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脑外伤采用气管切开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重症脑外伤采用气管切开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四川省营山县人民医院四川营山637700)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脑外伤患者治疗中行气管切开术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以我院今年收治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6例看看回复您推荐实施气管插管术,观察组26例患者则实施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带管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及肺炎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用气管切开术为重症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该手术不仅能够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缩短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脑外伤;气管切开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110-02

呼吸机能导致的气管类疾病、喉源性呼吸困难及其它呼吸困难疾病中,气管切开术是用的治疗方法。而重症脑外伤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气管切开术是保证其呼吸通畅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52例重症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气管切开与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及体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脑外科近两年收治的52例重症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在17~63岁,平均年龄37.5岁;所有患者GCS评分均低于8分,与重症脑外伤相关诊断标准相符。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排除对治疗药物有过敏反应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5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6例,两组患者的各项自然指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术进行治疗,经口盲探气管,插入导管后连接呼吸机,注意施术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观察组患者则行气管切开术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后仰,颈部前伸,肩下垫软垫,以第2~4气管软骨环间隙为穿刺点,对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置手术方巾,实施麻醉,并在穿刺点横开切口,垂直置入穿刺针,套针连拉注射器,回抽注射器,感到突破感及可抽出气体时证明穿刺针成功刺入气管中,再送入外套管,退出穿刺针,妥善固定气管导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连接呼吸机时间、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及肺炎感染率。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讨论

重症脑外伤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的特点,严重者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即使得到了及时抢救,多数患者了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功能障碍。重症脑外伤患者抢救过程中气道保持通畅是保证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以为抢救赢得更多时间。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均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治疗目的都是用导管将气管与呼吸机连接起来,以保证患者呼吸的通畅性,保证患者尽早恢复自主呼吸。两种治疗方法的操作过程均有简单、方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呼吸困难等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但相比之下,气管切开术不会损伤患者咽喉,可促进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本研究中观察组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其它带管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及肺炎发生率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重症脑外伤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气管切开术不仅能够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缩短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先举.气管切开术治疗90例重症脑外伤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4,5(04)12-13.

[2]陈乃峰.气管切开术治疗重症脑外伤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5.8(15)78-79.

[3]陈德珠,林敬成,江倩华,周柱江,左六二.早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09)22-23.

标签:;  ;  ;  

重症脑外伤采用气管切开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