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春:莱布尼茨单子论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论文

朱新春:莱布尼茨单子论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论文

摘 要:莱布尼茨单子有机论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整体有机论,都是在批判机械论的基础上创立的,并试图以之来超越机械论,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通过对单子哲学进行深入解读,则会发现诸多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而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进行历史追溯,就会发现单子哲学是后现代整体有机论的重要思想之源。对单子有机论和后现代整体有机论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全面理解和阐发它们的深层内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莱布尼茨;单子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在对以机械论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1]1。无论后现代主义多么复杂,观点多么新锐,但在思想史上都会有其胚芽或基因。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世界观上对机械论进行了批判,并试图以整体有机论来加以超越。实际上,在机械论建立之初,莱布尼茨就对其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相对立的有机论自然观。认真研究莱布尼茨的单子有机论和后现代整体有机论,就会发现二者的渊源和诸多一致性。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单子论有着共同理论目标

哲学的本质和动力就是自由的理性批判,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的形成大都是以批判为前提的,因此可以说哲学史就是一部哲学批判的历史。莱布尼茨的单子有机论和后现代整体有机论都是以批判并企图超越机械论作为理论目标。

莱布尼茨时代有两种形式的机械论:一是笛卡尔主义机械论,坚持物质的广延性或连续性,以几何学为理论基础,叫作几何机械论;二是原子机械论,突出了物质的非连续性,以物理学中原子论为基础,又叫作算术机械论[2]。莱布尼茨认为,当时的哲学有两大迷宫,即自由与必然的问题,连续性与不可分点的问题,机械论都无法很好解决。[注]具体论述参见本作者前期论文:《生态视域中的单子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不仅如此,莱布尼茨还认为机械论对生命现象和身心关系问题的解释也是很牵强的。“我以前曾在经院哲学领域钻研得很深,后来,近代的数学家及作家们使我跳出经院哲学的圈子,那时我还很年轻。他们那种机械地解释自然的美妙方式非常吸引我,而我对那些只知道用一些丝毫不能教人什么的形式或机能[来解释自然]的人所用的方法,就很有理由地加以鄙弃了。但后来为了给经验使人认识的自然法则提供理由,我又对机械原则本身作了深入研究,我觉得,仅仅考虑到一种有广延的质量是不够的,我们还得用力(force)这一概念。这个概念虽然属于形而上学的范围,但却是很好理解的。我又觉得,有些人要把禽兽转变或降级为纯粹的机器。这种意见虽然理论上似乎是可能的,但实际上看起来却似乎并非如此,甚至违反事物的秩序的。”[3]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又说:“此外也不能不承认,知觉以及依赖知觉的东西,是不能用机械的理由来解释的,也就是说,不能用形状和运动来解释。” 机械论不但不能有效解释精神现象,更不能合理解释生命现象中的身心一致问题。物质性的身体和精神性的心灵,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如何能协调一致呢?机械论认为是上帝不时地进行校对。当时很多哲学家对此解释并不满意,因为万能的上帝被当成了拙劣的钟表匠。

实践教学是高校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从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号召,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高校工科实践教学被高度重视起来。

由此既可以看出莱布尼茨的思想转变及其原因,同时也看出单子有机论是以对机械论的批判为前提的,并试图超越机械论。

虽然至今未中过一毛钱,我的情绪倒也没什么大的起伏。毕竟只是动动手指,也没付出多大成本。只是成功塑造了一个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穷鬼)的形象而已。

复杂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派别:其一是“破坏性(或解构)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是以法国的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德里达(Derrida,1930—2004)和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世界观和认识论持彻底否定和取消的态度。其二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它试图战胜现代世界观,但不是消除上述这些世界观本身存在的可能性,而是通过对现代前提和传统概念的修正来构建一种后现代世界观”[4]21。“富有建设性”是后现代主义两大派别相区别的关键点。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世界观”出现在十七世纪的欧洲,这是机械论的、还原主义的和二元论的世界观。这种机械论的“现代世界观”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工业的巨大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史无前例的分裂、虚无主义和毁灭的产生”。“正是现代性及其在西方世界所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现实问题构成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存在的依据”,“也正是对现代性和现代世界的这种批判和超越构成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内容”[1]5。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机械论世界观进行批判,在批判中确立了超越机械论的后现代整体有机论,并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核心。

