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果蕨论文-孟庆庆,特布新,白明刚,吴香杰,布和巴特尔

荚果蕨论文-孟庆庆,特布新,白明刚,吴香杰,布和巴特尔

导读:本文包含了荚果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荚果蕨贯众,比色法,含量测定,薄层鉴别

荚果蕨论文文献综述

孟庆庆,特布新,白明刚,吴香杰,布和巴特尔[1](2018)在《荚果蕨贯众总黄酮的定性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比色法测定荚果蕨贯众总黄酮的含量方法,薄层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荚果蕨贯众总黄酮的含量,薄层色谱鉴别法。结果:回归方程为y=0.4703x-0.0204,r=0.9998,样品浓度在0.2~1.2 mg/25mL范围内,与其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05%(RSD=0.66%)。薄层色谱的斑点Rf值适宜,显色清晰,色谱分离好。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重复性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8年24期)

徐金忠,魏琳,徐洪亮,高德武[2](2017)在《不同生态因子对荚果蕨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荚果蕨抗逆性生理机制并且为荚果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荚果蕨为实验作物,利用盆栽法、光合作用测定仪、土壤农化分析方法研究了荚果蕨生长及光合特性对土壤质量含水量、有机肥料、光照强度等生态因子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荚果蕨幼苗对于水分胁迫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土壤质量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时荚果蕨叶片长度最大,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表现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水分利用效率(Ew)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不同有机肥料间比较腐熟猪粪肥培肥效果较好,且在1500 kg/hm2施用量时效果达到峰值;各遮阳措施均有利于荚果蕨生长,实验处理为使用透光率为30%的遮阳网时荚果蕨叶片长度最佳。荚果蕨最适宜生长条件为:土壤质量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施用腐熟猪粪肥1500 kg/hm2;遮阳措施透光率为30%。(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08期)

施伟梅,夏侯国论,卢凯[3](2016)在《超声辅助提取荚果蕨总黄酮的响应面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荚果蕨总黄酮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考察了超声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及超声时间4个因素及因素间交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建立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荚果蕨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超声温度65℃、乙醇浓度60%、液料比21∶1、超声时间35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256%,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641%,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该工艺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提取率提高了18.49%,是一种高效快速提取荚果蕨总黄酮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晏明英,魏谭军,肖成,熊永爱[4](2016)在《HPLC法测定青贯解毒颗粒中去甲氧基荚果蕨素、重楼皂苷Ⅶ、重楼皂苷Ⅱ和重楼皂苷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青贯解毒颗粒中去甲氧基荚果蕨素、重楼皂苷Ⅶ、重楼皂苷Ⅱ和重楼皂苷Ⅰ。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A:甲醇–乙腈(2∶1),流动相B:水,采用梯度洗脱;0~32 min时在298 nm波长下检测去甲氧基荚果蕨素,32~75 min在203 nm波长下检测重楼皂苷Ⅶ、重楼皂苷Ⅱ和重楼皂苷Ⅰ;体积流量:0.9 m L/min;进样量:20μL。结果去甲氧基荚果蕨素、重楼皂苷Ⅶ、重楼皂苷Ⅱ和重楼皂苷Ⅰ分别在4.14~82.80μg/m L(r=0.999 9)、3.80~76.00μg/m L(r=0.999 5)、4.94~98.80μg/m L(r=0.999 8)、7.57~151.40μg/m L(r=0.999 7)与峰面积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6%、97.62%、98.27%、98.90%,RSD值分别为0.87%、1.39%、1.14%、1.15%。结论建立的HPLC法同时测定青贯解毒颗粒中去甲氧基荚果蕨素、重楼皂苷Ⅶ、重楼皂苷Ⅱ和重楼皂苷Ⅰ,方法操作准确、简便,可作为青贯解毒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6年07期)

