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论文和设计-徐丽娜

全文摘要

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包括矩形的基础,基础横边长度与绿化带的宽度相适应;在基础的四个转角位置处设置有角柱,在基础的对侧对应设置有边柱;边柱与边柱之间以及边柱与角柱之间均连接有纵板;在纵板的上部、对应道路结构路面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将路面水导入绿化带中的导水管道,在纵板的下部,对应道路结构中地下排水系统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排水的排水孔;在横向相邻的角柱之间连接有横板,在横向相邻的边柱之间设有横隔板;所述横隔板上设有过水的洞口;所述基础对侧的纵板的顶部之间搭接有盖板。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的绿化带结构无法实现对短期强降雨、暴雨的迅速疏导和排放的技术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设置在道路中央分隔带或道路两边绿化带的位置处,包括有基础(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1)呈矩形,其横边长度与绿化带的宽度相适应;在基础(1)的四个转角位置处设置有角柱(2),在基础(1)的对侧对应设置有边柱(3);其中,边柱(3)沿着基础(1)的纵边间隔布置;所述边柱(3)与边柱(3)之间以及边柱(3)与角柱(2)之间均连接有纵板(4);所述纵板(4)顶部超出绿化带两侧的道路结构(5)的路面;在纵板(4)的上部、对应道路结构(5)路面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将路面水导入绿化带中的导水管道(4.1),在纵板(4)的下部,对应道路结构(5)中地下排水系统(9)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排水的排水孔(4.2);在横向相邻的角柱(2)之间连接有横板(6),在横向相邻的边柱(3)之间设有横隔板(7);所述横隔板(7)上设有过水的洞口(7.1);所述基础(1)对侧的纵板(4)的顶部之间搭接有盖板(8);所述盖板(8)的呈槽状,包括有水平板段(8.1)和竖向板段(8.2);其中,竖向板段(8.2)顶边向外弯折,形成挂钩(8.3);该挂钩(8.3)对应挂接在纵板(4)上;水平板段(8.1)为渗水板,用以将水渗透到盖板(8)下方的空间中,并且该水平板段(8.1)支撑在横隔板(7)上。

