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绍娜: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及其时代价值论文

牛绍娜: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及其时代价值论文

[摘要]清末民初是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家训教子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型。这一转型与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内忧外患的政治时局、各种文化思潮的交织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此,形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开明的教子思想,包括自强自主的自立之道、谦和恭敬的处世之道、因材施教的教法之道、经世致用的为学之道、敬业修德的职业之道等。清末民初这种顺应社会转型要求的教子思想对新时代家庭子女教育、优秀家风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末民初;家训文化;教子思想;经世致用;家风培育

中国向来注重“血缘氏族”“家国同构”,端蒙养、重家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标识。清末民初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家训文化发生了重大转型,形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开明的教子思想。挖掘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对新时代家庭子女教育、优秀家风培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水稻二化螟越冬几率比较大,虫龄不整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防治水稻二化螟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

一、 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的历史背景

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除了继承传统家训理念,还凸显了近代家训教化主题。这与清末民初经济、政治、文化等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的百矿关闭行动,减少了矿区面积,降低了污染面积,为土地的利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对无证勘查开采的矿山,从严从重打击,依法严格取缔;对重要风景区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规划区、铁路和重要公路沿线“三区两线”环境敏感地带的矿山,“十三五”期间一律关停;对生产规模达不到最低标准的矿山,限期整改后仍不能达标的一律关停;对需要环境整治的矿山,限期整治不达标的一律关停。调研发现,2016年至2017年9月,关闭取缔矿山企业155家,减少矿区面积32.24km2,减少采矿、运输、加工等生产过程等生产过程扬尘污染面积约80km2。

(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鸦片战争以来,古老的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国门,中国社会和人民陷入了深重灾难,客观上造成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必然催生民主、平等、实业救国等近代观念,这些观念反映在家训文化领域,形成了较为开明的教子思想,如经世致用的为学之道、因材施教的教法之道等。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的重要变化顺应历史潮流,为家训文化新增了反映时代精神之内容。

(二) 政治时局内忧外患

清末民初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主权逐步丧失,内忧外患不断,救亡图存成为国人的责任和使命,各个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纷纷对国家出路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此背景下,中国家训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更新观念,在崇尚民族气节的同时又“以夷为师”,在矛盾冲突中有所前进、有所发展,因此呈现出批判性与继承性并存、民族性与时代性兼容、开放性与包容性并行等特征。也正是时局的动荡,特别是长期在外为官、经商或军务繁忙的家长,不得不通过家书教导子女,从而使得家书成为该时期家训诫子的主要载体。

(三) 文化思潮交织融合

华觉明:陆续接触了陶瓷、建筑、酿造等传统工艺后,我觉得这些传统工艺太丰富了,而且很多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我认识到,不仅中医药是民族的宝库,传统工艺也是民族的宝库。在这一点上,我和上海博物馆的谭德睿先生取得了共识。有了这种认识后,我开始写文章呼吁。

二、 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与传统家训相比,清末民初家训形成了特有的教子思想。其内容如下:

社会的转型势必伴有文化的交织、思潮的融合、价值观的碰撞。欧风美雨的冲击、内外时局的动荡、社会矛盾的激化,致使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价值的封建文化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和裂变。在民族危机紧要关头,开明人士逐步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织融合,对西方文明如教育制度、家庭模式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加之中国家庭逐步发生变化,促进了家训文化主体的转向和开新,同时也带来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理念,为清末民初子女教育带来一股“新风”。

(一) 自强自主的自立之道

[6]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ee90340100zj tf.html.

