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际关系论文-任倩,周长艳,夏阳,岑思弦,龙园

年际关系论文-任倩,周长艳,夏阳,岑思弦,龙园

导读:本文包含了年际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感热,东部气温,年际变化

年际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任倩,周长艳,夏阳,岑思弦,龙园[1](2019)在《青藏高原东部春季感热通量与我国东部气温的年际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RA-Interim提供的地表感热、环流场资料和1979—2013年753站中国春季气温观测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东部春季感热通量与我国东部气温的关系。春季高原东部感热与我国东部气温在年际变化上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去除9年滑动平均以后的SVD第一模态结果表明,当高原东部感热出现南弱(强)北强(弱)时,对应我国东北和华南地区的气温异常偏低(高)。当春季高原感热呈现南负北正的分布时,高层200hPa上,高纬东风异常减弱背景西风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加之副热带西风急流显着增强,有利于东北地区形成气旋性环流。中低层环流场上,我国北方地区上空为一深厚的东北冷涡所控制,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均呈现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分布。一方面,它引导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造成我国东北地区气压异常减弱,气温异常偏低;另一方面,其西侧北风异常阻滞了华南地区上空的背景西南风,不利于暖气流的输送。进一步分析得出,与PC1相关的南北温度差值场上,东亚地区上空从低纬到高纬呈现"负—正—负"的分布形势,有利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在我国上空的显着增强。气旋中心上暖下冷的结构,导致位涡显着发展并向低层伸展、侵入,增强了对流层中低层的气旋性环流。气旋中心整个对流层为深厚的异常干空气,湿度负值中心与冷中心相对应,表明干冷空气异常下传发展。干侵入使得冷涡加强发展,维持了异常气旋性环流,导致春季东北、华南地区的异常降温。虽然前冬Nino3.4区海温与春季感热相关较好,但其对我国东部春季气温影响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4期)

