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旭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在中国的丰富与发展论文

饶旭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在中国的丰富与发展论文

摘 要:坚守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鲜明的标志,是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宣告为人民而奋斗,之后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历届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彰显为民情怀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论断。

关键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坚守人民立场是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理论上必须清楚认识、在实践中必须扎实落实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宣告为人民而奋斗,之后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渗透着人民情怀的新思想新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最新发展: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体系。本文就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做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诞生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其主要是关于人民革命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不但在理论上创立了唯物史观,而且在实践中致力于谋求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类解放事业”。[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群众观的阐述体现在: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穿于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论、人的发展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论等一系列基本理论之中,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具有主体性作用,这里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人的自主能动性活动和人的创造性作用。马克思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人,而人类历史要发展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而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成为了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旨在号召广大无产阶级投身于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成为自己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之前,以片面强调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占主导地位,而马克思则认为人民群众才是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英雄人物只是人民群众中的少数。唯物史观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及创造者这一基本前提下,高度重视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恩格斯也进一步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整个批判感到羞愧。”[3]人民群众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然而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还是贫穷的身无分文,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独占生产资料,迫使劳动者创造社会财富,进而剥削这些财富,由此在同一社会中产生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这种不平等的阶级社会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无产者必须联合起来斗争,为自身争取利益。

列宁将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阐释,认为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参与,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才是伟大的革命,列宁深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并非常尊重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两方面结合起来:既以完全科学的冷静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又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4]列宁领导的工人运动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把人民群众看成是最可靠的朋友,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稳固执政的可靠保证。“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10-11马克思强调了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掌握理论的重要性。共产党稳固执政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而党要稳固执政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411整个无产阶级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他们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全人类谋解放。一个时时刻刻为人民的阶级和政党一定会得到人民的真诚拥护和鼎力支持,这样,它所领导的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列宁认为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将革命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是党的首要任务,是革命胜利的不二法宝。“一个能够通过联系群众而得到巩固以进行坚持不懈工作的党……是一定会取得胜利的”。[6]在巩固苏维埃政权时,列宁指出必须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即消除党内机会主义,巩固党内团结,依靠并组织广大受剥削和压迫的群众。因此,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都非常重视党群关系,他们认为党群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能否扩大,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解决。

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压迫的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诞生了,其主要是围绕无产阶级如何夺得政权,实现解放而展开的。这一关于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俄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一直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传承与发展

可以看到,毛泽东通过“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重心放在了“人民”二字上,这里的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维护祖国统一的全体公民,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主要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为无产阶级群众服务。因此,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比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的“群众”在内涵上更丰富、外延上更广泛。毛泽东虽然讲到要为人民服务,但是他没有具体谈到要怎么服务,而邓小平在为人民谋富裕的道路上对这一问题做了更深入而全面的回答。

在做好提升服务的同时,河北销售专门聘请了一些忠实客户作为“精益服务客户监督员”,时常到站对员工的服务工作进行评价考核,全面促进服务体系要求落地,推进高质量服务。

因此,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回答了“要怎样为人民服务”这一历史性问题。邓小平看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促进经济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变得富裕。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加丰富了“群众观”的理论内涵。当人民的生活富裕了之后就要追求更加平等的利益和民主的权利,从这方面来说,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更进一步地细化了邓小平的“富民”思想,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惠民”。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政党,自成立以来就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了群众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灵魂之一,是新时期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江泽民从两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他对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既有强烈的感情因素,更有深邃的理性思考,忠实地贯彻了科学的精神。”[11]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江泽民认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最根本的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把党群关系当作是党内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12]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江泽民指出三个代表思想的本质在于执政为民,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明确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他们谋利益,而不应该是为自己谋私利。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强调了发展的人民性。胡锦涛特别强调权为民所用。在工作中,他强调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党员干部不能时时处处想着为自己谋私利。他指出:“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用来为自己谋私利,要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1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也属于人民,党员干部不能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

2、蓄水、排水体系。目前保证土壤内水分留存的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耙耢,保持土壤上松下实,使得地表水分能够快速流入土壤,减少地标水分蒸发,同时下方密实的土壤又阻止了水分的进一步流入地下水源循环;二是地膜覆盖作物,减少通过作物植株蒸腾作用造成的水分流失;三是围堰打埂,防止由于地势落差造成的水分流失。通过工程施工保水措施主要有:一是推土整平土地,保证水分平均灌溉,最大程度避免旱涝不均的情况;二是利用洼地坑塘蓄水,实现就近灌溉,减少水流过程中的水分流失。沟渠蓄水和排水措施:利用水利水闸控制灌溉河流水位,二是水利系统中设置控制水位下泄。

邓小平的人民观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邓小平人民观创新之处在于他正确回答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利益的准确内涵以及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途径”。[9]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其目标依次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该战略的每一步都以关心人民的生活,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主要目标。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观”[10]。共同富裕是指包括物质文明在内各方面的富裕,邓小平希望广大人民群众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要富裕。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其中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这体现了邓小平对人民的热切关注。邓小平认为只有在生产力极度发达的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人民才能有更高的获得感,才能得到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

第二,发展格局不协调。就绿色矿山数量来说,目前共有661家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且只有不到1/3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条件,与全国7万座左右矿山相比明显太少;就区域分布结构来说,绿色矿山试点分布不甚合理,见图1、图2。

