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原地浸出砂岩型铀矿地质开发现状与展望

国外原地浸出砂岩型铀矿地质开发现状与展望

一、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毅[1](2021)在《浅层地震勘探在宝龙山-太平川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辽盆地是我们北方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等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的深入,先后在盆地西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发现了钱家店、宝龙山、大林、海力锦等大型铀矿床,表明该地区砂岩型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优势明显,是铀矿勘查的重点地区之一。如何快速查明该区基底埋深、盖层结构、断裂构造、找矿目的层及其砂体发育特征等铀成矿地质环境问题,成为找矿突破的关键。以往区内砂岩型铀矿勘查中寻找砂体的手段主要是电磁测深法、钻探法、地震勘探等方法。早期以上方法对铀矿砂体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伴随着铀矿勘探开发的深入及找矿目的层的精细化解释需求,针对区内重点勘查地段就需要精度更高的地震勘探方法来解决问题。本文以松辽盆地西南部通辽地区宝龙山-太平川地段为研究对象,以浅层地震勘探方法为手段,通过开展地震数据采集、资料处理与解释等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砂岩型铀矿地震勘探技术方法体系。根据研究区以往3条地震剖面数据,开展了滤波、速度分析、叠加、属性计算等系列处理与成图,结合区内已知地质、钻孔和其他资料,开展了地震-地质解释方法研究,大致查明了研究区盖层结构、断裂构造、岩性岩相、目的层埋深与厚度、古河道等砂岩型铀成矿地质环境问题,预测了铀矿找矿有利区段,为钻探工程布置提供了依据。本次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推断解释了区内7个反射层面及其与地层的对应关系,推断解释主要断裂构造17条,基本查清了工作区断裂构造格架;2)对工作区地震相、沉积相以及地层岩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3)推断解释了工作区上白垩统姚家组下岩段河道的展布特征和砂体的分布范围及规模,总结了工作区的铀矿找矿有利地段。

谭雨蕾[2](2021)在《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文中认为铀矿资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型资源,是我国军工/军事、国防工业、能源开发及国民经济有序增长的重大需求之一。砂岩型铀矿是目前所有铀矿类型中最具开采潜力的铀矿床,表生铀元素伴随着岩石的剥蚀、水解及风化,铀元素迁移及富集成矿均需要较为特殊的盆地沉积条件及盆地构造背景,使得砂岩型铀矿在成矿过程呈现一定的空间选择性分布规律,在垂向空间分布上具有成层性、分带性等特征。因此,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展布特点和分带特征对其成矿规律与资源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床这一典型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球物理钻孔测井定量数据及地层年代信息等定性数据,对铀矿化、铀异常及铀元素在垂向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及变异特征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给出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二维分带特征与三维可视化,完成含铀层识别的二维含铀层异常区段分带和三维异常区域圈定,为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成矿特点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本论文提出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属于砂岩型铀矿空间复杂环境中的非线性模型研究,具有大样本,变量多,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融合等特点,属于典型砂岩型铀矿地质数据分析范畴,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分辨率下的砂岩型铀矿数据进行非线性方法研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论文中提出的三种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及含铀层识别研究概述如下:(1)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以盆地构造特征、地质背景及沉积环境为依据,根据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功率谱密度思想建立空间谱度量,运用钻孔测井数据中的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曲线数据进行试算研究,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进行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完成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含铀层异常区段识别和圈定工作。(2)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利用空间标度分析对多种测井数据(包括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定量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孔径(mm)、自然电位(mv)、视电阻率(Ω·m)、密度(g/cm3)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空间谱度量思想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空间谱度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将影响铀成矿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弥补单一伽玛照射率曲线在实际砂岩型铀矿探测中的不足。