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生植物论文_孙安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旱生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物,干旱,抗旱性,夏威夷群岛,叶绿素,根系,矿区。

旱生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孙安安[1](2019)在《西鄂尔多斯叁种强旱生植物在矿区治理中的生理生态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煤电基地长期高强度开采驱动下的生态累积效应和生态重建过程中的植被恢复,已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对矿区强烈人为扰动后的塌陷地进行的生物修复,首次在中国能源集团神东上湾矿区引种了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分布的叁种强旱生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霸王(Zarcozygium xanthoxylon)。应用LI-6800光合系统测定仪对叁种强旱生植物在矿区治理中的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测定,对植物生物酶(SOD、POD和CAT)和植物根际土壤农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同生育期,叁种植物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神东矿区高于原生境乌海地区,而胞间CO_2浓度(Ci)则表现为神东矿区低于乌海地区,水分利用效率(WUE)表现为春季四合木和霸王以及秋季叁种植物乌海地区高于神东矿区,其它月份均表现为神东矿区高于乌海研究区。(2)在同一生育期,叁种植物不同时期净光合速率(Pn)变化规律不同。从月均值来看,乌海地区叁种植物Pn表现为春季霸王>四合木>沙冬青,夏季和秋季沙冬青>霸王>四合木;神东矿区表现为沙冬青≥霸王>四合木。(3)不同生育期,乌海地区:四合木和霸王Pn不同季节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秋季与其他季节Pn差异不明显;沙冬青春季和秋季Pn具有显着差异,夏季与其他季节Pn差异不明显。在神东矿区:四合木和沙冬青Pn表现为春季与夏季差异性显着,秋季与其他季节差异不显着;霸王Pn均表现为在春季和秋季差异显着,夏季Pn与春季和秋季的Pn差异不显着。(4)在原生境乌海地区,水分利用效率(WUE)是影响四合木光合效率的主要限制因子,蒸腾速率(Tr)对沙冬青光合效率影响最大,而大气温度(Ta)是限制霸王光合效率的主要因子;在神东矿区,Ta和WUE是影响四合木光合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沙冬青的光合效率主要受PAR和WUE的影响,WUE、Ta和RH对霸王光合作用影响最大。除此之外,净光合速率的高低也受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因地区与植物种类不同,不同环境因子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同。(5)叁种强旱生植物的生物酶活性不尽相同。在原生境乌海地区四合木和的SOD活性高于神东矿区,而乌海地区沙冬青SOD神东矿区较高。活性两个样地相同植物之间SOD活性差异显着;神东矿区四合木POD活性高于乌海地区,沙冬青和霸王POD活性乌海地区高于神东矿区,相同植物不同样地间沙冬青POD活性差异不显着,霸王和四合木差异显着;沙冬青CAT活性乌海地区高于神东矿区,四合木和霸王CAT活性表现为神东矿区高于乌海地区,且不同地区同种植物间CAT活性差异不显着。(6)乌海和神东矿区的在土壤养分上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缺N、少P、K有余的规律;N和有机质为乌海高于神东矿区,P和K含量神东矿区高于乌海;土壤中K~+、Ca~(2+)、Mg~(2+)、Cl~-含量原生境乌海高,Na~+、HCO_3~-、HCO_3~(2-)含量均为神东矿区较高。总之,逆境对植物的伤害、植物对逆境的适应和提高植物抗性(抗寒性、抗热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盐性和抗病性)是生理生态适应的关键。其中温度逆境是造成植物地域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光合效率测定、土壤营养和植物酶活性测定表明,四合木、沙冬青和霸王这叁种西鄂尔多斯强旱生植物在矿区塌陷治理中均具有一定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适宜性,其适应性强弱依次为沙冬青≥霸王>四合木。其可作为严酷干旱区矿区生物修复的优选植物予以示范和推广,以丰富矿区的物种多样性。该研究结果以期为我国西北干旱草原区矿区生物修复与生态重建提供理论依据与案例借鉴。关于强旱生植物对矿区排土场、弃迹地治理过程中干旱胁迫和温度逆境适应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何芳兰[2](2019)在《Na~+提高泌盐型旱生植物红砂干旱、高温及风沙流耐性的生理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Pall.)Maxim],隶属于柽柳科(Tamaricaceae)红砂属(Reaumuria Linn)的泌盐型旱生小灌木,具抗旱、抗寒、耐盐、固沙和积沙能力,是干旱荒漠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最理想的生物材料之一,但幼苗阶段生长缓慢、抗逆性弱,因而未被广泛应用。长期野外监测显示,分布在干旱富Na~+生境下的红砂比相邻干旱贫Na~+生境的拥有更好的生长表现,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适量NaCl能促进红砂愈伤组织和幼苗生长。然后,有关Na~+促进泌盐型旱生植物生长并提高其抗逆性的生理作用尚未见报道。