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预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轨迹预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轨迹预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轨迹,航迹,模型,大气污染,遥感,张量,航天器。

轨迹预报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韩蕾蕾,修建娟,董凯,李启飞[1](2019)在《基于轨迹预报的空间目标断续航迹关联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目标跟踪过程中,航迹中断会严重干扰航迹融合及加重传感器负担,因此,空间目标断续航迹关联算法研究意义重大。针对传统断续航迹关联算法中直线外推得到的预测航迹具有较大误差,从而导致关联不准确的问题,提出基于轨迹预报的空间目标断续航迹关联算法。该算法基于动力学方程对空间目标进行跟踪,对中断前滤波更新值进行曲线拟合得到预报初值点,并结合目标动力学模型进行轨迹预报,将预测数据与中断后新起始航迹前几个时刻的状态更新值进行关联配对,实现空间目标中断前后航迹的关联融合。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光与控制》期刊2019年12期)

于庆涛[2](2019)在《对抗环境下的目标轨迹预报与意图理解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抗环境中,由于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关系较为复杂,对敌对目标的轨迹预测和意图理解十分重要。然而,现阶段目标意图理解方法和轨迹预测方法在对抗场景中的效果普遍较差。本文以ICRA DJI RoboMaster人工智能挑战赛为背景,主要研究在对抗环境下目标的轨迹预报问题和意图理解问题,论文主要成果如下:首先,建立了轮式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给出了相关坐标系和转换关系,给出了轨迹预报以及意图理解问题的描述。其次,针对对抗环境下交互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给出了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编码模块和解码模块。为了减少计算量,给出了结构精简的判别器网络。为了提取智能体之间的交互信息,设计了生成器编码与解码之间降采样模块。针对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收敛困难的问题,给出了参数和结构调节方法,综合各个模块,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的轨迹预测方法,通过网络的反向传递学习机器人之间隐含的交互关系。再次,给出了一种基于自动编码器的数据压缩和特征提取网络,针对目标意图难以获取的问题,利用了特征提取网络中的编码器部分,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自动聚类的深度嵌入式聚类网络,根据意图分类结果,给出了基于长短时记忆模块的意图分类网络。最后,搭建了仿真平台并设计实验对轨迹预报方法和意图理解方法进行验证。为了定量分析轨迹预测方法的准确性,给出了两个衡量预测轨迹准确程度的指标。根据轨迹预测方法和意图理解方法的需要,给出了叁种不同场景下的训练数据获取方式。设计了叁种特定场景交互模型,验证了轨迹预测方法的预测准确性和意图表现能力,给出了四种赛场环境下的智能体交互方式,评价了轨迹预测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的优劣,针对意图分类结果难以描述的问题,将意图分类结果以二维轨迹的方式映射到赛场平面图中,分析了意图分类结果的实际物理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俊芳,吕明华,姚仁太,乔清党,张芳[3](2018)在《气象数值预报产品对大气输运模拟中迁移轨迹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搜集整理2013年1—12月NCEP再分析、NCEP预报、ECMWF再分析叁种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分辨气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现数据解析与预处理,进而运用大尺度轨迹模式模拟,对不同类型数据及不同空间分辨水平数据模拟的轨迹迁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不同来源、不同空间分辨水平气象数据模拟的气载放射性污染物迁移轨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差,平均轨迹末端相对水平迁移偏差大于50%;不同来源、相同空间分辨水平气象数据模拟的轨迹则相关性较好,平均轨迹末端相对水平迁移偏差小于20%。同时指出,不同来源全球气象预报和再分析产品的长期积累,对大气输运模拟中轨迹迁移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辐射防护》期刊2018年06期)

