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学论文-郎竞宁

新闻叙事学论文-郎竞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闻叙事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闻叙事学,中国故事,新闻话语,新闻文本

新闻叙事学论文文献综述

郎竞宁[1](2019)在《转变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从新闻叙事学角度探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在对外传播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故事"既体现了我国外宣工作理念的转变,但同时也对传播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在叙事话语、行为、文本等层面对传播策略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如采用平民视角、构建视觉化场景、多种人称视角结合使用等,以期提高我国对外传播的能力,提升传播效果。(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23期)

刘小琦[2](2019)在《新闻叙事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暴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自由性为人们提供了语言狂欢的舞台,但同时也存在着非理性表达的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语言暴力突破了伦理道德甚至法律的底线,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事实为本的新闻叙事作品,在网络语言暴力中,绝大部分的语言暴力是由媒体的新闻报道引发的,不同的叙事声音、叙事修辞表达着不同的意识形态。本文以网络语言暴力为研究对象,在新闻叙事学的角度下从叙事声音、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去发现网络语言暴力的形成要素,并且提出治理策略以此维护和营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11期)

文梦欣[3](2019)在《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的微博突发性自然灾害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突发性自然灾害中,微博报道作为连接受灾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对九寨沟地震事件的微博报道进行抽样,得出590条原创微博报道作为数据分析的原始样本,结合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及内容分析等方法,从微博报道的叙事对象、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句式和叙事词语进行分析,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并通过具体事例总结了九寨沟地震事件微博报道的叙事特征,分析出当前的微博突发性自然灾害报道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09期)

杨家宁[4](2019)在《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短视频新闻呈现方式直观化、承载信息丰富化的特点,受众越来越倾向通过短视频了解新闻事件。短视频通常来源于事发当时的录像,真实度、还原度较高,往往稍加新闻要素作为字幕即可创作成一个"爆款"。从新闻叙事学来看,这样的新闻要素组合方式简单、粗暴,肆意的视频剪辑破坏了叙事时间和叙事逻辑,并且以"博眼球、获流量"为竞争手段的叙事聚焦,使得短视频新闻的内容适宜度和报道尺度稍有不慎会增加其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的风险,短视频新闻报道领域亟待规范。(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17期)

闫晓丽[5](2019)在《《人民日报》“调查”版的新闻叙事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深度报道就以其聚焦现实和人文关怀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深度报道的可贵性更加凸显。在“快餐文化”如此盛行的今天,“慢功出细活”的深度报道可谓是一股清流。优秀的深度报道是反映社会现实和履行媒体的业界良心,在新旧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深度报道成为各大媒体突出其新闻报道优势的重要入口。《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深度报道更加专业和全面。《人民日报》“调查”版,就是深度报道的典型,在“调查”版中,文学性叙事能力逐渐增强。本文主要分了七个部分对《人民日报》“调查”版2017.7~2018.7月的共22篇涉及乡村题材的文章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分别从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层面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进行了概述,从新闻学到新闻叙事学,新闻叙事学也是在新闻学和叙事学的碰撞中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此外,本研究还对“调查”版的文章进行分类,选取了其中22篇代表乡村问题的题材进行研究;第叁部分到第七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叙事者、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事件的序列连接以及对创新新闻写作的文本叙事学阐释等。运用叙事学理论对研究对象新闻调查文本的内容分析,运用叙事学理论,总结“调查”版的深度报道写作的叙事方法与特色,以期待对深度报道新闻叙事的写作有所启示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广州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谢维卓[6](2019)在《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被开辟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把握网络话语权,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逐渐成为网络新环境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放眼当下,国家主导的媒体融合工程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创新性的多元信息传播渠道,为开辟全新的信息传播形式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新闻报道正走向下一个变革窗口;另一方面,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受现代传播需求和阅读方式的影响,同样面临着叙事模式上的转变。现代受众强调参与的主观心理倾向,以及融媒技术对网络新闻叙事模式的深入开掘,使网络新闻的内容构建和意义扩散走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范式。与此同时,新闻与生俱来的舆论引导效力,伴随网络叙事建构的革新,与公众舆论之间的关系也产生出新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发展与改革并行的关键时期,探究网络新闻叙事与网络舆论的关系,成为一个颇具价值的命题。本文在新闻叙事学视域下对网络新闻叙事与网络舆论进行属性解读,首先提出了网络新闻叙事具备叙事者多元化、叙事手段多样化、叙事语言简洁自由化等新媒介特征,以此来满足当下的传播需求与接受倾向;而在这样的叙事方式建构的意义环境中,伴随技术赋权的推动,舆论呈现出主体匿名话语权的扩大、客体对象的普泛以及载体对网络空间的转移等趋势,另一方面,由于舆论主体存在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等负面特征,在国家舆论引导政策的主导下,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话语分析等方式,从叙事声音、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叁个方面分析探究了网络新闻叙事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路径。具体到不同的引导过程中,网络新闻叙事声音的聚焦与视角决定了受众的议程对象,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即“看什么”和“怎么看”;其次,网络新闻叙事结构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需求影响下,形成时效性主导的填充型结构、故事性主导的纺锤型结构和体验性主导的多面型结构,分别主导了舆论的核心关切、发展走势以及舆论主体对事实认知的完善程度;最后,融媒体技术赋予了网络新闻叙事话语互动性与生产性的特征,重塑了舆论主体和文本之间的互动距离,在平衡官方和民间话语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了受众理解和接受的门槛,但同时也由于缺乏有效的把关管理,容易给舆论带来了非理性化的倾向特征,为此需要从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健全媒体审核机制,加强政府综合治理等方面来予以规范,让网络舆论回归客观理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积极的监督与建设性作用。(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5-30)

