www.ncbi.nlm.nih.gov/SNP)中进行验证,确定了 6个公认的、与HBV感染相关的 SNP(位于 HLA-DP 的 rs9277535,位于 HLA-DQ 的 rs7453920 及 rs2856718,位于补体因子B编码区的rs12614,位于NOTCH4编码区的rs422951,位于CD40分子Kozak序列的rs1883832)用于本研究。课题组收集入组患者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相应基因片段(试剂来自上海捷瑞生物公司),并采用SNaPshot技术(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对DNA SNP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61例HBeAg阳性患者(34例患者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27例患者仅出现HBeAg消失而无HBeAb出现),15例HBeAg阴性患者。停药时共有7例患者达到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而在随访过程中,另外10例患者也达到了 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男性占总人数的73.7%(5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0.3 ± 11.4岁。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初始治疗方案选择分别为:拉米夫定42例,阿德福韦酯20例,替比夫定9例,恩替卡韦5例。在随访结束时共有28例患者出现停药后复发,其中HBeAg血清学转换组7例,HBeAg消失组12例,HBeAg阴性组9例。28例复发患者的初始治疗方案选择分别为:拉米夫定14例,阿德福韦酯10例,替比夫定1例,恩替卡韦3例。所有复发患者经挽救治疗后均再次达到了完全病毒学应答。在HBeAg血清学转换组中,位于CD40分子Kozak序列的rs1 883832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持续应答状态有关(P=0.042,卡方检验);而两者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24(P=0.013)。在停药后持续应答的患者中CT基因亚型所占的构成比要高于停药后复发患者中该亚型所占构成比(59.3%vs.14.3%),与此同时,停药后复发患者中TT基因亚型所占的构成比要高于停药后持续应答患者中该亚型所占构成比(57.1%vs.14.8%)(P=0.042)。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rs1883832为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应答状态的独立预测因素(OR3.932,95%CI 1.212-12.759,P= 0.023)。Rs1883832 预测该组患者停药后应答状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为0.778(95%CI 0.603-0.902),且较停药时HBsAg状态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P=0.031),但rs1883832基因多态性与停药时患者年龄的诊断价值无统计学差异(P=0.602)。联合指标(由rs1883832基因多态性、停药时患者年龄、停药时HBsAg状态叁者拟合而成)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持续应答状态的AUROC为0.854(95%CI 0.691-0.951),与rs1883832基因多态性、停药时患者年龄的诊断价值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89及0.107),但高于停药时HBsAg的诊断价值(P=0.007)。在HBeAg阴性组中,位于HLA-DP的rs9277535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持续应答状态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82(P=0.023),然而,卡方检验未提示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相关(P=0.059)。结论:1.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3832(位于CD40的Kozak序列)在预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应答状态方面具有较高价值,且基因亚型CT与持续应答相关。2.单核苷酸多态性rs9277535(位于HLA-DP)可能是预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应答状态的重要指标。3.宿主遗传背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转归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大样本的相关临床研究以及与其它指标的联合应用可能有助于获得更有价值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3-30)

