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敏:浅谈康有为恤穷论思想论文

肖慧敏:浅谈康有为恤穷论思想论文

摘要: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在对国家的治理方面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其中在戊戌政变以前的社会福利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在“公车上书”中阐述的“恤穷论”。此观点充分体现了康有为以扶贫济弱以固结民心的思想,以及他在边疆的治理问题中提到的移民垦荒,观点独特同样体现了他体恤贫民,对现今社会治国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康有为;恤穷论;社会福利思想

戊戌变法核心人物和维新运动领袖康有在变法运动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对当初主特戊戌变法的光绪皇帝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在他的影响下,变法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即参照日本明治维新为法,从而使得改变专制政体的政治改革开展下去, 这一变法使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技术改革运动进入政治层面,比较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

康同璧评价其父康有为之学“除天人之学外,即以国计民生为重”。康有为作为近代政治改革运动的领袖人物,其在治理国家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其在公车上书中突出了变大的指导思想是:“非变通旧法, 无以为治。变之法,富国为先。”[1]富国的含义是除了国家经济能力强大财政富有之外还有改进民生的意思。康有为的《物质救国论》中对于尊重“物质”的思想在其《上情帝第二书》中,从“富国、养民这两点” 讨论了物质的重要性,在提升民众生活水准里提到“养民”的具体方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三曰惠商,四曰恤穷”其中最为体现社会福利思想的是康有为的“恤穷论”。

4) 使用Ansys Fluent软件可以有效地模拟气流辅助喷雾流场,详细地预测辅助气流下喷雾飘移特性;有助于提高设计效率,降低开发费用和周期。

“恤穷”实则为扶贫济弱以固结民心。在康的思想中治理国家其根本原因就是要解决国家贫弱民穷财尽,饿殍遍野的情况。这也是为何中国国土之大,可以被列强欺辱的原因,因此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扶贫济弱。

在康有为的恤穷论中, 扶贫济弱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移民垦荒;第二,劝工警堕;第三,恤鳏寡孤独。这三个理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是体恤民情,有利国家的。对我们现今的一些政策也有很多影响。

1 移民垦荒

康有为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提出了“西北荒地可恳,东南海疆可渔”的边疆建设思路。康在他的恤穷论中指出∶“ 恤之之法∶一曰移民垦荒。”他的思想继承了龚自珍和魏源的边疆政策思想, 主张在西北和东北这些地广人稀的土地上可以使一些在人口密集地区的贫民过去开土阔荒,这样一来“可以辟利源,可以实边防,非止养贫民而已”提到我国流民人数众多,如果不做出安置之策“不及早图,或为盗贼,或为间谍,不可收拾。”“今铁路未成,迁民未易,若铁路成后,专派大臣以任此事,予以谋生之路,共有乐土之安,百姓乐生,边境丰实,一举数善,莫美于是。”[2]

由于黏膜出现肿胀问题,导致胆管阻塞,胆汁无法顺利进入肠道,导致细菌在大量繁殖的同时,产生大量毒液,这些毒液进入到血液中会致使患病机体中毒。此外,患病羊脱水现象明显,致使血液粘稠度不断增加,外周循环阻力大幅度提升,机体心脏压力不断增大。在心脏的代偿作用减弱以后,会导致患病体的心力衰竭,外周循环也不断趋于衰竭化,进而导致患病体出现休克现象。慢性胃肠炎具体是由于结缔组织增生而导致的。

从古至今,边疆问题一直是个朝代所注重的,清晚期我国边疆问题不断, 关系到边疆的国计民生是当时的需要考虑的重大学问所在。康有为在自己的观点中提到我国边疆地区尤其是东北三省、西北诸省、新疆地区地广人稀,组织民众给予福利政策向这些地方移民,即可开发边疆又可恤养贫民, 同时充实了国家边防。《史记·五帝本纪》 中记载颛顼帝高阳教化天下的边疆“东至于蟠木”,康有为比定“蟠木”即为吉林、黑龙江的老林窝集。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了双方国界,东北边疆的最初疆域是通过国际法确认的。但东北边疆却在俄国的不断侵食下日渐萎缩。康从地理上认为我国“四邻皆强敌,聚而谋我,危逼极也。”康有为在边疆问题上的思考, 对后来他提供的体恤民众的移民边疆政策提供了来源。东北是清王朝的发祥地,身为清王朝发源地的东北,在晚清时期,引起的沙俄和日本之争对东北领土的边境产生重大的影响。东北边疆面临的问题的引起了康有为对整个国家疆域未来的思考。

2 劝工警堕

贫民教育一直是从古至今的薄弱之处, 大多数的贫民是没有办法上学接受教育。这样的思想到后来我党建立根据地时期仍有沿用,广泛的建立学校,扫除文盲投身革命事业。

而对于有犯错的民众提到了“其有大工大役,以军法部署,俾充役作。其能改过,取保乃放,再犯不赦。其小过犯人皆附入之,等其轻重,以为岁月”对于犯错的民众最重要的是教育,使得能够改过,最终达到“穷民得食,而良民赖安,仁政之施,似难缓此”。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这样说道“二曰教工”根据《周礼》中“有里布以罚不毛,圜土以警游堕。”他提出: 提出防止这些游民对社会所造成的不稳定伤害的方案——设立警惰院,其中对于具体的操作提到,应该“凡无业游民,皆入其中,择其所能教以技艺”之前的教会主张设立乞丐厂、工艺局等新型的慈善组织,教授贫民各种工艺,设立教养慈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田地,增加就业机会,引导农民有序流动,要求学习参照西方的救助方式来改革中国的传统模式。贫恤穷就是扶贫济弱,安抚稳定贫民。传统的慈善机构对贫民的救助只停留在“养”的层面上,养而不教,可谓治标不治本,康有为认为而康有为认为“然富而不教,非为善经;愚而不学,无以广才,这是在教民”提出养教兼施的思想主张,收容养恤贫民乞丐等,教授他们技艺,让他们人人可以工作,自食其力。