滕爱丽[7](2019)在《新闻叙事学视野下的边江新闻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论文将从新闻叙事学的叙事、故事和话语叁大方面对边江采写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讨论。本文选择边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各时期成功的、具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进行叙事学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不同时代下的新闻作品中所反映的新闻叙事学发展特征,既有助于丰富新闻业务研究,也为新闻叙事学的更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正文部分详细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新闻案例分析边江的新闻作品。第2章分别从叙事者和叙事视角进行叙事分析,结合具体新闻案例对边江新闻叙事者的选择和不同体裁的新闻中叙事视角与聚焦的选用进行研究,总结出叙事者和叙事视角在新闻实践中并无固定的搭配形式,需要根据采访对象、是否到场、客观原因等多种因素适当选择。第3章分析边江新闻作品的叙事内容,从事件与序列二者的关系对边江作品中新闻事实的建构进行分析,认为边江的消息结构基本呈现“倒金字塔式”,无明显变化;在人物通讯上,大部分通讯采用标题进行分段,文章序列增多。并对边江时代感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进行研究,发现边江善于发掘身边有价值的新闻,固其新闻稿件最能体现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第4章对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新闻叙事话语的分析,从新闻叙事的时间、结构、叙事情景、叙事修辞等方面入手,研究新闻叙事的外结构在边江作品中的灵活改变,并从边江对灾难性报道的后续报道探讨新闻叙事的内结构的运用。本章最后主要从边江新闻的大小标题、新闻具体内容中探索边江所写的新闻稿件至今仍有可读性的原因,并对修辞手法运用是否得当进行了探讨。总结边江新闻作品如此成功的原因:边江新闻文本的选择十分有时代特色,新闻语言充满激情却不失公正,新闻内容准确无差错事故,语言凝练却表述清晰、通俗却不低俗,不同种类的新闻中,语言节奏把握妥当,善于尝试新事物、敢于创新等几个方面。结语部分将详细阐述不同阶段中边江新闻作品中新闻叙事学的发展特征。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以《多彩瞬间——边江新闻作品选》和《描绘多彩人生——边江人物通讯选》的稿件为研究对象,以叙事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叙事分析、文本分析等多角度逐一分析、整理,从新闻叙事框架、叙事内容、叙事话语等方面分析边江新闻作品的叙事学特征,希望通过总结过去新闻叙事学的阶段发展特征,来完善新闻叙事学的研究,为今后新闻叙事学的研究进行些许贡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沛菁[8](2019)在《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的《大河报》老年报道研究(2016-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伴随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老年人的媒介“边缘化”与形象“污名化”现象时有发生。大众传媒发挥着引导社会舆论与传播社会信息的作用,大众传媒的报道也影响受众对老年群体的认识。本文基于新闻叙事学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及文本分析法对河南地区影响力大,辐射范围广的都市日报——《大河报》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的477篇老年报道进行研究。在论文第一章对《大河报》老年报道的叙事者即“谁在说”的探讨中,发现主要由充当《大河报》老年报道的叙事者,作为叙事者的老年人占比较低,直接引语的选用虽然让“事实说话”,但对老年人话语的引用较少,老年人处于“失声”状态。在论文第二章对叙事内容即“说什么”的分析中,对《大河报》老年报道的时间分布、消息来源、新闻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形式进行了类目建构,并分析了老年报道中存在的商业化倾向。《大河报》老年报道的核心价值是弘扬助老的社会正能量,但是在对老年人正面形象的建构上尚存不足,对老年人的内心诉求不够关注。在论文第叁章对叙事策略即“怎么说”的探讨中,研究发现《大河报》老年报道主要采用了非事件性新闻故事化和事件性新闻戏剧化的策略。但这种策略可能导致新闻的真实性“打折”,亦使报道不够具有深度;在叙事文辞选择中存在“标签化”老年人的现象,对老年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在论文第四章对《大河报》老年报道的叙事特色探析中,可以得出,其采用复合视角对老年报道进行立体化呈现;引用灵活的叙事时间对老年报道进行展开,在老年报道中还出现了“新闻文学”和“四季歌”两种特殊新闻现象。在论文第五章中提出《大河报》老年报道的叙事上存在四个问题。首先,软文广告与新闻报道的界限不甚明晰,容易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其次,在《大河报》老年报道中老年人被媒介“边缘化”,老年人“失声;再次,老年群体被“标签化”,影响老年群体形象;最后,在《大河报》的老年报道中,涉及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报道较少,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针对老年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媒体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注意避免商业化倾向带来的不良影响;应平衡老年人发言机会,倾听老年人声音;老年报道要去“标签化”,努力建构老年人正面形象;关注老年人需求,提升老年报道质量。对新闻叙事学视域下《大河报》老年报道的研究不仅对《大河报》有意义,还对各省市的同类型报纸的老年报道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以期为同类型都市报的老年报道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孟婷[9](2018)在《从新闻叙事学角度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新闻叙事学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概念,其次分析新闻叙事学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然后从新闻叙事声音、新闻叙事语态、新闻叙事话语和新闻叙事接受4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新闻叙事学来讲好中国故事;最后总结出"讲好中国故事"是讲出中国的真实故事,将最真实的中国、中国人、中国社会通过叙事构建成一个个深入人心的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其所生活的国家与社会。(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22期)