施伟梅,王杨,张颖豪[5](2016)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荚果蕨总黄酮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荚果蕨总黄酮的热浸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和乙醇浓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和Box-Behnken中心组试验设计原理对各工艺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温度是对响应值影响最大的因素,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73℃、提取时间158min、液料比27、乙醇浓度74%,在此条件下,荚果蕨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06%,与理论值相比略有增加,相对误差为0.95%,验证了回归模型的有效性。响应面法对荚果蕨总黄酮的提取条件优化合理可行,为荚果蕨总黄酮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余蓉培,李杨,李东,詹选怀,石雷[6](2015)在《荚果蕨绿色球状体对~(60)Co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绿色球状体(GGB)为辐照材料,使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进行辐照处理,采用辐射诱变和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荚果蕨GGB的辐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荚果蕨GGB的存活率与~(60)Coγ射线辐照剂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0.797x+104.719,计算得到半致死剂量约为69 Gy。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荚果蕨GGB的增殖和分化能力下降且分化时间延长。GGB~(60)Coγ辐射的表型损伤表现为颜色变深、单个绿色颗粒死亡、增殖及分化受到抑制;细胞学损伤表现为微核、细胞核解体和胚性细胞减少。(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朱玲娟,燕菲,陈金鹏,张楠,张雪[7](2015)在《荚果蕨地上部分萜类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Diaion HP20、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荚果蕨地上部分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12个化合物,其中10个为megastigmane型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7-megastigmadiene-3,9-diol(1)、blumenolA(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3)、bridelionol F(4)、bridelionolB(5)、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6)、5β,6α-dihydroxy-3β-(β-D-glucoyranosyloxy)-7-megastigmen-9-one(7)、byzantionoside A(8)、dearabinosyl pneumonanthoside(9)、3-hydroxy-β-damascone glucoside(10),另外2个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枝苋苷ⅣV(11)、icariside C_3(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荚果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5年12期)