针对贫困人口的救助思想是由于晚清人口增多国内战争频繁,灾荒的严重以及西方的入侵,贫民的数量急剧增加,许多农民被迫离家出走沦为乞丐、游民甚至盗匪,处境越来越窘迫。

康有为的三曰“养穷”,其中提到对于“鳏寡孤独,疲癃残疾、盲聋喑哑、断者侏儒,民之无告,先王最矜,皆常饩焉”令各州县市镇会同善堂,筹集款项对社会上的鳏寡孤独盲聋喑哑等有生理缺陷的人实施救助。“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件这样体恤民众会使得各方都发挥其用,穷民能够得到保障的生活,国家也能解决社会问题,文中对皇帝的请示中说:“经理有效,穷民乐之,联名请奖,许照军工劳绩奖励, 则无一夫之失所, 其于皇仁岂为小补? ”

“游民无赖,小之作奸,大之为盗。宜令州县设立警惰院选善堂绅董司之” 康有为认为要设立警堕院来收留无业游民和有劳动能力的乞丐进行职业教育, 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艺,让这些流浪者能够自食其力,这样一来,底层的贫穷人民能够有保障生活,也就增加了社会安定。

(2)互补效应:联合具有差异性的产品或产品类型的中间产品,容易造成“局部不大于整体”的效果。采用中间品进口联合“相互搭配”的模式,创新产品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3 恤鳏寡孤独

冯桂芬的《收贫民议》里同样提到荷兰国的情况,“荷兰国有养贫、教贫二局,途有乞人,官若绅辄收之,老幼残疾入养局,廪之而已。少壮入教局,有严师,又绝有力,量其所能为而日与之程,不中程者痛责之,中程而后已。国人子弟有不率者,辄曰逐汝,汝且入教贫局,子弟辄詟为之改行,以是国无游民、无饥民”,在当时的社会,看到荷兰国的对于贫民应该给予教导,由严师来使这些可以自食其力的年轻人能够有一技之长。同时影射到中国希望中国也可以“立养老室、恤嫠室、育婴室、读书室、严教室,一如义庄法,以补无力义庄之不逮。严教室,教之耕田治圃及凡技艺,严扑作教刑之法,以制其顽梗,……”[3]有别于传统的体恤贫民的当时,贫民救济被提出一种新的方式。抚恤的同时,更多的是教育。同样郑观应在论述养教之法之时,主张设立“栖流局,收养游民乞丐,并授之以工艺,令其工作。”

生态文明理念在黄河干流水库调度中的应用…………………………………… 蒋晓辉,董国涛,何宏谋(6.22)

在对于有生理缺陷的人群同时代的郑观应在介绍西方慈善机构“有残疾者能令其识字知书,就其所能教以工艺,补天有术,施患有方,用心亦良苦矣”。提到了西方对与有残疾的一些民众,专门开设特殊学校,教授聋哑儿童盲文和哑语并传授工艺, 这种做法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人群的生活。

康有为对当时社会的治理总结了前社会的经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的思想, 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特点也是非常注重老人福利和儿童福利。从孔子开始,便把“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作为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 近代许多思想家开始接受西方的思想融合到我国的自古思想中,对其丰富发展。这些思想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些思想中康有为提到在晚期孙中山的扶老济贫思想。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讲,孙中山先生继承了古代“安老怀少”的社会福利思想,将其进一步深化,并把“安老怀少”作为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准来看待,“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4]。在孙先生认为如果社会真正达到社会主义的时候就是儿童可以人人读书,老人有社会福利来赡养,在一个社会福利里老人和孩子是最主要的。制度化规范化的使男子五六岁入小学堂,国家承担费用至二十岁为止,将这种义务教育视为中国国民之一种权利。这在现今的社会依旧沿袭。对于老人方面,“五十年以后,由国家给予养老金”[5]。从康有为对孙先生的高度评价来看,在社会福利思想中,他与孙先生的思想达到高度一致。

4 结语

总体来说康有位的恤穷论顺应了近代福利社会的思想,总体特点是以民为本关怀民生。政府与民间相结合,救国的主要不仅仅是要富国,更需要先富民,只有在民生问题解决了以后,国家才能随之更加的强大。康有为在恤穷的思想里最主要的是在恤穷的过程中不是体恤的给予,而是寻找了解决社会问题根本的方法,这与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强调的“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思想有很多共通之处,新时代的恤穷方式也应该从事物根本出发,更注重解决本质问题。

财政、税务等部门依法行使监督职能,还可以《会计法》为依托,创立经济联合执法体系,建立以检查和处罚的联动机制和规范的信息共享制度为基础的统一的综合报告平台以及企业和会计人员诚信系统,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每6个月对会计单位的信息质量联合审核一次,杜绝违法造假的通道,加大对企业会计违法行为的查办力度,并依法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 林琳. 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 王鹏辉.康有为的边疆建设方略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25(4)∶69-78,180.

[3] 房德邻.论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J].清史研究,2002(1)∶18-30.

中图分类号:B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9)03(a)-0029-02

作者简介:肖慧敏(1994-),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标签:;  ;  ;  ;  ;  ;  ;  ;  ;  ;  ;  ;  

肖慧敏:浅谈康有为恤穷论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