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杰:成本强加:美国遏制苏联的竞争战略及其特点(1983-1991)论文

徐若杰:成本强加:美国遏制苏联的竞争战略及其特点(1983-1991)论文

摘 要:冷战时期,美国一直对苏联采取激烈的竞争战略。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开始采取成本强加战略来对付苏联,使苏联背负了巨大的竞争成本,最终因维持高强度竞争而将国力消耗殆尽。本文分析成本强加战略的逻辑、理念、方法,概括里根政府对苏联实施成本强加战略的条件、手段、效果。当前,随着中国国力不断上升,中美矛盾有所激化,美国战略学界开始研究如何将成本强加战略运用于中美竞争。

关键词:美国;苏联;成本强加战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里根总统执政期间,美国国防部构建了一整套新的针对苏联的竞争战略,被称为成本强加战略(cost-imposing strategy)。该战略的目的是在与苏联进行长期性竞争的大背景下,重新评估和规划美国的国防战略,重估美苏竞争态势、把握并利用苏联战略缺陷,重新夺回20世纪70年代因陷入越战和美苏缓和失去的优势地位。这一战略是多种子战略汇总而成的一个整体,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是美国针对美苏竞争出台的大战略设计。① John Battilege,“Soviet military thought and the US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itiative”,in Tomas G.Mahnken: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21 century:Theory,History and Practic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69.这一大战略的制定基于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两大新变化:一是随着核武器的研发和大规模生产,世界进入“核恐怖平衡”状态,加之“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强力推动下,国家间正向和负向相互依赖水平同比加深,大国战争的门槛显著提高”。②主父笑飞:《国家安全竞争战略探析》,载《国际安全研究》2017年第6期,第32-51页。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都意识到双方都无法承受直接碰撞的巨大代价,形成了和平竞争的战略默契。二是大国竞争由单一的零和军事竞争转变为非零和的多元综合性竞争,竞争范围从军事和安全领域扩大到政治、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竞争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际竞争尤其是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不再以追求你死我活的灵活博弈为宗旨,而代之以争取相对安全竞争优势,以压倒对方斗争意志从而迫使对方屈服为目的”。③主父笑飞:《国家安全竞争战略探析》,载《国际安全研究》2017年第6期,第32-51页。历史证明,竞争性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在冷战伊始为美苏长期竞争设定的既定目标,“最终瓦解或软化苏联集团……否认莫斯科扩张的成果,增加克里姆林宫的政策运行压力,从而迫使苏联体系承受其自身失败的冲击”。④ George Kennan,“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Foreign Affairs 25,no.4,July 1947,pp.566-582。

里根政府的成本强加战略是大国竞争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主要被美国集中使用于军备和科技竞赛领域。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强加竞争成本的方式给苏联经济造成巨大压力,从而赢得竞争的最终胜利。虽然将冷战的终结原因归于美国成本强加战略的成功运用未免言过其实,但是不可否认,巨大的竞争成本消耗使得苏联在冷战后期陷入严重经济困境,难以继续承受同美国的长期竞争,间接引发了苏东国家内部的政治社会变化和20世纪90年代的剧变。

从《悬崖上的爱》和《铜鼓与猴王》来看,周耒为保护野生白头叶猴绘制了一幅完美的蓝图:在青少年心里埋下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种子,打造白叶头猴实景演出项目带来长期旅游经济效益,就地圈划白叶头猴保护基地,引进动物研究科研项目。周耒他身上有一种古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情怀,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对人性进行拷问的同时也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他的创作中“生态关怀与人文关怀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却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现代性思考和野气横生的想象力。