由以上可见,莱布尼茨单子有机论和后现代整体有机论都是在批判机械论基础上并企图超越机械论而创立的,两者有着共同批判性前提和理论目标。通过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就会发现这两种有机论不仅有共同的前提和目标,而且还存在着清晰的思想渊源和认识上的明显一致性。

杏子回头跟招财说,要不,找塌鼻子开一个。塌鼻子刚提了大队秘书,管着红巴巴。招财忙说不行不行,塌鼻子晓得,不出三天,全白家湾就都晓得了。我想,还是去岳阳试试看。说着,招财从荷包里掏出二十块钱,递给杏子。去岳阳我就不陪你了,你让你妹妹同去吧。

二、单子论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意蕴

后现代整体有机论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批判、超越现代机械论世界观的有力武器,显而易见,是后现代整体论与后现代有机论两个主要方面的辩证统一[1]6。整体论和有机论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核心,而这两点也是单子有机论的核心。

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事前风险评估机制,在制定重大战略决策时对各个方面的财务风险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大程度地将这些风险消除在战略决策实施之前,从而有效避免相关财务会计风险的出现。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事中风险反应机制,当出现财务风险时积极组织所有员工全面应对各种风险。最后,企业应建立健全事后风险总结机制,充分了解财务风险发生机制,熟练掌握财务风险应对措施和手段,以便于有效应对这种风险。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充分分析和研究财务风险事件的本质,并把某一业务风险管理经验进一步拓展到其他业务方面。

在《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一书中,格里芬对哈茨霍恩及其哲学贡献作了详细评介。泛经验论是建设性后现代有机论所持的一个核心观点,根据这种观点,自然万物皆具有某种类似人的经验,只是不同个体的经验在程度上有很大差别。由于万物都具有程度不同的经验,就此而言,与人的差别也只是经验程度上的差别,而非本质上的差别。本质上的差别就在于把自然事物绝对区分为能够经验的和不能经验的两类,在哈茨霍恩看来,二元论问题的产生或者难解就在于这种认识上的错误。显然,这与莱布尼茨的所有事物都具有程度不同的知觉的看法是一致的。莱布尼茨认为,所有单子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知觉清晰程度上的差异,而单子的知觉实质上就是单子对宇宙的内在经验。哈茨霍恩还用现代科学来证明万物皆具有某种程度的经验。“由于现代科学,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关于“‘物质’是惰性的、无感情的材料的观念是错误的。”并进一步说:“科学经验证明了莱布尼茨所怀疑的东西,即感知的统一体(如岩石、植物和星辰)乃是通过模糊的知觉而产生的虚假的统一体。通过识破这些虚假的统一体,现代科学便抽调了二元论和唯物论的主要基础。”[13]280这里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对莱布尼茨观点的支持。

单子哲学也是这种整体观(宇宙全息观)。每个单子都能表象整个宇宙,具体方式是通过附属于它的形体来表象全宇宙的,反映着宇宙的普遍联系的。莱布尼茨说:“形体既是以‘充实’中的全部物质的联系来表现全宇宙,灵魂也就表象这个以一种特殊方式附属于它的形体来表象全宇宙。”[7]488可见,每一自然物也都是普遍联系的全体事物的“交集”,因而也都作为一个小宇宙,表现着全体。莱布尼茨说:“物质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设想成一座充满植物的花园,一个充满着鱼的池塘。可是植物的每一个枝桠,动物的每一个肢体,它们的每一滴体液,也是这样的花园或这样的池塘。”[7]489单子通过表象依附于它的形体来表象整个宇宙,而形体是逐渐变化的,形体变化使单子所表象的自然图景也发生变化,如同一个连续运动的无穷画卷。按照现代量子力学,微观粒子是处于普遍联系的宇宙网络中的概率图像,而不是简单的孤立的物质粒子[8]。也就是说,每一个粒子变化都反映了整个宇宙变化。由此可见,大卫·玻姆的观点几乎可以看作是对莱布尼茨思想的诠释或者说是发挥。

