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11所知名高校研究生协会会长齐聚杭州共商合作

长三角地区11所知名高校研究生协会会长齐聚杭州共商合作

一、11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名高校研究生会主席齐聚杭州共话合作(论文文献综述)

杨莹慧[1](2021)在《城市民族事务空间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样本》文中提出

张磊[2](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提出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李先雄[3](2014)在《论国际化体育城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是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好的城市生活更需要体育元素的渗透和传播。体育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活状态。建设城市体育品牌,为国争光为民谋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把我国城市建设成具有国际化的体育城市,更好地造福民生,为国争光。本研究为建设国际化体育城市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哲学和管理学为研究的方法论,以建设国际化体育城市为研究目标,从国际化的视角探讨体育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从经济条件、体育人口、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国际化体育组织、体育制度等六个方面探讨成为国际化体育城市的条件,构建评价国际化体育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中国建设国际化体育城市的策略。本研究结论:1.探索性地提出了国际化体育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经济条件、体育人口、体育赛事、国际化体育组织、体育文化、体育制度;经济、文化、制度和体育组织的建设是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的基本保障,国际、国内体育赛事频繁与体育人口不断增长是国际化体育城市的核心内容。2.目前,我国已拥有了北京、上海两座国际化体育城市。随后,一批国际化城市如广州、深圳、南京、香港等城市正在积极筹建国际化体育城市,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3.国际化体育城市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成为众多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4.体育设施、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是国际化体育城市创建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是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的保障,体育人口的壮大是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的基础,作为创意产业的体育产业给城市经济增长带来了新亮点,燃起了管理者们的城市营销新理念——体育是城市营销和国家营销的活载体。5.我国创建国际化体育城市的路径是把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长远整体规划;通过推动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城市品牌运动队伍与承办国际品牌体育赛事,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协调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不断壮大体育人口,夯实基础;发展国际体育组织,健全的体育政策制度,争取国际体育的话语权和维护良好的体育氛围;繁荣体育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国际化体育城市。

阮伟[4](2012)在《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采访的基础上,以营销管理和品牌传播的理论为指导,借助调查访谈法、定性定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模型方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了体育赛事、城市及体育营销等概念基础上,将城市视为一个产品的集合体,将体育赛事视为城市传播的优质载体,并引入传媒这一介质,从经济、人文环境、战略、影响力四大方面,系统分析体育赛事与城市在现代媒介技术爆炸的时代所产生的互动关系。同时,将分析的结果模型化,总结出具有普遍规律的关系模型,以期为城市管理者和体育产业从业者提供实践指导,为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城市提供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为中国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最终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赛事、城市、传媒三方协同发展的道路。主要结论如下:1、体育赛事的本质是城市文化。现代体育在城市中诞生,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并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城市人文环境中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城市人文环境的物质、精神、管理状态决定了体育赛事的发展程度和方向;体育赛事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和社会的缩影,在优化城市人文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城市是一个产品集合体,体育赛事是其中的一种产品。城市经济为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提供资本和劳动,其实力也决定着城市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水平;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会反作用于城市经济,举办体育赛事能刺激城市总需求,提高城市产出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3、体育赛事是一种优质的城市传播载体。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体育赛事作为传播内容,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提升城市传播力,并通过体育赛事和传媒合力形成“叠加效应”,最终提升城市影响力。4、体育赛事是城市营销的有效途径。体育赛事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经济、公共服务等多种发展元素,是城市品牌的“代言人”。在传媒作用下,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巨大而广泛,传递和塑造着城市品牌价值。5、体育产业应该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质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赖于该城市所提供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和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四个关键环境因素及两个辅助环境因素(机会、政府)的共同作用,并通过反作用于这些环境因素提升城市竞争力。