一、成本强加战略的类型

成本强加战略研究是美国对外竞争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里根政府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Caspar Weinberger)在对苏关系上属强硬派人士,极力支持重整军备的战略方针,并且拟定了对苏竞争战略”。⑤卡斯帕·温伯格:《在五角大楼的关键七年》,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版,第4页。但是这一战略并未引起中国学者的足够兴趣,目前尚未出现与竞争战略的历史和理论相关的中文研究成果。美国学者对竞争战略的关注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兰德公司等智库出台的一些有关美苏竞争的战略报告,例如1972年安德鲁·马歇尔(Andy W.Marshall)为兰德公司撰写的研究报告,就是有关美国竞争战略的较早的代表性成果,该报告着眼点在于美苏军备竞赛,系统阐述了成本强加战略的理念,构成了80年代美国竞争战略的基础。⑥ Andy W.Marshall:Long-Term Competition with the Soviets: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Analysis,Rand report,April 1972.https://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reports/2014/R862.pdf大致从2008年开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美国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并讨论对中国重新使用成本强加战略的可能性和有效性问题,提出了诸多政策建议。⑦ 例 如 James R.Holmes:“The state of China-US competition”;Jacqueline Newmyer Deal:“China’s Approach to Strategy and Long-Term Competition”;Michael Chase and Andrew S.Erickson:“A Competitive Strate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Artillery’s GrowingConventional Forces and Missions“,inTomasG.Mahnken: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21 century:Theory,History and Practice,(San Francisc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Hal Brands,”The Lost Art of Long-Term Competition”,The Washington Quarterly,Winter 2019,pp.31-51.可以说,当前美国学界重新关注竞争战略,很大程度上是为应对中国崛起寻找有效的战略工具。2014年,新美国智库发布了由托马斯·马肯(Thomas Mahnken)主笔的战略报告,认为成本强加战略是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在过去的长期性和平竞争中,大国都采取有意识的策略将竞争成本强加于竞争对手以实现其目标”。⑧ G Mahnken:“Cost-Imposing Strategies:A Brief Primer”,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2014.pp.6-10.该报告总结了三种最主要的成本类型。⑨经济成本,包括金融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科技成本;军事成本,包括工具有效性成本和效率成本;政治和外交成本。二是美国学者哈尔·布兰德(Hal Brands)认为,有效的成本强加和形成相较于竞争对手的不对称优势是赢得长期性竞争的关键,并提出了“成本曲线”(costcurve)概念作为评估成本强加效果的分析框架。⑩ Hal Brands,”The Lost Art of Long-Term Competition”,The Washington Quarterly,Winter 2019,pp.31-51.

试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从C25 至C45的极限承载力逐渐提高,提高值为1 kN、6 kN、21 kN和11 kN,当C40到C45时,柱子的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有所下降。

很显然,通过并购来提高行业的集中度符合行业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国家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方向。早已看透这一点的人必然要抢先一步,占领先机。

(一)概念的操作化

为了在抽象概念与经验事实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本文对成本强加这一概念本身进行必要的操作化处理,以便于观察测量。首先,一国的经济实力是构成其军事实力等物质性权力的基础。与政治成本、人力成本等其它类型的竞争成本相比,经济成本自身也更为直观,可测量和描述性也更高。因此本文在构建成本强加战略的分析框架时,仅保留和关注成本强加中的经济成本,通过竞争投入占GDP的比值来反映经济成本的大小。其次,成本强加的成立也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性条件:理性。理性包括了具体政治目标的客观存在(通常是具体的而非意识形态等抽象的政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精心计划。成本强加代表的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配置战略资源以此占据竞争优势的手段和方式,⑬ Barry D.Watts:”Barriers to acting strategically:Why strategy is so difficult”,in Tomas G.Mahnken: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21 century:Theory,History and Practic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p.47-50.初衷就是要通过强加竞争成本的方式达到遏制竞争对手的政治目标。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到冷战,虽然大国竞争的历史中充斥着各种类似成本强加战略的案例,如英德海军竞赛中,英国于1906年掀起“无畏舰革命”,造成德国既有舰船类型变得过时,迫使德国投入更多的战略资源跟进,直至1912年因财政物力匮乏而放缓海军扩展速率。但是这种成本强加战略的效果并不是英国通过有意识的战略行动获得的,英国的初衷只是维持其海军规模优势并非将竞争成本强加给德国,因此并不能算作成本强加战略的相关案例。

本文选取了两种最为重要的成本强加战略类型,即密集投入型和技术革新型,通过对具体类型的分析,进一步诠释成本强加战略的内涵。上述两种类型在冷战后期被美国运用于对苏军备和高科技竞赛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战略收益。

(二)密集投入型成本强加战略

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势,发展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隐形技术等高新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军备研发中,对旧武器系统进行升级以大幅度提高武器系统质量是“星球大战”计划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轮技术竞赛中,美国依托其强大的科研与经济实力,形成了对苏联的明显优势。苏联除经济实力、科研基础、技术研发能力等弱于美国外,苏联的体制并不强调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高新技术经济中的一个致命要素。㉞彼得·施魏策尔:《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以空间技术竞赛为例,在“星球大战”计划演讲中,里根总统呼吁美国科学家“通过发展一种由陆基和空基系统构成的,能够在发射阶段摧毁敌方导弹的无法逾越的防护网络,使敌方的核弹攻击变得过时和无效。”㉟Gordon.S.Barrass:The Great Cold War:A journey through the hall of mirrors,(San Francisc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293.苏共总书记安德罗波夫指责里根政府意在挑起新一轮太空军备竞赛,其目的是实施一项确保美国赢得核战争的新计划。㊱ Leslie Gelb:”ForeignAffairs:Who won the cold war?”,New York Times,Aug.20,1992,27.由于担心美国太空技术的发展会导致苏联在军事实力方面完全处于下风,尤其是失去核威慑和进行核反击的能力。苏联被迫进行了代价高昂的太空技术研发,以图缩短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陷入了战略陷阱不能自拔。虽然消耗了大量资源,但由于高新技术基础与美国差距过于巨大而未能如愿,甚至使自身在同美国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方。1983年,安德鲁·马歇尔在一份美苏战略均势评估报告中自信地宣称,“完全可以相信,美国已经不可逆转的在美苏战略竞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㊲Gordon.S.Barrass:The Great Cold War:A journey through the hall of mirrors,(San Francisc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287.