清源灌区地下水水权实时监管信息化管理系统操作界面采用窗口式模块化设计,操作简单,后期功能易扩展。各类报表数据及时、准确,实现了灌区水权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过程性控制阶段,也为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技术保障。清源灌区地下水水权实时监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预示着灌区水资源管理正在逐步向水利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迈进,符合时代发展对水利管理的严格要求。

三、新时代群众观的最新阐释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国情,在“富民”“惠民”基础上更加倡导“为民”情怀,形成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保障人民根本权益等层面给予了群众观最新阐释,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形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第一,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深入开展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广大党员精神上补钙,促使其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各级党员干部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必须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是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我党必须坚持的政治路线。然而在具体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弱化群众意识,脱离群众现象屡见不鲜,这和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相背而行,这种现象不符合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坚定信念。党的群众实践教育活动就是要唤醒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能为群众做什么,要为群众做什么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所讲:“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1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无产阶级关于人民群众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些试图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都尝试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实践中进行了运用和发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赋予其新的内容,即: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富民”思想,再到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惠民”思想,人民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第一,把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判断党员干部工作优良的标准。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人就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飞跃过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认识论不谋而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人民的切身利益记在脑中、放在心上。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是党对人民负责的生动诠释。共产党大政方针的制定都以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党员干部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的生活,要帮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第二,体现在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上。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样这也是我党长期倡导的道德风尚。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1944年)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为人民的,必须要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性。这和当今所提倡的文化大众化思想不谋而合。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成为了党的指导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成为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说过:“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8]为了给全党营造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氛围,激励全党上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毛泽东号召党员干部以张思德、白求恩等人为学习的榜样。毛泽东作为党的领导人,不仅是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维护者,更是践行者,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他都表现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优良品德。

第二,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15]当人摆脱了对物的依赖后,就要实现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以让人民获得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更好地诠释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时代主题。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求人们的物质生活实现普惠性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绿色发展理念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强调生态建设,是人类永续发展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旨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开放是人类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门主义只能导致落后和贫穷,要发展,要进步,就要打开国门吸收借鉴别国的合理经验。“中国人民的发展离不开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和平与安宁需要中国人民的维护”。[16]筑牢命运共同体意识,从全人类立场出发,以促进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旨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

第三,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重视尊重人民的意愿,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并在多种场合都提到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习近平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7]可以看出,习近平特别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帮助农村贫困地区脱贫,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以实现普惠性发展。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扶贫工作目的一方面是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其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及教育问题,要从根本上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

第四,在全面依法治国中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该方略旨在通过法律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8]法治建设为了人民强调保障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人民群众能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在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关乎人民群众的事情记在脑中放在心上,使他们真正地享受到公平、公正。依法治国依靠人民需要集群众智慧于一身,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同时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切实利用好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捍卫法律权威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因为法律的权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基石,其具有许多新的特点。首先更具有针对性。“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人民最关心的问题,解决人民最迫切的问题,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牢牢坚定人民的政治立场,渗透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其次,更具有系统性。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最新发展涉及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问题,这些理论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体系。

表4示,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合计的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肺癌居首位,粗死亡率为58.99/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35.00%,其余依次为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食管癌、宫颈癌、卵巢癌和脑部肿瘤。城市地区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肺癌局首位,粗死亡率为62.03/10万,其余依次为肝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食管癌、卵巢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农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肺癌居首,粗死亡率为50.87/10万,其余依次为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食管癌、脑部肿瘤、宫颈癌和口腔癌。

参考文献:

[1] 刘玉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前沿问题探析[J].学习论坛,2018(2):26-3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

[4]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39.

[7] 李殿仁.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论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发展演进[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3):11-16.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04.

[9] 杜艳艳,刘宇赤.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立发展及应用[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4):5-7.

[10] 刘红英.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J].湖南社会科学,2008(2):44-46.

[11] 隋玉梅.论江泽民的人民观[J].宁夏大学学报,2004(5):5-11.

[1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24.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8.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16] 蔡晓良,谢强.论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7(4):25-29.

[1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8.

[1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3).

MarxistViewofMassesandItsEnrichmentandDevelopmentinChina

RAO Xupeng, HE Fangfang

(MarxistCollege,LanzhouUniversityofTechnology,Lanzhou,Gansu730050,China)

Abstract:Sticking to the people’s position is the most distinctive sign that Marxist partie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olitical parties. It is also the fundamental political position that Marx and Engels have adhered to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eclared its struggle for the people from the beginning of its establishment. Later, in the long process of revolutionary practice, successive Chinese Communists constantly innovated,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t mass view in light of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Up to now,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as the core of the central leadership group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ideas, new theories and new issues that highlight the feelings of the people.

Keywords: Xi Jinping; people-centered; Marxist view of the masses

DOI:10.16297/j.nuaass.201904003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29(2019)04-0011-05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校宣传思想重点研究项目(2018GXSZGZZDKT5);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

收稿日期:2018-07-16

作者简介:饶旭鹏,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标签:;  ;  ;  ;  ;  ;  ;  ;  ;  ;  ;  ;  ;  

饶旭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在中国的丰富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