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骨髓移植存活小鼠“特异性”免疫耐受性研究

异基因骨髓移植存活小鼠“特异性”免疫耐受性研究

一、异基因骨髓移植存活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姚源源[1](2021)在《抗CD45RB联合抗TIM-1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背景:抗CD45RB和抗TIM-1单克隆抗体作为近年来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在小鼠心脏和胰岛的移植中可以诱导移植物的长期耐受。供体骨髓共移植是近年来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它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本实验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抗CD45RB和抗TIM-1单克隆抗体对骨髓移植诱导耐受过程中引发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治疗效果。目的:本实验主要通过构建aGvHD的小鼠模型,初步探讨抗CD45RB与抗TIM-1抗体对aGvHD的治疗效果,分析aGvHD靶器的炎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骨髓中B细胞、Breg细胞,T细胞,Treg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首先通过Co-60γ射线对受体小鼠进行全身辐照预处理,随后将同种异基因骨髓与脾脏细胞移植入受体小鼠中,构建经典的aGvHD模型;治疗组注射抗CD45RB和抗TIM-1抗体进行免疫耐受诱导;监测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小鼠的生存情况,并对小鼠aGvHD严重程度进行临床评分;通过流式检测受体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嵌合程度,B细胞,Breg细胞,T细胞,Treg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的亚群,分析小鼠嵌合和炎症情况;通过HE染色对aGvHD的靶器官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非治疗组相比,抗体治疗组小鼠生存时间以及aGvHD临床评分并没有显着改善,抗CD45RB单独使用或与抗TIM-1抗体的联合使用对于骨髓移植诱发的aGvHD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辐照预处理严重破坏了受体淋巴细胞,因此受体内的淋巴细胞超过一半是源自供体小鼠,而抗CD45RB与抗TIM-1抗体在诱导移植耐受的过程中依赖于B细胞的存在,因此受体B淋巴细胞的严重缺失可能是导致抗体诱导失败的重要原因;Breg细胞比例在抗体治疗组中虽然升高,但Treg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而Treg对于缓解aGvHD症状有重要作用;aGvHD小鼠的皮肤、结肠和肝脏等靶器官受损情况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结论:抗CD45RB与抗TIM-1抗体在心脏及胰岛移植中可以有效诱导移植耐受,而在骨髓移植引发的aGvHD中却没有显着疗效,这与预处理过程密切相关,清髓性的预处理方式使受体小鼠免疫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B淋巴细胞也严重缺失,这导致受体B细胞的急剧减少有关,另外Breg细胞发挥免疫耐受需要Treg细胞与其相互作用,因此治疗组Treg细胞的下降也会导致抗体的治疗失败。

卢英豪[2](2019)在《血红素加氧酶-1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血红素加氧酶-1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前后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 GVH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4例行allo-HSC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RT-PCR方法检测患者移植前后HO-1基因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0例患者(40例发生a GVHD,40例无a GVHD)移植后的免疫细胞功能。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研究HO-1基因表达与移植后a GVHD发生、复发等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移植前后HO-1基因表达水平在a GVHD发生中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O-1基因表达水平、复发、a GVHD发生等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后HO-1基因表达水平较移植前降低。在发生a GVHD患者中,移植后HO-1相对表达量低于未发生a GVHD的同期患者。移植后HO-1相对表达量与CD3+CD25+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发现,移植后HO-1表达能较好地预测a GVHD的发生,曲线下面积为0.860(0.796~0.924)(P<0.01)。此外,移植前白血病未完全缓解的患者其HO-1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完全缓解的患者。复发患者移植预处理前HO-1表达明显高于未复发同期患者(P<0.0001)。移植前HO-1基因表达高、移植后复发的的患者预后生存差。结论:移植后HO-1基因表达与a GVHD发生呈负相关,移植后HO-1基因低表达患者其a GVHD发生率更高,对a GVHD发生具有预测作用。HO-1基因表达水平与白血病肿瘤负荷具有相关性。移植预处理前HO-1基因高表达患者复发率高、生存差。第二部分血红素加氧酶-1对异基因活化的T细胞反应的影响目的:探究同基因与异基因移植小鼠体内HO-1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探究HO-1基因表达对T细胞活化的影响,探究体外增强或抑制HO-1对T细胞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方法:1.本实验采用BALB/c(H2-Kd)小鼠作为受体鼠,BALB/c(H2-Kd)小鼠和C57BL/6(H2-Kb)野生型小鼠作为供体鼠,建立同基因与异基因移植模型。受体鼠接受全身致死性辐照(X-Ray,750c Gy),分别移植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来源的1×107骨髓细胞和5×106脾细胞。辐照分两次进行,每次间隔4小时,以缓解胃肠道辐照毒性。移植2周后分离受体小鼠的脾脏、肝脏、肠道、肺脏,RT-PCR检测两组小鼠GVHD靶器官中HO-1基因表达;进一步采用磁珠和流式分选小鼠脾脏DC细胞、T细胞、NK、巨噬细胞、粒细胞,RT-PCR检测两组小鼠不同免疫细胞中HO-1基因的表达。2.分选B6 WT小鼠脾脏来源的T细胞,使用10?g/mL ConA刺激T细胞活化。使用10ng/m L GM-CSF和10ng/m L IL-4培养BALB/c小鼠骨髓来源的DC细胞,使用10?g/m L LPS刺激DC细胞活化。采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T和DC活化前后HO-1基因的表达水平。3.使用10ng/m L GM-CSF和10ng/m L IL-4培养BALB/c小鼠骨髓来源的DC细胞,使用X-Ray辐照处理抑制其增殖。分选B6 WT和KO小鼠脾脏来源的T细胞,并使用CFSE进行标记。将2×104的DC细胞分别和WT和KO小鼠1×105的T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异基因活化的T细胞增殖。4.收集2例健康志愿者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一个作为效应细胞,另一个作为刺激细胞。X-ray照射抑制刺激细胞增殖,CFSE对效应细胞进行标记,将1×105的效应细胞和1×105的刺激细胞分别加入96孔板中,然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HO-1抑制剂ZNPP及HO-1激动剂COPP,混合培养72小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增殖、活化和凋亡。同样的方法,把1例健康供者的细胞作刺激细胞,移植后4周发生和未发生a GVHD患者细胞作为效应细胞,然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HO-1抑制剂ZNPP及HO-1激动剂COPP,混合培养72小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增殖。结果:1.异基因移植后小鼠HO-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同基因组,异基因移植组小鼠CD4+T细胞中HO-1表达下降最为明显。2.Con A刺激后,T细胞中HO-1的表达量显着降低,但LPS刺激并不能改变DC细胞中HO-1的表达量。3.在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HO-1基因敲除能够促进异基因活化的CD4+T细胞和CD8+T的增殖。4.HO-1抑制剂ZNPP能促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ZNPP能够抑制CD4+T和CD8+T细胞的凋亡。HO-1激动剂COPP能够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CD4+T细胞增殖,尤其是对没有发生a GVHD患者细胞的增殖抑制比较明显(P<0.05)。结论:与同基因移植组相比,异基因移植后小鼠a GVHD靶器官中HO-1基因表达显着降低。进一步免疫细胞亚群分析发现,异基因移植组小鼠CD4+T细胞中HO-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最为显着。与对照组相比,使用Con A刺激T细胞活化后HO-1基因表达显着降低。但LPS刺激对DC中HO-1的表达并没有影响。通过基因敲除以及使用HO-1抑制剂和激动剂发现,HO-1能够抑制异基因活化的T细胞反应。第三部分血红素加氧酶-1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究HO-1在小鼠allo-HSCT后a GVHD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方法:1.采用BALB/c(H2-Kd)小鼠作为受体鼠,HO-1敲基因小鼠(H2-Kb)和C57BL/6(H2-Kb)野生型小鼠作为供体鼠,建立供体敲基因小鼠a GVHD模型。受体鼠接受750c Gy全身性致死性辐照,4小时后通过尾静脉注射方法分别输注WT和HO-1 KO供体小鼠1×107的骨髓细胞和5×106的全脾细胞。2.使用HO-1敲基因小鼠(H2-Kb)和C57BL/6(H2-Kb)野生型小鼠作为受体,BALB/c(H2-Kd)小鼠作为供体,建立受体敲基因小鼠a GVHD模型。