杨琴,马臻[4](2018)在《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及免疫应答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及免疫应答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3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接受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联合组、接受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测定血清中胶原代谢指标、炎症反应分子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含量。结果:治疗后24周时,两组患者血清PC-III、C-IV、MMP1、MMP2、TIMP1、IL-1β、IL-18、MIF、RANTES、MIP-1α、MIP-1β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Th2、Treg、Th17的含量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外周血中Th1的含量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患者血清中PC-III、CIV、MMP1、MMP2、TIMP1、IL-1β、IL-18、MIF、RANTES、MIP-1α、MIP-1β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Th2、Treg、Th17的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外周血中Th1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能够延缓肝纤维化进程、改善免疫应答状态。(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敬保迁,谢勇恩,胡为民,杨健,王朝莉[5](2017)在《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Pxn1、TryP、假定蛋白CAJ07026和GDPMP蛋白刺激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过氧化物还原酶1(peroxidoxin-1,Pxn1)、锥虫氧化还原过氧化物酶(tryparedoxin peroxidase,Try P)、假定蛋白CAJ07026(hypothetical protein CAJ07026.1,Hyp07026)和甘露糖-1-磷酸胍氨酸转移酶(GDP-mannose pyrophosphorylase,GDPMP)蛋白刺激BALB/c小鼠免疫应答状况。方法逆转录PCR(RT-PCR)分别扩增杜氏利什曼原虫Pxn1、Try P、Hyp07026和GDPMP编码基因,克隆入质粒p QE30,构建重组质粒p QE30-Pxn1、p QE30-Try P、p QE30-Hyp07026和p QE30-GDPMP,转化至大肠埃希菌,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采用NTA-Ni盐凝胶层析柱,自然条件方式纯化重组蛋白rPxn1和rTry P,变性条件方式纯化重组蛋白rHyp07026和rGDPMP。25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成5组,即rPxn1、rTry P、rHyp07026、rGDPMP免疫组及PBS对照组,免疫组小鼠分别以相应重组蛋白进行免疫,第1周免疫组小鼠皮下注射100μg相应的重组蛋白,隔周以50μg相应的重组蛋白加强免疫3次,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PBS。第3次加强免疫后1周,将各组小鼠脱颈处死,制备单个脾细胞,提取抗原刺激后小鼠脾细胞总RNA,用q RT-PCR微阵列检测抗原刺激后小鼠脾细胞内反映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转录水平表达谱。结果Pxn1、Try P、Hyp07026和GDPMP编码基因经PCR扩增,其产物大小分别为570、610、1 040和1 200 bp;经测序证实,与Gen Bank中的相关序列一致。重组质粒p QE30-Pxn1、p QE30-Try P、p QE30-Hyp07026和p QE30-GDPMP经IPTG诱导后均可在大肠埃希菌内高效表达,rGDPMP、rPXNT1、rTXNT和rHyp07026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45 000、22 000、23 000和38 000。rGDPMP、rPXNT1、rTXNT和rHyp07026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内84个细胞因子基因的m RNA表达中,与PBS对照小鼠脾细胞比较,高水平表达的IL-1f6分别是对照组的96.22、271.54、108.51和250.15倍,IL-17f分别是对照组的105.54、35.71、53.38和53.57倍,IL-10分别是对照组的21.68、27.51、24.45和2.91倍。低水平表达的IL-4分别是对照组的5.74、2.43、1.59和0.71倍,IL-12β分别是对照组的0.05、0.26、0.10和0.50倍,IL-18分别是对照组的0.12、0.21、0.13和0.04倍,IFN-γ分别是对照组的3.59、0.39、0.29和0.63倍。结论杜氏利什曼原虫重组蛋白rPxn1、rTry P、rHyp07026和rGDPMP可刺激小鼠炎症反应及诱导免疫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张通明[6](2017)在《不同感染状态结核病牛免疫应答差异分析及分子标识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感染状态的结核病牛对牛群健康的影响不同,结核潜伏感染患牛(LTBI)通常是指患牛体内存在牛分枝杆菌,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呈阳性,但无临床症状,也不排菌。在某些情况下,患牛可以一生持续感染而不发病。而活动性结核患牛,又称开放性结核患牛,是指具有明显临诊症状的结核菌素阳性牛,这种病牛可从鼻分泌物、乳汁和粪便不断排出病原菌,因而对周围的健康牛群和人类造成具大威胁,应立即扑杀。目前,牛结核病主要的临床检测方法有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IFN-γ释放试验和血清学检测等。但这些方法无法确定结核病牛所处的感染状态,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研究拟通过对不同感染状态的结核病牛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从而筛选出差异基因,并进行验证,以探究其作为检测不同感染状态结核病牛的分子标识的潜力。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为了对不同感染状态的结核病牛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本研究通过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IFN-γ释放试验和鼻拭子巢式PCR检测,筛选了3个牛场共368头奶牛,最终选定了5头牛为开放性结核患牛,6头牛为潜伏感染结核患牛,5头健康牛。将以上牛分别设置为开放性结核组、潜伏感染结核组和健康组,采集外周抗凝血,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PPD-B进行刺激,6-8 h后收取细胞,提取细胞RNA,采用Bovine(牛)Affymetrix 3IVT基因表达芯片进行表达谱检测。通过对各组表达谱差异分析,筛选出7个可能有作为分子标识的差异基因,基因标志分别为:BOLA、LOC508666、BOLA-DQB、DDX3Y、UTY、LOC781494、LOC786808。根据其基因序列设计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并对6个样品进行验证,同时通过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IFN-γ释放试验和鼻拭子巢式PCR检测对其所处的感染状态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有C-C motif chemokine 23、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class II,DQ beta和non-classical MHC class I antigen这3个基因在开放性结核病牛和潜伏感染牛之间的表达量有显着的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地筛选出了3组不同感染状态的结核病牛;并通过分离其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刺激后通过表达谱芯片分析差异基因;根据表达谱芯片检测的结果挑选出7个差异及应进行验证;结果显示3个基因在开放性结核牛、潜伏感染结核牛之间差异显着,推测其具有作为新的检测不同感染状态结核病牛的分子标识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黄慧嫦[7](2017)在《肺炎链球菌疫苗PPV23在不同免疫状态人群中的免疫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炎链球菌可以引起细菌性肺炎、中耳炎以及脑膜炎等严重疾病,是导致成人和儿童罹患疾病住院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由23种常见的血清型菌株荚膜多糖混合物制成,主要用于预防2岁以上儿童以及成人肺炎链球菌感染。为了探讨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是否能够在特殊人群中引起免疫保护性反应,我们在虹口疾控中心建立了叁个研究队列,即健康老人、肺结核痊愈老人以及HIV感染者叁类人群,采集接种PPV23疫苗前后的血清进行调理吞噬试验(OPA试验)来测定体外杀菌效果,评估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OPA试验我们发现接种后叁组人群血清的杀菌效果都有显着增强,其中疫苗在健康老人组中的作用效果最好,结核痊愈老人组次之,HIV感染者组的效果相对较弱。为了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免疫应答机制,我们分离了这些人群接种疫苗前后的外周血白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细胞亚群及功能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健康老人组接种疫苗后B细胞的活化程度相对于接种前显着增高,而肺结核痊愈老人和HIV感染者的B细胞活化程度相对于接种前则没有显着变化;接种后叁组人群浆细胞的比例相对于接种前都有显着增加,其中接种后健康老人组的浆细胞比例均高于肺结核老人组和HIV感染者组;健康老人组接种疫苗前后记忆B细胞比例没有显着变化,肺结核痊愈老人组接种后记忆B细胞比例相对于接种前显着增加,而HIV感染者组则显着下降。最后我们检测了Tfh细胞(CD4+CXCR5+)比例在各组人群中接种前后的变化,发现健康老人组和肺结核痊愈老人组都有显着升高,HIV感染者组没有明显变化。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PPV23疫苗在健康老人,肺结核痊愈老人以及HIV感染者中都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其中在健康老人中的效果最好。而且该疫苗在健康老人中能较好地活化B细胞,使得B细胞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提供免疫保护作用,但是不能诱导产生记忆性B细胞甚至有可能使得HIV感染者原本受损的记忆B细胞群减少,因而疫苗的免疫记忆效果并不显着。而肺结核痊愈老人组记忆B细胞的增加可能是由于此前结核感染产生的辅助性细胞受PPV23疫苗刺激而产生的,但是具体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最后PPV23疫苗引起的B细胞免疫应答可能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HIV感染者可能由于Tfh功能失调导致PPV23应答出现障碍,具体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7-05-01)