胡毅鸿,龚道溢,毛睿,石晓雪[2](2019)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与冬季海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1979—2016年6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风速资料、ERSST海温数据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前期冬季海温与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年际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的风速存在强烈的逐年波动,年际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为36%。影响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年际变化的前期冬季海温在北大西洋20°N~65°N区域呈现"负、正、负"的异常分布,在北太平洋10°N~55°N、130°W~180°区域呈现"负、正"的异常分布。冬季的海温异常与研究区春季风速年际变化联系的桥梁是北半球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异常。当北大西洋海温从高纬至低纬呈现"负、正、负"的异常分布时,从北大西洋至东亚位势高度呈明显的"正、负、正、负"的波列特征;当北太平洋海温从高纬至低纬呈现"负、正"的异常分布时,从北太平洋至东亚位势高度呈"负、正、负、正、负、正"的叁波型分布。二者均能影响东亚地区春季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东亚地区上空产生一个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该气旋性环流在对流层中层与低层均存在,是造成研究区风速变化的直接原因。冬季海温与研究区春季风速的显着相关,说明冬季海温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具有超前指示意义。利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中心区的冬季海温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春季风速预报模型,可以解释风速年际变化的32%,回报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海温与风速的时间滞后关系是显着和稳健的。(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杨吕玉慈,吴立新[3](2019)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背景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本文选取1950—2016年7—10月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等级热带气旋活动特征与Ni珘no-3.4区7—10月平均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关系,统计了生成频数、生命期、累积气旋能量指数(ACE)、生成位置及路径的变化特征,并探究ENSO循环的暖事件年与冷事件年中大尺度背景场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暖事件年,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的生成频数、生命期均有增加的趋势,ACE指数与SSTA正相关性更强,说明其强度有所增加,冷事件年情况相反。(2)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在暖事件年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在冷事件年生成位置偏西偏北。(3)季风槽区的高低层环流形势配合垂直风切变及对流层暖湿空气,导致热带气旋的生成位置在冷暖事件中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宋秀凯,程玲,付萍,何健龙,李佳蕙[4](2019)在《莱州湾金城海域网采浮游植物年际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莱州湾金城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年际变化特征,在该海域设置了15个监测站位,于2009年和2010年采用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逐月连续进行24个航次浮游植物调查,同步监测其他环境因子。浮游植物样品经鲁格氏溶液固定后在OLYMPUS BX_(51)显微镜下进行分类、鉴定、计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1种,隶属于硅藻门、甲藻门、黄藻门和金藻门4门25科43属。其中硅藻16科33属67种,占种类数的82.7%;甲藻6科7属11种,占种类数的13.6%;黄藻2科2属2种,占种类数的2.5%;金藻1科1属1种,占种类数的1.2%。2009年和2010年金城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比例基本一致,浮游植物丰度年际变化和种类数年际变化均呈现明显的双峰模型,每年2月和9月为高峰期,5月为全年最低值。2009年和2010年细胞丰度均值分别为465×10~4(38.4×10~4—1351×10~4)个/m~3和457×10~4(41.8×10~4—1380×10~4)个/m~3,均低于1982—1983年平均水平。浮游植物群落年际相似性在60%水平聚类分为四个类群,其中Ⅰ类为5月份样品,优势种为夜光藻和洛氏角毛藻;Ⅱ类为11—4月份样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和夜光藻;Ⅲ类为8、9、10月份样品,优势种为洛氏角毛藻和丹麦细柱藻;Ⅳ类为6、7月份样品,优势种为洛氏角毛藻和尖刺拟菱形藻。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平均2.715 (1.446—3.807),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2.418 (1.545—3.153),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0.523 (0.263—0.706)。2009年和2010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高峰值出现在3月和10月,低值出现在7月和9月;均匀度指数年际变化低值出现在6—9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受水温和盐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水温与洛氏角毛藻丰度呈极显着正相关(R=0.613,P<0.01),与旋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丰度呈极显着负相关(R=-0.662,-0.649,-0.649,P<0.01);化学需氧量与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均呈显着负相关(R=-0.589,-0.480,P<0.05);盐度与中肋骨条藻呈极显着负相关(R=-0.585,P<0.01);其他环境因子与各优势种丰度相关性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毛欣,祁莉,张文君[5](2018)在《北太平洋海温Victoria模态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北太平洋作为重要的海域,它对热带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气候都有着明显的影响(Latif并且北太平洋海温和ENSO的联系密切。北太平洋SSTA EOF第二模态最近几年才被提出,它被Bond等(2003)称之为Victoria模态(Victoria mode,简称VM),它是北太平洋SSTA的EOF第二模态。在90年代之前PDO有很强的年代际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PDO(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罗连升,徐敏,梁树献[6](2018)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与淮河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关系的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61-2015年淮河流域170站月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ERSST海温资料,采用滑动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来探讨厄尔尼诺/拉尼娜与淮河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关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厄尔尼诺/拉尼娜与淮河流域汛期降水的年际关系存在不稳定性,两者11年滑动相关在1979年出现一次突变,1961-1979年两者为明显的负相关,1980-1992年为正常阶段,1993-2015年为明显的正相关。文中主要讨论两个明显相关时段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影响。1961-1979年时段和1993-2015年时段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是相反的,而且1993-2015年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淮河流域汛期降水预测的指示意义不如1961-1979年时段。厄尔尼诺事件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影响较为明显,而拉尼娜的影响不明显,两者的影响表现出不对称的特点。1961-1979年期间厄尔尼诺发展(衰减)年夏季亚洲大气环流配置有利于南北气流在淮河流域上空汇合(辐散),使得流域降水偏多(偏少),而1993-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则相反。(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08期)

樊威伟,马伟强,郑艳,杨智敏[7](2018)在《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风急流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RA-Interim地表热通量再分析资料(包含感热通量及潜热通量数据)分析了1979年3月至2009年2月青藏高原地区(下称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趋势。突出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西风急流的联系,分别探讨了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及潜热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高原感热空间分布大体呈现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特征,潜热与感热呈反相的空间格局,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2)相比于夏、秋、冬叁季,春季高原地表热通量年际变化特征较为突出,其中感热通量显着减少,潜热通量显着增加[分别为-1.83和0.79 W·m~(-2)·(10a)~(-1)],该趋势和全年平均热通量年际变化情况一致。(3)就年际变化而言,春季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表明可能存在某一气候因子使得春季感热减弱而使潜热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原地面加热场与西风急流存在密切的联系,春季西风急流的减弱在影响高原感热强度的同时,对高原潜热也具有较大影响。其可能影响机制如下:受高原上空西风急流减弱的影响,高原地表风速减弱从而导致感热通量显着减少;春季西风急流的减弱导致印缅槽的增强,在孟加拉湾上空形成一异常气旋环流,使该地区对流增强、水汽上升异常,同时气旋中北向暖湿气流将水汽携带至高原南侧,并通过影响高原降水量改变其潜热通量。(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3期)