受体鼠接受900c Gy全身性致死性辐照,4小时后通过尾静脉注射方法分别输注供体小鼠1×107的骨髓细胞和1×107的全脾细胞。3.使用BALB/c(H2-Kd)小鼠作为受体鼠,接受750c Gy全身致死性辐照,4小时后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输注CD45.1 C57BL/6(H2-Kb)小鼠来源的1×107骨髓细胞和CD45.2 C57BL/6(H2-Kb)小鼠或HO-1 KO(H2-Kb)小鼠1×106脾脏分选的T细胞,建立供体T细胞敲基因a GVHD模型。4.移植后观察两组小鼠生存和体重变化,记录GVHD积分,并对脾脏、肝脏、皮肤和小肠等各GVHD靶器官进行病理学分析。移植后第14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的脾脏、肝脏、肺和小肠四个脏器中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活化的T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MDSC以及Treg细胞的数量,以及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1.在供体敲基因a GVHD小鼠移植模型中研究发现:HO-1基因敲除后能显着促进移植后a GVHD的发生发展:(1)显着促进小鼠a GVHD相关死亡;(2)加重a GVHD相关的体重减少;(3)显着增加病理评分。流式检测发现,HO-1敲基因供体组小鼠能促进靶器官中T细胞浸润以及T细胞的活化,促进干细胞的植入;HO-1敲基因供体组小鼠能促进GVHD靶器官中巨噬细胞、DC细胞的分布,并能促进DC细胞的活化,抑制Treg细胞在a GVHD靶器官中的浸润;此外,HO-1敲基因供体组小鼠血清和a GVHD靶器官中细胞因子水平也显着升高。2.在受体敲基因的小鼠a GVHD模型中研究发现:HO-1敲基因组小鼠加重a GVHD的发生发展。促进巨噬细胞、DC细胞、中性粒细胞在a GVHD靶器官中分布,促进T细胞的活化,抑制靶器官中Treg细胞的数量。3.在供体T细胞敲基因a GVHD小鼠移植模型中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供体T细胞中HO-1基因敲除能促进CD4+和CD8+T细胞中炎症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表达。此外,T细胞的活化显着增高,Treg细胞显着减少。结论:供体与受体HO-1基因缺失都能够显着促进小鼠a GVHD的发生发展,促进巨噬细胞、DC细胞向各GVHD靶器官中浸润,促进T细胞、DC细胞的增殖与活化,抑制Treg细胞的增殖,从而加重a GVHD靶器官的损害。供体T细胞HO-1敲基因移植模型进一步证明,HO-1能够通过直接调控a GVHD中T细胞反应发挥作用。

陈镜如[3](2019)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早期T细胞重建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慢性髓系白血病及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仍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而异基因骨髓移植是用放疗或者化疗等方法对受体进行预处理,以清除其体内的隐匿的肿瘤细胞和异常克隆细胞,再将供者骨髓移植给受者,使其造血和免疫功能能够重建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异基因骨髓移植也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缺陷病及实体瘤的有效且公认的方法。然而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感染、肿瘤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机体经异基因骨髓移植放疗预处理后,长时间处于免疫缺陷期,导致T细胞输出的数量和功能下降。并且移植后T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在重建过程中尤为缓慢。T细胞作为免疫的效应与调节细胞,在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可以为受体提供免疫保护,并且在移植物抗肿瘤效应中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移植后T细胞的早期免疫重建的快速恢复是预防移植后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键。促进移植后T细胞的有效重建一直是异基因骨髓移植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临床上加快移植后T细胞重建常用的方法是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然而,此操作相对复杂,且容易引起难以控制的、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处于研究阶段的方法包括为受体提供一个新的T细胞分化发育的微环境,如胸腺移植等,此方法获得供体相对困难。本研究在移植后通过给予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通过刺激T细胞增殖从而加快移植后的T细胞重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是一类典型的超抗原,由金黄色萄萄球菌产生的。它可直接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结合,不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微量即可刺激大量T细胞增殖,并能活化NK细胞、B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是一种有效的T细胞激活剂。将其应用于异基因骨髓移植,利用其高效刺激T细胞扩增的超抗原特性,将在提高移植后免疫重建效率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模型联合腹腔给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探讨其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的T细胞早期重建的影响。旨在探索一种既能有效促进异基因骨髓移植后T细胞早期重建又易操作的新方法。研究方法1.异基因骨髓内骨髓移植以BALB/C雄性小鼠为受鼠,C57BL/6雄性小鼠为供鼠,在移植前12小时对受鼠进行全身性照射的预处理,照射总剂量为6.5Gy,剂量率为1Gy/min。于SPF房的实验台取C57BL/6供鼠的股骨和胫骨(去除肌肉)后,于无菌条件下取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将细胞密度调整为1×109/mL。用微量注射器迅速将供鼠骨髓细胞悬液经膝关节关节面穿刺后注入受鼠胫骨骨髓腔内。2.分组及给药方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腹腔给药,给药14天。实验组给与100μL/g/d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对照组给与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检测受鼠的体重变化、毛发、腹泻等情况。3.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重建情况及效应分析移植2周后,取受鼠外周血及脾脏,加入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PE-H-2Kb、APC-CD8a、PE/Cy7-CD4、PerCP/C y5.5-CD45),流式细胞仪检查植入状态、分析各组T细胞亚群比例及CD44、CD621在初始T细胞中的比例。应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中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分泌情况。观察记录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隔天观察受鼠的存活情况,并记录其体重变化、姿态、有无脱毛、腹泻程度等情况,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评分。研究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12.63±1.33)%、(6.67±0.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脾脏和外周血的CD4+T细胞比例分别为(1.798±0.110)%、(1.470±0.075)%,高于对照组(1.418±0.069)%、(1.112±0.064)%(P<0.05)。实验组血浆中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水平分别为(383.7±49.22)pg/mL、(17.49±1.434)pg/mL 和(144.9± 14.38)pg/mL,高于对照组(230.0±13.17)pg/mL、(12.38±0.759)pg/mL 和(102.0±7.58)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鼠无明显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现。结论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能有效促进移植后T细胞早期重建,同时并不引起明显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冯晶晶[4](2019)在《γδT17细胞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目前仍然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最严重、富有挑战性的并发症之一,allo-HSCT后aGVHD发病率约为40-60%,主要累及皮肤、胃肠道及肝脏。其中,肠道aGVHD目前风险高且仍较难治愈,成为allo-HSCT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受限于取材困难、区域性关注度少等因素,aGVHD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区域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成熟稳定的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及aGVHD模型,利用肠道黏膜单细胞分离技术,检测了移植后aGVHD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固有免疫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等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aGVHD关系;分析肠道黏膜屏障中重要细胞因子IL-17A、IL-22的变化及其分泌细胞,发现分泌IL-17的γδT(γδT17)细胞为肠道黏膜固有层IL-17A及IL-22的主要来源;利用单细胞qPCR技术对骨髓移植小鼠肠道黏膜γδT17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筛选出γδT17细胞在肠道中发挥其免疫调节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最后,本研究建立体外诱导IL-22+γδT17细胞培养体系,发现肠道γδT17细胞为aGVHD中发挥肠道保护作用的关键细胞亚群,并对其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对于揭示aGVHD中肠道区域免疫特性、发现潜在预防新策略及治疗新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第1章 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细胞亚群研究目的:目前aGVHD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黏膜固有层各种免疫细胞组成、来源及变化尚无较为全面的报道。