第一个因素是对长期竞争的承受力大小。衡量承受力的标准是长久的高强度竞争成本投入对于自身的消耗与给竞争对手造成的损害之间的差值关系,即双方在特定竞争领域的相对经济实力对比关系。一国与他国进行竞争时的经济投入占GDP总量的份额越低,则该国具备更强的长期竞争承受力。在长久的高成本密集型投入竞赛中,成本强加会给承受力较低的竞争者的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压力,从理论上来说,其主要从三个方面瓦解竞争对手:第一是在心理上带来巨大的痛苦。当竞争者受到“可怕到超出极限”的痛苦时,则有可能因国内的普遍反对或损失大于收益而屈服。这取决于特定战略利益对竞争者的重要性及其对胜出的决心;第二是造成竞争对手可用战略资源的快速耗竭和透支,迫使其因无力竞争而退出;第三是使双方在特定领域的差距不断拉大,造成竞争对手因胜出无望而退出竞争。

本文以柱状活性炭为载体,以氧化铜为主活性组分,采用盐溶液负载及低温空气气氛下活化的方法制备得到活性炭基脱氯剂。考察了活性炭载体选型及活性组分引入方式对活性炭基脱氯剂性能的影响;以含微量氯杂质的氮气和丙烯为原料,以国内某牌号的活性炭基脱氯剂产品为对照,评价了该脱氯剂的深度净化性能:以期为获得一种可在低温下深度净化丙烯的活性炭基脱氯剂提供借鉴。

第一,长期性战略竞争手段和目标的有机统一。就类别而言,成本强加战略属于国家的大战略,美国学者格雷(ColinGray)认为,“大战略是运用一个国家所有相关资源来服务于、来追求、来实现高层政策所规定的政治目的的艺术”。⑭ Colin Gray:War,Peace and Victory:Strategy and Statecraft for the next century,New York:Simon&Schuster,1990,p29.英国大战略家利德尔·哈特(Liddell Hart)进一步强调了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的平衡是一种战略产生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不仅应当把各种不同工具结合起来,而且应当调节它们的使用,以致为自己的安全和繁荣而避免损害未来的和平状况”。⑮ B.H.Liddell Hart,Strategy(2nd Revised ed.Edition),Plume,1991,pp.353.因此国家决策者面对的关键任务在于将目的和手段联系起来。⑯保罗·肯尼迪主编:《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时殷弘、李庆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哈尔·布兰德将这种平衡关系称之为“胜利理论”(victory theory)”,⑰ Hal Brands,“The Lost Art of Long-Term Competition”,The Washington Quarterly,Winter 2019,pp.31-51.即战略发起国在进行长期性竞争前,必须明确界定要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和以何种手段实现,并认为它是美国进行长期性竞争的首要需求。

(三)技术革新型成本强加战略

技术革新型成本强加战略是指一国通过进行技术革新和升级(通常是与国防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消减竞争对手所拥有的战略优势或者引导竞争对手参与技术升级竞赛,从而将巨大的和额外的竞争成本强加给竞争对手。影响此类成本强加战略的有效性的变量是技术革新的相对成本。即竞争双方实现技术革新所需要的经济成本投入的差值大小。这种类型的成本强加战略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是利用双方的禀赋差异,如经济实力、科研基础、科研人才数量和质量等,以小于对手的经济成本实现特定领域的技术革新,从而人为促进竞赛的升级,从而迫使竞争对手消耗大量资源进行技术革新或造成竞争对手因无力追赶、双方实力鸿沟迅速扩大而退出竞赛;另一种是在自身实现技术革新后给竞争对手获取最新技术成果制造干扰,迫使竞争对手付出额外经济成本获取所需新技术成果。

(四)成本强加战略的成功要件

第二个因素是重要利益的集中程度。一国重要利益的分散或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本强加的效果。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重要利益较为集中的国家可以有效地将有限战略资源投入到少数领域,相比于战略利益较为分散的国家一方面具备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节约成本。通常情况下,需要兼顾海陆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往往要比地理位置相对隔绝的海洋国家和只需要关注陆上安全的大陆国家投入更多的战略资源以保证海陆两方面的平衡。