王宏斌,张志薇,徐萌[4](2017)在《基于地面和卫星观测的江苏地区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轨迹预报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面污染物浓度和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对江苏及其周边地区污染物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3个市均为冬季污染最重,春季次之,夏秋季较小。冬季PM_(2.5)质量浓度及其变化幅度均较大,为夏季的2倍。13个市中南京市PM_(2.5)质量浓度年均值最高,为75.7/μg/m~3;盐城最低,为62.3μg/m~3,但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近1倍。各市PM_(2.5)质量浓度全年和各季节平均日变化多表现为"双峰型"(2)选用2002~2014年MODIS 3km分辨率C6气溶胶产品,进行网格化形成0.1°×0.1°网格数据。利用OMI数据,计算吸收性气溶胶指数,形成0.25°×0.25°网格数据。基于以上卫生资料,同时结合地面污染物浓度资料构建了多源的气溶胶观测数据资料库。(3)利用前向轨迹模式建立了气溶胶轨迹预报系统,进行未来24小时气溶胶轨迹预报。(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7-10-20)

杨震,罗亚中,张进[5](2017)在《基于最小二乘的非线性相对运动轨迹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器相对运动轨迹预报在航天器编队、集群等飞行控制任务中具有重要应用。当两编队航天器飞离测控区域时,需要对其相对运动轨迹进行高精度预报,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构型保持、碰撞规避等操作。用于描述航天器相对运动的方程主要有基于近圆轨道的C-W方程和基于椭圆轨道的T-H方程。这两个方程均为线性方程,仅适用于二体假设下近距离的相对轨迹预报。作为改进,不少学者相继研究了考虑二阶非线性项、J2摄动项等的非线性相对运动方程,可以用于更长时间、更高精度的相对轨迹预报。但这些解析的相对运动方程仍然只是对实际飞行力学环境(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9-22)

孙振江,罗亚中,张进,唐国金[6](2016)在《航天器轨迹偏差的非线性非高斯预报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航天器轨道偏差传播问题,提出一种高斯和模型与状态转移张量结合的预报方法。该方法使用多个子高斯分布加权拟合状态偏差分布,再以高阶状态转移张量分别预报每个子高斯分布,以捕获偏差分布的非高斯性,减小预报误差。将其应用到航天器二体轨道问题中,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预报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逼近Monte Carlo仿真的预报精度,并显着提高计算效率,对长时间预报问题,效率提高可达数十倍。该方法面向一般的非线性系统状态偏差预报问题,尤其在长时间仿真预报时兼具很好的精度和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王宏斌,张志薇,徐萌,焦圣明[7](2016)在《江苏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轨迹预报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直径为0.001~100μm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与气体载体组成的多相体。近年来,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增加了气溶胶粒子的排放,其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复杂,造成我国特别是长江叁角洲、京津冀等地区大范围持续性霾天气频发。由于气溶胶粒子的生命周期较短,且其浓度具有较大的时空变化,地基站点不可能准确评估气溶胶对全球大气辐射收支的影响。因此,利用卫星探测全球气溶胶辐射特性及空间分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已成为气溶胶研究不可替代的手段。MODIS、OMI以及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FY3等卫星观测资料被用于空气质量预报及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研究中。利用地面污染物浓度和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对江苏及其周边地区污染物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地面PM2.5质量浓度资料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地面污染年变化、日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13个市均为冬季污染最重,春季次之,夏秋季较小。冬季月份PM2.5质量浓度及其变化幅度均较大,浓度值和变化幅度基本为夏季月份的2倍。各市全年优良比例在60%~75%之间。而冬季优良比例在30%~55%之间,其中淮安最小,为33.4%;南京为38.9%;南通优良比例最高,为50.3%。夏季优良比例在70%~90%之间,宿迁最小为73.5%,南京为78.3%,盐城最高为87.1%(图1)。13个市中南京市PM2.5质量浓度年均值最高,为75.7?g/m3,盐城市PM2.5质量浓度年均值最低,为62.3?g/m3,但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近1倍。各市PM2.5质量浓度全年和各季节平均日变化多表现为"双峰型",是由于人为活动和边界层高度日变化特征共同影响造成的。(2)选用2002~2014年Aqua MODIS 3km分辨率C6每日气溶胶产品,对其进行网格化,形成0.1°×0.1°网格数据(图2)。利用臭氧监测仪(OMI)辐射数据,计算吸收性气溶胶指数,形成0.25°×0.25°网格数据。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消光系数垂直廓线资料被用于分析研究区域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基于以上卫星资料,同时结合地面污染物浓度和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构建了多源的气溶胶观测数据资料库。(3)建立了气溶胶轨迹预报系统。基于前向轨迹模式(NASA Langley trajectory model)模拟了大值AOD的气溶胶传输轨迹,以此进行未来24小时气溶胶轨迹预报。并考虑地面实测污染物浓度、降水等建立包括数据预处理、前向轨迹模拟、产品可视化等功能的气溶胶轨迹预报系统。系统基于IDL和Fortran语言开发,通过shell脚本进行集成,可以自行检索每日数据到齐后运行进行气溶胶轨迹预报。从2014年4月3日MODIS AOD分布图(图略)上可以看到在江苏北部存在AOD的大值区,AOD值大于1.0,利用气溶胶轨迹预报系统对该区域未来24小时的轨迹进行预报,可以看到未来24小时污染物不断南侵,气溶胶小时轨迹动态图由24张图组成,是2014年4月3日14时到4日13时逐时气溶胶轨迹预报结果。从实况观测资料可以看到,4月4日16时徐州PM2.5质量浓度达到98.0?g/m3,为轻度污染;同时宿迁、淮安等城市也为轻度污染。(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期刊2016-11-01)