为此,本文以盆栽红砂幼苗为对象,研究一定浓度NaCl处理的植株在干旱、高温及风沙环境下生长、叶形态解剖结构、生理反应以及离子积累与分泌等变化,以期阐明Na~+促进红砂生长并提高干旱、高温、风沙耐性的生理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红砂具有很强选择性吸收和分泌Na~+的能力,组织中Na~+的积累和盐腺Na~+的分泌均随随介质中NaCl浓度增大而增大,同时能维持K~+浓度的稳定。其中,适量NaCl(0.59 g·kg~(-1)干沙土)的添加显着促进红砂生长,经其处理45 d后,株高、根长、鲜重均显着大于未添加NaCl植株;同时,添加NaCl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叶的细胞膨压(Ψ_t)均大于相应的对照,但叶的渗透势(Ψ_s)显着小于对照。2.在干旱、高温和风沙流胁迫下,适量NaCl的添加显着降低叶的Ψ_s,且Na~+对渗透势的贡献率远大于K~+、可溶性糖和脯氨酸,Na~+贡献率的增大、相应减小了其它3种溶质的贡献率。这说明Na~+在红砂渗透调节抵御各种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量NaCl可显着增强植物渗透调节的能力。3.极端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2.4%)、高温(50°C)或强风沙胁迫下(10m·s~(-1)),适量NaCl的加入显着提高了叶RWC,同时缓解了叶横截面长、宽及面积的减小幅度;此外,在高温胁迫,添加适量NaCl显着提高了植株蒸腾速率(T_r),并有效减轻了叶和嫩枝的热害程度。因此认为,适量NaCl可通过改善极端逆境胁迫下植株水分状况来缓解叶形态解剖结构的变化,还可通过增强T_r来减轻高温对叶或嫩枝的烫伤。4.强风沙流胁迫下,添加适量NaCl的植株叶表伤害率、伤害程度及表皮细胞破损率均显着小于对照,但当其表面分泌物清除之后,其叶表伤害率、伤害程度、表皮细胞破损率均急剧增大。说明盐腺分泌物在减轻强风沙流对叶表的磨蚀中起重要作用,适量NaCl的加入可通过促进Na~+分泌,这有助于减轻强风沙流对叶的伤害。5.极端干旱、高温或强风沙流胁迫引起了红砂P_n、G_s、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光下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_v′/F_m′)、实际的光化学量子效率(Φ_(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急剧减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明显增大,但添加适量NaCl的植株这些参数减小或增大的幅度均显着小于对照。极端逆境胁迫下,适量NaCl的加入可缓解G_s减小、延缓光合色素降解以及提高PSII光化学活性,从而有效增强了植株的光合能力。6.极端干旱、高温或强风沙流胁迫下,红砂叶中丙二醛(MAD)含量显着增大,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减小,但适量NaCl的加入有效减缓了以上参数增大或减小的程度。这意味着适量NaCl的加入可有效防止极端逆境胁迫下红砂体内抗氧化酶失活,进而维持较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这对减轻植株膜脂过氧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上结果系统解释了适量Na~+促进泌盐型旱生植物红砂生长并增强干旱、高温、风沙流耐性的生理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周玉霞,巨天珍,王引弟,万子栋,杨颖丽[3](2019)在《3种旱生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便捷式光合仪LI-6400XT的荧光叶室6400-40测定了3种自然生长的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以研究金昌干旱区植物的抗光抑制能力,揭示其对强光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骆驼蓬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值都大于猪毛菜和盐生草。骆驼蓬和盐生草Fo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猪毛菜的Fo呈先降后升再降趋势; 3种植物Fv/Fo、Fv/Fm、Fv’/Fm’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骆驼蓬的Yield表现出先降后升再降趋势,猪毛菜和盐生草的Yield呈双峰型; 3种植物的qP呈双峰型; ETR、NPQ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猪毛菜ETR、NPQ和qP、骆驼蓬ETR和qP、盐生草Fo、NPQ和ETR与光照强度在0. 05水平上呈显着正相关;猪毛菜NPQ和qP、骆驼蓬ETR、qP、Fv/Fm、Fv’/Fm’、Fv/Fo、盐生草Fv/Fm、Fv’/Fm’与气温有显着相关性。3种植物的光抑制强弱为:骆驼蓬>猪毛菜>盐生草,骆驼蓬的抗光抑制能力最强,更适应强光环境。强光下骆驼蓬较大程度的通过热耗散过剩光能保护光合器官免遭破坏,而猪毛菜和盐生草可能还有其它因素的调节。(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金文驰[4](2019)在《美国可可火山口植物园的旱生植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东部有一个形成于约10万年前、呈长圆形的火山口,火山口中气候干热,很适宜旱生植物生长。1958年,这一火山口底部被辟建为植物园,种植了很多旱生植物,其中不少为珍稀和濒危种。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访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旱生植物吧。(本文来源于《大自然》期刊2019年01期)