关于后现代有机论,大卫·格里芬有清楚的论述:“后现代的有机论坚持认为,所有原初的个体都是有机体,都具有哪怕是些许的目的因。但它却并不认为,一切的可视的物体,如石头和行星都是原初的个体,甚至类似于原初个体。相反它认为,原初的有机体可以被组织为两种形式:一个复合的个体,它产生一个无所不包的主体;一个非个体化的客体,它不存在统一的主体性。动物属于第一类;石头属于第二类。换言之,不存在什么本体论的二元论,但存在着一种组织的二元论性。”[4]32而按照怀特海的观点,每一层次的个体都是有机体的一个层次;心理学和生物学研究较高级层次的有机体,而物理学和化学所研究的是较低层次的有机体。所以,人类就是一个具有内在等级结构的有机体,是包含很多低层次有机体的有机体。对照前面的分析,这些后现代有机论的思想可谓是莱布尼茨观点的翻版或者说是复活,似乎只是把概念换了一下而已。这里的原初的个体就如同单子,复合的个体就是莱布尼茨所谓的复合的实体,而非个体化的客体,实际上就相当于莱布尼茨所说的单纯的堆积物(由于没有中心单子而缺乏统一性,所以不是真正的个体)。

后现代整体观另外一层意思是: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按照机械论的观点,事物的性质和行为是由部分的性质或行为决定的,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完全是由其构成要素因果力量所决定的。按照后现代整体论的观点,事物的性质不仅仅是由它所包含着的单位及其关系所决定,而且整体环境的影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整体中,“各个部分将从整体中获得它的意义。每一特定的部分依赖于整体境况并由它确立”[9]324。在后现代整体观看来,还原论只从组分来分析事物具有明显的片面性,所以主张从整体到部分的“向下”分析。大卫·格里芬说:“唯物论的本体还原论世界观认为,所有的原因都是侧向和向上发展的,是从部分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且所有显著的整体都真正地被聚集起来)。以此为基础,目前科学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强调‘向下的原因’,即从整体到部分。”[4]21可见,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那里,整体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是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关键。查尔斯·伯奇(Charles Birch)[注]查尔斯·伯奇是悉尼大学生物学荣誉教授,著有《自然与上帝》(Nature and God,与小约翰·科布合著)和《生命的解放:从细胞到群体》(The Liberation of Life:From the Cell to the Community)。还以人为例进行了说明:“根据内在联系的观点,人(暂以人为例)一旦离开了他周围的环境,就不再是同样一个人。”[10]99“个人只有在整体环境中才可被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有不同的特性,我们的确是不同的。”[10]102小约翰·科布以原子为例从微观层面进行了分析:“当原子被排列成不同的分子结构时,它们就有了不同的性质,这是因为不同的分子结构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我们不应当将分子视为机械,而应将它们视作生态系。”[11]所以,“在从一个层次到另一层次的进化过程中,部分本身也重新被界定和重新被塑造”[10]97。按照生态学的观点,生态系统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和整体统一性。它们的价值就体现在系统整体的结构之中,而不是单个构成要素中。虽然是部分构成了整体,但整体却组织并塑造了部分,使部分具有不同位态、属性和活动特性。当作为组织力量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也必然会因重新被组织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莱布尼茨哲学中,单子是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不受其他单子的直接作用。但是每个单子都是上帝整体计划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实现“前定和谐”,所以每个单子都毫无例外地受到整体的制约,任何单子的变化都是对整体的反应,而反过来又会引起所有单子的变化。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单子与整体之间、单子与单子之间构成一种函数关系。可见,莱布尼茨单子哲学显然具有后现代整体主义的理论特质。

花粒期是从抽雄开花到成熟,包括雄穗开花散粉、雌穗吐丝、受精及籽粒形成到成熟的过程。这一时期是玉米产量和质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雄穗抽出到开花的时间因品种而异,气温、水分也有影响,雄穗抽出后2-5天开始开花散粉。每个雄穗开花时间的长短因品种、雄穗和长短、分枝多少、温度高低而有所不同,一般5-6天,天阴可达7-8天。当天气晴朗时,9-10时开花最多,散粉也最多。一天中遇阴雨间断,雨后还是会开花散粉。