设计方案

1.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设置在道路中央分隔带或道路两边绿化带的位置处,包括有基础(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1)呈矩形,其横边长度与绿化带的宽度相适应;在基础(1)的四个转角位置处设置有角柱(2),在基础(1)的对侧对应设置有边柱(3);其中,边柱(3)沿着基础(1)的纵边间隔布置;所述边柱(3)与边柱(3)之间以及边柱(3)与角柱(2)之间均连接有纵板(4);所述纵板(4)顶部超出绿化带两侧的道路结构(5)的路面;在纵板(4)的上部、对应道路结构(5)路面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将路面水导入绿化带中的导水管道(4.1),在纵板(4)的下部,对应道路结构(5)中地下排水系统(9)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排水的排水孔(4.2);在横向相邻的角柱(2)之间连接有横板(6),在横向相邻的边柱(3)之间设有横隔板(7);所述横隔板(7)上设有过水的洞口(7.1);所述基础(1)对侧的纵板(4)的顶部之间搭接有盖板(8);所述盖板(8)的呈槽状,包括有水平板段(8.1)和竖向板段(8.2);其中,竖向板段(8.2)顶边向外弯折,形成挂钩(8.3);该挂钩(8.3)对应挂接在纵板(4)上;水平板段(8.1)为渗水板,用以将水渗透到盖板(8)下方的空间中,并且该水平板段(8.1)支撑在横隔板(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绿化带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1)由角基础单元(1.1)、连接基础单元(1.2)和转接基础单元(1.3);所述角基础单元(1.1)有四个,分别位于基础(1)的四个转角位置处;其中,每个角基础单元(1.1)均呈L形,包括横边和纵边;在角基础单元(1.1)的顶部,对应角柱(2)的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一插接口(1.1.1);在角基础单元(1.1)的横边端部和纵边端部设置有第一插接槽(1.1.2);所述转接基础单元(1.3)呈T字形,包括有横边和纵边;在转接基础单元(1.3)的顶部,对应边柱(3)的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二插接口(1.3.1),在转接基础单元(1.3)的纵边两端和横边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插接槽(1.3.2);所述连接基础单元(1.2)呈一字形,在连接基础单元(1.2)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二插接槽(1.3.2)或者第一插接槽(1.1.2)相适应的第一插接端(1.2.1);所述转接基础单元(1.3)和连接基础单元(1.2)沿着基础(1)的纵边布置,并且连接基础单元(1.2)连接在角基础单元(1.1)与转接基础单元(1.3)之间、转接基础单元(1.3)与转接基础单元(1.3)之间以及角基础单元(1.1)与角基础单元(1.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绿化带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柱(2)的水平切面呈L,在角柱(2)的底部设置有角柱底插接端(2.1),并且该角柱底插接端(2.1)对应插接在角基础单元(1.1)顶部的第一插接口(1.1.1)中;所述角柱(2)的纵边顶部、沿纵向通长设置有角柱顶部凸起(2.2);所述角柱(2)的两侧边,沿竖向通长设置有角柱侧部凸起(2.3);所述边柱(3)的底部设置有边柱底插接端(3.1),并且该边柱底插接端(3.1)对应插接在转接基础单元(1.3)顶部的第二插接口(1.3.1)中;在边柱(3)的顶部、沿纵向通长设置有边柱顶部凸起(3.2);在边柱(3)的两侧边,沿竖向通长设置有边柱侧部凸起(3.3);在边柱(3)的内侧面设置有横向连接板(3.4),并且该横向连接板(3.4)的高度与横隔板(7)的高度相适应;在横向连接板(3.4)的竖向侧边上设置有用以连接横隔板(7)的内置凸起(3.4.1);在横向连接板(3.4)的顶边上设置有用以连接横隔板(7)的内置凹槽(3.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绿化带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板(4)的顶部、沿纵向通长设置有纵板顶部凸起(4.3);所述纵板(4)两侧的竖向侧边上设置有用以连接角柱侧部凸起(2.3)或用以连接边柱侧部凸起(3.3)的纵板侧部凹槽(4.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绿化带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隔板(7)两侧的竖边上和横隔板(7)的顶边上设置有连接凹槽(7.2);所述横向连接板(3.4)上的内置凸起(3.4.1)对应插设在横隔板(7)竖边上的连接凹槽(7.2)中;所述洞口(7.1)的面积为横隔板(7)面积的1\/4至1\/3,且位于横隔板(7)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洞口(7.1)的底边与横隔板(7)的底边之间的距离不高于排水孔(4.2)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绿化带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6)两侧的竖边上设置有与角柱侧部凸起(2.3)相适应的横板侧部凹槽(6.1);所述角柱侧部凸起(2.3)对应插接在横板侧部凹槽(6.1)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绿化带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8)的水平板段(8.1)的底部,对应横隔板(7)的设置位置处设有与横隔板(7)顶边上的连接凹槽(7.2)相适应的盖板底部凸起(8.1.1);所述盖板底部凸起(8.1.1)对应插设在连接凹槽(7.2)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绿化带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板段(8.1)上间隔开设有用于过水的竖向通孔(8.4)、且在水平板段(8.1)的上表面铺设有土工布,或者水平板段(8.1)为透水混凝土制成。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建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 。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和建设海绵城市,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其中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中的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特征,使得降雨不能及时下渗,从而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从而产生城市内涝。减少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是减少地表径流的一种方法,但如果水流直接渗入公路下方,会造成路面下方地基土的不稳定,甚至是发生破坏,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而采用绿地技术渗流,又不能使路面上的水流快速排出。因此,需要一个快速的通道可以辅助公路表面径流、积水快速排出,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促进城市雨水循环通路的发展。道路中间的绿化带是指供绿化的条形地带,可以消除视觉疲劳、净化环境、美化城市、减少交通事故等作业,在城市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传统的绿化带通常是由路缘石和路缘石围起的土层共同构成;其中,路缘石多为混凝土结构或普通石材加工而成,不具有透水性,路缘石下部基础也不透水,所以导致公路表面积水、路面层内部水无法下渗或排出,另外,传统的路缘石铺设的质量与工人的铺设技术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路缘石之间靠后期水泥填缝处理,影响美观。目前,传统的路缘石在铺设一定时间后,80%的路缘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掉块、裂缝等现象,影响城市美观和使用,传统的路缘石更换相对比较费时、费力。绿化带的土层虽具有一定的透水功能,但是其主要依靠于土体中孔隙的渗透,受土的性质、孔隙大小、孔隙的联通状况、土体的饱和程度等影响较大,对于传统的绿化带来说,无法实现对短期强降雨、暴雨的迅速疏导和排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以解决传统的绿化带结构无法实现对短期强降雨、暴雨的迅速疏导和排放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设置在道路中央分隔带或道路两边绿化带位置处,包括有基础;所述基础呈矩形,其横边长度与绿化带的宽度相适应;在基础的四个转角位置处设置有角柱,在基础的对侧对应设置有边柱;其中,边柱沿着基础的纵边间隔布置;所述边柱与边柱之间以及边柱与角柱之间均连接有纵板;所述纵板顶部超出绿化带两侧的道路结构的路面;在纵板的上部、对应道路结构路面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将路面水导入绿化带中的导水管道,在纵板的下部,对应道路结构中地下排水系统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排水的排水孔;在横向相邻的角柱之间连接有横板,在横向相邻的边柱之间设有横隔板;所述横隔板上设有过水的洞口;所述基础对侧的纵板的顶部之间搭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呈槽状,包括有水平板段和竖向板段;其中,竖向板段顶边向外弯折,形成挂钩;该挂钩对应挂接在纵板上;水平板段为渗水板,用以将水渗透到盖板下方的空间中,并且该水平板段支撑在横隔板上。