蒋超亮,吴玲,安静,刘丹,王绍明[5](2019)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旱生植物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0—2016年MODIS NDVI数据提取旱生植物的时空格局,并结合MODIS地表温度数据和TRMM降水数据,我们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旱生植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旱生植物覆盖的年际波动明显,但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沙漠中旱生植物覆盖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位于南部靠近农田地区的覆盖最高,中东部地区次之,西北部最少;(3)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反映旱生植物长势的NDVI值与温度及降水呈现正相关,降水对NDVI的影响大于温度,并且NDVI与温度或降水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降水与NDVI之间的滞后效应更强。(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崔彦农,李晓婷,杨成行,马清[6](2017)在《氯在荒漠旱生植物沙芥抵御盐和干旱胁迫中的生理作用和分子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旱生植物沙芥(Pugionium cornutum)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荒漠区。前期研究发现,盐胁迫下沙芥能够在地上部积累大量Cl~-,从而有助于提高其渗透调节能力。为进一步揭示Cl~-在沙芥适应荒漠干旱和盐渍环境中的生理作用,本研究在50 mmol·L~(-1) NaCl处理下分别加入20μmol·L~(-1) Cl~-通道抑制剂DIDS和Nif处理4周龄沙芥幼苗5 d;同时分别使用渗透势为-0.3 MPa的山梨醇溶液和含20 mmol·L~(-1) NaCl的总渗透势为-0.3 MPa的山梨醇溶液处理沙芥幼苗5 d。结果显示,在50 mmol·L~(-1) NaCl处理下,20μmol·L~(-1) DIDS和Nif的加入均显着降低沙芥Cl~-净吸收速率、地上部Cl~-浓度和Cl~-对叶片渗透势的贡献,从而严重抑制植株生长,表明抑制沙芥对Cl~-的吸收明显降低了其耐盐性;-0.3MPa渗透胁迫下,Cl~-净吸收速率、地上部Cl~-浓度和其对叶片渗透的贡献均较对照条件下显着升高,而加入20 mmol·L-NaCl后,沙芥地上部含水量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显着升高,从而明显缓解植株受到的渗透胁迫伤害,进一步加入20μmol·L~(-1) DIDS以限制Cl~-在地上部的积累和在渗透调节中的作用后,NaCl对沙芥所受渗透胁迫的缓解作用也随之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在地上部大量积累Cl~-以维持体内水分状况和叶片光合作用是沙芥抵御干旱和盐胁迫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为探究盐胁迫下沙芥Cl~-吸收和转运分子机制,本研究还对50 mmol·L~(-1)NaCl处理6和24 h的沙芥幼苗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盐处理6 h后,沙芥Cl~-通道基因PcCLC-a和PcCLC-g在根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升高9.4和1.1倍,PcCLC-f、PcCLC-b和PcCLC-g在叶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上升8.0、7.7和2.4倍;盐处理24 h后,PcCLC-g和PcCLC-f在根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上升9.3和3.1倍,沙芥阳离子-氯离子共转运蛋白PcCCC1和PcCLC-f及PcCLC-g在叶中的相对表达量则分别上升7.2、1.7和1.2倍,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沙芥Cl~-转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5)

