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都市圈论文_闫广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沈阳都市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都市,空间结构,城市,引力,地域,强度,布局。

沈阳都市圈论文文献综述

闫广华[1](2017)在《沈阳都市圈地域范围界定与圈层结构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界定地域范围是研究都市圈的基础。沈阳都市圈是东北地区的核心区域,具有大都市圈的基本特点,它的构建对于东北振兴战略的深化及辽宁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的都市圈范围界定方法,运用经济距离、城市场强、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等指标,确定沈阳都市圈的地域范围和空间结构,为沈阳市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王媛玉[2](2016)在《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圈作为一种特别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凭借其经济集聚与扩散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中小城镇结合,极大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实践证明,都市圈是新常态背景下解决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城乡协调、体制创新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沈阳都市圈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以辽宁省省会——沈阳市为核心,辐射范围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等周边城市。近年来,沈阳都市圈凭借着深厚的工农产业基础、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发达的科研技术成果等有利条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规模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都市圈在当前的发展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与巨大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与经济形势下,如何加强内部经济空间联系,促进沈阳都市圈建立合理的产业和经济分工体系、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沈阳都市圈的经济空间结构为切入点,运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城市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两个实证模型,从城市发展质量、城际经济联系、区域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沈阳都市圈的经济空间结构发展程度及特点,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研究都市圈整体未来发展的可行道路提供科学依据。正文部分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相关研究综述,将与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等相关的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国内外文献作一系统梳理。通过对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整理与探讨,总结当前与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等议题相关的科学研究进程,为本文的主体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沈阳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分为概况、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空间结构现状等叁个部分。其中经济发展现状包括经济总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系统阐述;经济空间结构现状则对空间人口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城镇产业结构等作出描述性分析。第叁部分为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引入城市引力和城市流强度两个模型,对该区域的经济空间联系及结构进行量化,从而分析都市圈整体优势与不足之处。其中,城市引力模型重点测度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经济作用力,包括城市质量、时间距离等变量的确定,从而确定城际经济联系强度。城市流强度则侧重于区域产业专业化程度以及外向功能的衡量,从产业结构优化、各城市在区域经济联系中的地位等角度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作出分析。第四部分在定性与定量分析基础之上,提出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首先进一步总结实证分析结果,对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城际经济联系作出总体评价;之后从空间极点、轴线、载体叁个方面,分别提出调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城市功能的改进、交通网络的完善、产业布局的优化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宋铁男,李建国[3](2015)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沈阳都市圈运动休闲空间功能结构布局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新空间"发展理念。新型城镇化的"新空间"旨在通过探索一种适合城镇开发的空间构成,促进生活和生态空间的优化组合,最终构建起与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相适宜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作为对"新空间"发展理念的回应,本研究以沈阳都市圈为例,从生活圈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促进沈阳都市圈范围内大中小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功能结构互补的布局模式,以期为沈阳(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期刊2015-11-05)

冯章献,王士君[4](2006)在《沈阳都市圈空间范围的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从对都市圈概念的讨论和认知入手,简述了国内外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基本方法,尝试利用GIS技术划定沈阳一日交流圈,再综合考虑行政区划、文化认同感、产业结构、自然条件等影响条件对其进行调整,从而最终确定沈阳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包括沈阳市域(除康平县)、铁岭市区(含清河区)、开原市、调兵山市、抚顺市区、抚顺县、本溪市区、本溪满族自治县、鞍山市区、台安县、辽阳市域。整体形态为南北狭长、东西相对较窄的近椭圆形结构。(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06年08期)

王士君,冯章献,王丹[5](2006)在《沈阳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和整合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学术界在广泛使用“都市圈”之前就有“大都市区”这一概念,“都市圈”与“大都市区”概念既相似又有区别。都市圈首先是、实质也是一个基于“核心- 边缘”、强调起迄点及地域范围大小的空间性概念,与交通、通讯能力所及休戚相关。大都市区则是一个功能性概念,是指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城市及与其保(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8-01)