按照后现代有机论,宇宙整体也是一个包含着无数低层次有机体的巨大有机体。 “生态学的前提是自然界所有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它强调自然界相互作用是第一位的。所有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生态共同体的每一部分、每一小环境都与周围生态系统处于动态联系之中。处于任何一个环节的小环境的有机体,都影响和受影响于整个有生命和非生命环境组成的网。作为一个自然哲学,生态学扎根于有机论——认为宇宙是有机的整体,它的生长发展在于其内部的力量,它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9]110科学家詹姆斯·拉伍洛克(James Lovelock)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盖娅假说”,认为地球就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自调节的巨大的生命有机体;构成自然界各层次的组分也是有机体,都参与整个自然大系统活动,对系统整体良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后现代有机论认为,自然界整体是一个巨大有机体,其组成部分哪怕是原初的组分也都是有机体。

前面讲过,格里芬把哈茨霍恩和怀特海一道视为后现代有机论哲学家,并且把哈茨霍恩的哲学也作为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哈茨霍恩是美国杰出的哲学家,主要致力于宗教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被许多哲学家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宗教哲学家和形而上学家之一。在宗教哲学上,他发展了关于上帝的新古典主义思想,提出一些非常有创见的神学观点。值得注意的是,他把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引入了神学,形成了过程神学的理论。过程哲学核心范畴就是泛经验论、关系论、过程和事件,哈茨霍恩把这些引入到神学研究中,他的神学观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神论。他强调变化、过程和创造性,并认为这些是对关于因果律和决定论的静态思考的重大修正。与怀特海在泛经验论、彻底经验论和自然神论等方面是共同的,不过哈茨霍恩强化了他们共同观点的某些方面。“他(哈茨霍恩)通过反驳各种对立学说的观点,强调那种内含或显现在(而不是突显在)怀特海论述中的观点的不同特征,发展了那些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怀特海但又与其基本观点更一致因而更恰当的观念。”[13]271哈茨霍恩思想直接源于怀特海,而莱布尼茨又是怀特海的重要思想之源,所以在很多理论观点上哈茨霍恩与莱布尼茨是非常一致的,几乎可以说是莱布尼茨思想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的整体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完整的、流动的整体”。大卫·玻姆在《后现代科学和后现代世界》一文中,在用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物质和基本粒子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之后论证道:“这种理论与宇宙的构成物是分离的、基本的和机械的假定是矛盾的。这就产生了一种我称之为完整的整体或流动的整体的观点,它还被称作无缝的整体。宇宙就是一个无缝的和完整的整体。”[5]莱布尼茨就是把宇宙视为一个整体,一个没有虚空的、流动的整体,并被比喻为永恒流动的河流。“我们毋宁应该设想空间充满了一种原本是流动的物质,可以接受一切分割,甚至在实际上被一分再分,直至无穷。”[6]16“一切形体都在一个永恒的流之中,好像河流一样,继续不断地有些部分流出和流进。”[7]489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单子论思想渊源

前面已经谈到,后现代整体有机论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核心,也是挑战机械论的主要武器。大卫·格里芬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把怀特海的有机论哲学作为其思想基础。他们之所以把怀特海(还有哈茨霍恩)的哲学作为后现代主义,是因为“它拒斥现代哲学这些基本理论,而又没有回到前现代的思维模式”[13]271。大卫·格里芬在《论心与分子:心身相关宇宙中的后现代医学》一文中,对自十七世纪以来统治现代社会的两种范式——二元论和唯物论,进行了分析和批驳,并明确指出:“我将描述一种后现代的有机论选择,这一选择主要建立在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和查尔斯·哈茨霍恩(Charles Hartshorne,1897—2000)的哲学基础之上,它针对心身相关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14]在《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一书的引言中,大卫·格里芬强调说:“本丛书所阐述的后现代有机论的主要倡导者是科学家出身的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注]该丛书是指由大卫·格里芬主编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丛书,在美国以“桑尼(Sunny)丛书”为名出版。

怀特海是现代著名有机论哲学家,主张以有机论哲学取代传统的实体哲学。他认为只有有机论哲学才能提供一个符合经验的清晰的宇宙图景,在这种宇宙中,过程、动态的现实性、相互依存性才是直接的基本经验材料。尽管怀特海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几乎毫无保留,但是他是在与过去伟大的逻辑学家、科学家、形而上学家和神学家的对话中形成其有机论哲学的。虽然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都是著名的有机论哲学家,但实际上怀特海更倾向于后者。“他(怀特海)认为柏拉图的思想较之康德更详细,伯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较之黑格尔更可取;洛克比笛卡尔更接近机体哲学,他宁选莱布尼茨而不是亚里士多德”。[15]此外,虽然怀特海被视为后现代有机论的首倡者,而他本人却明确地说,有机论哲学首先应归功于莱布尼茨。综上可见,莱布尼茨哲学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有着重要的思想渊源,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主要思想源头之一。