(3)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运用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对多条测井曲线定量数据进行约束性分析,融合广义相关分析及空间谱度量对上述两类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含铀层识别提取结果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将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应用到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中,同已知矿化信息相比较,可以更加精确的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砂岩型铀矿属于比较特殊的矿产资源,需在特殊的地质背景下才能富集成矿。本论文综合考虑影响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各类因素,分别基于不同类型数据(钻孔测井数据和地层年代信息)提出一系列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从而进行含铀层精确识别。进而为砂岩型含铀盆地空间垂向分带体系建立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

戴明建[3](2021)在《东胜神山沟—孙家梁地区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和开发基地。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发育有古氧化蚀变和次生氧化蚀变等不同氧化蚀变类型,存在不同期次氧化流体和多期铀成矿作用,是研究流体期次、成矿环境变化和铀矿体改造、定位非常理想又难得的地区。该铀矿床红色古氧化带几乎被后期还原改造殆尽而表现为绿色古氧化带,仅以残留形式存在。铀矿体受新生代构造影响抬升至地表,并遭受剥蚀。次生氧化含氧含铀水进入古砂岩型铀矿床内,致使原矿体再次活化迁移,在新的氧化—还原转换面附近重新沉淀富集成矿。因此,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具有国内独特的古氧化和次生氧化同时控矿的特征。本文以神山沟—孙家梁地区古砂岩铀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反演不同期次成矿流体演化过程,恢复成矿环境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探讨了次生氧化作用对古砂岩型铀矿床的改造机理,综合建立了次生氧化识别标志,揭示了铀成矿—再改造作用的4个阶段,构建了次生氧化改造铀成矿模式,建立了历经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的古砂岩型铀矿找矿应遵循的预测准则。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将古砂岩型铀矿床按是否在后期出露地表遭受次生氧化改造而进一步分为原生古砂岩型铀矿床和次生古砂岩型铀矿床。原生古砂岩型铀矿床特指铀矿床形成后矿床一直完全隐伏于还原岩石地球化学环境中,从未暴露地表遭受新的次生氧化改造的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古砂岩型铀矿床则特指后期受构造抬升影响暴露地表,并遭受新的次生氧化改造的古砂岩型铀矿床。将研究区氧化作用蚀变类型按时间分为古氧化蚀变和次生氧化蚀变两类,并总结了不同氧化蚀变分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空间配置关系。次生氧化带本文特指新近纪以来的氧化带。2)重建了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指出其受上新世东部新构造运动抬升影响出露地表。研究区古砂岩型铀矿床在中侏罗世直罗组沉积期发生铀矿预富集之后,其演化可进一步细分为中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北部抬升沉积成矿阶段、古新世至渐新世北西-南东向拉张阶段和中新世至今东部抬升成矿改造阶段。研究区于上新世后快速向西掀斜,东胜梁至此定型,造成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出露地表。此时,铀储层古水流方向与主成矿期北西南东向的地下水流场方向近垂直,以及持续干旱的古气候条件,造成了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遭受新的次生氧化改造,在神山沟—准格尔召地区地表形成大量铀矿化点。3)综合建立了次生氧化改造作用标志。古氧化带以赤铁矿、针铁矿和锐钛矿含铁矿物组合为主,次生氧化以褐铁矿为主,还原带黄铁矿较为发育。古氧化带粘土矿物具高岭石含量高、蒙皂石含量低特征,同时存在绿泥石。次生氧化带以高蒙皂石和低高岭石为主要特征,不仅存在空间上的分带还存在时间上的转变和演化。由氧化带向还原带有机碳、全硫、低价硫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均具逐渐升高的特征,同时,Fe3+/Fe2+具逐渐降低的特点。次生氧化砂岩是对古氧化砂岩的再氧化产物,具高Si O2低Mn O、Ca O的特点,低Na2O、Mg O的特点。古氧化铀成矿年龄与原生古砂岩型铀矿床成矿年龄一致,次生氧化改造铀成矿年龄主要为新近纪成矿年龄,以及现代地表氧化改造成矿年龄。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卷头部位富铀矿石明显具有偏铀特点,并在垂向上具有偏铀与偏镭重复发育的现象,反应次生氧化改造作用对原有矿体重新改造和富集的多期性。平面上,总体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更偏铀,往北东方向更偏镭,表明受次生氧化改造作用明显。4)研究区存在独特的铀矿富集作用,主要包括化学还原富集作用和机械吸附富集作用。还原富集作用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与铀储层中的固态还原介质有关;二是与后期还原气体渗入作用有关。吸附作用包括有机质吸附作用和粘土矿物对铀的吸附作用。并构建了次生氧化改造古砂岩型铀矿模式:氧化—还原转换面铀成矿模式。其铀成矿作用基本上可分为沉积—成岩预富集阶段、古氧化—还原转换面成矿阶段、还原作用保矿阶段和次生氧化—还原转换面成矿阶段共4个阶段。5)拟定了历经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的古砂岩型铀矿找矿应遵循的预测准则:一是正确识别古氧化控矿成因类型;二是准确利用地表铀异常信息;三是精确定位氧化—还原转换面空间展布。其中在利用地表铀异常信息进行准确深部找矿预测时需注意几个方面:(1)判断其是否为古砂岩型铀矿体受次生氧化改造再富集成因;(2)判断其赋矿层位;(3)查证深部铀矿化延伸情况;(4)圈定地表铀异常规模;(5)判断铀异常的来源。总结了空间定位氧化—还原转换面的方法:(1)颜色定位法;(2)岩石矿物学定位法;(3)地球化学定位法;(4)沉积成因相定位法。当然,为提高定位氧化—还原转换面空间展布准确度,以上方法最好是套合使用。上述成果和认识揭示了次生氧化作用对古砂岩型铀矿床的改造机理,构建了次生氧化改造铀成矿模式,并建立了历经次生氧化改造作用后的古砂岩型铀矿找矿应遵循的预测准则。此项研究将为在具有相似次生氧化—还原转换面控矿的新生代地层中进行铀矿找矿工作提供借鉴意义。本文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综合建立了次生氧化改造作用识别标志,揭示了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氧化改造富集机理,构建了研究区次生氧化改造古砂岩型铀成矿模式,并完善了东胜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2)建立了历经次生氧化改造作用后的古砂岩型铀矿找矿应遵循的预测准则。

