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刘聚平

(甘肃省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早产儿贫血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治疗组,各55例。给予常规组患儿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E进行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早产患儿体重增长情况、血常规及输血率。结果:常规组患儿治疗后体重增长(15.5±4.8)g/(kg·d)与治疗组(20.7±8.1)g/(kg·d)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输血率为16.36%明显优于常规组的49.09%(P<0.05);治疗组患儿血常规情况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较显著,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早产儿贫血;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血常规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052-02

早产儿贫血是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并发症,早产儿出现贫血症状的原因主要为医源性失血、血液稀释、缺乏红细胞生成素、活细胞存活时间短、生长速度快等,其贫血程度与胎龄及体重有密切关联,患儿体重越轻、胎龄越小贫血症状越严重,该病症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免疫力等状况,严重时会导致患儿出现发育障碍及相关感染性疾病,更甚者导致患儿死亡,对患儿健康造成致命威胁[1]。目前临床早产儿贫血患者一般采用输血方式治疗,但容易出现溶血、感染等不良现象,存在弊端。本研究对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110例早产儿贫血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治疗组,患儿各55例。所有患儿均可实施肠道喂养,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相关诊断标准,均排除患有新生儿溶血、先天性心脏病、感染等症状。常规组患儿男30例,女25例,胎龄为30.5~36周,平均(33.51±1.73)周,出生体重为1320~2130g,平均(1760±300)g,贫血平均日龄在(9.9±4.1)d;治疗组患儿男28例,女27例,胎龄为30~35.5周,平均(33.72±2.11)周,出生体重为1330~2200g,平均(1810±280)g,贫血平均日龄在(9.8±4.5)d。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贫血平均日龄等相关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营养支持及暖箱取暖,对患儿血糖、血压、体温等进行控制。常规组患儿出生10d后给予维生素C25mg/d、维生素E铁剂5mg/(kg·d),口服常规治疗,5周/1疗程;治疗组患儿在常规组患儿治疗基础上使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方法:sc,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每次20IU/(kg·次),3次/周,5周/1疗程。如患儿在治疗中出现呼吸衰竭、休克等严重病症,需停止用药,对患儿进行救治。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体重增长情况、输血率、血常规等进行对比,与患儿出生1d及余下每周抽取患儿静脉血液对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等血常规进行检测。取血过程中需对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组间计量数据使用(x-±s)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χ?检验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常规组患儿体重增长(15.5±4.8)g/(kg·d)、输血27例(49.09%),治疗组患儿体重增长(20.7±8.1)g/(kg·d)、输血9例(16.36%);治疗组患儿体重增长及输血率均好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儿血常规治疗前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血常规情况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见表。

*

3.讨论

早产儿贫血一般指低出生体重儿或早产儿出生1a内出现的贫血症状,由于早产儿各项技能发育不完善,骨髓造血功能也较弱,出生后不能与机体的快速生长相适应,容易导致新生儿出现贫血症状,并伴有呼吸困难、进食困难、心率增快、体质量不增加等症状,不利于早产儿的健康,由于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依靠红细胞凋亡增殖成分及刺激抑制进行红细胞数量的维持[2],但贫血早产患儿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较低,因此需进行干预治疗。早产儿贫血伴有红细胞形态异常及网织红细胞增加症状,常存在水肿,使用维生素E可有效治疗,因此可在早产儿3个月内使用维生素E、C对早产儿贫血进行预防[3]。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属于激素样物质,是由机体肾脏及肝脏分泌所得产物,对红细胞的生成起促进作用[4]。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可以增加贫血患儿血液中的红细胞百分比[5]。

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患儿体重增长(15.5±4.8)g/(kg·d)、输血率49.09%与治疗组(20.7±8.1)g/(kg·d)、输血率16.36%,差异明显(P<0.05);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有效降低了早产患儿输血的频率,并加快了患儿体质量的增长,使用效果显著。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血常规情况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进一步说明贫血早产患儿使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明显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增加,促使机体网织红细胞量下降,并保持血常规的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贫血早产患儿对于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可有效缓解贫血症状,减少患儿输血次数,快速增长体质量,且安全性及科学性较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淑敏,谢子昂,杨英伟等.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5):727-728.

[2]刘金婷,刘金和,张桂平等.不同剂量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早产儿贫血防治中的临床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4):1-2.

[3]李猛.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效果的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0):173-173,156.

[4]高翔羽,孙迎军,姜毅,等.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极低体重儿贫血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596-598.

[5]常立文,刘皖君,廖财绪,等.不同剂量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2):740-742.

标签:;  ;  ;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