根据单子论,无数单子构成了宇宙,单子按知觉清晰程度被划分为不同等级,上帝是最高等级,为太上单子。单子具有知觉和欲望,依赖自己的内在本原进行活动,并不断展现出其固有的多样性。由此可见,单子就是一个单纯的有机的生命存在。“每个生物的有机形体乃是一种神圣的机器,或一个自然的自动机,无限地优越于人造的自动机……它们无穷小的部分也还是机器”“由此可见,在物质的最小的部分中,也有一个创造物、生物、动物、‘隐德来希’、灵魂的世界”[7]488。罗素也认为单子是具有等级性的有机体:“每一个单子,或者作为支配的,或者作为从属的,都属于某个有机体。每个有机体都由无数更小的有机体所组成,都属于某个有机体。”[12]由此推之,由无数不同等级的单子组成的宇宙,又是以上帝为“太上单子”的超级有机体。这无疑与建设性后现代有机论的基本观点完全吻合。

这种“完整的整体”观的基本要点是:“整个宇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主动地包含于它的每一部分之中的。由于整体包含于每一部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其他部分以某种形式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因而,认为部分只具有外部联系的机械论观点便遭到了否定。也就是说,否认它是第一真理;外在联系是第二位的,是衍生的真理,只适用于事物的第二位秩序,我称这一秩序为显性的或展露的秩序”。[5]93在大卫·玻姆看来,隐性的秩序就是指宇宙的内在联系,是真正基本的、真实的秩序,在这一秩序中,整体以及所有其他部分都是包含在每一部分当中的。大卫·玻姆还认为:“量子论的数学定律可以被理解为对整体运动的描述,在这一整体运动中,整体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部分被展开成为整体。”[5]93

大卫·格里芬认为,“复合的个体”的学说是哈茨霍恩的伟大贡献之一,但实际上这一贡献的思想渊源则是莱布尼茨。哈茨霍恩认为,莱布尼茨关于复合个体和纯粹的集合体的区分是最重要的贡献,但被忽视了。莱布尼茨在《单子论》及其他著述中明确区分了单纯实体、复合实体以及集合体的概念。怀特海虽然“已经暗示了集合体和真正的个体之间这种莱布尼茨式的区分,但在他的著作中很可能轻易地错过了这种区分”[13]282。而哈茨霍恩非常重视这种区分,并且说,莱布尼茨在(东西方)哲学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朝着对物理实在概念的理性分析方向迈出了最伟大的一步。哈茨霍恩认为,在一个复合个体中存在着一个核心经验层次(实际上相当于莱布尼茨所说的“支配性单子”),它通过赋予其组成部分以统一性的感情和目的而使多样性变成了真正的个体,从而才能作为一个统一体与环境发生作用。而集合体(如一块岩石)则不存在这种核心的居于支配地位的经验,由于缺乏统一的经验,所以内在各种运动相互抵消,从而集合体便给人一种惰性的、僵死的表象。这样集合体的行为往往由外部因素决定的,遵循动力因的法则。