吴树炎[8](2018)在《南支槽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基于低压槽的客观识别技术,识别了1979—2015年冬季南支槽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定义一个南支槽强度指数,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小波分析、波作用通量等方法,研究了南支槽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南支槽年际变率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南支槽强(弱)年与大气环流及与中国南方冬季气候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客观识别方法能较好识别南支槽活动,其活动最频繁区域位于高原中部南侧的90°—92°E附近。该南支槽指数能较好体现700hPa位势高度变化与南支槽强弱的关系,同时对副热带南支西风急流绕流作用的反映能力最好。南支槽强度主要存在准4年和准14年周期,且这两个周期存在有显着的年代际变化,即准4年周期在1985年前后最为显着,准14年周期在1996年前后显着。(2)南支槽上空的200hPa西风急流以及其上游的阿拉伯海以北地区的大气热源对南支槽强弱的年际变率有重要影响。当高层西风急流增强(弱)时,高原大地形对低层西风的阻挡而导致的绕流作用也增强(减小),导致南支槽强度增强(减弱)。南支槽强度变化还与沿着急流带传播的波能量密切相关。南支槽强年西风急流偏强,波能量主要来自沿着急流轴传播的西风带内及孟加拉湾地区;南支槽弱年急流偏弱,沿急流轴传播的波能量少,波能量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及以东地区。另外,阿拉伯海以北地区的大气热源会导致整个高原地区及其周边低空流场出现气旋性辐合,在高原南侧,这种气旋性环流的迭加在大尺度西风绕流之上,使得南支槽显着发展。(3)冬季南支槽强弱对冷空气活动以及我国冬季的水汽输送具有重要作用。当南支槽异常偏强(弱)时,来自高纬的偏北气流异常偏强(弱),冷空气势力也显着偏强(弱),副热带高压偏弱(强),有利(不利)于冷空气向南爆发。南支槽异常偏强年,在20°N附近有一条源自孟加拉湾绕过高原南侧到达我国境内的水汽输送带,是我国西南和华南的主要水汽通道,同时西南地区水汽辐合较为显着;南支槽异常偏弱年,南支槽经孟加拉湾到达我国西南和华南的水汽输送偏弱,同时在我国西南、华南地区及菲律宾海域,水汽辐合较弱。(4)南支槽的强弱对我国同期冬季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南支槽异常偏强,西南到华南一带均降水偏多,降水偏多的正中心位于广东东北部至福建一带;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气温异常偏低,且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气温偏低最为显着。当南支槽异常偏弱,西南至华南一带降水偏少,降水偏少的负距平中心位于两广中部;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偏高,尤其是华东、西南地区气温异常偏高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祁莉,徐业佳[9](2018)在《北极海冰及其与气象要素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adley海冰密集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极海冰融冰量及其与大气变量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存在显着的年代际变化,且有较强的区域性。东西伯利亚海和波弗特海海冰融冰量的平均值变大且方差增大,格陵兰岛以东洋面海冰融冰量的量值和变率均在减弱。对3个不同气候时段内北极海冰融冰量进行EOF分解,前两个模态均在3个气候时段发生显着的年代际变化,东西伯利亚海海冰融冰量的增加与EOF第一模态年代际变化相关,而EOF第二模态则明显造成了波弗特海海冰的年代际消融。并且,与之相应的大气环流也出现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它们与AO/NAO的年际关系也存在年代际转折,融冰量第二模态与AO的年际关系更为紧密,1960—1990年第二模态与AO的相关系数仅为0.186,而1980—2010年相关系数已升高至0.367。整个北冰洋的海冰融冰量与AO的年际关系也出现了年代际增强,尤其是东西伯利亚地区海冰融冰量与AO的年际关系发生了年代际增强,1980—2010年两者相关达到了0.4以上。而波弗特海融冰量与AO相关系数变化较大,1960—1990年其的相关系数高达-0.488,1980年后却减少至0.161。然而AO却未发生明显的年代际变化。造成北极海冰融冰量及其与大气变量年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是波弗特高压,其年代际减弱使得极区向东西伯利亚海和波弗特海的海冰输送减弱,导致这两个区域海冰减少,使得AO与北极海冰的年际关系发生了年代际转折。(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吴树炎,顾建峰,刘海文,周括,傅宁[10](2018)在《高原冬季雪深与重庆夏季降水的年际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青藏高原冬季雪深对重庆夏季降水的影响,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集等资料,使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年际关系。结果表明:冬季高原积雪与重庆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当前期青藏高原冬季雪深越深(浅),重庆夏季降水则偏多(少)。