王桔[4](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砂岩型铀成矿系统的研究一直是全世界铀矿开采、勘探的热点问题,亦成为数字地质科学研究的重点。解决数字地质科学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创建模型将问题定量化、标准化,同时将地质过程(时间与空间)程度刻画更为精确。因此,应用地质过程随机模型来表达地学意义,更具有适应性和学术价值。本文从砂岩型铀矿成矿系统复杂性分析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尝试的一种探索性研究。砂岩型铀矿是在表生地质作用下,由周缘不同含铀母岩蚀源区提供的铀及相关元素历经风化、剥离、水解、迁移、沉积、聚集等一系列深时演化过程,在地表土壤及水系中形成了分散晕或水系沉积物,代表元素迁移痕迹,这种地球化学数据具有多元多期次叠加过程,建立网格采样所形成的离散样本空间也具有叠加性。由于盆地周缘与盆地之间地形地貌上的差异性原因,含矿流体迁移方向总体上由高地形向低地形释放能量。因此,体现在地球化学元素离子网格数据特征上,可抽象为物质质点的定向移动(有限制的布朗运动),由于移动过程的定向性,可认为空间质点性质与其源头相邻上方质点有关,也就是说按照流体运行方向,空间质点的性状仅与其上游邻点表现出极强的相关性,而与上游间隔点或下游间隔点无关或弱相关,这种空间运行状态启发我们,元素质点运动呈现极强的无记忆性,也即遵守马尔可夫性。鉴于取样网格离散性质,可以认为元素离子迁移质点构成马尔可夫链;盆地沉积地层分布在空间秩序上呈现无后效性,也即地层当前层只与它紧邻下覆层分布有关,与其它地层层序号无关,因此可将盆地沉积地层视为具有马尔可夫性。这正是本文运用马尔可夫链来度量和解释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表征迁移演化及铀矿盆地地层建造空间分布的原因。可将整个成矿过程划分为:以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以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组合为标志的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空间分布的研究。从而佐证砂岩型铀矿表生成矿系统马尔可夫链模型,在砂岩型铀矿资源定量评价中的地位与支撑作用。论文内容属于国家973计划《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项目中第5课题《基于大数据的铀资源潜力评价》(课题编号:2015CB453005)的组成部分。以鄂尔多斯盆地钻孔测井数据及地球化学元素作为数据支撑,创建钻孔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并根据结果度量盆地内部沉积相结构及含矿地层特征分析,并解释盆地外围铀及相关元素表征迁移演化过程,最终为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能力分析及成矿过程估算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成果如下:1.以钻孔测井数据为案例的地层状态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利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并通过地层转移概率计算确定各地层岩性状态的转移大小;(2)应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揭示地层岩性转移概率随机性发生的规律;(3)对钻孔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推断盆地砂泥结构;(4)根据钻孔测井曲线图的曲线形状,判断目标区的岩性状态和砂体内部结构以及沉积相对砂岩铀矿化控制;2.基于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离散取样数据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对地球化学元素进行预处理并剔除“奇异值”,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以硼(B)、铀(U)、钒(V)三个关联性较高元素为例,建立元素迁移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模型,绘制含量二维图及转移概率三维图;(2)通过地球化学元素迁移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绘制以硼(B)、铀(U)、钒(V)三个元素为例的元素转移路径图,并应用聚类分析,将三元素转移路径聚类为三条主要线束路径并叠加。

焦养泉,吴立群,荣辉,张帆[5](2021)在《中国盆地铀资源概述》文中研究说明近20多年来,我国在北方6大沉积盆地中陆续发现了系列大型和超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丰富的资源量昭示了沉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促使铀汇聚的化学反应器.然而,盆地中的铀矿床类型远不止于砂岩型一种,它们一并构成了宝贵的盆地铀资源.将在沉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制约而促使铀富集形成的系列铀矿床,统称为盆地铀资源.充分考虑铀成矿作用的关键制约要素和矿床形成的发育时序,将盆地铀资源划分为同沉积型、不整合型和成岩型三大类13个亚类型矿床.在盆山耦合的构造体制驱动下,铀的变价属性是铀大尺度循环(汇聚与分散)的基础,这使得各种铀矿床之间既具有成因联系又能相互转化.我国已探明盆地铀资源的矿床成因类型、时空分布和资源量规模极不均衡,但是北方砂岩型铀矿床和南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构成了盆地铀资源的主体,从而具有"一北一南"、"一陆一海"、"一新一老"的基本格局.目前,北方砂岩型铀矿是我国勘查和开发的重点,然而铀储层结构和物质成分的非均质性极大,地浸采铀技术亟需革新以适宜多数砂岩型铀矿床的开发.同时,需要在新地区、新层位发现更多新类型铀矿床,还需要依赖技术研发盘活已发现的以南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为代表的"超低孔渗"、"富有机质"、"深埋藏"的系列"呆矿".