方建勋,卞光浪,孙君亮,李连登[8](2014)在《飞行器状态观测误差对运行轨迹预报精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行器状态观测误差大小直接决定了其运行轨迹预报精度。根据飞行器运行状态方程,分析了不同量级初始状态观测误差对飞行器运行轨迹解算影响。通过仿真试验评估了飞行器状态观测误差造成的影响,结论表明:飞行器初始位置和速度误差越大,对运行轨迹解算精度影响越严重,呈现出线性变化趋势。因此,对飞行器进行测控时,应尽量减小飞行器初始状态观测误差,提高飞行器运行轨迹解算精度。(本文来源于《海洋测绘》期刊2014年02期)

杨震[9](2013)在《自主交会调相任务优化策略与相对轨迹预报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空间站快速物资补给、空间紧急救援、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等任务驱使下,交会对接技术逐步向近地快速自主和深空自主方向拓展。本文对自主交会任务设计中的调相任务优化、高精度相对轨迹预报等新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设计了近地快速交会任务的调相策略及关键任务参数。1)基于我国近地两天交会对接方案,建立了5圈快速调相交会任务的飞行方案与修正特殊点变轨规划模型;2)给出了为满足快速交会调相段终端控制精度所需要的定轨精度,以及与调相时间相匹配的最优初始相位角范围;3)分析了追踪航天器入轨精度、入轨远地点高度及目标航天器轨道高度对快速交会最优相位角范围及总速度增量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长时间大异面交会任务的调相策略两层优化方法。1)推导了考虑J2项摄动、并包含面内外机动对轨道要素偏差耦合影响的轨道要素偏差方程,用于快速获取长时间大异面调相交会问题的可行解;2)建立了长时间大异面调相交会综合变轨两层优化模型,提出了综合使用线性搜索算法、混合整数编码遗传算法和序列二次规划算法的求解策略;3)典型环火星轨道长时间大异面交会问题的求解验证了两层优化模型及算法的鲁棒性和高效性,对于测试的3~6次脉冲变轨方案,本文方法优化得到的总速度增量指标均优于现有文献结果20%以上。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改进的高精度相对轨迹预报算法。1)通过对四种典型相对运动方程的精度分析,揭示了其预报精度受主航天器初始纬度幅角影响的规律;2)分别基于C-W方程和其二阶非线性方程,发展了基于最小二乘的高精度相对轨迹预报算法;3)基于实际飞行轨道数据分析表明,提出的相对轨迹预报算法具有优良的长时间预报精度,且其精度不受主航天器初始纬度幅角影响。论文提出的长时间大异面交会调相任务优化方法和基于最小二乘的高精度相对轨迹预报算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建立的近地快速交会调相变轨方案及任务特性分析结论具有较好工程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3-11-01)