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影响重庆夏季降水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期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深时,在当年夏季,中国大陆东部以及西太平洋地区500 h Pa位势高度距平场呈"+-+""叁极"型分布,表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南,东亚夏季风偏弱,异常偏弱的东亚夏季风使得来自南海、中南半岛和日本海的两支水汽在长江流域辐合,有利于重庆夏季降水的偏多;当青藏高原积雪偏浅时,中国大陆东部以及西太平洋地区500 h Pa位势高度呈"+-""偶极"型分布,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使得来自索马里越赤道的异常偏强的水汽一直延伸到我国的东北地区,重庆在单一的暖湿气流控制之下,不利于在重庆地区形成水汽的辐合,导致重庆夏季降水偏少。(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年际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1979—2016年6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风速资料、ERSST海温数据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前期冬季海温与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年际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的风速存在强烈的逐年波动,年际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为36%。影响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年际变化的前期冬季海温在北大西洋20°N~65°N区域呈现"负、正、负"的异常分布,在北太平洋10°N~55°N、130°W~180°区域呈现"负、正"的异常分布。冬季的海温异常与研究区春季风速年际变化联系的桥梁是北半球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异常。当北大西洋海温从高纬至低纬呈现"负、正、负"的异常分布时,从北大西洋至东亚位势高度呈明显的"正、负、正、负"的波列特征;当北太平洋海温从高纬至低纬呈现"负、正"的异常分布时,从北太平洋至东亚位势高度呈"负、正、负、正、负、正"的叁波型分布。二者均能影响东亚地区春季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东亚地区上空产生一个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该气旋性环流在对流层中层与低层均存在,是造成研究区风速变化的直接原因。冬季海温与研究区春季风速的显着相关,说明冬季海温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具有超前指示意义。利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中心区的冬季海温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春季风速预报模型,可以解释风速年际变化的32%,回报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海温与风速的时间滞后关系是显着和稳健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年际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任倩,周长艳,夏阳,岑思弦,龙园.青藏高原东部春季感热通量与我国东部气温的年际关系[J].冰川冻土.2019

[2].胡毅鸿,龚道溢,毛睿,石晓雪.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与冬季海温的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9

[3].杨吕玉慈,吴立新.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背景场的关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宋秀凯,程玲,付萍,何健龙,李佳蕙.莱州湾金城海域网采浮游植物年际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9

[5].毛欣,祁莉,张文君.北太平洋海温Victoria模态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性[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6].罗连升,徐敏,梁树献.厄尔尼诺/拉尼娜与淮河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关系的稳定性分析[J].气象.2018

[7].樊威伟,马伟强,郑艳,杨智敏.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风急流关系研究[J].高原气象.2018

[8].吴树炎.南支槽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之间的关系[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

[9].祁莉,徐业佳.北极海冰及其与气象要素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J].大气科学学报.2018

[10].吴树炎,顾建峰,刘海文,周括,傅宁.高原冬季雪深与重庆夏季降水的年际关系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8

标签:;  ;  ;  ;  

年际关系论文-任倩,周长艳,夏阳,岑思弦,龙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