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以及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使得经世致用成为清末民初教子求学的重要理念。左宗棠反对子弟成为书呆子,只读死书、不知世事,“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于世何益?于家何益?”[注]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十三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7:4-5.。李鸿章在《谕文儿》家书中认为中国“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墨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东西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注]李鸿章.李鸿章家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91.这种经世致用思想成为教育子女求学的指导理念,所以挑选聪颖子弟留洋学艺,各专所学,以科技、实业救国。

(二) 谦和恭敬的处世之道

在D城,麦小秋已经和一个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个人她叫饶哥。她不知道该怎样丈量她在D城的时间,从来到D城离开D城又回到D城,零零乱乱的日子大约已经有五、六年了。在她25岁的时光里,D城的生活占了她五分之一的光阴,而这五分之一几乎是她步入社会的全部。

(三) 因材施教的教法之道

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为传统家训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家训文化的近代转型,顺应了时代潮流,且从效果来看这时期的教子思想也是成功的。这对新时代优秀家风培育、家庭子女教育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 经世致用的为学之道

不知道人们会不会埋葬她,不知道谁会埋葬她,或许是那个长着浓密白胡子的老头,或许是那个黑眼圈快要掉到嘴角的主妇,反正,能够归于尘土,长眠于地下,总归也是体面的。

受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冲击,“臣民”概念逐步受到“公民”观念的拒斥,提倡个性发展、自主思考和人格独立的思潮逐步兴起。那时的家训教子思想更加凸显了自强自立教育。左宗棠告诫儿子:“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注]李金旺.左宗棠家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245.李鸿章特别赞同西方的“自养”方式,批评中国的大家庭模式不适合当时世界。他说:“吾国则以五代同堂为美事,……是徒增家累减国力,乌能适宜于此竞争之世乎!”[注]李鸿章.李鸿章家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45.近代实业家郑观应深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认为要自立于世,就要自强不息,他告诫儿女:“凡人之生,无论贫富,自食其力,若藉父兄之庇荫、戚族之周恤,虽丰衣美食亦可耻也”[注]郑观应.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99.。这种教子思想在中国传统家训中是罕见的,实际上是近代中国自强求富的诉求在家庭层面的反映。

(五) 敬业修德的职业之道

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敬业修德的职业之道成为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的重要内容。郑观应非常重视子弟职业伦理教育,他说:“无论何种事业,何种族,若无道德而欲存在于世界,戛戛其难。盖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注]郑观应.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206.严复也很重视子女的敬职教育,他在遗嘱中告诫他们勤业敬业、实业救国,鼓励国人与子女“乐居工商之列”,指出“惟此有救国”之实功。

三、 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清末民初家训文化在教子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林则徐对长子林汝舟与次子林聪彝的教育方法就不同,长子林汝舟少年得志,过于骄傲、圆滑,他批评林汝舟“阅历深而才学薄,虽折桂探杏,而实学实浅。”[注]林则徐.林则徐家书[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4:28次子林聪彝一直在家读书,缺少社会经验,林则徐就要聪彝前往广东增长见识,他在信中教导儿子:“读书贵在用世,徒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亦岂所宜?”[注]林则徐.林则徐家书[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4:28-29.同样,曾国藩根据儿子纪泽、纪鸿的天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泽儿天资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工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工夫。”[注]曾国藩.曾国藩家训[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153.张之洞了解到儿子自幼调皮好动,喜欢舞刀弄枪,依据孩子性情,加之国家也需要军事人才,送儿子去日本学习军事。这种依孩子的资质、爱好进行因材施教无疑是促进子弟成长成才的正确途径。

(一) 当代优秀家风培育既要汲取传统优秀家训文化的精华,又需贴近时代主题

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既有传承性,又有时代性,传承性在于继承了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精华,如以德化人、立德成人是传统家训育人理念的主线,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也强调了这一原则是子弟教化的第一要务。这些教子之道与传统优秀家训资源是一脉相承的。时代性体现在清末民初家训教子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提倡经世致用、救亡图存;方法上强调因材施教、尊重规律。

中国自古注重修身处世之道,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传承了这一优秀思想资源,对子女教育特别强调“以德化人”,主张谦和恭敬的处世之道。曾国藩要求子弟为人切戒狂傲,处世不可张扬,他在《谕纪鸿》中训诫儿子:“尔在省以‘谦’‘谨’二字为主。”张之洞教育儿子在海外学习勿忘孝悌,“本之不存,学也何用!”[注]李金旺.张之洞家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246.他要儿子“克检其身心”,注重品德修养。在处世方法上,郑观应也要求子弟谦和待人、大度忍让等,他在《训子》诗中写道:“画虎不成反类犬,文渊示子诫粗豪。先贤家训宜多读,谨守谦和法最高。”[注]郑观应.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36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这种谦和恭敬的处世之道都值得我们传承、发扬。