章展铭[6](2020)在《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松辽盆地是我国北方主要的产铀盆地之一,盆地西南部的通辽地区现已探明钱家店、宝龙山等大型铀矿床。近年来,通辽地区经铀矿勘查新发现了大林、海力锦等矿床,表明区内仍有很大的成矿前景。然而,对于区内流体作用与铀成矿的研究相对薄弱。论文以松辽盆地西南部通辽地区宝龙山、大林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以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砂岩型铀成矿理论为指导,研究了铀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目的层姚家组砂岩的后生蚀变特征、成矿流体类型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研究认为目的层姚家组砂岩中与铀矿化相关的蚀变主要有高岭石化、黄铁矿化及碳酸盐化。高岭石常常吸附铀,充填在砂岩孔隙,以杂基的形式存在。黄铁矿一方面表现为草莓状黄铁矿交代有机质且与铀矿物共生,另一方面以胶状黄铁矿与铁白云石、铀矿物共生的形式存在。含铀碳酸盐以铁白云石为主,常以自形-半自形产出,铀矿物赋存在其表面。(2)根据蚀变矿物的产出形式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不同蚀变矿物的成因。其中,高岭石成因复杂,既可以是大气降水淋滤或成岩有机酸流体的产物,也可以是在辉绿岩脱气产生的富CO2热流体充注作用下形成;黄铁矿根据其形态可分为草莓状黄铁矿与包裹草莓状黄铁矿的胶状黄铁矿,前者为具有强亏损δ34S特征的生物成因,后者因富集δ34S系热流体活动的产物;碳酸盐化存在三期,依次是沉积成岩阶段形成的原生亮晶方解石、辉绿岩脱气作用产生的富CO2流体充注姚家组砂岩形成的方解石脉与片钠铝石、热流体与地下水混合形成的铁白云石。(3)结合宏观砂岩特征与微观的镜下观察,认为研究区存在地下水、辉绿岩脱气产生的富CO2热流体以及油气还原性流体。地下水的活动贯穿姚家组形成至铀富集成矿的整个阶段;富CO2的热流体形成于嫩江期末强烈的区域构造-岩浆活动时期,是基性岩浆活动脱气作用的产物;油气还原性流体除了由原生炭屑有机质控制的有机酸外,还由深部油气组成,伴随着持续性的构造抬升活动,能沿着断裂运移至姚家组,提升还原容量。(4)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手段,研究认为区内铀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盐度低及多种流体叠加的特征。姚家组于构造反转期受到辉绿岩脱气产生富CO2热流体的改造,具有较高温(198~223℃)、低盐度(0.71~4.34 wt%Na Cleq)的特征。随着含铀含氧地下水的逐步混入,成矿流体演化为中等温度(155~232℃)、较高盐度(4.18~9.98 wt%Na Cleq)的特征。最终,由于热流体活动的间歇,成矿流体以地下水占主导地位,表现为低温(83~145℃)、低盐度(0.88~6.45 wt%Na Cleq)的特征。(5)认为宝龙山-大林铀矿带含矿目的层砂岩主要经历沉积成岩阶段、富CO2流体充注阶段以及成矿阶段,地球化学环境的演化过程依次为弱碱→弱酸→碱性-过碱性→弱碱性→弱酸性-中性过渡,此过程对蚀变矿物的形成与铀的迁移富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蚀变矿物组合及流体作用,将铀成矿过程划分为沉积预富集、构造反转及热流体改造、层间氧化成矿等三个阶段。

张宾[7](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巴音乌素地区J2z1沉积体系及其与铀成矿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西侧的巴音乌素地区为研究区,以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沉积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水成铀矿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典型沉积构造特征、测井曲线特征、镜下微观特征、粒度特征、重矿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区内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期的沉积背景、沉积体系类型及空间展布特征等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内已发现的铀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从古气候、地层、砂体、岩性等方面建立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深化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研究区内直罗组下段沉积期以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为主,下亚段沉积期至上亚段沉积期逐渐由温暖湿润向炎热干旱的古气候环境转变;在古气候逐渐向炎热干旱转变的背景下,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期的古水流盐度较上亚段沉积期低;下亚段泥岩Fe3+/Fe2+的平均值为0.37,上亚段泥岩Fe3+/Fe2+的平均值为1.24,表明下亚段沉积时期以还原水体为主,上亚段沉积时期以弱氧化水体为主,即上亚段沉积期的古水介质氧化能力较下亚段沉积期强;物源分析结果表明直罗组下段碎屑物质的母岩为来源于大洋岛弧和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下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的变质岩和中新元古代-古生代的岩浆岩。直罗组下段沉积期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相为主。下亚段沉积期发育小面积河流相,上亚段沉积期仅发育三角洲相,煤层以及典型的生物成因构造指示研究区在直罗组下段沉积期位于三角洲平原亚相中,根据岩性组合以及测井曲线特征识别出分流河道、决口扇、泥沼和沼泽微相。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时期发育四条主分流河道,分别来自研究区的北西部、北东部和西部,北东部分流河道上游发育小范围河流相,呈北东-南西走向,往南西方向河道频繁分岔,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即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北东部为河流相向三角洲相过渡的相变部位。直罗组下段上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内不发育河流相,仅发育三条主分流河道,分别来自于研究区的北西部、北东部和西部。分流河道边部发育决口扇微相,分流河道间发育泥沼和沼泽微相,以细粒泥质沉积为主,为分流河道砂体提供了稳定的顶底板隔水层。对比直罗组下段上、下亚段砂岩岩石学特征和砂体特征发现,下亚段砂岩粒度较上亚段粗、成熟度较上亚段低,砂体规模和厚度较上亚段大,含砂率较上亚段高,指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期水动力条件强,碎屑物质搬运距离较小,物源供给充足,表明由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期至上亚段沉积期为河退湖进、源区后退的过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以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极好,砂岩中含有大量的炭质碎屑和黄铁矿,是铀沉淀富集有利的还原剂;横向上分流河道砂体连通性好,单层砂体厚度适中,垂向上“泥-砂-泥”结构发育,为层间氧化带发育提供理想的流体单元;平面上沉积微相频繁变化,地层非均质性特征明显,渗透性差的泥岩的物理阻隔作用增加了流体与岩石的反应时间,有利于铀的还原沉淀。目前已发现的铀矿体主要分布在砂体厚度和含砂率变化以及不同沉积微相之间的过渡部位,沉积微相改变的部位最有利于矿体的赋存。结合砂体平面展布图、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和氧化还原分带平面展布图,在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圈定出两个有利成矿地段,在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圈定出三个有利成矿地段,其中下亚段有利成矿地段位于研究区的北西部和东部,上亚段有利成矿地段位于研究区的南西、南东和东部地区,以上地区可作为下一步铀矿勘查的重点区域。