魏航[5](2011)在《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入21世纪,社会发展更加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跃然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手段,社会发展已由工业经济时代过渡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掌握着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人力资本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为了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人力资本的竞争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关键。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这其中最主要也最为直接的措施是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知识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并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知识和技术的最主要领域也将面临着新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才的广泛流动,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高等教育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这也促使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脱离民族国家,在更高层次上的合作和发展。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是以欧洲一体化进程为基础,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在欧洲范围内进行的高等教育整体改革进程,欧洲各国试图以提高欧洲整体高等教育质量的方式来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并且通过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将欧洲共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带给欧洲人民,形塑欧洲认同,打造欧洲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中心。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也正在面临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欧洲各国通过政府间合作共同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并且通过采取规范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统一高等教育体制、促进学生和教师在欧洲范围内的流动性、推动知识的广泛自由传播等措施,提高了欧洲成员整体的素质,为欧洲知识经济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本。本研究试图从中找到具有特殊性和规律性的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提供比较的视野。为达到上述研究目的,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具体运用了以下方法: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历史法。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七章。重点以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为主体,并从欧洲整合背景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沿革、内容、实施状况以及相关事务来分析,阐述欧洲联盟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第一章欧盟的演进及其高等教育政策。阐明了欧洲整合的背景及理论,分析了欧盟高等教育政策的相关条款和高等教育政策运作的相关机构与程序。此外,本章还简述了欧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历程和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本章的研究是铺垫性的,为后续研究作理论上的准备和说明。第二章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动因。分别对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外部促进力量、高等教育内部协调的同质异质力量这两方面进行剖析,正是由于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在促成和加速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欧盟对内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伊拉斯谟计划。本章分析了欧盟最有影响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计划之一伊拉斯谟计划的实施背景、内容与影响。此计划鼓励大学间的跨国合作、增加欧洲人的流动及改进欧盟境内学历的完全认可与透明化,不仅能改善高等教育质量,也能促使欧盟的欧洲面向意识逐渐形成。第四章欧盟对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本章对此计划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进行了探讨。不同于伊拉斯谟计划是以欧盟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是一项全球性计划。第五章欧盟东扩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泰姆普斯计划。本章论述了随着欧盟的日益壮大,欧盟整合的触角已深入中东欧、前苏联等国家。除了政治与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引导这些国家进行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而泰姆普斯计划便是欧盟帮助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的一个重要计划。本章阐述了此计划的实施背景、内容与影响。第六章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取得的成就与发展趋势。通过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打造欧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与活力的知识经济体,使欧洲人民更能加深对欧洲这块土地的认同感,并且对整个欧洲、各个国家以及高校产生深刻的变化和影响。同时对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第七章对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的思考。虽然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背景,但在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下,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相互融合的趋势。通过对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的研究,可以为思考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提供比较的视野。

章浩芳,林伟连[6](2004)在《11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名高校研究生会主席齐聚杭州共话合作》文中研究说明 2003年11月28~30日,由浙江大学研究生会发起,长江三角洲地区11所知名高校联合举办的首届“长三角地区知名高校研究生会主席论坛”在浙江大学召开。会议的宗旨是探讨高校研究生会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新思路,使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资源真正实现共享,从而为长三角名校联盟做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准备。