武宏豆[7](2017)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旱生植物柠条根系生长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胁迫伴随氧化胁迫会产生大量活性氧,破坏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从而影响植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谷胱甘肽作为主要定位在根尖分生组织的重要抗氧化小分子物质,在植物根系抵御干旱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谷胱甘肽如何调控植物根系适应干旱的研究还比较少。柠条锦鸡儿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旱生植物,对干旱等恶劣环境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其干旱耐受能力强主要是源于其在水分亏缺环境下能形成发达的根系,从而延伸至地下深处吸收水分。但目前关于柠条在干旱环境下形成发达根系的机制研究还不清楚。该研究用PEG6000模拟室内干旱,从形态结构、生理指标、基因表达以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柠条在干旱胁迫下形成发达根系的机制。主要结果包括:(1)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柠条主根生长情况,结果显示5%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组和生长素IAA处理组柠条主根均较对照组伸长长;谷胱甘肽合成抑制剂BSO处理组柠条主根较对照组短,这种抑制作用能通过外施强还原剂DTT补充;生长素运输抑制剂NPA处理组柠条主根表型与BSO处理组一致。以上柠条主根生长结果说明干旱胁迫下柠条主根生长与体内的氧化还原调控和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2)利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不同处理柠条根系谷胱甘肽的分布,测定不同处理柠条根系的谷胱甘肽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干旱处理组谷胱甘肽荧光较对照组更集中在根尖处且含量更多,大约是对照组的1.4倍。BSO处理组谷胱甘肽荧光较对照组更散乱分布且含量较少。干旱处理组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以上结果说明干旱胁迫下柠条根系生长与谷胱甘肽的调控有关。(3)利用石蜡切片研究不同处理柠条根尖细胞分裂增殖活力,结果表明干旱处理组根尖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强于对照组,表现在细胞数目多于对照组,细胞大小也较对照组大。上述结果说明干旱胁迫下谷胱甘肽通过影响柠条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增殖活力调控发达根系的形成。(4)利用qRT-PCR和Western-blotting表达分析研究不同处理组柠条叶片和根尖的生长素极性输出载体PIN1蛋白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及PIN1蛋白的谷胱甘肽化修饰情况,结果表明干旱处理组柠条根尖PIN1蛋白在基因水平表达低于对照组,在蛋白水平表达高于对照组,同时谷胱甘肽化修饰程度也强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说明,干旱胁迫下PIN1蛋白的谷胱甘肽化修饰积累,避免了被泛素化降解,从而加强蛋白水平的表达。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干旱胁迫下柠条根系谷胱甘肽对生长素输出载体PIN1蛋白的谷胱甘肽化修饰加重,减轻了PIN1蛋白的泛素化降解,增强了PIN1蛋白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作用,影响了生长素在柠条根尖的分布,促进了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进而促进根系生长。(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包秀霞,廉勇,包秀平[8](2016)在《旱生植物抗旱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抗旱性是由很多机理共同起作用的,文章探讨了植物抗旱机制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植物形态特征、光合生理特性、酶活性、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激素调节及干旱诱导蛋白等,同时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做了综述,为今后耐旱植物抗旱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姚艳丽,严成,杨更强[9](2016)在《两种旱生植物的生长特征及其成活率对底水灌溉量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微地形改造,研究底水灌溉量对两种旱生植物梭梭和沙拐枣生长特征及成活率的影响,为干旱区后期免灌植被造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梭梭第1年株高和枝长的年生长量以及地上生物量与底水灌溉量呈正比,但灌溉量在90 L、60 L和30 L梭梭株高和枝长年生长量以及地上生物量均无显着性差异;底水灌溉量对梭梭第2年的生长无显着性影响。2当底水灌溉量为30 L时,沙拐枣2 a株高和枝长的年生长量以及地上生物量平均值最大。3相同底水灌溉量下,梭梭成活率大于沙拐枣成活率。在克拉玛依市后期免灌造林效果梭梭优于沙拐枣,种植梭梭和沙拐枣最适底水灌溉量为30 L。(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李惠茹[10](2016)在《旱生植物梭梭根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活动影响范围的增大,“荒漠化”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荒漠化造成了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加剧了环境负载力的衰退,并使得沙尘暴频发。这种严苛的环境,对于生长在其中生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的植被在防治中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享有“荒漠森林”之称的梭梭荒漠植物群系更是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使梭梭在西部荒漠地区大面积的扎根生长,是我们减缓甚至恢复该地区荒漠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近年来,人们将目光越来越多聚焦在根际促生菌的研究上,因为它们不仅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减少病虫害,相应也减少了对环境具有极大破坏力和对人体有极大伤害的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本论文通过分析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和甘肃民勤不同封育年限的梭梭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来阐述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汇地带梭梭根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异同,并从中挖掘具有良好促生特性并能适应沙漠严苛环境的菌种资源。本文选取了阿拉善右旗及甘肃民勤不同封育年限的梭梭根际土壤样品16个,从中分离纯化可培养细菌,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序结果,结合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了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异同,并对可能是交替赤杆菌属新种的一株候选菌株进行了细致地分类和鉴定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两地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组成基本一致,优势菌落基本一致,总体来说,民勤的土壤含水量要好于阿拉善右旗,土壤条件更好,使得微生物多样性要稍好于阿拉善右旗,同时阿拉善右旗和民勤梭梭根际土壤拥有各自独特的菌株。2.从4份无梭梭根际土壤,12份不同封育年限梭梭根际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293株可培养细菌菌株,可以归于六个门类: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α-变形菌门(α-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门(γ-Proteobacteria)和β-变形菌门(β-Proteobacteria)。3.通过一系列鉴定和系统发育学研究,获得了可能的新种代表菌株36株,约占分离出总菌株数的9.4%。对其中一株交替赤杆菌属细菌新种鉴定完毕,定名为Altererythrobacter soli。4.在梭梭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多株具有PGPR特性的菌株。目前,选取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一菌株WM13-24与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进行了互作实验,已初步发现其对拟南芥具有良好的促生效果,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阿拉善右旗和民勤所处的两大荒漠的梭梭根际土壤中蕴藏着自己独有的可培养细菌,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极端环境微生物物种资源,并且为干旱高盐碱条件下微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分离纯化得到的具PGPR特性的菌株,为我们下一步开发抗逆促生微生物菌肥,提高人工培育梭梭和栽培作物的抗逆性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菌种资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4-01)