优选的,所述基础由角基础单元、连接基础单元和转接基础单元;所述角基础单元有四个,分别位于基础的四个转角位置处;其中,每个角基础单元均呈L形,包括横边和纵边;在角基础单元的顶部,对应角柱的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一插接口;在角基础单元的横边端部和纵边端部设置有第一插接槽;所述转接基础单元呈T字形,包括有横边和纵边;在转接基础单元的顶部,对应边柱的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二插接口,在转接基础单元的纵边两端和横边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插接槽;所述连接基础单元呈一字形,在连接基础单元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二插接槽或者第一插接槽相适应的第一插接端;所述转接基础单元和连接基础单元沿着基础的纵边布置,并且连接基础单元连接在角基础单元与转接基础单元之间以及转接基础单元与转接基础单元之间。

优选的,所述角柱的水平切面呈L,在角柱的底部设置有角柱底插接端,并且该角柱底插接端对应插接在角基础单元顶部的第一插接口中;所述角柱的纵边顶部、沿纵向通长设置有角柱顶部凸起;所述角柱的两侧边,沿竖向通长设置有角柱侧部凸起;所述边柱的底部设置有边柱底插接端,并且该边柱底插接端对应插接在转接基础单元顶部的第二插接口中;在边柱的顶部、沿纵向通长设置有边柱顶部凸起;在边柱的两侧边,沿竖向通长设置有边柱侧部凸起;在边柱的内侧面设置有横向连接板,并且该横向连接板的高度与横隔板的高度相适应;在横向连接板的竖向侧边上设置有用以连接横隔板的内置凸起;在横向连接板的顶边上设置有用以连接横隔板的内置凹槽。