二、11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名高校研究生会主席齐聚杭州共话合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名高校研究生会主席齐聚杭州共话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2)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论国际化体育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思路
2 国际化体育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2.1 城市与国际化的概念
    2.2 国际化城市的概念及研究
    2.3 国际化体育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3 我国国际化城市和体育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3.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3.2 我国体育城市发展的现状
    3.3 小结
4 世界国际化体育城市发展现状与分析
    4.1 欧美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的现状
    4.2 欧美国际化体育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4.3 我国国际化体育城市发展的动力分析
    4.4 小结
5 我国国际化体育城市的发展路径
    5.1 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体育设施建设
    5.2 体育产业开发与国际化城市的发展
    5.3 建立品牌运动队伍与举办国际品牌体育赛事
    5.4 协调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
    5.5 国际体育组织与体育制度建设
    5.6 体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5.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4)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预期应用价值
    1.2 研究思路
        1.2.1 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
        1.2.2 理论依据
        1.2.3 技术框架
        1.2.4 创新点和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相关文献及评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展望
        2.2.1 从政策到实践
        2.2.2 从实践到理论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访谈法
    3.2 定量、定性分析法
    3.3 模型方法
    3.4 数理统计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体育、体育产业及体育赛事产品
    4.2 城市及城市化
    4.3 体育营销与城市品牌
    4.4 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相互关系
        4.4.1 城市经济水平为体育竞赛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4.2 体育赛事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4.4.3 小结
    4.5 体育赛事与城市人文环境相互关系
        4.5.1 城市人文环境的内涵与构成
        4.5.2 体育赛事是城市人文环境中的一部分
        4.5.3 体育赛事:一种城市文化产品
        4.5.4 体育赛事与城市人文环境的具体关系
        4.5.5 小结
    4.6 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战略相互关系
        4.6.1 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竞争力
        4.6.2 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战略的关系
        4.6.3 小结
    4.7 体育赛事在全媒体时代打造城市影响力
        4.7.1 什么是城市影响力
        4.7.2 城市传播力决定城市影响力
        小结
    4.8 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关系模型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
附录B 采访名单及提纲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欧洲联盟
        (二) 高等教育合作交流
        (三) 欧洲化
        (四) 一体化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欧盟的演进及其高等教育政策
    一、欧洲整合的背景及理论
        (一) 欧洲整合的背景
        (二) 欧洲整合的理论
        1. 联邦主义
        2. 功能主义
        3. 新功能主义
    二、欧盟高等教育政策的概述
        (一) 欧盟条约高等教育政策相关条款
        (二) 阿姆斯特丹条约对欧盟条约教育政策的补充
        (三) 欧盟宪法教育权限相关条款
        (四) 欧盟高等教育政策运作的相关机构与程序
        1. 部长理事会
        2. 执行委员会
        3. 欧洲议会
        4. 非欧盟官方组织——欧洲大学协会
        5. 欧盟高等教育政策的运作程序
    三、欧盟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
        (一) 欧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历程
        1. 准备阶段(1945-1956)
        2. 启动阶段(1957-1971)
        3. 开始阶段(1972-1986)
        4. 推进阶段(1987-1991)
        5. 深化阶段(1992-1999)
        (二) 欧盟高等教育政策的相关决议
        1. 《索邦宣言》
        2. 《波伦尼亚宣言》
        3. 《布拉格公报》
        4. 《柏林公报》
        5. 《卑尔根公报》
        6. 《伦敦公报》
        7. 鲁汶和新鲁汶
第二章 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动因
    一、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外部促进力量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推动
        (二)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
        1. 人员流动的国际化
        2. 高等教育手段国际化
        (三) 欧洲一体化的驱使
        1. 日益深入的欧洲一体化市场的需求
        2. 政治一体化进程的需要
    二、欧盟高等教育内部协调的同质异质力量
        (一) 欧盟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同质化和异质化
        (二) 国际组织强化了高等教育同质化和异质化特征
        1. 国际组织对高等教育同质化特征的强化
        2. 国际组织对高等教育异质化特征的强化
        (三) 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
        1. 高等教育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2. 高等教育的学科逻辑和学科文化
第三章 欧盟对内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伊拉斯谟计划
    一、伊拉斯谟计划实施背景
    二、伊拉斯谟计划的内容
        (一) 目标与特色
        (二) 执行计划的高等教育机构
        (三) 加强课程的联合开发和执行
        (四) 建立主题网络系统
        (五) 预算经费与个人补助
        (六) 参与国家
    三、伊拉斯谟计划辅助措施——欧洲学分转换制度
        (一) 内容特征
        (二) 主要文件
        (三) 国家咨询顾问、院校和部门协调员
        (四) 大学在欧洲学分互换制中所承担的作用
    四、伊拉斯谟计划的影响
        (一) 学生流动人数的增长
        (二) 教师流动人数的增长
        (三) 参加伊拉斯谟计划学生背景与动机
        (四) 参与交流计划的补助与花费
        (五) 问题与阻力
第四章 欧盟对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
    一、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实施背景
    二、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的内容
        (一) 目标
        (二) 重点
        (三) 对象
        (四) 经费与补助
        (五) 参与国家
    三、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的影响
        (一) 设立了上百个硕士专业
        (二) 资助了数千名学生与学者
        (三) 建立了数十个合作伙伴关系
        (四) 启动了数十个提升吸引力项目
第五章 欧盟东扩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泰姆普斯计划
    一、泰姆普斯计划实施背景
    二、泰姆普斯计划的内容
        (一) 目标
        (二) 重点
        (三) 参与国家
    三、泰姆普斯计划的影响
        (一) 各国的参与度不一
        (二) 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
        (三)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四) 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第六章 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取得的成就与发展趋势
    一、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取得的成就
        (一) 弹性整合与多元发展的欧盟高等教育
        (二) 加强欧洲公民意识与欧洲认同
        (三) 对整个欧洲、各个国家以及高校产生的变化和影响
    二、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的发展趋势
        (一) 引领东欧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二) 持续创造欧洲高等教育区,加强语言政策
        (三) 加强合作交流,发展知识经济社会
第七章 对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的思考
    一、发展与周边地区的教育合作交流与学分认证
    二、促进本国各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以实现和谐发展
    三、加强相关高等教育法规的配合和语言教学的推广
        (一) 加强相关高等教育法规的配合
        (二) 加强语言教学的推广
    四、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品质以吸引更多国内外教育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11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名高校研究生会主席齐聚杭州共话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民族事务空间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样本[D]. 杨莹慧.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论国际化体育城市[D]. 李先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4)
  • [4]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D]. 阮伟.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5]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研究[D]. 魏航.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6]11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名高校研究生会主席齐聚杭州共话合作[J]. 章浩芳,林伟连.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01)

标签:;  ;  ;  ;  ;  

长三角地区11所知名高校研究生协会会长齐聚杭州共商合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