李颖[6](2003)在《沈阳都市圈生成与发育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圈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研究的新领域。都市圈以其整体发展的协调性、有效性而成为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近2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乃至都市连绵区迅速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辽宁省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滞后,竞争力不强的现象。沈阳都市圈的生成和培育必将为辽宁经济的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沈阳都市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旨在为沈阳都市圈的生成和发育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措施。全文共分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理论综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都市圈理论的研究成果,对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生成机制做了详细阐述,为全文的研究构筑理论基石。 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是本文的主体。该部分在前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对沈阳都市圈的现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首先,阐明了培育沈阳都市圈的重要意义。其次,对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沈阳进行了分析,将沈阳市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国际化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及生态环境水平与其他叁个大都市进行了比较说明。再次,引用中心城市经济势能量级和经济距离的概念对沈阳都市圈的范围进行了划分,划定八个省辖市及其所辖地区为该都市圈的覆盖范围。然后,对沈阳都市圈的城市职能体系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圈域级、大区级、国家级叁个层次判定了圈域内各城市各产业的级别类型,同时也介绍了都市圈重、轻工业及一、二、叁产业的发展结构。最后,对沈阳都市圈城市流强度及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了计算,借以反映都市圈城市的紧密联系程度。 第叁部分为结论及措施部分,针对实证分析中发现的阻碍和影响沈阳都市圈生成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主要包括提升中心城市作用、建设城市经济网络和构建都市圈协调机制等叁个方面。(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03-12-01)

沈阳都市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都市圈作为一种特别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凭借其经济集聚与扩散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中小城镇结合,极大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实践证明,都市圈是新常态背景下解决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城乡协调、体制创新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沈阳都市圈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以辽宁省省会——沈阳市为核心,辐射范围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等周边城市。近年来,沈阳都市圈凭借着深厚的工农产业基础、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发达的科研技术成果等有利条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规模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都市圈在当前的发展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与巨大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与经济形势下,如何加强内部经济空间联系,促进沈阳都市圈建立合理的产业和经济分工体系、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沈阳都市圈的经济空间结构为切入点,运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城市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两个实证模型,从城市发展质量、城际经济联系、区域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沈阳都市圈的经济空间结构发展程度及特点,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研究都市圈整体未来发展的可行道路提供科学依据。正文部分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相关研究综述,将与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等相关的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国内外文献作一系统梳理。通过对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整理与探讨,总结当前与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等议题相关的科学研究进程,为本文的主体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沈阳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分为概况、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空间结构现状等叁个部分。其中经济发展现状包括经济总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系统阐述;经济空间结构现状则对空间人口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城镇产业结构等作出描述性分析。第叁部分为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引入城市引力和城市流强度两个模型,对该区域的经济空间联系及结构进行量化,从而分析都市圈整体优势与不足之处。其中,城市引力模型重点测度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经济作用力,包括城市质量、时间距离等变量的确定,从而确定城际经济联系强度。城市流强度则侧重于区域产业专业化程度以及外向功能的衡量,从产业结构优化、各城市在区域经济联系中的地位等角度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作出分析。第四部分在定性与定量分析基础之上,提出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首先进一步总结实证分析结果,对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城际经济联系作出总体评价;之后从空间极点、轴线、载体叁个方面,分别提出调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城市功能的改进、交通网络的完善、产业布局的优化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沈阳都市圈论文参考文献

[1].闫广华.沈阳都市圈地域范围界定与圈层结构划分[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

[2].王媛玉.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宋铁男,李建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沈阳都市圈运动休闲空间功能结构布局模式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2015

[4].冯章献,王士君.沈阳都市圈空间范围的界定[J].现代城市研究.2006

[5].王士君,冯章献,王丹.沈阳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和整合发展研究[C].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

[6].李颖.沈阳都市圈生成与发育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沈阳都市圈示意图沈阳都市圈范围示意图广州大都市圈的空间结构示意图东北区四大都市圈GDP增长率比较个高铁经济区规划前后的紧凑度及变化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戮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标签:;  ;  ;  ;  ;  ;  ;  

沈阳都市圈论文_闫广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