优选的,所述纵板的顶部、沿纵向通长设置有纵板顶部凸起;所述纵板两侧的竖向侧边上设置有用以连接角柱侧部凸起或用以连接边柱侧部凸起的纵板侧部凹槽。

优选的,所述横隔板两侧的竖边上和横隔板的顶边上设置有连接凹槽;所述横向连接板上的内置凸起对应插设在横隔板竖边上的连接凹槽中;所述洞口的面积为横隔板面积的1\/4至1\/3,且位于横隔板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洞口的底边与横隔板的底边之间的距离不高于排水孔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横板两侧的竖边上设置有与角柱侧部凸起相适应的横板侧部凹槽;所述角柱侧部凸起对应插接在横板侧部凹槽中。

优选的,所述盖板的水平板段的底部,对应横隔板的设置位置处设有与横隔板顶边上的连接凹槽相适应的盖板底部凸起;所述盖板底部凸起对应插设在连接凹槽中。

优选的,所述水平板段上间隔开设有用于过水的竖向通孔、且在水平板段的上表面铺设有土工布,或者水平板段为透水混凝土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传统的绿化带的透水性受到土的性质、孔隙大小、孔隙的联通状况、土体的饱和程度等影响较大,对于传统的绿化带来说,无法实现对短期强降雨、暴雨的迅速疏导和排放;而本实用新型具有连续的导水功能及储水功能,有利于雨水,尤其是短期强降雨、暴雨的迅速疏导和排放,缓解公路路面排水的压力。

2、传统绿化带周围的路缘石(路沿)或者花坛都是石材、水泥、混凝土砌成的,其强度不够,导致很多路缘石、花坛出现碎裂、掉块的现象,影响行人的通行和城市的美观;而本实用新型中的装配式绿化带结构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相比于传统的绿化带结构而言具有美观效果好,能够加快施工进度的优点。

3、传统的路缘石为设在路面与其他构造物之间的标石,多为混凝土结构或普通石材加工而成,不具有透水性,路缘石下部基础也不透水,所以导致公路表面积水、路面层内部水无法下渗或排出;本实用新型中具有连续的导水功能及储水功能,有利于雨水,尤其是短期强降雨、暴雨的迅速疏导和排放,缓解公路路面排水的压力。

4、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有导水功能的绿化带,有利于雨水,尤其是短期强降雨、暴雨的迅速疏导和排放,缓解公路路面排水的压力,另外该实用新型具有一定的储水空间,可以利用该空间,给水流提供缓慢下渗的空间和时间,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规范,质量有保证,施工进度快,价格低廉,同时拆卸更换方便,有助于后期维修、保养和替换,并且构件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能够加快施工进度。

5、本实用新型由装配式的钢筋混凝土板、柱、基础组成,工厂预制构件使其施工质量、强度有保证,尺寸规范化。

6、本实用新型具有连续的导水功能,有利于雨水,尤其是短期强降雨、暴雨的迅速疏导和排放,缓解公路路面排水的压力。

7、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公路、高速公路中的道路分车带、马路两侧分隔带及人行道绿化带等通过种植灌木类和地被类植物提供绿化的条形地带。

