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灾荒论文_梁旻,郭进萍

河北灾荒论文_梁旻,郭进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北灾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灾荒,河北,成效,国民政府,晚清,池子,出版发行。

河北灾荒论文文献综述

梁旻,郭进萍[1](2012)在《一部区域灾荒史研究的力作——《近代河北灾荒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历来是一个灾荒频仍的国度,而近代中国更是战祸连绵,时局动荡。在人祸的催生下,天灾尤为惨重。刘仰东对晚清灾荒发生频率作过一个统计,从1840~1911年,全国共发生各种自然灾害1354起,按年次计,少则5起(1891年),多则35起(1887年),平均每年22.36起,每月将近两次。这个(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2年01期)

魏薇[2](2012)在《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7年)河北地区灾荒与救助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河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就十分频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的前十年,灾情依旧不断加剧,呈现出频发性、多样性、群发性等特点,较之前的时期更为严重,给人民的生活和财产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深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外,还与政局动荡、经济水平低、战争频繁等社会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严重的灾害,不仅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流离和伤亡,而且对农村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最终导致财产损失、经济衰退,甚至扰乱了文化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对灾民而言,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沉重的打击。面对严重的灾荒,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赈灾举措,不论是重视程度,还是防灾救灾的过程,较之前的时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设立了专门的救灾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的救灾法规。防灾方面,政府加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整修。救灾方面,南京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包括急赈、农赈、减免赋税、以工代赈等。从而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现代救灾制度。民间组织与社会慈善团体在救灾过程中结合了西方的创新型救灾模式,采取“防救并重”的方式,帮助灾民恢复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缓解了灾情,也对现代化的救灾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河北灾荒与救助的评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鉴,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救灾制度和救灾体系,强化政府的救灾力量,引导、扶持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救灾工作中,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建立高效准确的灾情评估体系,达到提高救灾效率的目的;广泛普及灾害群测群防和自救互救知识,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做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期刊2012-03-10)

[3](2011)在《《近代河北灾荒研究》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池子华、李红英、刘玉梅合着的《近代河北灾荒研究》一书,作为池子华主编的"近代国家与社会丛书"之一种,于2011年10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1年04期)

池子华,刘玉梅[4](2003)在《民国时期河北灾荒防治及成效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河北灾荒较前更为严重 ,无年不灾、多灾并发 ,危害面广是这一时期灾况的基本特征。在诸多自然灾害中 ,以水、旱、蝗叁灾为主 ,其中 ,又以水灾危害最大。面对灾荒 ,各届政府都采取相应措施救灾 ,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同 ,防治成效存在很大差异。另外 ,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经济凋敝、民力衰竭等客观因素也严重制约了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03年04期)

刘玉梅[5](2001)在《民国时期河北灾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灾荒在民国时期较以前历代更加严重,除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因素外,民国时期政治腐败,从中央到地方救灾机制大多运行失灵;经济落后,人民抗灾能力低;战乱不断等社会因素是其最主要、最本质的原因。惨重的灾荒给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带来很大影响,一方面它造成农村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抗灾能力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对社会稳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带来很大冲击和破坏作用。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虽都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予以挽救,但大都因财政困难,决心不坚而成效甚微。民间救灾团体及其活动的介入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起到了较好的社会作用。中共边区政权下的荒政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注意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军民团结,通过开展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战胜灾荒。(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1-06-01)

河北灾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古以来,河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就十分频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的前十年,灾情依旧不断加剧,呈现出频发性、多样性、群发性等特点,较之前的时期更为严重,给人民的生活和财产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深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外,还与政局动荡、经济水平低、战争频繁等社会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严重的灾害,不仅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流离和伤亡,而且对农村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最终导致财产损失、经济衰退,甚至扰乱了文化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对灾民而言,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沉重的打击。面对严重的灾荒,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赈灾举措,不论是重视程度,还是防灾救灾的过程,较之前的时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设立了专门的救灾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的救灾法规。防灾方面,政府加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整修。救灾方面,南京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包括急赈、农赈、减免赋税、以工代赈等。从而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现代救灾制度。民间组织与社会慈善团体在救灾过程中结合了西方的创新型救灾模式,采取“防救并重”的方式,帮助灾民恢复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缓解了灾情,也对现代化的救灾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河北灾荒与救助的评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鉴,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救灾制度和救灾体系,强化政府的救灾力量,引导、扶持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救灾工作中,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建立高效准确的灾情评估体系,达到提高救灾效率的目的;广泛普及灾害群测群防和自救互救知识,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做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北灾荒论文参考文献

[1].梁旻,郭进萍.一部区域灾荒史研究的力作——《近代河北灾荒研究》述评[J].中国农史.2012

[2].魏薇.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7年)河北地区灾荒与救助评述[D].齐齐哈尔大学.2012

[3]..《近代河北灾荒研究》出版[J].中国农史.2011

[4].池子华,刘玉梅.民国时期河北灾荒防治及成效述论[J].中国农史.2003

[5].刘玉梅.民国时期河北灾荒研究[D].河北大学.2001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河北灾荒论文_梁旻,郭进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