第二,战略发起国对双方竞争优劣势评估的准确度。成本强加战略取胜的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和“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准确把握和利用自身在特定领域的相对竞争优势,引导竞争对手陷入在该领域的高强度资源投入竞赛,从而将其拖垮。在战略的整体运作中,对双方竞争优劣势科学有效的评估和对信息⑱这里所指的信息是竞争双方的竞争现状和真实的竞争力对比情况。的掌握是实现战略预期目标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这种准确度决定了竞争领域选取是否能给自身带来最大化的竞争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对竞争对手自身行为偏好与战略优缺点的有效掌握和利用,可以造成竞争对手的战略偏移,⑲ TG Mahnken:Cost-Imposing Strategies:A Brief Primer,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2014.即诱使或迫使竞争对手偏离原有的正确战略轨道,从而加速其失败进度。

1.密集投入型成本强加战略:扩充常规军备与战略武器

双壁厚六边形蜂窝夹芯胞元结构在xoz面内所受剪切作用与yoz面内求解类似,参考式(10)可得到其等效单元在z方向上所承受的剪应力为:

三、里根政府的成本强加战略及其影响

1983年,里根政府《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与实施,是美国冷战时期成本强加战略的综合性实践,其中蕴含的战略思想和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可以对本强加战略的理论分析的实用性进行检验。

Miya听说宝宝越小越好生,于是孕期很严格得控制体重,结果怀孕32周产检时发现宝宝偏小,诊断为胎儿生长受限,被紧急收住院输液补充营养,天天打吊针、吃尽苦头。

(一)实施成本强加战略的基础

1.净评估方法的确立

早在冷战伊始,美国便开始了对苏联行为模式与美苏竞争关系的研究工作,闻名于世的乔治·凯南电报即是这种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对美苏竞争的系统性研究肇始于1973年,当时兰德公司高级分析师安德鲁·马歇尔受国防部长施莱辛格邀请,出任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主任一职。⑳ Gordon·S·Barrass:”US Competitive strategy during the cold war”,in Tomas G.Mahnken: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21 century:Theory,History and Practice,(San Francisc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50.马歇尔在70年代兰德公司针对核时代东西方关系进行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施莱辛格主导创立的用以研究和分析美苏均势模型和方法进行了改进,形成了系统化的净评估分析方法。它是一种综合运用政治学、数学、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知识对国家安全有关诸要素进行量化比较、诊断分析及前瞻预测的方法和过程,是一种评估特定国家之间长期性、战略性政治-军事竞争关系的框架。关注的是互动中的竞争关系,即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应对策略和行为。它的目标是通过判断出竞争双方之间的战略不对称性以找到可供高层政策制定者进行决策的“环境机遇”(environmental opportunities)。㉑ Gordon · S · Barrass:"US Competitive strategy during the cold war",in Tomas G.Mahnken: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21 century:Theory,History and Practice,(San Francisc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60-61.它是一门像化学等学科一样的科学,是一种包含多种视角和技艺,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㉒ Paul Bracken:"Net Assessment:A practical guide",Parameters,Spring,2006,91.这种方法的创立和不断完善,使得美国对苏联的研究更加科学化和精确化,美国发达的情报体系使得这种方法的作用被大幅度放大。

2.对苏联现状的认知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国内经济状况就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到80年代为止,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共帮助和扶持了69个卫星国和仆从国,从60年代起,苏联每年GDP的四分之一用于军备扩建,通常靠挪用人民储蓄、出售伏特加和暗中积累预算赤字来填补漏洞。㉓祖博克:《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李晓江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68页。加之1979年后长期陷入阿富汗这一泥潭,苏联甚至因为承担不起占领波兰的费用而在1980年发生的波兰危机中毫无作为。用里根总统的话来说,“苏联的经济就像用钢丝在维系。在波兰和其他东方国家经济同样混乱不堪,民族主义情绪在苏联帝国的压制下暗流涌动。如果他们不进行改变,在我看来共产主义政权很明显将在国内压力面前垮台。我在思考我们作为一个国家怎么利用苏联集团内部的裂痕加速这种崩溃的进程。”㉔彼得·施魏策尔:《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作为一种针对苏联集团量身定做的战略,确保苏联集团一定会进入战略陷阱同样重要。这项工作建立在美国对苏联战略思想和军事文化的认识的基础上。首先,在冷战期间的两极格局中,美苏双方互相默认对方为恒定的竞争者。出于担心被竞争对手全面超越的恐惧,针对苏联采取的竞争措施肯定会被苏联政府高度重视并引起回应性举措;其次,苏联的军事战略为成本强加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多个目标。苏联战略力量较为分散,过度依赖常规力量数量优势。而“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不但使莫斯科等苏联的多个核心战略利益点受到安全威胁,而且使得苏联的常规力量优势难以发挥作用。除非自愿接受竞争失败,否则苏联必须有所回应;第三,苏联早在“星球大战”出台之前的许多年便开始关注双方在国防科技方面的差距并制定了各种方案寻求缩小和弥补,㉕ John Battilege:”Soviet military thought and the US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itiative”,in Tomas G.Mahnken: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21 century:Theory,History and Practice,(San Francisc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69.足见苏联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会使双方在这一领域的鸿沟骤然增大,苏联不可能视而不见。