8、本实用新型具有短期的储水功能,给雨水的缓慢下渗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装配式绿化带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装配式绿化带结构位于横隔板处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装配式绿化带结构位于排水孔处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设有竖向通孔的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设有竖向通孔的盖板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由透水混凝土制成的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由透水混凝土制成的盖板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角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角基础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基础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转接基础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边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横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横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基础、1.1―角基础单元、1.1.1―第一插接口、1.1.2―第一插接槽、1.2―连接基础单元、1.2.1―第一插接端、1.3―转接基础单元、1.3.1―第二插接口、1.3.2―第二插接槽、2―角柱、2.1―角柱底插接端、2.2―角柱顶部凸起、2.3―角柱侧部凸起、3―边柱、3.1―边柱底插接端、3.2―边柱顶部凸起、3.3―边柱侧部凸起、3.4―横向连接板、3.4.1―内置凸起、3.4.2―内置凹槽、4―纵板、4.1―导水管道、4.2―排水孔、4.3―纵板顶部凸起、4.4―纵板侧部凹槽、5―道路结构、6―横板、6.1―横板侧部凹槽、7―横隔板、7.1―洞口、7.2―连接凹槽、8―盖板、8.1―水平板段、8.1.1―盖板底部凸起、8.2―竖向板段、8.3―挂钩、8.3.1―钩内凹槽、8.4―竖向通孔、9―地下排水系统、10―水位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5所示,这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设置在道路中央分隔带或道路两边绿化带的位置处;该装配式绿化带结构呈箱体结构,包括有基础1;所述基础1呈矩形,其横边长度与绿化带的宽度相适应;在基础1的四个转角位置处设置有角柱2,在基础1的对侧对应设置有边柱3;其中,边柱3沿着基础1的纵边间隔布置;所述边柱3与边柱3之间以及边柱3与角柱2之间均连接有纵板4;所述纵板4顶部超出绿化带两侧的道路结构5的路面;在纵板4的上部、对应道路结构5路面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将路面水导入绿化带中的导水管道4.1,道路结构5路面上的积水可从导水管道4.1流入装配式绿化带结构内;在纵板4的下部,对应道路结构5中地下排水系统9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排水的排水孔4.2,该排水孔4.2的高度与地下排水系统9中的水位线10的高度相适应;在横向相邻的角柱2之间连接有横板6,在横向相邻的边柱3之间设有横隔板7;所述横隔板7上设有过水的洞口7.1,箱体结构内的积水超过洞口7.1的高度时,可以互相流动联通;所述基础1对侧的纵板4的顶部之间搭接有盖板8;所述盖板8的呈槽状,包括有水平板段8.1和竖向板段8.2;其中,竖向板段8.2顶边向外弯折,形成挂钩8.3;该挂钩8.3对应挂接在纵板4上;水平板段8.1为渗水板,用以将水渗透到盖板8下方的空间中,降雨入渗到绿化带土层中的水可以通过水平板段8.1渗到下部的箱体结构内;水平板段8.1支撑在横隔板7上,主要承受铺设在水平板段8.1顶部的土的自重和植被的自重,为了防止盖板8槽内的土颗粒随水一起排出,在盖板8的水平板段8.1顶部铺设一层土工布,然后再填土。

本实施例中,装配式绿化带结构内部是空的,底部是碎石垫层,可以较好的导水,储存在箱体内的水,可以通过碎石垫层慢慢渗入到地下,也可以通过与地下排水系统9相连,将水排出。

本实施例中,装配式绿化带结构为条形结构,由边柱3、角柱2、纵板4、横板6以及横隔板7将整个条形结构分为若干节;其中,横隔板7上开设有过水的洞口7.1,从而使整个装配式绿化带结构相当于若干个互相联通的箱体;最边部的边柱3与角柱2之间的间距为2m,纵向相邻边柱3之间的间距为2m;横向相邻的角柱2之间的间距为2m,边柱3与角柱2高度均为2m;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有构件尺寸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更改;例如,当某一地区降雨量大,经常出现短期强降雨的现象,可以将结构高度适当增加。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础1由角基础单元1.1、连接基础单元1.2和转接基础单元1.3;所述角基础单元1.1有四个,分别位于基础1的四个转角位置处;其中,每个角基础单元1.1均呈L形,包括横边和纵边;在角基础单元1.1的顶部,对应角柱2的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一插接口1.1.1;在角基础单元1.1的横边端部和纵边端部设置有第一插接槽1.1.2;所述转接基础单元1.3呈T字形,起到连接作用,包括有横边和纵边;在转接基础单元1.3的顶部,对应边柱3的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二插接口1.3.1,在转接基础单元1.3的纵边两端和横边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插接槽1.3.2;所述连接基础单元1.2呈一字形,起到延长基础的作用,在连接基础单元1.2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二插接槽1.3.2或者第一插接槽1.1.2相适应的第一插接端1.2.1;所述转接基础单元1.3和连接基础单元1.2沿着基础1的纵边布置,并且连接基础单元1.2连接在角基础单元1.1与转接基础单元1.3之间以及转接基础单元1.3与转接基础单元1.3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角柱2的水平切面呈L,在角柱2的底部设置有角柱底插接端2.1,并且该角柱底插接端2.1对应插接在角基础单元1.1顶部的第一插接口1.1.1中;所述角柱2的纵边顶部、沿纵向通长设置有角柱顶部凸起2.2;所述角柱2的两侧边,沿竖向通长设置有角柱侧部凸起2.3;所述边柱3的底部设置有边柱底插接端3.1,并且该边柱底插接端3.1对应插接在转接基础单元1.3顶部的第二插接口1.3.1中;在边柱3的顶部、沿纵向通长设置有边柱顶部凸起3.2;在边柱3的两侧边,沿竖向通长设置有边柱侧部凸起3.3;在边柱3的内侧面设置有横向连接板3.4,并且该横向连接板3.4的高度与横隔板7的高度相适应;在横向连接板3.4的竖向侧边上设置有用以连接横隔板7的内置凸起3.4.1;在横向连接板3.4的顶边上设置有用以连接横隔板7的内置凹槽3.4.2。