李紫薇[10](2018)在《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的网络民粹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本就有所抬头的民粹主义在互联网空间找到了新的栖居之地,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目前,网络民粹主义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反应迅速的话语体系,对社会热点事件作出民粹化解构。本文从新闻叙事学的视域下对网络民粹主义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网络民粹主义叙事的内在规律和技法,在此基础上找到识别和消解网络民粹主义话语之道。(本文来源于《新闻论坛》期刊2018年05期)

新闻叙事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自由性为人们提供了语言狂欢的舞台,但同时也存在着非理性表达的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语言暴力突破了伦理道德甚至法律的底线,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事实为本的新闻叙事作品,在网络语言暴力中,绝大部分的语言暴力是由媒体的新闻报道引发的,不同的叙事声音、叙事修辞表达着不同的意识形态。本文以网络语言暴力为研究对象,在新闻叙事学的角度下从叙事声音、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去发现网络语言暴力的形成要素,并且提出治理策略以此维护和营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闻叙事学论文参考文献

[1].郎竞宁.转变叙事策略讲好中国故事——从新闻叙事学角度探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J].传媒论坛.2019

[2].刘小琦.新闻叙事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暴力[J].今传媒.2019

[3].文梦欣.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的微博突发性自然灾害报道研究[J].东南传播.2019

[4].杨家宁.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9

[5].闫晓丽.《人民日报》“调查”版的新闻叙事学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9

[6].谢维卓.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网络舆论引导研究[D].湘潭大学.2019

[7].滕爱丽.新闻叙事学视野下的边江新闻作品[D].陕西师范大学.2019

[8].李沛菁.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的《大河报》老年报道研究(2016-2018)[D].郑州大学.2019

[9].孟婷.从新闻叙事学角度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新闻研究导刊.2018

[10].李紫薇.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的网络民粹主义[J].新闻论坛.2018

标签:;  ;  ;  ;  

新闻叙事学论文-郎竞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