旱生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Pall.)Maxim],隶属于柽柳科(Tamaricaceae)红砂属(Reaumuria Linn)的泌盐型旱生小灌木,具抗旱、抗寒、耐盐、固沙和积沙能力,是干旱荒漠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最理想的生物材料之一,但幼苗阶段生长缓慢、抗逆性弱,因而未被广泛应用。长期野外监测显示,分布在干旱富Na~+生境下的红砂比相邻干旱贫Na~+生境的拥有更好的生长表现,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适量NaCl能促进红砂愈伤组织和幼苗生长。然后,有关Na~+促进泌盐型旱生植物生长并提高其抗逆性的生理作用尚未见报道。为此,本文以盆栽红砂幼苗为对象,研究一定浓度NaCl处理的植株在干旱、高温及风沙环境下生长、叶形态解剖结构、生理反应以及离子积累与分泌等变化,以期阐明Na~+促进红砂生长并提高干旱、高温、风沙耐性的生理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红砂具有很强选择性吸收和分泌Na~+的能力,组织中Na~+的积累和盐腺Na~+的分泌均随随介质中NaCl浓度增大而增大,同时能维持K~+浓度的稳定。其中,适量NaCl(0.59 g·kg~(-1)干沙土)的添加显着促进红砂生长,经其处理45 d后,株高、根长、鲜重均显着大于未添加NaCl植株;同时,添加NaCl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叶的细胞膨压(Ψ_t)均大于相应的对照,但叶的渗透势(Ψ_s)显着小于对照。2.在干旱、高温和风沙流胁迫下,适量NaCl的添加显着降低叶的Ψ_s,且Na~+对渗透势的贡献率远大于K~+、可溶性糖和脯氨酸,Na~+贡献率的增大、相应减小了其它3种溶质的贡献率。这说明Na~+在红砂渗透调节抵御各种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量NaCl可显着增强植物渗透调节的能力。3.极端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2.4%)、高温(50°C)或强风沙胁迫下(10m·s~(-1)),适量NaCl的加入显着提高了叶RWC,同时缓解了叶横截面长、宽及面积的减小幅度;此外,在高温胁迫,添加适量NaCl显着提高了植株蒸腾速率(T_r),并有效减轻了叶和嫩枝的热害程度。因此认为,适量NaCl可通过改善极端逆境胁迫下植株水分状况来缓解叶形态解剖结构的变化,还可通过增强T_r来减轻高温对叶或嫩枝的烫伤。4.强风沙流胁迫下,添加适量NaCl的植株叶表伤害率、伤害程度及表皮细胞破损率均显着小于对照,但当其表面分泌物清除之后,其叶表伤害率、伤害程度、表皮细胞破损率均急剧增大。说明盐腺分泌物在减轻强风沙流对叶表的磨蚀中起重要作用,适量NaCl的加入可通过促进Na~+分泌,这有助于减轻强风沙流对叶的伤害。5.极端干旱、高温或强风沙流胁迫引起了红砂P_n、G_s、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光下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_v′/F_m′)、实际的光化学量子效率(Φ_(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急剧减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明显增大,但添加适量NaCl的植株这些参数减小或增大的幅度均显着小于对照。极端逆境胁迫下,适量NaCl的加入可缓解G_s减小、延缓光合色素降解以及提高PSII光化学活性,从而有效增强了植株的光合能力。6.极端干旱、高温或强风沙流胁迫下,红砂叶中丙二醛(MAD)含量显着增大,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减小,但适量NaCl的加入有效减缓了以上参数增大或减小的程度。这意味着适量NaCl的加入可有效防止极端逆境胁迫下红砂体内抗氧化酶失活,进而维持较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这对减轻植株膜脂过氧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上结果系统解释了适量Na~+促进泌盐型旱生植物红砂生长并增强干旱、高温、风沙流耐性的生理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旱生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孙安安.西鄂尔多斯叁种强旱生植物在矿区治理中的生理生态适应性[D].内蒙古大学.2019