本部分就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细胞亚群进行研究,探索无aGVHD及aGVHD小鼠T细胞、B细胞、NK细胞、MDSC、巨噬细胞、DC等常见免疫细胞来源及其变化规律。方法:我们以Balb/c背景小鼠为受者,以C57/B6背景小鼠为供者建立稳定的小鼠骨髓移植aGVHD模型;于移植后第二周从无aGVHD组小鼠及aGVHD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取其肠道观察其损伤状态,利用胶原酶、EDTA、DNA酶等混合而成的消化液将肠道黏膜分离为单个细胞,并利用不同浓度的percoll液将细胞过滤。随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种类、数量及来源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建立稳定的小鼠骨髓移植aGVHD模型后,我们观察到小鼠体重下降、弓背、腹泻及头面部、背部脱毛等aGVHD症状。解剖后发现小肠肠腔变细,肠壁红色且较薄,肠腔内多处深色稀水样大便残留等。肠道黏膜固有层CD3+T细胞、CD19+B细胞、NK细胞、MDSC、巨噬细胞、DC大部分均表达供者小鼠C57/B6特异性蛋白H2kb。进一步发现,无aGVHD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B细胞数量相对最多,其次为NK细胞、MDSC、DC、T细胞、巨噬细胞;而aGVHD小鼠T细胞数量相对最多,其次为NK细胞、MDSC、巨噬细胞、B细胞。同一种细胞进行两组比较分析,aGVHD小鼠T细胞多于无aGVHD小鼠,而B细胞、NK细胞、MDSC及DC少于无aGVHD小鼠,巨噬细胞在两组中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免疫细胞大部分为供者来源,aGVHD发生时T细胞明显扩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MDSC明显数量受损。第2章 骨髄移植后小鼠肠道IL-17、IL-22变化及其分泌细胞研究目的:细胞因子在aGVH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IL-17与IL-22均为具有复杂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目前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肠道黏膜IL-17、IL-22分泌来源仍不清楚,因此本章节将对肠道IL-17、IL-22分泌细胞及其数量等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后,于移植后第二周从无aGVHD组小鼠及aGVHD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取肠道黏膜固有层细胞进行多色流式检测,分析统计细胞IL-17与IL-22分泌细胞种类及比例。结果: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免疫细胞IL-17分泌能力无显着性差异,aGVHD组小鼠IL-22分泌能力低于无aGVHD组。两组肠道IL-17A、IL-22主要来源于供者γδT细胞,aGVHD组小鼠肠道中γδT17细胞占供者细胞比例显着低于无aGVHD组,aGVHD组IL-22+γδT17细胞也同样低于无aGVHD组。结论:γδT细胞为骨髓移植后肠道黏膜IL-17、IL-22的主要分泌来源,分泌IL-22的γδT17细胞可能是肠道aGVHD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关键细胞亚群,但具体作用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阐明。第3章γδT17细胞在肠道aGVHD中的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目的:γδT细胞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皮肤肠道等黏膜组织的非MHC限制性固有免疫细胞,被称为适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的桥梁。γδT细胞的不同亚群在aGVHD的病理过程中可能发挥着致病或者保护的不同作用。然而,小鼠aGVHD中肠道γδT17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MDSC等免疫细胞及IEC等基质细胞之间的作用机制尚无报道。方法:首先取移植后无aGVHD组及aGVHD组小鼠肠道,将两组小肠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及拍摄。我们进一步取野生型供者C57/B6小鼠、移植后无aGVHD小鼠、aGVHD小鼠肠道单细胞,染色后利用分选CD45+CD3+γδTCR+细胞,分选后的细胞进行单细胞qPCR检测,筛选其表型与功能。利用IL-1β+IL-2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方案诱导脾脏细胞,检测γδT细胞IL-17、IL-22分泌能力,利用最优诱导方案建立aGVHD模型。结果:小肠免疫荧光提示γδTCR与IL-17A在肠道黏膜固有层处存在共定位。单细胞qPCR结果显示移植后小鼠γδT17细胞高表达il17a、il17f、il8、csf2、IL23R,Il17ra、Il17rc、Ocln等基因,IL-22+γδT17 比 IL-22-γδT17 高表达Il23r、Id2、Steap4、Tlr1、ccr9等基因。在aGVHD发生时,γδT17细胞notch2、csf2、il22基因表达均低于无 aGVHD 组。1Ong/ml IL-1 与 1Ong/ml IL-23 与 1μm RA 培养体系 IL-22+γδT17细胞诱导效率最高。IL-22+γδT17细胞升高可减轻aGVHD严重程度及降低aGVHD死亡率。结论:γδT17细胞存在于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IL-22+γδT17细胞可能为肠道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关键细胞亚群,其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肠道上皮修复、支持肠道紧密连接、招募MDSC抑制免疫反应,Il23r、Id2、Steap4、Tlr1、ccr9、notch2可能为参与γδT17细胞IL-22等细胞因子表达调控的调节因子。IL-22+γδT17细胞在aGVHD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李增耀[5](2017)在《供鼠脾脏细胞CHI3L1缺失加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利用全身辐照法构建稳定的小鼠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allo-HSCT)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研究CHI3L1在小鼠aGVHD中的作用机制,探讨CHI3L1对Treg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1)C57BL/6(H-2b,♂)小鼠为供鼠,BALB/C(H-2d,早)小鼠为受鼠。30 只 SPF 级 BALB/C 小鼠分为 6 组,分别接受 6.5Gy、7.0Gy、7.5Gy、8.0Gy、8.5Gy及9.0Gy的X射线全身照射。20只BALB/C小鼠经过全身照射预处理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尾静脉注射1 X106,3 ×106,5X 106,,10×106个骨髓细胞重建造血。在重建造血的基础上建立小鼠aGVHD模型,输入10×106个骨髓细胞的基础上再尾静脉输入1X106,3×106,5X106,10X106个脾脏细胞。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及生存率。HE染色观察靶器官组织病理切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嵌合率。(2)建立C57BL/6→BALB/C小鼠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模型。30只BALB/C小鼠经过预处理后随机分为三组:单纯骨髓移植组(BM组)为单纯尾静脉注射5X 106个骨髓细胞;野生型aGVHD组(WT组)为尾静脉注射5× 106个骨髓细胞+3×106个WT脾脏细胞;CHI3L1基因敲除aGVHD组(CHI3L1-KO组)为尾静脉注射5×106个骨髓细胞+3×106个CHI3L1-KO脾脏细胞。移植后观察各组临床表现;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率;移植后20d天各组体重变化;移植后20d天检验各组嵌合率;移植后20天应用组织病理学技术检测各组靶器官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的损伤程度。(3)应用流式微珠阵列(CBA)法于移植后20d对各组受鼠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应用ELISA法对各组受鼠血清中IL-21水平进行检测,应用趋化因子芯片对各组受鼠血清中趋化因子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于移植后20d对各组脾脏细胞绝对数进行计数;应用流式细胞仪于移植后20d对各组脾脏细胞中CD3、CD4、CD8阳性细胞比例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于移植后20d对各组脾脏细胞进行胞内染色;检测分泌IFN-γ、TNF-α、IL-6及IL-10的T细胞比例;应用流式细胞仪于移植后20d对各组脾脏细胞中Tfh细胞比例进行检测。(4)建立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体系,以BALB/C小鼠来源的非CD3+T细胞作为刺激细胞,以WT供鼠和CHI3L1-KO供鼠CD3+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并进行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共同培养5d,检测WT供鼠和CHI3L1-KO供鼠CD3+T细胞的增殖能力。