杨晓艳[8](2015)在《荚果蕨总叁萜的提取纯化及保肝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荚果蕨(Matteuccia struhiopteris(L.)Todaro)又名荚果蕨贯众、广东菜、黄瓜香,是球子蕨科(Onocleaceae)荚果蕨属(Matteuccia Todaro)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二型簇生,营养叶为1~2回羽状复叶,孢子叶羽片向外反卷呈荚果状,可通过孢子和营养两种方式进行繁殖。荚果蕨植株含多种药用成分,如多糖、黄酮、甾萜类等,是我国主要的五种贯众之一,可全株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抗氧化及保肝等多种功效。同时,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营养价值极高,是集药用与食用为一体的资源植物;此外,荚果蕨株型美观,秀丽典雅,观赏价值极高,是园林造景和室内观赏的优良材料。研究表明叁萜类物质具有抗癌、抗病毒、降血糖、保肝及治疗糖尿病等多种功效,荚果蕨中富含叁萜类化合物,因此,本文研究了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荚果蕨总叁萜超声提取工艺,并比较了不同部位的总叁萜含量;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了AB-8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总叁萜的工艺;通过考察5种抗氧化体系,分析比较了纯化前后总叁萜的体外抗氧化能力;采用经口一次性给予高浓度酒精和梯度递增法灌胃两种方式分别建立了急性和慢性两种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检测了肝损伤小鼠的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变化,观察了小鼠肝组织病变切片,旨为荚果蕨在预防和治疗肝损伤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荚果蕨总叁萜超声提取工艺,最佳提取条件:乙醇浓度60%,料液比1:35,超声温度63 ℃,超声时间39 min,分别对荚果蕨3个部位中总叁萜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总叁萜在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呈不均匀性分布,根状茎>营养叶>孢子叶。(2)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AB-8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荚果蕨总叁萜工艺,优化的最佳吸附条件参数为:上样浓度1.96mg/mL,上样流速2.0mL/min,样液pH=5,最大上样量达5 BV,经验证其吸附率达91.07%;最佳洗脱条件参数:60%乙醇,洗脱速度2.0 mL/min,洗脱体积4 BV。通过测定,其回收率为86.27%,纯度从28.61%提高到82.32%,精制倍数达2.88,表明该AB-8树脂的吸附率和解析率较高,纯化效果佳。(3)五种抗氧化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荚果蕨总叁萜整体抗氧化能力较强,顺序为:Vc>纯化物>BHT>粗提物;荚果蕨总叁萜的纯化物和粗提物对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DPPH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纯化物对各类自由基的清除力优于BHT。(4)药理实验结果:实验组小鼠体内GOT和GPT含量变化说明荚果蕨总叁萜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GOT、GPT的升高,且抑制作用与给药剂量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若机体的某些组织或器官发生病变会导致自由基生成过多,对机体造成严重损伤,MDA和SOD含量变化说明总叁萜纯化物有较强的体内抗氧化能力,其保肝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有效清除不利自由基从而达到有效缓解酒精对肝脏造成的损伤。肝脏组织石蜡切片显示,荚果蕨总叁萜纯化物中、高剂量能有效缓解肝脏内脂质过氧化、自由基攻击等造成的氧化损伤,降低肝细胞肿大、坏死和脂肪变性的程度,调节细胞恢复正常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其效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优于阳性对照药联苯双酯,表明荚果蕨总叁萜对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谢秀芳,李崇宁[9](2015)在《荚果蕨植物学性状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荚果蕨产量,增加种植者经济效益,以野生荚果蕨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对荚果蕨不同植物学性状进行调查,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荚果蕨株高、叶柄粗及叶片厚度等在生长发育前期逐渐增大,在生长发育后期生长停滞,各性状表现为增长幅度减小或不再增长,植株甚至出现萎缩。(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彭飞,陆洋,马吉福,习伟佳,马骥[10](2014)在《荚果蕨的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荚果蕨是药食两用的蕨类植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人们喜爱的山野菜,同时具有抗癌、抑菌、抗病毒和抗氧化等多种功效,其株型美观,还可作园林观赏,具有开发潜力。从繁育与栽培、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等方面综述了荚果蕨的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荚果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荚果蕨抗逆性生理机制并且为荚果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荚果蕨为实验作物,利用盆栽法、光合作用测定仪、土壤农化分析方法研究了荚果蕨生长及光合特性对土壤质量含水量、有机肥料、光照强度等生态因子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荚果蕨幼苗对于水分胁迫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土壤质量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时荚果蕨叶片长度最大,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表现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水分利用效率(Ew)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不同有机肥料间比较腐熟猪粪肥培肥效果较好,且在1500 kg/hm2施用量时效果达到峰值;各遮阳措施均有利于荚果蕨生长,实验处理为使用透光率为30%的遮阳网时荚果蕨叶片长度最佳。荚果蕨最适宜生长条件为:土壤质量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施用腐熟猪粪肥1500 kg/hm2;遮阳措施透光率为3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荚果蕨论文参考文献

[1].孟庆庆,特布新,白明刚,吴香杰,布和巴特尔.荚果蕨贯众总黄酮的定性定量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

[2].徐金忠,魏琳,徐洪亮,高德武.不同生态因子对荚果蕨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

[3].施伟梅,夏侯国论,卢凯.超声辅助提取荚果蕨总黄酮的响应面优化[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

[4].晏明英,魏谭军,肖成,熊永爱.HPLC法测定青贯解毒颗粒中去甲氧基荚果蕨素、重楼皂苷Ⅶ、重楼皂苷Ⅱ和重楼皂苷Ⅰ[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

[5].施伟梅,王杨,张颖豪.响应面法优化提取荚果蕨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

[6].余蓉培,李杨,李东,詹选怀,石雷.荚果蕨绿色球状体对~(60)Co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J].植物学报.2015

[7].朱玲娟,燕菲,陈金鹏,张楠,张雪.荚果蕨地上部分萜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5

[8].杨晓艳.荚果蕨总叁萜的提取纯化及保肝作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9].谢秀芳,李崇宁.荚果蕨植物学性状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

[10].彭飞,陆洋,马吉福,习伟佳,马骥.荚果蕨的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4

标签:;  ;  ;  ;  

荚果蕨论文-孟庆庆,特布新,白明刚,吴香杰,布和巴特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