哈茨霍恩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认为复合个体具有等级性。他认为每个较高层次的复合个体都包含着较低的复合个体,并包含了达到更高程度的宇宙变量。“这些变量中有一种力量(power)——即决定自我并影响他人的双重力量。因此,力量和经验的广度是成比例上升的。”[13]271这与莱布尼茨关于复合实体的观点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只是表述上的差异;而关于复合个体具有双重力的思想也与莱布尼茨的实体具有两种力——主动的力和被动的力的思想——有类似之处,但无疑有了很大发展。哈茨霍恩还暗示,从原子直到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各层次结构的物质都是一个复合个体。这样一来,上帝便是整体宇宙的灵魂,也是无比至上的力量。这种有神论观点显然是一种泛神论,与莱布尼茨的神学观点也非常一致。区别在于,莱布尼茨的上帝既在宇宙之内,又在宇宙之外,因为他的上帝既是宇宙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构成宇宙的最高单子。此外,莱布尼茨的实体之间不存在外在相互作用,是靠前定和谐来实现彼此的协调,而后现代的泛经验论则认为经验个体之间是能够相互作用的,不需外部的干预或前定和谐。在哈茨霍恩看来,由于宇宙万物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经验特征,心身二元问题就不存在了,或者说是以消除问题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这一点与莱布尼茨也是有差别的,莱布尼茨并没有取消二元问题,而是通过前点和谐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一是加快突破二元困局。由于政策的限制性和历史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一段时期以来形成了军民分离、条块分割、利益各享的国防与民用经济格局,这些二元体制的惯性造成了资源巨大浪费,与开放式创新潮流格格不入,严重制约了国家整体实力向战争能力的有效转化,必须坚决破除。要着眼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长远发展需要,找准军事效能与经济发展的“黄金分割点”,拆除各种体制障碍、技术壁垒和利益藩篱,理顺行业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推动体制机制、融合方式和技术标准等改革,尽快摆脱昂贵、低效、重复建设的军民二元体制,真正把国家资源力转化为强大的战斗保障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莱布尼茨有机论思想是怀特海、哈茨霍恩哲学思想的或直接或间接的主要来源,而怀特海和哈茨霍恩又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因此,莱布尼茨哲学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重要思想之源。

四、结束语

基于以上可见,莱布尼茨的有机论思想与后现代整体有机论的诸多基本观点非常吻合。由于人类文明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尽管单子有机论与后现代整体有机论之间有诸多体现“继承”的一致之处,但也有一些体现“发展”的差别。莱布尼茨的单子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单子之间联系与相互影响是靠神圣的前定和谐来完成的,而后现代有机论则认为,个体之间存在复杂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而且是靠整体的内在联系来实现的;莱布尼茨的哲学是建立在十七世纪科学基础上的,而后现代有机论则是以现代科学诸多新进展为基础的,二者在理解自然深度和细腻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莱布尼茨以单子为终极的实在,而后现代有机论一般不承认有构成万物的终极实体;等等。

“莱布尼茨描绘的世界图景在当时几乎没有赢得什么人支持,甚至被人们看作纯粹玄想。”[16]而今天却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除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外,法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也明显是受单子论的影响,而提出其“褶子论”。“在试图对一个哲学家做评价时,人们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这个哲学家对后世尤其是对当代哲学的巨大影响力。莱布尼茨正是这样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始终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17]

水解大麦蛋白(Hydrolyzed barley protein)是大麦(Hordeum vulgare)和二棱大麦(H.distichon)中蛋白质的水解物。二棱大麦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为6%,籽皮中含量更高。水解大麦蛋白是将大麦的谷蛋白类提取物经酸碱或酶部分水解、浓缩后得到的产物。大麦的氨基酸组成见 表2。

参考文献:

[1]王治河.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Leibniz. The Monadology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Writings Leibniz[M].Oxford:Clarendon Press,1898:27.

[3]莱布尼茨.新系统及其说明[M].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

[4]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大卫·玻姆.后现代科学和后现代世界[M]//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6-17.

[7]莱布尼茨.单子论[M]//北京大学哲学系,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88.

[9]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24-325.

[10]查尔斯·伯奇. 后现代对生物学的挑战[M]//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小约翰·B·科布.生态学、科学和宗教:走向一种后现代世界观[M]//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50.

[12]罗素.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M].段德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9.

[13]大卫·格里芬.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M].鲍世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4]大卫·格里芬.论心与分子:心身相关宇宙中的后现代医学[M]//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98.

[15]F.N.麦吉尔.世界哲学宝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999.

[16]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23.

[17]周晓亮.西方哲学史:第四卷[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53.

LeibnizMonadologyandConstructivePost-modernism

ZHU Xinchun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Based on critique of mechanism, Leibniz and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establish organicism to overtake mechanism. There are many relations between Leibniz's monadic organicism and post-modern holistic organicism. Studying monadology in depth, many features of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should be found in it. However through research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organicism, it should be found that monadology is its important resource.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onadology and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a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and explicate their connotations more fully.

Keywords:Leibniz, monadology,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中图分类号:N031/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19)04-0011-06

收稿日期:2019-02-08

作者简介:朱新春(1972— ),男,安徽省灵璧县人,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马东景)

标签:;  ;  ;  ;  ;  ;  ;  ;  ;  ;  ;  ;  

朱新春:莱布尼茨单子论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