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类论文_高琳滢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球蛋白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球蛋白,血清,滤膜,小儿,白介素,补体,川崎。

免疫球蛋白类论文文献综述

高琳滢[1](2020)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试验组给予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泼尼松治疗,观察2组患者血小板指标、不良反应、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峰值数量高于对照组,血小板数量达到常规值时间、血小板数量达到峰值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运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泼尼松治疗更利于提升血小板数量与治疗效果,对降低用药副作用也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20年01期)

余悠悠,罗婷,潘秀军[2](2019)在《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检测在喘息患儿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E(TIgE)及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sIgE)检测在婴幼儿喘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喘息患儿(0-6岁)80例,其中婴幼儿组(0-3岁)43例,学前儿童组(3-6岁)37例,分别测定TIgE和sIgE(包括13种吸入性过敏原和15种食物性过敏原)。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TIgE,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sIgE。96例体检儿童(0-6岁)作为健康对照。结果喘息患儿组TIgE水平高于健康对照(264.45±342.25IU/ml vs 42.82±111.99IU/ml,P<0.05)。且随sIgE的阳性级别增高而增高。喘息患儿的阳性检出率前叁项为屋尘螨/粉尘螨、鸡蛋白、牛奶。吸入性sIgE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5%vs 11.46%,P<0.05)。学前儿童组总阳性率高于婴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30%vs 74.42%,P<0.05),其中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婴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49%vs 58.14%,P<0.05),且室外性吸入过敏原致敏情况增加,而婴幼儿组多为室内性吸入过敏原致敏。学前儿童组的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婴幼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86%vs53.49%,P>0.05)。结论机体的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能是婴幼儿喘息发生的一项高危因素,主要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检测喘息患儿的TIgE及血清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了解患儿的致敏状态,能够提示患儿进行过敏原规避,减少接触机会,指导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从而为可能发展成哮喘的高危患儿提供早期干预。(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9年12期)

彭焱,李陶敬,邹浩勇,陈克金,胡勇[3](2019)在《不同种类预过滤膜对纳米膜(DV20 nm)过滤人免疫球蛋白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种类预过滤膜对纳米膜(DV20 nm)过滤人免疫球蛋白效果的影响。方法以A、B、C厂家生产的纳米膜(DV20 nm)和不同预过滤膜对1 000 mL 5. 3%IgG样品进行膜通量筛选实验,比较蛋白回收率及通量;应用筛选的预过滤膜和纳米膜对样品中滴度为6. 50 LgTCID50/0. 1 mL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进行去除病毒验证。结果选取A厂Minisart预过滤膜,120 min通量为7. 68 L/(m~2·h),蛋白回收率为96. 1%;B厂FTKDJL预过滤膜,120、300及400 min通量分别为9. 87、3. 93和1. 85 L/(m~2·h),蛋白回收率为97. 6%。A及B厂的纳米膜过滤约1 200 min,通量分别为2. 39和3. 74 L/(m~2·h),指示病毒PPV下降滴度分别为≥4. 63和≥4. 25 LgTCID50/0. 1 mL,均能在有效过滤量之内完全去除PPV,蛋白回收率均在96%以上。结论不同预过滤膜对纳米膜过滤通量有明显影响,筛选的预过滤膜及纳米膜均可有效去除PPV,可用于人免疫球蛋白规模化生产工艺。(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刘晓梅,崔振泽,景淑军,杨光[4](2019)在《手足口病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水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在手足口病患儿免疫状态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82例手足口病患儿为手足口病组,13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56~+自然杀伤细胞比例,CD4~+/CD8~+、IgA、IgM、IgG和补体C3、C4水平。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手足口病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及补体C3、C4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56~+自然杀伤细胞比例、Ig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单独效应分析显示,0岁~手足口病组CD4~+/CD8~+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0岁~及3岁~的男性手足口病组IgM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岁~男性及0岁~女性手足口病组IgA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监测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为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状态评估提供实验室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黄瑜璇[5](2019)在《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的意义。方法:检测对比观察组、健康体检者IgG、IgA、IgM水平,治疗后改善者、未改善者IgG、IgA、IgM水平。结果:观察组甲组IgG、IgA、IgM水平>观察组乙组>对照组,经治疗,改善者IgG、IgA、IgM小于未改善者,且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可作为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万发武,熊洁[6](2019)在《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与合适剂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与合适剂量。方法将2012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48例川崎病患儿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低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输注0.4g/kg,每日1次,连续5天;观察组予以高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输注2.0g/kg,每日1次,只用1天。两组患儿均治疗10d。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临床疗效、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发热、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有效率79.17%,观察组有效率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比对照组低,血沉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均有疗效,但高剂量使用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较短,有效率高。(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刘江海[7](2019)在《免疫球蛋白、血清炎症因子在小儿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血清炎症因子在小儿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的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同时期的100名健康同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入院时、入院后7 d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观察组中不同APACHEⅡ评分者的检测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炎症因子与儿呼吸道感染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入院时、入院后7 d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炎症因子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不同APACHEⅡ评分者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儿呼吸道感染预后呈负相关(P<0. 05),炎症因子与儿呼吸道感染预后呈正相关(P<0. 05)。结论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对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预后的反应价值较高,可作为此类患儿诊治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24期)