(5)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对各组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中IFN-y、TNF-α、IL-6、IL-10、IL-21、CXCL9、CXCL11 及 CXCL13 mRNA 表达水平进行检测。(6)应用 Western blot技术对各组靶器官如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ICOS、AKT/P-AKT、ERK/P-ERK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7)从WT和CHI3L1-KO C57BL/6小鼠脾脏中分别分离CD4+T细胞,2ug/ml抗CD3单克隆抗体包被,在含有1ug/ml抗CD28单克隆抗体和IL-2 100U/ml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3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Foxp3+T 淋巴细胞的比例。(8)从 WT 和 CHI3L1-KO C57BL/6 小鼠脾脏中分别分离CD3+CD4+CD25+Foxp3+Treg细胞,随后从WT组分离出CD4+CD25-T细胞并应用CFSE标记,共培养三天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细胞增殖情况。(9)再次建立C57BL/6→BALB/C小鼠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模型。30只BALB/C小鼠经过预处理后随机分为三组:单纯骨髓移植组(BM组)为单纯尾静脉注射5 ×1 06个骨髓细胞;野生型aGVHD组(WT组)为尾静脉注射5×106个骨髓细胞+3×106个WT脾脏细胞;CHI3L1基因敲除aGVHD组(CHI3L1-KO组)为尾静脉注射5×106个骨髓细胞+3×106个CHI3L1-KO脾脏细胞。模型建造成功20d后对各组受鼠脾脏细胞中CD3+CD4+CD25+Foxp3+ Treg 比例进行检测。(10)应用 Real-time PCR 技术对各组受鼠脾脏、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中Sirt-1 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接受X射线全身照射的小鼠中,照射剂量6.5Gy的小鼠全部存活,照射剂量7.0Gy的小鼠中位生存期为32天,40天65%死亡。照射剂量7.5Gy的小鼠中位生存期为25天,40天85%死亡。照射剂量为8.0Gy的小鼠中位生存期为18天,40天100%死亡。照射剂量为8.5Gy的小鼠中位生存期为10天,40天100%死亡。照射剂量为9.0Gy的小鼠中位生存期为5天,40天100%死亡。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时间,χ 2=67.4,P<0.0001。尾静脉输入5× 106个骨髓细胞可成功重建造血,100天的生存率达到100%。并且,单纯输入骨髓细胞不会诱导小鼠aGVHD的发生。1× 106个脾脏细胞输入尾静脉诱导的小鼠aGVHD程度较轻,30%出现aGVHD相关性死亡。3×106个脾脏细胞输入尾静脉诱导的小鼠aGVHD程度中等,中位生存期为38.5天,100%出现aGVHD相关性死亡。5×106个脾脏细胞输入尾静脉诱导的小鼠aGVHD程度属于重度,100%出现aGVHD相关性死亡。10 × 106个脾脏细胞输入尾静脉诱导的小鼠aGVHD程度属于极重度,100%出现aGVHD相关性死亡。其中,3×106个脾脏细胞输入尾静脉诱导的小鼠靶器官(肺、肝、小肠、皮肤)出现典型的aGVHD病理表现,14天后为完全供体嵌合状态。(2)于WT组相比,CHI3L1-KO组诱导出的aGVHD临床表现更加严重,CHI3L1-KO组出现更加严重的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的病理改变。两实验组受鼠生存率以及体重变化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1)。两实验组受鼠嵌合率均达到完全嵌合程度。(3)CHI3L1-KO组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及IL-21水平升高,外周血IL-10水平降低,与W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HI3L1-KO组小鼠外周血趋化因子CXCL9、CXCL10及CXCL13 水平升高,与W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HI3L1-KO组小鼠脾脏细胞绝对数明显减少,与W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HI3L1-KO组小鼠脾脏细胞中CD3、CD4及CD8 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与W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HI3L1-KO组小鼠脾脏细胞胞内染色中CD3+CD4+IFN-γ+ T细胞、CD3+CD4+TNF-α+T细胞、CD3+CD4+IL-6+T细胞、CD3+CD8+IFN-γ+T细胞、CD3+CD8+TNF-α+T细胞及 CD3+CD8+IL-6+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CD3+CD4+IL10+T细胞和CD3+CD8+IL-10+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与W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HI3L1-KO组小鼠脾脏细胞中Tfh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与W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4)在MLR实验中,与CFSE标记的WT供鼠CD3+T细胞相比,CFSE标记的CHI3L1-KO供鼠CD3+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5)与WT组相比,CHI3L1-KO组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中 IFN-γ、TNF-α、IL-6、IL-21、CXCL9、CXCL10 及 CXCL1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中IL-10水平明显降低,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6)与WT组相比,CHI3L1-KO组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中ICOS、P-AKT、P-ER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强。(7)与WT型小鼠CD4+T细胞相比,CH13L1-KO小鼠CD4+T细胞分化为CD3+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能力明显减弱,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8)、与WT型小鼠CD3+CD4+CD25+Foxp3+Treg 细胞相比,CHI3L1-KO 小鼠 CD3+CD4+CD25+Foxp3+Treg细胞抑制CD4+CD25-T细胞增殖能力减弱,但差距无统计学意义。(9)、与WT组相比,CHI3L1-KO组受鼠脾脏细胞中CD3+CD4+CD25+Foxp3+Treg比例明显减少,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10)、与WT组相比,CHI3L1-KO组受鼠脾脏、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中Sirt-1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8.0GyX射线全身照射剂量对于BALB/C小鼠为清髓照射剂量,预处理后尾静脉输入5× 106个骨髓细胞可成功重建造血。尾静脉输入3×106个脾脏细胞即可诱导典型的小鼠aGVHD。供鼠脾脏细胞CHI3L1缺失可明显加重aGVHD,并对脾脏中Treg细胞的分化产生抑制作用。

万江波[6](2017)在《IL-10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1型调节T细胞在防治GVHD和保存GVL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Allo-HSCT是有望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根本手段,但是对于allo-HSCT患者来说,GVHD是主要的移植相关死因。然而,来自异基因供体T淋巴细胞还可以产生GVL效应,从而减少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因此,如何在防治GVHD的同时保留GVL效应是目前改善allo-HSCT治疗效果的关键。Tregs在针对自身和外来抗原产生的外周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分为两大类,即nTregs和iTregs,后者主要为Tr1细胞。nTregs在机体内含量极少,体外大量扩增难度大,难以大规模生产而满足临床需求。本研究拟用IL-10基因修饰的DCs诱导产生Tr1细胞,并对其在体外对T细胞增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及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对GVHD以及移植动物的生存进行了观察。研究方法:构建携带IL-10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受体DCs,应用DCLV-IL-10与供体CD4+T细胞共培养后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纯化的Tr1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和ELISA方法分析Tr1细胞生物特性;同时利用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其特异性免疫抑制效应,在白血病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观察其对GVHD的发生和GVL效应的影响。结果:1.携带IL-10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并转染DCs,DCLV-IL-10保留成熟DCs的表型,并分泌高水平的IL-10。2.受体DCLV-IL-10与供体幼稚CD4+T细胞共培养,能诱导产生大量的表达特征性CD49b、LAG-3、CD4和CD25免疫表型,同时表达IL-10和IFN-γ,而不表达Foxp3的T细胞,符合Tr1细胞的免疫特征。3.诱导产生的Tr1细胞分泌高水平的IL-10、IFN-γ以及低水平的IL-4、IL-2,对于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4.体外试验显示诱导产生的Tr1细胞抑制CD4+和CD8+T细胞增殖以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并呈剂量依赖趋势,此效应能被抗IL-10抗体所中和,提示其免疫抑制作用主要依靠IL-10;5.在C57BL/6→BALB/c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输注Tr1细胞能显着减轻受体小鼠临床和病理GVHD的程度,延长生存期;6.在C57BL/6→BALB/c小鼠白血病骨髓移植模型中,输注Tr1细胞受体小鼠T细胞维持对A20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出现Th1向Th2细胞转化,同时其生存期也明显延长,提示Tr1细胞在抑制GVHD的同时也保留了异基因供体T细胞的GVL效应。结论:1.应用IL-10基因修饰的受体DCs与供体CD4+T细胞共培养,体外大规模诱导符合临床应用的Tr1细胞是可行的,同时受体DCLV-IL-10诱导产生的Tr1细胞,在体外具有特异性的免疫抑制功能。2.受体DCLV-IL-10诱导产生的Tr1细胞,在小鼠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中,输注Tr1细胞明显延长无病生存期,提示Tr1细胞在明显减轻GVHD程度的同时能够保留GVL效应。