潘灵芝,李曰嵩,杨红[10](2013)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溢油轨迹预报系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耦合大气、海洋、溢油模型,建立起一个适用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溢油轨迹预测模型系统;大气模型为海洋模型提供风场驱动,溢油模型在风场、流场的共同驱动下,采用拉格朗日和随机游走方法,来预测溢油漂移路径和扩散范围。研究表明,本系统构建的大气与海洋模型能够很好再现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大气与海洋环境场,在长江口外锚地的假想溢油事故预测中,油粒子在潮流与偏南风共同作用下,呈周期性往复运动,并逐渐向东北方向输运,72 h后,最佳预测的油粒子漂移到深水航道外海,估计预测的油粒子最远输运到东海的北部,扫海面积很大,会对扫过海域造成较大生态影响;并通过数值试验的方法来研究风、海流在溢油漂移-扩散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证明在该次假想事故中风与海流对油粒子漂移轨迹的影响均比较显着,且风的作用略大于流,该海域溢油事件中,若南风偏大,油粒子将向偏东北方向漂移,最终影响深水航道外海,若南风偏小,油粒子将向偏东南海域输运,扫海面积更大,会对扫过海域、嵊山、嵊泗等海岛造成很大生态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轨迹预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对抗环境中,由于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关系较为复杂,对敌对目标的轨迹预测和意图理解十分重要。然而,现阶段目标意图理解方法和轨迹预测方法在对抗场景中的效果普遍较差。本文以ICRA DJI RoboMaster人工智能挑战赛为背景,主要研究在对抗环境下目标的轨迹预报问题和意图理解问题,论文主要成果如下:首先,建立了轮式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给出了相关坐标系和转换关系,给出了轨迹预报以及意图理解问题的描述。其次,针对对抗环境下交互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给出了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编码模块和解码模块。为了减少计算量,给出了结构精简的判别器网络。为了提取智能体之间的交互信息,设计了生成器编码与解码之间降采样模块。针对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收敛困难的问题,给出了参数和结构调节方法,综合各个模块,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的轨迹预测方法,通过网络的反向传递学习机器人之间隐含的交互关系。再次,给出了一种基于自动编码器的数据压缩和特征提取网络,针对目标意图难以获取的问题,利用了特征提取网络中的编码器部分,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自动聚类的深度嵌入式聚类网络,根据意图分类结果,给出了基于长短时记忆模块的意图分类网络。最后,搭建了仿真平台并设计实验对轨迹预报方法和意图理解方法进行验证。为了定量分析轨迹预测方法的准确性,给出了两个衡量预测轨迹准确程度的指标。根据轨迹预测方法和意图理解方法的需要,给出了叁种不同场景下的训练数据获取方式。设计了叁种特定场景交互模型,验证了轨迹预测方法的预测准确性和意图表现能力,给出了四种赛场环境下的智能体交互方式,评价了轨迹预测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的优劣,针对意图分类结果难以描述的问题,将意图分类结果以二维轨迹的方式映射到赛场平面图中,分析了意图分类结果的实际物理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轨迹预报论文参考文献

[1].韩蕾蕾,修建娟,董凯,李启飞.基于轨迹预报的空间目标断续航迹关联算法[J].电光与控制.2019

[2].于庆涛.对抗环境下的目标轨迹预报与意图理解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张俊芳,吕明华,姚仁太,乔清党,张芳.气象数值预报产品对大气输运模拟中迁移轨迹的影响分析[J].辐射防护.2018

[4].王宏斌,张志薇,徐萌.基于地面和卫星观测的江苏地区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轨迹预报模型[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7

[5].杨震,罗亚中,张进.基于最小二乘的非线性相对运动轨迹预报[C].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6].孙振江,罗亚中,张进,唐国金.航天器轨迹偏差的非线性非高斯预报方法[J].宇航学报.2016

[7].王宏斌,张志薇,徐萌,焦圣明.江苏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轨迹预报模型[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2016

[8].方建勋,卞光浪,孙君亮,李连登.飞行器状态观测误差对运行轨迹预报精度影响[J].海洋测绘.2014

[9].杨震.自主交会调相任务优化策略与相对轨迹预报算法[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

[10].潘灵芝,李曰嵩,杨红.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溢油轨迹预报系统的构建[J].海洋环境科学.2013

标签:;  ;  ;  ;  ;  ;  ;  

轨迹预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