(二)战略的宏观设计:《战略防御倡议》的内容与目标

1983年3月,里根总统在演讲中正式提出《战略防御倡议》(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也被称“星球大战”计划,宣称该计划的目标是维持美国的力量以威慑侵略,维护自由与和平。㉖ US Congress:President Reagan Announces the Strategic Defense,March 23,1983.

就性质而言,该计划是一项有关反弹道导弹的军事战略计划。其指向对象不言而喻,是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美国出台计划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的战略核武器在数量和攻击、破防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精确摧毁美国陆上几乎全部导弹设施的实力(见表1)。㉗ US Congress:President Reagan Announces the Strategic Defense,March 23,1983.美国担心美苏之间的核均势向着有利苏联的方向偏转,急需根据新的国际战略形势采取应对性举措。一方面美国需要加快常规军备建设速度,尽快弥补和抵消苏联在军备数量方面的优势,而利用自身相对雄厚的科研基础实现军事技术革新,是重夺军备优势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战略手段;另一方面,对双方的常规军备竞赛进行升级,利用高科技竞赛给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苏联施加竞争成本和压力也是该计划的重要目的。

在釉质脱矿抑制的效果上,绿茶浸提液、碳酸氢钠液、多乐氟均能抑制釉质脱矿,改善釉质表面微观形态;其中绿茶浸提液抑制釉质脱矿的效果最好,碳酸氢钠液次之;多乐氟抑制釉质脱矿的能力较弱,而奥威尔牙膏和人工唾液对抑制釉质脱矿的效果则无明显差异。但奥威尔牙膏使用方便,不含氟化物,更为安全健康,且对釉质脱矿有一定治疗作用。

战略防御倡议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卫星计划”。前者目的在于通过升级北约国家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建立一个层次复杂、手段多元的反弹道导弹的综合防御系统。针对弹道式导弹弹道的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分四层拦截。以此降低甚至抵消苏联已经取得的战略核武器方面的优势;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加强对敌对国家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飞行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战略核打击。

表1 “星球大战”计划出台前美苏部分军备对比关系㉘ 资料来源于President Reagan Announces the Strategic Defense,March 23,1983.

时间1969-1983美国未进行过更新1969-1983 1969-1983类型洲际弹道导弹(ICBM's)潜射导弹和潜艇(submarine-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s and submarine)远程轰炸机(long-range bomber)苏联升级5次数量增加8倍建造了4类新的潜射弹道导弹和60多艘新的导弹潜艇制造了200多架新型的回火轰炸机(Backfire bombers)两种新型潜艇导弹,从战略任务中撤出了10艘潜艇。自1958年B-52's轰炸机后未进行新型远程轰炸机研发;而且因为老旧而退役了几百架。

(三)成本强加战略的运作

“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是成本强加战略一次教科书式的综合性应用,正如苏联《消息报》所言,“他们想把一场甚至更具毁灭性的军备竞赛强加到我们头上。他们认为苏联将不会奉陪到底,因为苏联缺乏资源”。㉙彼得·施魏策尔:《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虽然该计划的初衷仅仅是夺回美国的战略优势,目标中并不包括彻底瓦解苏联,但是从事后的历史发展来看,其对1991年苏联的最终解体产生了重要的间接推动作用。

第三,双方在选定竞争领域的实力鸿沟和禀赋差异。不对称竞争优势的存在是成本强加战略实施的必备条件,而这种相对优势的大小则对战略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甚至决定性影响。实力鸿沟(主要指综合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国可用于长期性竞争的资源体量优势程度和对持续性、密集型资源投入压力的承受能力,而禀赋差异(一国在特定领域的实力积累和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则决定了一国在特定领域获取持续竞争力的潜力。因此,上述两个方面也是成本强加战略成功所应具备的要件。