李颖曦[7](2016)在《丹柴合剂对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制备中药复方制剂丹柴合剂的含药血清,研究丹柴合剂对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DCregs)的诱导分化作用和对小鼠皮肤移植模型的影响,进而探究丹柴合剂的免疫耐受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丹柴合剂含药血清,-80℃冻存,体外实验备用。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至第5~7天获得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经丹柴合剂含药血清作用48h后流式检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型CD11b、CD86和人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HLA-DR)。2.收集人外周血imDCs,经丹柴合剂含药血清作用48h后,用transwell试验检测DCs的迁移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的吞噬作用以及DCs介导的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作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分泌。3.收集人外周血imDCs,经丹柴合剂含药血清作用48h后,用Annexin V和propidium iodide溶液避光孵育细胞20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4.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于皮肤移植术前3天给予BALB/c小鼠灌胃含丹柴合剂水提物的PBS缓冲液(体积:18 g/kg)直至移植术后第14天,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PBS缓冲液。术后每日观察皮片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皮片存活时间。移植术后第21天提取小鼠肝、肾组织做病理分析,提取小鼠血清,检测肝肾功能指标。5.收集人外周血imDCs,经丹柴合剂含药血清作用48h后,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基因的表达。结果:1.流式检测经丹柴合剂含药血清作用后的DCs表型,发现丹柴合剂可使共刺激分子CD86、抗原提呈分子HLA-DR表达降低,还可使DCregs特异性分子CD11b表达增强,提示丹柴合剂可将DCs诱导分化为DCregs。2.流式检测经丹柴合剂作用后的DCs免疫学功能,发现丹柴合剂可抑制DCs的迁移作用以及DCs介导的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作用,提示丹柴合剂可诱导DCregs发挥免疫耐受作用。此外,ELISA实验显示丹柴合剂可促进DCs高表达细胞因子IL-10与TGF-β。3.细胞凋亡实验表明,丹柴合剂对DCs的凋亡无影响,这进一步证实丹柴合剂对DCs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是其对DCs诱导分化为DCregs的结果。4.成功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术后监测发现丹柴合剂可显着延长小鼠皮片存活时间,并有效缓解皮片排斥情况。此外,小鼠肝、肾组织病理分析与肝肾功能化验结果显示丹柴合剂对小鼠无毒性反应。5.丹柴合剂可诱导DCs高表达IDO,提示丹柴合剂是通过TGF-β促进IDO高表达,从而诱导DCregs发挥免疫耐受作用。结论:丹柴合剂可诱导DCs分化为DCregs,并发挥免疫耐受作用,有望成为一种高效、无毒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过敏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免疫相关性疾病。

郭文治[8](2014)在《Oridonin抑制移植排斥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疾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器官移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但是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仍是阻碍移植物及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目前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的主要手段仍是应用免疫抑制剂,不可否认,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是移植成功的基石,目前免疫抑制剂虽能有效的抑制急性排斥反应,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移植物的慢性排斥问题,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均没有特异性,在确保移植物成活的同时,也广泛的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力。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增加移植患者感染的风险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时这些并发症甚至是致命的。诱导机体对移植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最佳方式,既能消除排斥反应,又能摆脱移植患者对免疫抑制药物的终生依赖,有望提高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但是在临床上发生免疫耐受是罕见的,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偶然的结果。免疫耐受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摆在移植界及免疫学界的共同难题就是如何才能够成功诱导受者的移植免疫耐受。研究表明免疫耐受可能与T细胞的凋亡、耗竭及调节性T细胞等有关。细胞凋亡是对生命至关重要的一种生理或病理的普遍现象,是细胞按自身程序结束其生命的主动死亡,它不仅在衰老、退化和癌症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在移植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细胞凋亡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细胞的凋亡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及免疫耐受的维护上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通过细胞凋亡克隆清除活化的T细胞是移植免疫耐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细胞凋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观察Fas配体突变和清除缺陷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可来识别自身免疫性淋巴组织综合症患者。许多针对凋亡效应T细胞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有效的治疗移植和自体免疫疾病。T细胞的耗竭在维护免疫耐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移植排斥中,应用许多不同方法致使效应性T细胞耗竭或凋亡都是有效的。如抗淋巴细胞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已经被临床使用几十年了,ATG被用来处理各种临床上的情况,例如用于器官移植急性排斥的预防或救护,对异体的干细胞移植和GVHD的条件性处理,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处理。ATG的免疫抑制活性通过补体依赖的溶胞作用或者激活相关的凋亡,导致来自循环池中的外周T淋巴细胞的耗竭。正常免疫系统产生一些T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免疫抑制,命名为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的预防中,在调节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的感染免疫中,在母源对胎儿耐受维持中以及抗肿瘤免疫抑制中均起着关键的作用。调节性T细胞功能破坏是人类和动物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现在发现,任何获得性免疫反应,包括效应T细胞和B细胞的招募和活化,都有调节性T细胞的参与,而且调节性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B细胞的平衡对于免疫反应的强度及免疫耐受的建立都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小鼠接受一定剂量放射处理后,调节性T细胞在体外被同种抗原刺激以后将诱导对骨髓和皮肤以及心脏同种移植物的长期的免疫耐受。对调节性T细胞进行足够的预刺激可被用来保护皮肤和心脏移植物免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欧洲的一项关于临床的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发生排斥反应的7例器官移植患者,免疫耐受的5例器官移植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Foxp3mRNA表达升高3.5倍,提示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潜在的免疫耐受标志物。