本实施例中,所述纵板4的顶部、沿纵向通长设置有纵板顶部凸起4.3;所述纵板4两侧的竖向侧边上设置有用以连接角柱侧部凸起2.3或用以连接边柱侧部凸起3.3的纵板侧部凹槽4.4。

本实施例中,在纵板侧部凹槽4.4与边柱侧部凸起3.3或者在纵板侧部凹槽4.4与角柱侧部凸起2.3之间设置有膨胀止水条。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隔板7两侧的竖边上和横隔板7的顶边上设置有连接凹槽7.2;所述横向连接板3.4上的内置凸起3.4.1对应插设在横隔板7竖边上的连接凹槽7.2中;所述洞口7.1的面积为横隔板7面积的1\/4至1\/3,且位于横隔板7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洞口7.1形状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或者圆形等,尺寸也可根据实际地区的出水量和排水情况进行设计,洞口7.1的底边与横隔板7的底边之间的距离不高于排水孔4.2的位置;该间距与该地区的最大降雨量、降雨强度有关,可进行调整和更改,横隔板7的作用是用于支撑,设置洞口7.1的目的主要是将整个装配式绿化带结构进行分节相通,并且使各节相通,以便水量较大时,可以互相流动,同时与地下排水系统9相连时,可以方便水的排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板6两侧的竖边上设置有与角柱侧部凸起2.3相适应的横板侧部凹槽6.1;所述角柱侧部凸起2.3对应插接在横板侧部凹槽6.1中。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横板6与角柱2之间的接缝处渗水,在横板6的横板侧部凹槽6.1中粘贴有膨胀止水条;横板6起到挡土的作用,设置在不需要排水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8的水平板段8.1的底部,对应横隔板7的设置位置处设有与横隔板7顶边上的连接凹槽7.2相适应的盖板底部凸起8.1.1;所述盖板底部凸起8.1.1对应插设在连接凹槽7.2中,在连接凹槽7.2与盖板底部凸起8.1.1之间粘贴有膨胀止水条。

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8由一组盖板单元拼接而成;其中,一部分盖板单元的水平板段8.1上设置有竖向通孔8.4、且在水平板段8.1的上表面铺设有土工布,防止土颗粒随水沿着竖向通孔8.4流下去;另一部分盖板单元的水平板段8.1上不设竖向通孔8.4,该水平板段8.1为透水混凝土制成;所述盖板8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厚度不小于15cm。