在1983年的“星球大战”计划演讲中,里根总统重点强调了美国正在逐步丧失常规军事力量优势的现实,此后,美国进行了冷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军备扩展行动,尤其侧重新型常规军备如洲际弹道导弹、B-1轰炸机等的大量建造,以便增强对苏联的威慑能力。这些举措在短期内实现了常规军事力量的增强,在军备数量和质量上都给苏联造成了巨大压力,莫斯科震惊于美国意图进行在其和平历史时期最大规模的军备建设。㉚ Gordon.S.Barrass:”US competitive strategy during the cold war”,in Tomas G.Mahnken: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21 century:Theory,History and Practice,(San Francisc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52.美国军备数量的急速攀升直接威胁到了苏联的安全,迫使苏联进行相应的军备建设以维持相对均势,苏军总参谋部勒令国防部制订一项开发新武器系统的五年计划,以代替“过时的”武器系统,而且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㉛彼得·施魏策尔:《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美国的常规军备与战略武器数量的极速增加,打乱了苏联原有的军备发展计划,同时将巨大的经济成本强加给了苏联。1988和1989年,美国的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7%、5.5%,而苏联军费开支高达32.3%和29.2%,㉜ 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https://www.sipri.org/databases/milex,2018.09.10.这还是苏联已进行了大规模战略收缩后的数据,可想而知苏联在成本强加战略运作伊始所面临的经济成本压力。

表2 1983年美国部分军备建设情况㉝ 数据来源于 Gordon.S.Barrass:“US competitive strategy during the cold war”,in Tomas G.Mahnken: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21 century:Theory,History and Practic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52.

名称和平保卫者导弹(MX Missile)装备有96枚D-5导弹的新型三叉戟潜艇(Trident Submarine)空基弹道导弹(Air-launched cruise missile)B-1轰炸机数量100 6 3000 100

2.技术革新型成本强加战略:高新技术竞赛

成本强加战略是一国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将巨大的竞争成本强加给竞争对手,迫使竞争对手在两种结果中做出选择:在明显不利的基础上持续竞争或者选择退出竞争的一种国际战略。⑪ G Mahnken:“Cost-Imposing Strategies:A Brief Primer”,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2014,pp.6-10.该战略力图最大程度增加竞争对手的资源负荷,打击的是他们持续性施压的能力和潜力。哈尔·布兰德认为,主导竞争意味着始终保持着相对低廉的竞争成本,理论上,一个富裕国家可以通过追求一种压迫对手采取低效率战略的方式击败一个处于弱势的挑战者,但是最好的战略——尤其是针对一个资源有限的超级大国——使用有针对性的投入来提高对手的成本,转移其资源,并削弱其跟上节奏的能力。⑫ Hal Brands,”The Lost Art of Long-Term Competition”,The Washington Quarterly,Winter 2019,pp.31-51.

鉴于结构思考在《船研所学报》出版流程优化方面的成功应用,针对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中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重要工作对象,提出开发以下几种基于结构思考的期刊出版工作辅助工具,通过应用这些工具,进一步提高期刊出版各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所谓密集投入型“成本强加”战略,是指与特定竞争对手在特定竞争领域进行长期性、高强度的成本投入竞赛,从而将巨大的竞争成本强加给对手。特点是竞争长期性和投入密集性。此类成本强加的有效性受到长期竞争承受力大小与重要利益的集中程度两个因素的影响。

同时,美国对苏联实施了严厉的技术和金融限制。早在1981年,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便对苏联获取西方技术成果的渠道进行了限制。1981年7月,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递交给里根政府一份名为“告别”(Farewell)的机密档案。“告别”是一位克格勃特工的代号,他向法国政府展示了苏联在通过合法和非法手段获取西方国家先进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功。㊳ Gus W·Weiss:”The Farewell Dossier-Duping the Soviets”,Studies in intelligence,(39)1996,p121-126.此后,北约成员国政府开始大规模驱逐涉及非法收购和获取先进技术的苏联情报人员,并对苏联进口西方先进技术人为设置了障碍。“星球大战”计划出台后,这种限制的范围被扩大到对苏联的出口信贷、硬通货和技术等方面。1984年12月,一个工程师小组对近几年来美国拒绝颁发的79项技术出口许可证进行了审查,试图确定这些出口项目对苏联工业经济基础所具有的价值。据估计,除了研发成本和人力费用外,这些技术本身在12年内每年的价格就是5-10亿美元。美国政府每年拒绝颁发数千个出口项目,因此总成本可能会更高。㊴彼得·施魏策尔:《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246页。

编辑部新一轮的聚餐大会轰轰烈烈地来啦!主编大大照例征求众编意见,但貌似众编很齐心呀,不要问我们吃什么,就问我们吃辣还是不吃辣……但好像就算问了,众编吃辣三观不乱倒啊!