随着调节性T细胞特别是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Treg)的发现,免疫调节机制在移植耐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Oridonin,是从冬凌草中分离出的一种四环二萜类化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已经被广泛地用来治疗感染性疾病。研究表明Oridonin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特别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方面。近来有资料显示Oridonin在白血病以及其他肿瘤治疗中具有显着的抑制细胞生长、促进凋亡的作用。Oridonin在食管癌、白血病和黑色素瘤中已经被用作辅助化疗药物。鉴于抗移植免疫排斥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没有特异性,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增加感染的几率,并且使感染往往更难以控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相应的增加。Oridonin会对机体免疫系统有那些影响?能否将Oridonin用于移植?还没有此类文献的报道。本课题通过体外实验研究Oridonin对细胞的抑制及凋亡,体内实验研究oridonin对外周及中枢T细胞的凋亡与竭,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并成功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模型,通过观察Oridonin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时间的影响、移植皮肤组织切片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等,探讨Oridonin对于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制,为器官移植后形成免疫耐受提供一种新的药物手段。目的观察oridonin对于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制,为器官移植后形成免疫耐受提供一种新的药物手段。方法1.体外实验1.1体外不同浓度oridonin培养BALB/c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FSE标记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抑制情况。1.2.体外不同浓度oridonin培养BALB/c小鼠脾脏淋巴细胞,PI和Annexin-V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情况,脾脏中T细胞凋亡情况。2.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oridonin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oridonin和佐剂。2.1.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变化。2.2.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比例、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变化。2.3.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小鼠胸腺单个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中淋巴细胞总数、CD3+淋巴细胞及CD3+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变化。3.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背部皮肤移植模型4.将行皮肤移植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oridonin组、环孢素A组、对照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oridonin、环孢素A、佐剂,每日测量小鼠体重,观察皮肤移植物排斥时间,不同时间处死小鼠留取血清、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中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取小鼠移植皮片行组织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5.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以及3组小鼠血清中TGF-β水平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StatistiC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数据类型不同,小鼠皮肤移植物生存使用Kaplan-Meier绘制方法,小鼠皮肤移植物生存组间的差异用log-ranktest。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结果1.体外实验Oridonin抑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生长,并且抑制率为浓度剂量-效果依赖形式,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2.5μM2.体外实验Oridonin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促进初始的及活化的T细胞凋亡,半数有效浓度(EC50)约为3.5μM,并且为剂量浓度-效应依赖形式,也是时间-效应依赖形式3.体内试验oridonin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oridonin组小鼠外周血中T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多。4.体内试验早期(8d),oridonin组小鼠外脾脏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小鼠脾脏中T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外脾脏中吞噬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多。5.体内试验oridonin组小鼠胸腺细胞总数明显少于对照组,CD3+T细胞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4+、CD8+T细胞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6.体外实验:低浓度的oridonin能够促使体外TGF-β1表达的上调,高浓度oridonin能够抑制TGF-β1的表达。体内试验:oridonin组小鼠血清中TGF-β1明显高于对照组,环孢素组小鼠血清TGF-β1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7.Oridonin组小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环孢素组小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明低于对照组。8.Oridonin组小鼠皮肤移植平均排斥时间17天,环孢素A组平均排斥时间为15天,对照组平均排斥时间13.5天,oridonin与环孢素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孢素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9.移植皮肤组织切片示:oridonin组淋巴细胞浸润最轻,环孢素A组次之,对照组淋巴细胞浸润最重,并且高倍镜下每视野淋巴细胞浸润数目oridonin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晚期(18d),oridonin组小鼠外脾脏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细胞总数少于对照组,oridonin组小鼠脾脏中T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第18天小鼠脾脏中吞噬细胞明显少于第8天吞噬细胞,oridonin组外脾脏中吞噬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有上调。11.Oridonin组小鼠体重较环孢素A组与对照组均有下降。结论1.Oridonin可以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凋亡2.oridonin通过促进凋亡、耗尽外周以及中枢T淋巴细胞,上调调节性T细胞表达,诱导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能力增强,能够显着延长同种异基因小鼠移植皮肤排斥时间。3.Oridonin副作用小,可能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可用于移植术后治疗的潜在药物。

王耀军[9](2013)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嵌合体形成及大鼠异体复合组织成活影响的免疫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意义烧伤、战创伤可导致严重的组织缺损或肢体缺失,由于自体组织不足,患者常经受着不同程度的躯体障碍及心理负担。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因可以提供良好的外形、功能修复,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然而,移植术后长期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所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风险,以及不可避免的慢性排斥反应严重阻碍了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因此,探索免疫耐受新方案,是迫在眉睫的临床问题之一。近年来通过血管化骨髓移植建立嵌合体从而诱导免疫耐受,已经在肝、肾、心脏等实质器官移植和血管化的复合组织移植中得到证实,并有望解决包括肢体移植在内的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VBMT是在进行器官或复合组织移植时,同时进行血管化的含骨髓的骨质移植。在一定免疫抑制方案的维持下,移植物携带的骨质成分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供体骨髓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从而向受体提供持续的供体抗原刺激,逐渐促进免疫耐受的产生,并有望在停止免疫抑制剂应用后达到移植物的长期存活。