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在传承传统优秀家训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彰显了时代特色,激发了传统家训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教子思想的近代转型,具有重大的时代贡献,这一理路为新时代优秀家风培育提供了参考。当今优秀家风培育既要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贴时代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引,实现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这就需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家训思想资源,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用“家庭梦”助推中国梦。

(二) 注重“家文化”对子女教育的濡染,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单位和“原初场域”。中国自古就注重家庭,即便身处动荡时局,也同样重视子女的家教问题、注重“家文化”对子女的熏陶。另外,清末民初家训文化还强调以身垂范,重视长辈言传身教。譬如曾国藩在给夫人的家书中说:“吾夫妇居心行事,各房及子孙皆依以为榜样,不可不劳苦,不可不谨慎。”[注]曾国藩.曾国藩家训[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173.这启示我们,“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N].人民日报,2015-02-18(01).因为家庭是社会和谐、民族进步、国家治理的基点,是人社会化的第一站,是人生启蒙教育的第一课堂,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首要场域,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注] 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 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3(01).

(三) 尊重教育规律,避免一味督促、一刀切现象

随着“欧风美雨”的文化侵袭,以及清末民初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型,教育也迈入了近代化的进程。近代教育理念在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中有所体现,凸显了尊重规律、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现象。左宗棠叮嘱儿子不要一味地督促孙子学习,量力而行即可,他指出:“丰孙读书如常,课程不必求多,亦不必过于拘束……小时拘束太严,大来纵肆,反多不可收拾。”[注]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十三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7:197.显然,左宗棠的这一见解即便以今天的教育理论来看也是科学的。

清末民初这种尊重规律、因材施教的教子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新一轮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意识渗入了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教育自然也无法置身其外,这种氛围给孩子带来无形压力。因此,家长不要给孩子增添过多课程压力,应量力而行,适当减负,避免一味地督促、灌输、“唯分是图”,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 丰富教子载体与形式,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的主要载体是家书,这种载体虽自古有之,但篇幅不长、内容也不全面。但清代尤其晚清以来,家书训诫成主要形式。虽然家书篇幅长短不一,从内容看却十分丰富,对家人子弟的修身处世、报国治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与清末民初相比,现代社会文明程度较高,家庭教育的载体和形式也日益丰富,远远超出家书这一载体,为增强教子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丰富载体与形式提供了客观基础。新时代教子需整合家庭、学校、社区(村庄)、媒体等多个平台,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当今青少年教育。在传统和近代社会,子弟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大多在家庭领域进行,随着学校的兴起和家庭结构的转变,对子女的教育逐渐由家庭转向学校。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不重要,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家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改变。学校作为当今国民教育的主阵地,对青少年教育问题更是责无旁贷,这就对校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更需丰富教育载体和形式,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社区(村庄)作为居住的集聚地,要积极响应家-校平台,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共同推进青少年教育。进入信息时代,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这一育人平台,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充分借助微信、抖音、论坛、QQ等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方式,增强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TheThoughtofEducatingChildrenduringLateQingDynastyandEarlyyearsofRepublicofChinaandItsContemporaryValue

Niu Shaona

[Abstract]The thought of family education has undergone a major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great change, by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time, family instruc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backgrounds, such a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apitalism, political situation of domestic trouble and foreign invasion, the interweaving of cultural thoughts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peculiar and open-minded thought of children education took shape, which includes independent way of improving oneself and act on one’s own, courteous and respectful way of dealing with others,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putting what is learned into practice and devoting to work and cultivating virtue. It conform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amily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the outstanding family tradition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Educate children thought; Put what is learned into practice; Cultivate family customs

引用格式:牛绍娜.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0-74.

Citation Format:Niu Shaona.The Thought of Educating Children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2019(2):70-7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14ZDB007);江苏省2017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7SJBFDY340)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9)02-0070-5

DOI:10.3969/j.issn.1009-105x.2019.02.007

(作者单位:牛绍娜,中国人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肖爱华)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牛绍娜: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及其时代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