Alhidary,I,A,Abdelrahman,M,M[8](2016)在《饲料中补充柚皮苷对热应激羔羊生产性能、抗氧化状态和免疫应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在羊羔饲料中添加柚皮苷,观察羊羔在高温环境下的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应答情况。在沙特阿拉伯选取4月龄阿华西绵羊(初始体重23.8±1.3 kg)18头。在7~8月龄,饲喂柚皮苷60 d。试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周分别饲喂柚皮苷0、7、14 g,每周统计1次采食量,1、15、30、45、60 d时称重,并在8:00、12:00、16:00时检测羊的直肠温度(RT)和呼吸频率(RR),收集羊的血液样品,检测酶浓度、血清抗体水平、血浆中抗氧化指标和血液的整体分析。羊羔45 d时,皮内注射植物凝集素(PHA),统计0和24 h时免疫应答产生的抗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每周口服柚皮苷7 g可使平均日增重显着增加(13.4%;P<0.02),饲料利用率显着增加(17.1%;P<0.05)。与对照组羊羔相比,每周口服柚皮苷14 g可使羊羔血浆中超氧化物岐化酶含量显着增加(6.9%;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显着增加(19.9%;P<0.05)。此外,每周饲喂14 g柚皮苷组的血清抗体滴度也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每周饲喂柚皮苷7和14 g使羊羔皮褶厚度显着增加(P<0.05)。试验结果表明,补充适量柚皮苷能提高羔羊生长性能,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高温条件下羊羔的免疫应答。(本文来源于《饲料博览》期刊2016年07期)