刘卫红,刘人和,邱隆伟,王鹤,高雪峰,董道涛[8](2020)在《关于石油公司发展铀矿业务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铀既是能源资源,也是战略资源。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推动了核电的快速发展,而铀资源不足是我国发展核电面临的主要困难。目前,中国的铀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而油气盆地内砂岩型铀矿资源量占50%以上。石油公司在油气盆地内具有矿权、资料、技术与人才等优势,应充分发挥优势,积极申报铀矿探矿权,加强铀矿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力度,形成经济有效的铀矿勘探开发技术,积极参与铀矿资源勘查开发,优化联合开发经营模式,这对于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实现石油公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于洋[9](2020)在《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四方台组测井评价》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区域在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某区,在研究区内四方台组发现了工业级铀矿。本文重点利用测井资料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进行评价,以录井、地质、岩心等资料为辅,拟解决研究区内地层架构、沉积相分布、储层物性等一系列问题。本次工作在经过数据的收集整理之后,首先进行地层的划分对比工作,采用标志层对比法,在研究区内识别出一个泥岩标志层。在标志层的约束下,根据测井曲线的形态对地层进行划分,识别出四方台组层界面,又将四方台组由老到新分为四方台组一段和四方台组二段。四方台组一段和二段的顶面构造均为东部高西部低,深度的高差约为100 m,经计算估计,界面的趋势较为平缓,倾角为1°2°。四方台组二段厚度的范围在27.8139.05 m,四方台组一段厚度范围在33.1445.18 m。四方台组二段砂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东北部、西南部,研究区内的岩性主要以泥岩为主;四方台组一段砂岩广泛分布在研究区内,且砂岩相对较厚,研究区内的岩性主要以砂岩为主。在了解研究区的区域构造背景以及邻区的沉积相分布的基础上,利用岩心及测井曲线对本区沉积相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在研究区内选择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组合,利用测井相的原理与方法对沉积序列表现的曲线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的沉积背景,对四方台组的沉积相进行分析识别,认为研究区内主要发育曲流河相。然后以河流相沉积环境为基础,又将河流相细分为泛滥平原、河道边缘、河道三个亚相。自然伽马曲线为钟型+齿化箱型组合,电阻率值较高,地层沉积厚度大,反映出稳定的水动力或者物源供应,综合判断为河道沉积。自然伽马曲线为指状+微齿状组合,且每层的厚度不大,砂泥岩互层频繁,电阻率值不高,反映出物源不稳定,也可以理解为受河道的变道影响导致的沉积现象,综合判断为河道边缘沉积。自然伽马值高,曲线很平整,电阻率值也很高且平整,沉积的岩性皆为泥岩,综合判定为泛滥平原沉积。在利用测井曲线求取研究区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分布时,对于不含铀矿层段,利用常规模型对孔隙度、渗透率进行求取;当层段含有铀矿时,则利用升高的自然伽马校正密度的方法,以及利用其他不受放射性影响曲线重构自然伽马的方法,以达到准确求取物性参数的目的。结果表明,四方台组二段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较少,孔隙度的大小范围在6%25%左右,中位数为17%。四方台组一段的孔隙度分布范围广,孔隙度的大小范围在6%28%左右,中位数为20%。同样,对于渗透率模型的拟合,方法步骤与孔隙度模型类似,渗透率的分布规律与砂岩孔隙度的分布规律一致,渗透率的范围在0.01104 mD之间。最后,将以上的工作进行整理,在地质建模软件Petrel2015平台上,利用变差函数分析技术,采用随机建模算法,完成了构造建模、相建模、属性(孔隙度、渗透率)建模,根据对研究区已有的认识进行地下地质体的特征分析。为了对模型进行验证,进行了建模前后物性对比分析以及对岩相剖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符合对研究区的认识。

李海龙[10](2020)在《综合测井技术在地浸采铀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能源日益紧张,铀的工业应用地位日趋突出。许多国家都已经展开地浸砂岩铀矿的找矿工作并取得了成功。地浸铀矿是铀资源中储量最多的类型,也是全球铀矿勘査战略的重点,其中低品位、大矿量、易浸出、低成本的地浸型砂岩铀矿一直是各国研究的重点。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铀矿开采工作中,通过考察、引进、学习和吸收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铀矿的分布特点,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地浸采铀试验中,取得了突破性成功。随着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探开采工作的深入推进,中国充分利用多参数综合测井信息技术来解决许多理论和实际中的问题,结合数字化数据采集和资料解释,加大了获取地下矿体信息能力,对铀矿的开发及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革。目前,综合测井技术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及铀矿山开采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测井技术作为物探学科分支,在探矿采铀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地浸采铀是一项新工艺,中国在这方面经过多年实验和探索后,对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变的成熟。地浸采铀工艺具有成本低、安全省力的优势,在目前中国采铀行业发展历程中,已成为支柱性工艺,特别是“二氧化碳+氧气”的第三代地浸技术也已实现工业化生产。本文从地浸工业化生产的角度出发,开展了如下工作:通过收集新疆某地浸矿山地质及地浸生产资料,开展了某地浸采区综合测井电阻率数值估算含矿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拟合思路及数理分析。结合铀矿床采区开拓的钻孔工程,开展的合测井及岩心编录工作,就物探综合测井技术在地浸采铀生产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寻找综合测井电阻率值估算含矿含水层渗透系数并应用于地浸生产的方法。得到如下成果: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实现了某地浸采区“电阻率估算渗透系数”的数据处理和经验公式拟合的方法。在不同矿床条件下应用数据处理和经验公式拟合方法,得到区域渗透系数,并成功应用于地浸工业化生产。强化地球物理综合测井技术在地浸采铀工业化生产中起到了“眼镜”的作用。

二、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浅层地震勘探在宝龙山-太平川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砂岩型铀矿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浅层地震在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1 松辽盆地铀矿勘查概况
        2.1.1 区域地质工作
        2.1.2 铀矿地质工作
        2.1.3 物探工作
    2.2 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特征
        2.2.2 勘查区地层特征
    2.3 地质构造特征
    2.4 铀成矿环境特征
        2.4.1 目的层姚家组地质特征
        2.4.2 研究区铀成矿主控因素
    2.5 地球物理特征
3 地震勘探采集参数分析
    3.1 观测系统选择
    3.2 试验工作
        3.2.1 干扰波调查
        3.2.2 药量试验
        3.2.3 井深试验
    3.3 施工参数
    3.4 折射数据采集
4 数据处理及资料解释
    4.1 地震原始资料品质分析
    4.2 数据处理
        4.2.1 预处理
        4.2.2 速度分析
        4.2.3 剩余静校正处理
        4.2.4 提高分辨率处理
        4.2.5 叠加处理
        4.2.6 解释性处理