(三)战略结果

正如中情局高级官员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所言,“战略防御计划把开支巨大的新军备竞赛的前景强加给了苏联,而且在展开竞赛的领域,苏联几乎无望进行有效的竞争。”㊵祖博克:《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李晓江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74页。“星球大战”计划取得的战略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实现了重振军备的战略目标,彻底扭转了70年代在美苏竞争中处于相对下风的不利状态,巩固和扩大了战略优势。美国依托强大的科技与经济实力,迫使苏联陷入高科技军备竞赛的泥潭。双方之间巨大的经济实力鸿沟是美国能够通过成本强加给苏联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的关键所在。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美国才能够以显著小于苏联的军费压力㊶衡量标准是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对苏联实施旷日持久的成本强加措施。

图1 1980-1991年美苏GDP总量(单位:美元)㊷数据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

第二,美国在欧洲的战略调整,迫使苏联将大量战略资源从发展进攻性武装力量转向防御体系建设,在造成成本强加的同时,削弱了苏联行为对美国安全的威胁。例如1983年末,美国完成在欧洲进行潘兴二号(Pershing II)和格里芬陆基巡航导弹(Gryphon ground-launched cruise mis-sile)的部署。此举造成苏联领导人的恐惧,担心潘兴二号具备在苏联进行报复性打击之前摧毁莫斯科的能力,㊸祖博克:《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李晓江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5页。于是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对莫斯科防御的加强上。此举大大消耗了苏联原本就极为有限的战略资源,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使其难以将上述战略资源投入到针对美国的进攻性行为中,从而降低了美国面临的安全风险。额外经济成本的增加也使苏联更加难以维持同美国的竞争。

第三,给苏联造成了空前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苏联参与成本高昂的高新技术竞赛,从而将巨大的竞争成本强加给了苏联。此外成本强加战略还打乱了苏联原有的战略部署,迫使其进行代价不菲的战略调整。这使得原本就深陷经济困境的苏联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其后戈尔巴乔夫主动与西方和谈和结束冷战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冷战取胜无望也是苏联在80年代后期出现内部分化的重要原因,间接导致了苏联集团的瓦解和覆灭。

四、中国防范成本强加战略的必要性

2017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到,“中国和俄罗斯对美国的权力、影响力和利益构成挑战,尝试侵蚀美国的安全和繁荣。”㊹ 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December 2017,https://www.whitehouse.gov/该报告担心,“中国正在采取一种快速的军事现代化战略,这种战略旨在限制美国进入印太地区以便使中国在这一地区可以更加自由地采取行动”。㊺ 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December 2017,https://www.whitehouse.gov/报告正式将中国列为主要竞争对手,开启了旨在遏制中国的“印太”战略。美国在强化既有的美日、美韩、美菲、美澳等双边同盟的同时,着力拉近同印度、越南等印太区域非盟国的安全合作关系。2018-2019年,美国发起中美贸易摩擦,更是使中美关系发展蒙上阴影,两国关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风险陡然增大,一旦中美战略稳定关系因双方在经贸、朝核、南海等问题上的利益分歧被打破,美国对华采取成本强加战略很可能从政策研讨变为现实。

中国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不可否认,就综合国力而言,美国依然拥有绝对优势,中国并不具备抗衡美国成本强加战略的经济、科技实力和资源体量。因此,中国应当珍视改革开放多年以来取得的发展成果,正视和规避被美国成本强加的安全风险,在追求国家利益,尤其是海外安全利益与中美关系稳定之间战略审慎地保持平衡。十八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奋发有为”成了中国外交的显著特色。“一带一路”、亚投行、“主场外交”、海洋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推进,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到二战以来的新高点。外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中国的周边环境与中美关系不确定性也在显著增加。时殷弘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前景仍不确定。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它们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两项重中之重) ,即对美和对亚洲邻国的关系和政策,都在一定意义上被‘锁在’海洋战略竞争、海洋领土争端以及海洋权益争执之中”。㊻时殷弘:《关于中国对外战略优化和战略审慎问题的思考》,载《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6期,第2页。这种战略困境的出现,是边缘地带陆海复合型强国在地缘上的“两难处境”在当代的最新体现。㊼陆海复合型国家主要是指频临开放性海洋,背靠较少自然障碍陆地的一类地区。从近代以来的历史看,这类国家多处在海陆势力的联合夹击之下,面临两个方向的战略压力和吸引,资源、力量因此配置分散。从地缘政治视角来看,作为主导性海洋强国,尽管根据不同的国际形势有所调整,但是整体而言,二战后美国所采取的是一种“选择性干预”地缘战略。这种战略假定,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够保持在某个地区的同盟义务及相关的前沿性军事存在,那么该国也就不可能对这个地区的事态发展产生出多少实质性影响。鉴于美国不能对欧亚大陆上重点地区的事态发展无动于衷,因而美国必须始终要保持自己政治和军事上的存在,以便对这些发展产生足够有效的影响。㊽ Robert J.Art,A Grand Strategy for Ameri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pp.223.这也是美国从“亚太再平衡”走向“印太”战略的理论依据。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正在日益加强,同盟体系不断强化和完善,中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也多为美国盟友,可以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终状态,取决于中美是否能维持战略稳定。对于中国来说,转型成为海洋强国,更好地保护海洋权益与海外安全利益,是中国自身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利益需要。鉴于中国自身的体量与发展速度,中国“走向海洋”,必然会引起美国与周边海洋邻国的警惕和防范。十九大以来,中国开始大力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加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推进,中国与美国和周边海洋邻国的安全风险也相应增大。尤其是中国的海军现代化进程引起了美国的关注和警惕,其官方和智库报告中已经多次出现了遏制和制衡中国海上力量的内容。㊾ 美国近年来每一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都会涉及到相关内容。影响力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智库报告如HooverInstitution,Chinese Influence Activ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2018.10.24;CSIS,Defusing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A Regional Blueprint,2018.10.历史上,陆海复合型强国的每一次海洋转型,都会引发其与主导性海洋强国的结构性矛盾,遭遇全面制衡。中国在当前的环境下,应该高度重视海洋转型,尤其是海军现代化可能给自身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审慎地态度发展海权和保护海洋相关利益。