李召军,袁敏,季旻珺,谢曙英,吕美云[9](2016)在《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人免疫状态研究Ⅲ血吸虫病人抗体低应答现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吸虫粪检虫卵阳性者抗体检测为阴性(以下简称"抗体低应答者")的免疫机制。方法对鄱阳湖血吸虫病流行区142例粪检血吸虫卵阳性病例采用虫卵抗原与成虫抗原包被ELISA检测Ig G抗体,并利用ROC曲线确定抗体高、低应答组;检测、比较两组细胞免疫水平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共筛查出8名抗体低应答者。高、低应答组各同型抗体水平相比,除SWAP-Ig A(t=-1.588,P>0.1)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17~-2.866,P均<0.05)。与抗体高应答组相比,抗体低应答组外周血CD3~+T细胞占比略升高,CD4+T与CD8+T细胞占比、CD4+/CD8+比值及CD4+CD25+Treg细胞占比均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2~0.974,P均>0.05)。在SEA或SWAP刺激下,两组人群PBMC分泌的IFN-γ水平和IL-10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2.426~0.216,P>0.05)。结论抗体低应答组与高应答组人群仅见同型抗体水平差异;低感染度者在血吸虫释放抗原物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血液循环中抗体滴度非常低,从而导致难以检出是抗体低应答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王彩云[10](2015)在《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联合阻断后无/低应答状态及加强免疫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联合阻断后无/低应答状态及加强免疫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出生,接受计划免疫的婴儿,在婴儿接种后12个月根据应答情况分为无应答组和低应答组。对两组婴儿进行加强接种乙肝疫苗10μg/次,1月后复查应答状态。对比无应答组和低应答组(加强接种乙肝疫苗前后)HBsAb水平。结果加强接种乙肝疫苗前、后无应答组和低应答组HBsAb水平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组和低应答组在加强接种乙肝疫苗前后HBsAb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联合阻断后仍有无/低应答状态的发生,在加强免疫后,HBs Ab水平能够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5年33期)

应答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苦参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及免疫应答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6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接受苦参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实验组、接受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测定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免疫细胞因子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数目。结果:与组内治疗前相应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血清中PC-III、C-IV、TGF-β1、Ang-II、IFN-γ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Th1细胞的数目均显着降低,外周血中Th2、mDC、pDC细胞的数目及CD80、CD86的表达强度以及血清中IL-5、IL-10的含量均显着升高;实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血清中PC-III、C-IV、TGF-β1、Ang-II、IFN-γ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Th1细胞的数目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外周血中Th2、mDC、pDC细胞的数目及CD80、CD86的表达强度以及血清中IL-5、IL-10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苦参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能够延缓肝纤维化进程并改善免疫应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答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1].刘江,蔡伯根,王剑,陆德彪.基于状态估计的虚拟应答器捕获方法研究[J].铁道学报.2018

[2].朱睿.苦参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及免疫应答状态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

[3].李涛.宿主遗传背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应答状态的预测价值[D].山东大学.2018

[4].杨琴,马臻.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及免疫应答状态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

[5].敬保迁,谢勇恩,胡为民,杨健,王朝莉.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Pxn1、TryP、假定蛋白CAJ07026和GDPMP蛋白刺激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状态[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7

[6].张通明.不同感染状态结核病牛免疫应答差异分析及分子标识筛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7].黄慧嫦.肺炎链球菌疫苗PPV23在不同免疫状态人群中的免疫应答[D].上海大学.2017

[8].Alhidary,I,A,Abdelrahman,M,M.饲料中补充柚皮苷对热应激羔羊生产性能、抗氧化状态和免疫应答的影响[J].饲料博览.2016

[9].李召军,袁敏,季旻珺,谢曙英,吕美云.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人免疫状态研究Ⅲ血吸虫病人抗体低应答现象初探[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6

[10].王彩云.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联合阻断后无/低应答状态及加强免疫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标签:;  ;  ;  ;  

应答状态论文-刘江,蔡伯根,王剑,陆德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