    4.3 地震资料解释及砂体分析
        4.3.1 已知钻孔与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4.3.2 地震层序划分和分析
        4.3.3 断裂构造解释
        4.3.4 地震相的划分及岩性分析
    4.4 铀矿有利区域预测
5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2)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测井地质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盆地地质特征
        2.2.1 盆地构造背景
        2.2.2 盆地沉积-古地理演化背景
        2.2.3 盆地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
        2.3.1 研究区矿床构造及地层特征
        2.3.2 目的层沉积相及岩石学特征
        2.3.3 层间氧化带特征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5 论文所用数据构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垂向分带特征概述
    3.1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简介
        3.1.1 地质空间定义
        3.1.2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
        3.1.3 砂岩型铀矿空间大数据
    3.2 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分带特征
        3.2.1 岩性垂向分带特征
        3.2.2 测井垂向分带特征
        3.2.3 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4.1 算法研究背景
        4.1.1 傅里叶变换理论
        4.1.2 功率谱密度理论
    4.2 算法实现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空间谱度量方法
    4.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4.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4.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5.1 算法研究背景
    5.2 算法实现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5.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5.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5.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6.1 算法研究背景
    6.2 算法实现
        6.2.1 数据预处理
        6.2.2 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6.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6.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6.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三种空间垂向分带方法的对比
    7.3 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在含铀层识别与资源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7.4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设想
        7.4.1 存在的问题
        7.4.2 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东胜神山沟—孙家梁地区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构造分区特征
        2.1.2 断裂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基底地层特征
        2.2.2 沉积盖层特征
    2.3 区域氧化带发育与铀矿化特征
第三章 古砂岩型铀矿床形成与演化
    3.1 古砂岩型铀矿床构造演化
        3.1.1 中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北部抬升沉积成矿阶段
        3.1.2 古新世至渐新世北西-南东向拉张阶段
        3.1.3 中新世东部至今东部抬升成矿改造阶段
    3.2 次生与原生古砂岩型铀矿床对比分析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蚀变作用类型与空间分布规律
    4.1 氧化作用蚀变类型与特征
        4.1.1 古氧化蚀变
        4.1.2 次生氧化蚀变
        4.1.3 矿化带
    4.2 氧化带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垂向分带特征
        4.2.2 水平分带特征
    4.3 不同蚀变分带与铀矿化的空间配置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次生氧化改造作用识别标志
    5.1 岩石矿物学标志
        5.1.1 含铁矿物
        5.1.2 粘土矿物
    5.2 环境地球化学标志
        5.2.1 有机碳
        5.2.2 全硫、低价硫
        5.2.3 二价铁、三价铁
        5.2.4 氧化还原电位
    5.3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标志
        5.3.1 不同蚀变带内常量元素含量
        5.3.2 常量元素活动性特征
    5.4 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5.5 流体地球化学标志
    5.6 铀镭平衡系数标志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次生氧化作用改造模式与找矿预测
    6.1 铀矿富集作用分析
        6.1.1 化学还原富集作用
        6.1.2 机械吸附富集作用
    6.2 氧化—还原转换面铀成矿模式
        6.2.1 沉积—成岩铀预富集阶段
        6.2.2 古氧化—还原转换面成矿阶段
        6.2.3 还原作用保矿阶段
        6.2.4 次生氧化—还原转换面成矿阶段
    6.3 找矿启示与找矿预测
        6.3.1 找矿启示
        6.3.2 找矿方向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科学问题
    1.4 论文的项目支撑与数据支撑
    1.5 论文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1.8 小结
第2章 地质学随机模型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1 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2 随机模型的分类
        2.2.1 正态分布模型
        2.2.2 高斯分布模型
        2.2.3 泊松分布模型
        2.2.4 自相关与互相关条件下的白噪声与有色噪声模型
        2.2.5 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链模型
        2.2.6 一维随机游走
    2.3 地质时间/空间的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4 地质随机模型应用分类及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5 马尔可夫链在地学中的研究现状
    2.6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法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6.1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