[2].何芳兰.Na~+提高泌盐型旱生植物红砂干旱、高温及风沙流耐性的生理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周玉霞,巨天珍,王引弟,万子栋,杨颖丽.3种旱生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4].金文驰.美国可可火山口植物园的旱生植物[J].大自然.2019

[5].蒋超亮,吴玲,安静,刘丹,王绍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旱生植物时空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19

[6].崔彦农,李晓婷,杨成行,马清.氯在荒漠旱生植物沙芥抵御盐和干旱胁迫中的生理作用和分子基础[C].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

[7].武宏豆.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旱生植物柠条根系生长的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8].包秀霞,廉勇,包秀平.旱生植物抗旱机制研究进展[J].北方农业学报.2016

[9].姚艳丽,严成,杨更强.两种旱生植物的生长特征及其成活率对底水灌溉量的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6

[10].李惠茹.旱生植物梭梭根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D].兰州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钻孔II孢粉图式(3)钻孔Ⅲ孢粉组合片说明1.后工业景观生态园区位图2.规划总...3.32天然草原植被调查各科植物占比分...当然,旱生植物的耐旱力图1镜湖景区...所研究的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萌...1 基于凤尾蕨科旱生植物 rbcL 基...

标签:;  ;  ;  ;  ;  ;  ;  

旱生植物论文_孙安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