第一,实现海外利益保护手段与机制多元化,以更为多元和更低安全风险的方式实现海外利益保护的目标,避免将海外利益保护简单等同于海上力量发展,将海外利益保护的压力全部压在海军身上。张曙光认为,中国需要在外交战略考虑、制度安排、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公共教育、技术开发与利用、国际合作等方面,科学、系统、客观、有序地推动海外利益风险的外交管理。㊿张曙光:《国家海外利益风险的外交管理》,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8期,第6-12页。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设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紧紧围绕进行护理质量评价的目的来设置。一项质量指标就是一项原则、程序、标准、评价尺度或其他能保证提供高水平护理的测量手段,是反映护理工作质量特性的科学概念和具体素质的统一体。因此,每一项指标的设置都应建立在科学、充分的论证和调研,以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准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指标的设置除了遵循科学性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2]。

第二,中国要将海权发展放置于中美关系大框架中,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的大背景下,努力平衡海权发展与中美战略稳定关系,有效管理大国竞争风险,避免海权的过度扩张使两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阿尔弗雷德·马汉对一国发展海军与追求海权提出了告诫,他认为,“海军的每项规划,如不考虑同大国的关系,又不考虑本国资源所提供的物资程度,就会立足于一个虚弱不稳的基础之上。外交政策和战略是被一条不可割裂的链条紧紧地连结在一起”。〔51〕艾·塞·马汉:《海军战略》,蔡鸿幹、田常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0页。

第三,中国在周边外交中要避免“胜利主义”倾向。这种“胜利主义”始于2008年“G2”概念的提出,在2010年中日钓鱼岛争端与2012年中菲黄岩岛争端中,表现尤为突出。时殷弘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肯定性”方面,即“肯定性地”期望美国包容中国的第二大国地位,甚至为之做出必不可少的贡献”;〔52〕时殷弘:《中国周边行为中曾有的“胜利主义”:动能和决策复杂性》,载《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0期,第3-5页。二是“否定性”方面,“从中国自身大增的力量导致的对外实力地位出发,也从中美之间显赫的首席两大国的关系出发,中国能够较严厉和更容易地处置这些麻烦制造者。按照一种设想,某些情况下这些麻烦制造者甚至可由北京和华盛顿‘共治’或共同管理”。〔53〕时殷弘:《中国周边行为中曾有的“胜利主义”:动能和决策复杂性》,载《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0期,第3-5页。这种“胜利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国力迅速上升引发的大众民族主义的膨胀,容易将中国推向与自身实力地位不相匹配的国际位置,使中国承受更多国际压力。

五、结论

作为冷战时期里根政府针对苏联重点实施的国际战略,成本强加战略对冷战的结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近年来,美国学界关于对中国采用这一战略的相关研究也值得关注和警惕。但该战略却是一个长期被中国学者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深入研究其蕴含的战略机理,不仅可以丰富国家间竞争的有关理论,而且对于中国如何在充满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平衡国家利益和中美战略稳定,避免陷入美国精心设计的成本强加圈套,重蹈苏联覆辙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当前的国际环境与冷战时期相比已时过境迁,中美与中苏关系也颇具差异性,应该理性客观地正确认识美国对华采取成本强加战略的安全风险,不宜过度夸大,但也要保持审慎。

作者简介:徐若杰,中国人民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联合培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标签:;  ;  ;  ;  ;  ;  ;  ;  

徐若杰:成本强加:美国遏制苏联的竞争战略及其特点(1983-1991)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