        2.6.2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7 小结
第3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3.1 区域地质背景
    3.2 区域构造特征
    3.3 盆地基底及盖层特征
        3.3.1 盆地基底特征
        3.3.2 盆地盖层特征
    3.4 砂岩型铀矿成矿及勘探研究现状
    3.5 盆地砂岩成铀条件与成矿系统
    3.6 盆地沉积相与铀矿赋存的空间关系
        3.6.1 盆地铀成矿沉积相
        3.6.2 盆地铀成矿沉积环境
    3.7 小结
第4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钻孔测井数据的随机模型研究
    4.1 钻孔测井数据伽玛值与放射性元素品位的相关性
        4.1.1 伽玛值(GR)与铀元素(U)品位的关系
        4.1.2 伽玛值(GR)与镭元素(Ra)品位的关系
        4.1.3 伽玛值(GR)与钍元素(Th)品位的关系
    4.2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表达
        4.2.1 实例计算
        4.2.2 结果分析
    4.3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分析
        4.3.1 熵的概念
        4.3.2 结果分析
    4.4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分析
        4.4.1 贝叶斯原理分析
        4.4.2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的伽玛值标准化处理
        4.4.3 结果分析
    4.5 盆地最佳砂泥比分析
    4.6 盆地沉积相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地球化学元素随机模型研究
    5.1 地球化学元素马尔可夫过程模型原理
    5.2 研究区地理环境
    5.3 研究区地质特征
    5.4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的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模型
        5.4.1 数据组成
        5.4.2 数据预处理
        5.4.3 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
        5.4.4 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实例计算
    5.5 结果分析
        5.5.1 B、U、V三元素含量分析
        5.5.2 马尔可夫链转移路径结果分析
    5.6 转移路径线束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5.6.1 计算方法
        5.6.2 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数据随机模型的地质解释
    6.1 马尔可夫过程的地学依据与地质认识
    6.2 泊松分布模型验证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及地质意义
    6.3 马尔可夫链C—K方程转移概率模型分析及成铀地质解释
    6.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球化学随机模型分析的误差估计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存在问题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盆地铀资源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盆地铀资源与铀矿床分类
    2.1 同沉积型铀矿床
        2.1.1 与古环境和古气候密切相关的铀矿床
        2.1.2 与搬运作用密切相关的铀矿床
        2.1.3 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的铀矿床
    2.2 不整合型铀矿床
    2.3 成岩型铀矿床
        2.3.1 沉积期的准备阶段
        2.3.2 成矿期的富集过程
    2.4 铀矿床分类讨论
3 铀矿床间成因联系和普遍规律
    3.1 铀的变价行为是铀矿床形成遵循的基本准则
    3.2 铀的变价行为是矿床间相互转换的基础
    3.3 盆山耦合作用是铀成矿的根本驱动力
4 我国盆地铀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5 中国盆地铀资源勘查开发潜力与战略规划
    5.1 北方产铀盆地是铀矿勘查和开发的重点
    5.2 地浸采铀技术的挑战与技术革新
    5.3 盆地铀资源的协同勘查和综合开发远景
6 结论

(6)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研究区范围
        1.2.2 自然地理条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3.2 成矿流体与铀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盆地结构和构造特征
        2.2.1 基底特征
        2.2.2 盖层特征
        2.2.3 断裂构造特征
    2.3 岩浆活动
    2.4 水文地质特征
        2.4.1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2.4.2 古水文地质旋回特征
3 铀矿床地质特征
    3.1 铀矿化类型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铀源
        3.2.2 含矿建造特征
        3.2.3 氧化带发育特征
        3.2.4 矿体形态
        3.2.5 水文地质特征
        3.2.6 铀存在形式
4 流体类型及其特征
    4.1 流体类型
        4.1.1 地下水
        4.1.2 热流体
        4.1.3 还原性流体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均一温度与盐度特征
        4.2.3 流体包裹体成分
    4.3 流体特征
    4.4 流体组分及来源
5 流体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5.1 地下水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5.2 热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5.3 还原性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5.4 蚀变矿物组合序列与铀成矿阶段
6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鄂尔多斯盆地巴音乌素地区J2z1沉积体系及其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1.3.1 理论意义
        1.1.3.2 实际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进展
        1.2.1.1 国外砂岩型铀矿研究进展
        1.2.1.2 国内砂岩型铀矿研究进展
        1.2.2 沉积体系与铀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1.2.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沉积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1 盆地北部沉积特征研究现状
        1.2.3.2 盆地北部沉积特征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认识
2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盆地演化过程
    2.3 盆地地层概况
        2.3.1 基底特征
        2.3.2 盖层特征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研究区地质概况
        3.2.1 构造特征
        3.2.2 地层特征
        3.2.3 铀矿地质特征
        3.2.4 岩浆活动
4 沉积背景及沉积相标志
    4.1 沉积背景
        4.1.1 古气候特征