这一理论提示:异体肢体复合组织移植物内所携带的血管化骨质的存在可能有助于增加嵌合体的水平,并延长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成体非造血多能干细胞,具有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因低表达MHC Ⅰ类分子,不表达MHC Ⅱ类分子和CD40/CD80/CD86等T细胞活化的协同激活分子而具有低免疫原性,从而可以在不同品系、种属间进行移植而免于被排斥。低免疫原性以及免疫调节作用两方面特性使得其在治疗移植排斥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基于目前肢体移植作为血管化骨髓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性以及BMSCs对肢体存活影响的机制空白,本研究拟首先检测肢体内骨质成分对自身存活的影响及其机制,并进一步研究BMSCs对移植肢体排斥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论证BMSCs用于异体肢体移植、建立嵌合体并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1.建立大鼠异体肢体去骨复合组织移植模型,以完整的异体肢体模型为对照,研究去骨组织瓣模型制备操作过程对肢体血流及存活的影响,在降阶梯环孢霉素A(CsA)的维持下,观察两组移植物存活情况,分析肢体内骨质成分对移植肢体自身成活的影响;2.在大鼠异体肢体模型的基础上,设立同基因肢体移植组(组1、2)、同种异基因肢体移植排斥组(组3、4)及同种异基因肢体移植CsA治疗组(组5、6),组1、3、5分别进行完整肢体移植,组2、4、6分别进行去骨的肢体移植,每组8只受体。检测肢体移植后受体嵌合体水平以及免疫耐受形成过程中Treg的变化,研究影响异体移植物存活的分子机制;3.探讨不同预处理因素对BMSCs免疫调节作用的效应,并观察其体内应用后对移植肢体存活影响;4.研究IFN-γ预处理的BMSCs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具体机制,进一步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预处理IFN-γ预处理BMSCs对T细胞活化、凋亡以及向Treg分化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了大鼠完整肢体移植模型以及去除骨质的肢体移植模型,证实了去骨肢体移植模型可作为完整肢体模型的对照物,研究肢体内骨质成分对自身成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降阶梯的CsA免疫抑制方案下,完整的异体肢体均可长时间存活,然而,去除骨质后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缩短,揭示了骨质成分有助于肢体存活。2.观察到外周嵌合体是肢体移植后的普遍伴随现象,当排斥反应发生后,嵌合体消失。然而,在低剂量CsA维持下,移植肢体携带的骨髓细胞可向受体骨髓等中枢免疫器官迁移,维持长期嵌合状态,并进一步促进受体内供体特异性Treg的产生,诱导受体对供体特异性的免疫耐受状态。揭示了异体肢体移植过程中骨质成分作为VBMT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提示异体肢体移植可能是通过建立嵌合体诱导免疫耐受的特赦器官。3.证实B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受IFN-γ等细胞因子的影响,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当将IFN预处理的BMSCs输注于异体肢体移植受体后,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4.通过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发现IFN-γ预处理BMSCs后其表面负性调节分子PD-L1上调,并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活化T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及向Treg的分化。结论在降阶梯的CsA免疫抑制方案下,异体肢体移植后可通过其携带的骨质成分实现VBMT,诱导生成中枢嵌合体,进而有助于受体内Donor-Specific Treg的产生,诱导特异免疫耐受状态。同时,IFN-γ预处理可以上调BMSCs表面负性调节分子PD-L1,抑制T细胞活化、诱导Treg分化,从而延长异体肢体的存活时间。

徐三荣,周庆,韩博,刘霞,吴卫疆,许惠玲[10](2012)在《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重建诱导小鼠皮肤移植耐受》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器官移植耐受的最佳效果是能够诱导对移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目的:探讨小鼠异基因皮肤移植后,通过受体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免疫系统诱导移植皮肤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取BALB/c小鼠骨髓。以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进行异基因皮肤移植;32只受体鼠随机均分为4组:移植对照组、环孢素A组、照射组和骨髓移植组。结果与结论:照射组小鼠10d内全部死亡,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持续性降低;而骨髓移植组小鼠长期存活,白细胞数全身照射后6d降到最低,之后持续性增高,照射后21d与环孢素A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移植皮肤存活时间显着长于其他各组(P<0.01),其淋巴细胞浸润及组织结构破坏明显减少,小鼠脾细胞对供体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显着降低。说明同基因骨髓细胞移植重建免疫系统可显着延长小鼠移植皮肤存活时间,可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

二、异基因骨髓移植存活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基因骨髓移植存活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抗CD45RB联合抗TIM-1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
    1.2 移植物抗宿主病
        1.2.1 GvHD的诱发过程
        1.2.2 aGvHD模型的构建
        1.2.3 GvHD的治疗方案
    1.3 抗 CD45RB和抗 TIM-1 抗体
    1.4 Breg在免疫耐受及GvHD中的作用
        1.4.1 Breg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
        1.4.2 Breg在 GvHD中的调节作用
    1.5 Treg在免疫耐受及GvHD中的作用
        1.5.1 Treg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
        1.5.2 Treg在 GvHD中的作用
    1.6 Breg与 Treg在免疫耐受中的相互作用
    1.7 CD3+CD4+T 细胞与CD3+CD8+T 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1.8 研究意义及贡献
    1.9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2.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2.1.3 实验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受体小鼠移植前预处理
        2.2.2 实验小鼠分组情况
        2.2.3 供体骨髓和脾脏细胞的提取
        2.2.4 供体骨髓和脾脏细胞的移植
        2.2.5 抗 CD45RB和抗 TIM-1 抗体的治疗方法
        2.2.6 aGvHD临床评分
        2.2.7 受体骨髓和脾脏细胞的流式检测
        2.2.7.1 受体骨髓和脾脏细胞的提取
        2.2.7.2 细胞表面染色及上机
        2.2.7.3 胞内染色及上机
        2.2.8 靶器官的切片和HE染色
        2.2.9 统计学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两种辐照预处理方法的探索
    3.2 生存情况分析
        3.2.1 生存结果分析
        3.2.2 aGvHD模型的临床评分
        3.2.3 aGvHD模型小鼠的表型变化
    3.3 受体小鼠的骨髓和脾脏流式检测结果
        3.3.1 供体淋巴细胞嵌合情况
        3.3.2 B淋巴细胞的流式结果
        3.3.3 T细胞的流式结果
        3.3.3.1 T细胞和Treg细胞的流式结果
        3.3.3.2 CD3+CD4+,CD3+CD8+T细胞的流式结果分析
    3.4 HE染色结果
        3.4.1 肝脏组织
        3.4.2 结肠组织
        3.4.3 皮肤组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血红素加氧酶-1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红素加氧酶-1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四、结果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红素加氧酶-1对异基因活化的T细胞反应的影响
    引言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四、结果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红素加氧酶-1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主要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红素加氧酶-1 在血液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论着及承担的课题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缩略语表)
致谢

(3)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早期T细胞重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骨髓移植的历史进程及临床研究进展
    1.2 T细胞的发育活化及T细胞在移植后的重建
    1.3 目前对促进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研究热点
    1.4 异基因骨髓移植联合腹腔注射SEC研究的依据及优势
第二章 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建立后植入情况检测及评价其抗GVHD效应