赵娜,蔺洁,王铁战[8](2019)在《人免疫球蛋白引起严重呕吐和高热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资料患儿,男,5岁,主因发热14 d,左膝关节疼痛1 d,于2019年4月18日收入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患儿妈妈诉,患儿病初体温最高39℃,口服抗菌药物及抗病毒等药物治疗,体温3~4 d后降(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22期)

韩玉敏,石娜,王燕,刘立刚,郅莉莉[9](2019)在《过敏性哮喘患儿一氧化氮、总免疫球蛋白E、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联合检测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总免疫球蛋白E(IgE)、调节性T细胞(Treg)在儿童过敏性哮喘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其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11月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门诊中的过敏性哮喘患儿60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FeNO、总IgE以及Treg水平。分别计算3种检测手段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于儿童过敏性哮喘的诊断效能,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的FeNO和外周血中的总IgE高于对照组,而外周血中Treg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FeNO和外周血总IgE与小儿过敏性哮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62、0.591,P<0.05),Treg与哮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569,P<0.05)。Treg对于儿童过敏性哮喘检测的特异度显着高于FeNO和总IgE(P<0.05),平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显着高于单项检测和系列联合检测(P<0.05),而系列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显着高于平行联合检测(P<0.05)。FeNO、总IgE、Treg平行和系列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8和0.917。结论过敏性哮喘患儿的FeNO、总IgE、Treg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和病情分级相关。平行联合检测或系列联合检测可提高在儿童过敏性哮喘诊断中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胡玲珑,温正旺,俞佳珂,陈洁,石海矾[10](2019)在《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受体蛋白在原发性EB病毒感染肝损伤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受体蛋白(SIGIRR)在原发性EB病毒感染肝损伤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儿(入院时EB-IgM和EB-DNA检测均阳性)为A组,门诊体检EB-IgG阳性(EB-VCA-IgG、EB-NA-IgG)而EB-IgM阴性的40例儿童为B组,门诊体检EB-IgG和EB-IgM均阴性的40例儿童为C组。检测并比较A组入院时及治疗1周后血清SIGIRR表达水平及AST、ALT水平,比较3组对象血清SIGIRR表达水平,同时分析A组入院时及治疗1周后血清SIGIRR表达水平与AL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治疗1周后,原发性感染患儿血清SIGIRR表达水平明显升高,ALT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ST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院时血清SIGIRR表达水平与B、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与B、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感染患儿入院时血清ALT水平明显升高,与血清SIGIRR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06,P<0.05),治疗1周后两者未见相关性(r=0.106,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后患儿血清SIGIRR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ALT水平相关,是肝损伤的保护因子。(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23期)

免疫球蛋白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E(TIgE)及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sIgE)检测在婴幼儿喘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喘息患儿(0-6岁)80例,其中婴幼儿组(0-3岁)43例,学前儿童组(3-6岁)37例,分别测定TIgE和sIgE(包括13种吸入性过敏原和15种食物性过敏原)。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TIgE,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sIgE。96例体检儿童(0-6岁)作为健康对照。结果喘息患儿组TIgE水平高于健康对照(264.45±342.25IU/ml vs 42.82±111.99IU/ml,P<0.05)。且随sIgE的阳性级别增高而增高。喘息患儿的阳性检出率前叁项为屋尘螨/粉尘螨、鸡蛋白、牛奶。吸入性sIgE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5%vs 11.46%,P<0.05)。学前儿童组总阳性率高于婴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30%vs 74.42%,P<0.05),其中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婴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49%vs 58.14%,P<0.05),且室外性吸入过敏原致敏情况增加,而婴幼儿组多为室内性吸入过敏原致敏。学前儿童组的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婴幼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86%vs53.49%,P>0.05)。结论机体的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能是婴幼儿喘息发生的一项高危因素,主要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检测喘息患儿的TIgE及血清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了解患儿的致敏状态,能够提示患儿进行过敏原规避,减少接触机会,指导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从而为可能发展成哮喘的高危患儿提供早期干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球蛋白类论文参考文献

[1].高琳滢.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基层医学论坛.2020

[2].余悠悠,罗婷,潘秀军.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检测在喘息患儿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

[3].彭焱,李陶敬,邹浩勇,陈克金,胡勇.不同种类预过滤膜对纳米膜(DV20nm)过滤人免疫球蛋白效果的影响[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9

[4].刘晓梅,崔振泽,景淑军,杨光.手足口病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水平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

[5].黄瑜璇.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的意义[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6].万发武,熊洁.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与合适剂量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7].刘江海.免疫球蛋白、血清炎症因子在小儿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9

[8].赵娜,蔺洁,王铁战.人免疫球蛋白引起严重呕吐和高热1例[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9].韩玉敏,石娜,王燕,刘立刚,郅莉莉.过敏性哮喘患儿一氧化氮、总免疫球蛋白E、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联合检测的意义[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

[10].胡玲珑,温正旺,俞佳珂,陈洁,石海矾.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受体蛋白在原发性EB病毒感染肝损伤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浙江医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双色荧光标记杂交图谱病例与对照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的散点图差异基因的筛选膜形式存在的类免疫球蛋白结构的在昆...免疫双抗实验鉴定单抗亚型蚌损伤后血清类免疫球蛋白含量变化曲线

标签:;  ;  ;  ;  ;  ;  ;  

免疫球蛋白类论文_高琳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