本实施例中,所述挂钩8.3的内侧顶部设置有与纵板顶部凸起4.3相适应的钩内凹槽8.3.1;所述纵板顶部凸起4.3嵌在钩内凹槽8.3.1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装配式绿化带结构中的各个构件均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水管道4.1在纵板4倾斜设置,靠近道路结构5一侧高,靠近内部的一侧低,在纵板4内形成一个倾斜的管道;所述纵板4下部的排水孔4.2位于下水井或者排水管道等地下排水系统9位置处,当箱体结构内水量较多时,可以通过地下排水系统9排出,地下排水系统9内水量较多时,排水系统无法迅速排水时,也可以流入箱体结构内(经常在暴雨时看见下水井排不了水,冒水了,箱体结构可以缓解这个问题;在纵板4上每隔100m设置1-2个排水孔4.2,具体间距根据当地降雨量的大小而定;由于箱体结构与地下排水系统9相连通,当地下排水系统9的水位高出排水孔4.2的底边时,水流流进装配式绿化带结构下部的储水空间,提供了导水的空间和通道,加快了排水的进度,当下水井的水位较低时,箱体结构中的积水直接由地下排水系统9正常排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板段8.1上间隔开设有用于过水的竖向通孔8.4、且在水平板段8.1的上表面铺设有土工布。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板段8.1也可以采用透水混凝土制成。

这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的施工方法 ,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开挖基坑至设计的深度,基坑尺寸大于装配式绿化带结构的尺寸。

步骤二,基坑底部素土的夯实。

步骤三,在基坑底部铺设碎石垫层。

步骤四,施工绿化带的基础1,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1、在步骤三中铺设好的垫层上安装角基础单元1.1,放置连接基础单元1.2,并将连接基础单元1.2中的一个第一插接端1.2.1插入角基础单元1.1的第一插接槽1.1.2中。

步骤2、将转接基础单元1.3放置垫层上,水平推动,直到连接基础单元1.2上另一个第一插接端1.2.1插入转接基础单元1.3的第二插接槽1.3.2中。

步骤3、沿纵边依次铺设连接基础单元1.2和转接基础单元1.3,完成基础1一条纵边的铺设。

步骤4、铺设步骤3中施工完成的纵边另一端的角基础单元1.1。

步骤5、在已铺设完成的角基础单元1.1横边端部连连接基础单元1.2。

步骤6、在基础1的另一侧纵边的两端分别放置角基础单元1.1,完成基础的横向铺设。

步骤7、按照步骤3的过程完成基础1另一侧纵边的铺设。

步骤五,安装角柱2和边柱3:将角柱2中角柱底插接端2.1插入角基础单元 1.1的第一插接口1.1.1中;同时将边柱3中的边柱底插接端3.1插入转接基础单元1.3的第二插接口1.3.1中。

步骤六,安装纵板4、横板6和横隔板7:将纵板4沿纵向方向插入角柱2与边柱3或者边柱3与边柱3之间;横板6插入两端两个角柱2之间;横将横隔板7插入横向的两个边柱3之间。

步骤七,待步骤六施工完成后,在施工完成的结构外侧回填土至地面高度,并分层压实。

步骤八,在基础1对侧的纵板4顶部扣上盖板8:将盖板8中的盖板底部凸起8.1.1对准横隔板7中顶部的连接凹槽7.2,向下移动盖板8,使盖板底部凸起8.1.1进入横隔板7中顶部的连接凹槽7.2内,直到钩内凹槽8.3.1与纵板顶部凸起4.3紧密结合。

步骤九,在盖板8的槽中填上用以种植植物土壤。

步骤十,在步骤九中的填土中种植植被,至此施工结束。

本实施例中,步骤八中的土壤为一般土和\/或肥土和\/或河砂和\/或腐质土;填土的目的是种植灌木丛及地被类植物;因此,填土的类型可根据植被生长要求进行选择和铺设。

设计图

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5988.5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2(吉林)

授权编号:CN209323289U

授权时间:20190830

主分类号:E01C 1/00

专利分类号:E01C1/00;E02D27/32;E02D17/02;E01F15/00;E03F1/00

范畴分类:36A;36E;

申请人:吉林建筑大学

第一申请人:吉林建筑大学

申请人地址:130118 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5088号

发明人:徐丽娜;牛雷;金玉杰;姜浩;朱世奇;王军

第一发明人:徐丽娜

当前权利人:吉林建筑大学

代理人:高芳;李丹

代理机构:1100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论文和设计-徐丽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