    2.1 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联合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的免疫重建效应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γδT17细胞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第一章 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细胞亚群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2 第二章 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IL-17、IL-22变化及其分泌细胞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3 第三章 γδT17细胞在肠道aGVHD中的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4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供鼠脾脏细胞CHI3L1缺失加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建立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
    实验材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HI3L1在小鼠aGVHD中的作用机制
    实验材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HI3L1对Treg细胞分化及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
    实验材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结论
综述 CD4~+T淋巴细胞在aGVHD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其它
致谢

(6)IL-10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1型调节T细胞在防治GVHD和保存GVL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IL-10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转染DCs
    1.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1.2 主要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IL-10 基因修饰的DCs诱导Tr1 细胞
    1.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主要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IL-10 基因修饰的DCs诱导Tr1 细胞对移植动物GVHD的发生以及生存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1.2 主要方法
    2.结果
    3.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并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丹柴合剂对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丹柴合剂水提物及丹柴合剂含药血清的制备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材料
        1.1.3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丹柴合剂水提物药物得率的计算
    1.3 讨论
        1.3.1 介绍丹柴合剂
        1.3.2 对丹柴合剂含药血清的探讨
    1.4 小结
二、丹柴合剂对树突状细胞表型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丹柴合剂对DCs表型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的选择
        2.3.2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特征
        2.3.3 对诱导产生调节性树突状细胞方法的探讨
    2.4 小结
三、丹柴合剂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丹柴合剂可抑制DCs的迁移作用
        3.2.2 丹柴合剂可抑制DCs介导的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作用
        3.2.3 丹柴合剂对DCs的抗原吞噬作用无影响
        3.2.4 丹柴合剂可促进细胞因子IL-10、TGF-β分泌
    3.3 讨论
        3.3.1 对DCs不同免疫学功能的探讨
        3.3.2 对ELISA实验标本处理以及实验结果的探讨
        3.3.3 TGF-β细胞因子与免疫耐受的关系
    3.4 小结
四、丹柴合剂对树突状细胞毒性的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丹柴合剂对DCs的凋亡无影响
    4.3 讨论
        4.3.1 选择细胞凋亡实验的原因
    4.4 小结
五、丹柴合剂对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以及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5.1 对象和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丹柴合剂可显着延长小鼠皮片存活时间
        5.2.2 丹柴合剂对小鼠皮肤移植物的影响
        5.2.3 丹柴合剂对小鼠肝肾组织以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器官移植的现状
        5.3.2 对小鼠皮肤移植模型的探讨
        5.3.3 对丹柴合剂无毒性的探讨
    5.4 小结
六、丹柴合剂诱导产生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分子机制
    6.1 对象和方法
        6.1.1 研究对象
        6.1.2 实验材料
        6.1.3 实验方法
    6.2 结果
        6.2.1 丹柴合剂可诱导DCs高表达IDO
    6.3 讨论
        6.3.1 介绍IDO
        6.3.2 介绍TGF-β
        6.3.3 对IDO基因与TGF-β细胞因子关系的探讨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免疫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Oridonin抑制移植排斥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临床移植耐受
    免疫耐受的历史和早期的免疫耐受的研究
    诱导人体免疫耐受的研究障碍
    免疫屏障
    移植耐受的设计
    总结和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9)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嵌合体形成及大鼠异体复合组织成活影响的免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大鼠肢体复合组织骨质成分对嵌合体形成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大鼠肢体复合组织异体移植后嵌合体形成及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BMSCS 对大鼠肢体复合组织移植成活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IFN-Γ预处理 BMSCS 促进大鼠肢体复合组织移植成活的免疫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异基因骨髓移植存活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抗CD45RB联合抗TIM-1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效果观察[D]. 姚源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血红素加氧酶-1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卢英豪. 苏州大学, 2019(06)
  • [3]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早期T细胞重建的影响[D]. 陈镜如.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1)
  • [4]γδT17细胞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冯晶晶. 浙江大学, 2019(03)
  • [5]供鼠脾脏细胞CHI3L1缺失加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研究[D]. 李增耀.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6]IL-10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1型调节T细胞在防治GVHD和保存GVL中的研究[D]. 万江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7]丹柴合剂对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D]. 李颖曦.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5)
  • [8]Oridonin抑制移植排斥的机制研究[D]. 郭文治. 郑州大学, 2014(05)
  • [9]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嵌合体形成及大鼠异体复合组织成活影响的免疫机制研究[D]. 王耀军.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10]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重建诱导小鼠皮肤移植耐受[J]. 徐三荣,周庆,韩博,刘霞,吴卫疆,许惠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41)

标签:;  ;  ;  ;  ;  

异基因骨髓移植存活小鼠“特异性”免疫耐受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