        4.1.2 古水介质特征
        4.1.2.1 古水流盐度特征
        4.1.2.2 古水流氧化-还原特征
        4.1.3 沉积物源及物源区构造背景
        4.1.3.1 母岩类型
        4.1.3.2 物源区构造背景
    4.2 相标志及沉积相类型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沉积构造
        4.2.3 粒度特征
        4.2.4 测井曲线特征及其意义
        4.2.5 其他相标志
        4.2.6 沉积相类型
5 沉积特征及演化
    5.1 单井沉积相特征
    5.2 连井沉积相特征
    5.3 平面沉积特征
        5.3.1 砂体厚度平面分布特征
        5.3.2 含砂率平面分布特征
    5.4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5.5 沉积体系演化特征
6 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
    6.1 砂岩岩石学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6.2 砂体发育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6.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7 成矿有利区段的遴选
    7.1 构造演化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7.2 古气候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7.3 古水文地质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7.4 有利成矿地段
8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关于石油公司发展铀矿业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铀资源现状及相关政策环境分析
    1.1 铀资源现状
    1.2 中国铀资源分布与政策环境
2 国内外产业与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产业发展现状
    2.2 铀矿发现与勘查开发技术进展
3 新时代石油公司发展铀矿的思考
    3.1 石油公司发展铀矿业务的优势
    3.2 石油公司铀矿发展的建议

(9)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四方台组测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松辽盆地北部勘探开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分布特征
    2.2 研究区概况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及测井相的研究
    3.1 测井资料岩性识别及测井响应
        3.1.1 岩性的识别
        3.1.2 测井响应参数
    3.2 地层划分与沉积相的研究
        3.2.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与依据
        3.2.2 标志层的选取
        3.2.3 连井剖面骨架的对比
        3.2.4 地层构造特征
        3.2.5 研究区沉积相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分析
    4.1 岩石学特征
    4.2 不含铀砂岩层测井解释模型
        4.2.1 泥质含量求取方法
        4.2.2 孔隙度求取方法
        4.2.3 渗透率求取方法
    4.3 含铀砂岩层测井解释模型
        4.3.1 密度曲线校正
        4.3.2 自然伽马曲线重构
第五章 地质模型的建立
    5.1 建模准备
        5.1.1 软件的选择
        5.1.2 建模算法
        5.1.3 建模数据的准备
    5.2 三维模型的建立
        5.2.1 构造模型
        5.2.2 相模型
        5.2.3 属性模型
    5.3 地质建模分析
        5.3.1 建模前后物性对比分析
        5.3.2 岩相剖面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10)综合测井技术在地浸采铀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选题缘由
        1.3.3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地浸采铀工艺
    2.1 地浸采铀
        2.1.1 地浸采铀概念
        2.1.2 地浸采铀矿发展历史
        2.1.3 地浸采铀应用条件
    2.2 工艺原理及流程
        2.2.1 工艺原理
        2.2.2 井场浸出工艺
        2.2.3 水冶处理工艺
    2.3 生产运行
        2.3.1 主要设备仪器情况
        2.3.2 废水处理
第3章 矿区勘查状况
    3.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3.2 矿区地质
        3.2.1 构造
        3.2.2 地层
    3.3 矿体地质
        3.3.1 含矿砂体
        3.3.2 矿体空间展布特征
    3.4 水文地质
        3.4.1 矿床水文地质
        3.4.2 含矿含水层状况
        3.4.3 018-070线开采条件
第4章 综合测井工作
    4.1 综合测井综述
    4.2 综合测井工作流程
    4.3 测井项目
        4.3.1 自然伽马测井
        4.3.2 三侧向测井
        4.3.3 井径测井
    4.4 测井成果
        4.4.1 测井资料组成
        4.4.2 综合测井成果图
第5章 电阻率值估算渗透系数
    5.1 综合测井技术地浸采区应用
    5.2 综合测井成果
    5.3 岩心编录及试验
    5.4 拟合原理
    5.5 数据优化
        5.5.1 数据采集
        5.5.2 数据处理
        5.5.3 图解法
        5.5.4 线性回归
        5.5.5 经验公式
    5.6 技术应用
        5.6.1 公式的应用
        5.6.2 技术应用问题
第6章 结论以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浅层地震勘探在宝龙山-太平川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 李毅. 东华理工大学, 2021(02)
  • [2]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D]. 谭雨蕾. 吉林大学, 2021
  • [3]东胜神山沟—孙家梁地区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研究[D]. 戴明建.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4]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D]. 王桔. 吉林大学, 2020(03)
  • [5]中国盆地铀资源概述[J]. 焦养泉,吴立群,荣辉,张帆. 地球科学, 2021(08)
  • [6]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D]. 章展铭.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0(02)
  • [7]鄂尔多斯盆地巴音乌素地区J2z1沉积体系及其与铀成矿关系[D]. 张宾.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0
  • [8]关于石油公司发展铀矿业务的思考[J]. 刘卫红,刘人和,邱隆伟,王鹤,高雪峰,董道涛. 石油科技论坛, 2020(03)
  • [9]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四方台组测井评价[D]. 于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综合测井技术在地浸采铀工业生产中的应用[D]. 李海龙. 南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国外原地浸出砂岩型铀矿地质开发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